《竹林女科證治》~ 卷二 (25)
卷二 (25)
1. 子懸
妊娠四五月,君相二火以養胎。平素火盛,以至胎氣不和,逆上心胸,脹滿疼痛,名曰子懸。宜紫蘇飲或子懸湯。若肝脾氣血虛而有火不安者,宜紫蘇飲兼逍遙散(方見子氣條中)。若脾虛而不安者,宜四君芎歸湯。若胃熱而不安者,宜加味四君湯。若脾鬱而不安者,宜加味歸脾湯。若胎動困篤者,宜蔥白湯。
紫蘇飲
大腹皮(二錢),川芎,陳皮(去白),白芍(酒炒),蘇葉(各一錢),當歸(二錢),人參,甘草(各五分),姜(四片),蔥白(三莖)
水煎服。(一方有香附,無人參)
如腹疼加木香、香附(制)各一錢。咳嗽加枳殼(麩炒),桑白皮各一錢。熱加條芩、淡竹茹各一錢。嘔加砂仁、半夏(薑製、炒黃)各一錢。瀉加茯苓、白朮(蜜炙)各一錢。
子懸湯
人參(一錢),當歸身,白芍(各二錢),黃芩,丹參,蘇葉,陳皮,砂仁,香附(各八分,制),姜(三片),蔥白(三莖)
水煎服。
四君芎歸湯
人參,白朮(蜜炙),茯苓,當歸,川芎,砂仁,炙甘草(各一錢),姜(三片),蔥白(三莖)
水煎服。
加味四君湯
人參,白朮(蜜炙),茯苓,枳殼(麩炒),柴胡,黃芩,山梔仁(炒,各一錢),甘草(五分),姜(三片),蔥白(三莖)
水煎服。
加味歸脾湯
人參,黃耆,白朮(蜜炙),茯苓,棗仁(各二錢),遠志(制),當歸(各一錢),柴胡,山梔仁,枳殼(麩炒,各八分),木香(不見火),炙甘草(各五分),圓眼肉(七枚)
水二鍾,煎七分,食遠服。
蔥白湯
蔥白二十七莖煮汁飲之。生胎即安,死胎即下。不效,再服此方,神效之極。惟脈浮、滑胎者宜之。本草云:通陽氣安胎。
白話文:
子懸
懷孕四、五個月時,體內君火和相火這兩種能量會用來滋養胎兒。如果平時體內火氣就比較旺盛,容易導致胎氣不和,出現向上衝逆到心胸的狀況,產生腹部脹滿疼痛的感覺,這就叫做子懸。這種情況適合服用紫蘇飲或子懸湯來治療。
如果是因為肝脾氣血虛弱,又出現虛火不安的情況,適合服用紫蘇飲,同時搭配逍遙散(藥方在子氣篇中有記載)。如果是因為脾虛而感到不安,適合服用四君芎歸湯。如果因為胃熱而感到不安,適合服用加味四君湯。如果因為脾氣鬱結而感到不安,適合服用加味歸脾湯。如果胎動不安且情況嚴重,適合服用蔥白湯。
紫蘇飲
藥材包含:大腹皮(八克)、川芎、陳皮(去白)、白芍(酒炒)、蘇葉(各四克)、當歸(八克)、人參、甘草(各二克)、生薑(四片)、蔥白(三根)。
用水煎煮後服用。另一種配方是將人參換成香附。
如果腹痛,可以加入木香和香附(製過)各四克。如果咳嗽,可以加入枳殼(麩炒)和桑白皮各四克。如果感到發熱,可以加入黃芩和淡竹茹各四克。如果嘔吐,可以加入砂仁和半夏(薑製、炒黃)各四克。如果腹瀉,可以加入茯苓和白朮(蜜炙)各四克。
子懸湯
藥材包含:人參(四克)、當歸身、白芍(各八克)、黃芩、丹參、蘇葉、陳皮、砂仁、香附(各三點二克,製過)、生薑(三片)、蔥白(三根)。
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四君芎歸湯
藥材包含:人參、白朮(蜜炙)、茯苓、當歸、川芎、砂仁、炙甘草(各四克)、生薑(三片)、蔥白(三根)。
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加味四君湯
藥材包含:人參、白朮(蜜炙)、茯苓、枳殼(麩炒)、柴胡、黃芩、山梔仁(炒,各四克)、甘草(二克)、生薑(三片)、蔥白(三根)。
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加味歸脾湯
藥材包含:人參、黃耆、白朮(蜜炙)、茯苓、棗仁(各八克)、遠志(製過)、當歸(各四克)、柴胡、山梔仁、枳殼(麩炒,各三點二克)、木香(不要經過火烤)、炙甘草(各二克)、龍眼肉(七顆)。
用水煮兩碗,煎到剩七分時,在飯後服用。
蔥白湯
用二十七根蔥白煮水喝。如果是活胎,胎兒會安定下來,如果是死胎,胎兒就會被排出。如果沒效,再服一次,效果會非常好。這種藥方適合脈象浮滑的孕婦。本草綱目記載,蔥白湯能通陽氣,達到安胎的效果。
2. 子煩
妊娠五六月,少陰君火以養精,六七月少陽相火以養氣。平素火盛或值天時火熱,內外之火相亢而心驚膽怯,煩躁不安者,名曰子煩。責之心虛有火,宜竹葉湯或竹瀝湯,甚則知母飲或犀角散。若左寸微弱,宜知柏養心湯調服安神丸。
竹葉湯
白茯苓(二錢),麥門冬(去心),黃芩(各一錢五分),淡竹葉(七片),燈心(十莖)
水煎,日服二次。(一方有當歸、防風、梔子仁)
若血虛煩熱加熟地黃、當歸、白芍、川芎各一錢。若氣虛煩躁加人參、白朮(蜜炙)、炙甘草各一錢。
竹瀝湯
赤茯苓一兩,以水一鍾煎至七分,去渣入竹瀝一杯和勻服。又竹瀝一味,細細飲之亦妙。
知母飲
知母,麥冬(去心),黃耆(生用)、甘草(各一錢),子芩,赤茯苓(各一錢半)
水一鍾半,煎至七分,去渣,入竹瀝一杯,溫服。
氣虛加人參一錢,口渴加石膏一錢,熱甚者加犀角(銼)五分。
犀角散
犀角(五分,鎊),地骨皮,麥冬(去心,各二錢),茯神一錢五分),條芩(一錢),甘草(五分)
水煎,溫服。
柏子養子湯
生黃耆,麥冬,棗仁,人參,柏子仁(各一錢),茯神,川芎,遠志(制,各八分),當歸(二錢),五味子(十粒),炙甘草(五分),姜(三片)
水煎服。
安神丸
黃連(酒炒),生地黃,當歸身(各三錢),炙甘草(五分)
上為末,蒸餅糊丸如黍米大,辰砂二錢為衣,柏子養心湯送四十丸。
白話文:
懷孕五六個月時,因為少陰君火要滋養精血,六七個月時,少陽相火要滋養氣。如果平常體內火氣旺盛,或是遇到天氣炎熱,體內外的火氣互相亢盛,就會導致心悸、容易受驚嚇、煩躁不安,這種情況稱為「子煩」。這是因為心虛而有火氣的緣故,應該使用竹葉湯或是竹瀝湯來治療,嚴重的話就用知母飲或犀角散。如果左手的寸脈微弱,就用知柏養心湯搭配安神丸來調養。
竹葉湯
白茯苓(8克),麥門冬(去心,6克),黃芩(6克),淡竹葉(七片),燈心草(十莖)。
用水煎煮,每天服用兩次。(另一個藥方裡有當歸、防風、梔子仁)
如果血虛引起煩熱,可以加入熟地黃、當歸、白芍、川芎各4克。如果氣虛引起煩躁,可以加入人參、白朮(蜜炙)、炙甘草各4克。
竹瀝湯
赤茯苓40克,加水一杯煎煮到剩七分,去除藥渣後,加入一杯竹瀝攪拌均勻服用。或者單獨服用竹瀝,慢慢飲用,效果也很好。
知母飲
知母、麥冬(去心)、生黃耆、甘草(各4克),子芩、赤茯苓(各6克)。
加水一杯半,煎煮到剩七分,去除藥渣,加入一杯竹瀝,溫熱服用。
如果氣虛,可以加入人參4克。如果口渴,可以加入石膏4克。如果熱象很嚴重,可以加入犀角(磨碎)2克。
犀角散
犀角(磨碎,2克),地骨皮、麥冬(去心,各8克),茯神(6克),條芩(4克),甘草(2克)。
用水煎煮,溫熱服用。
柏子養心湯
生黃耆、麥冬、棗仁、人參、柏子仁(各4克),茯神、川芎、遠志(製過,各3.2克),當歸(8克),五味子(十粒),炙甘草(2克),生薑(三片)。
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安神丸
黃連(用酒炒過)、生地黃、當歸身(各12克),炙甘草(2克)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蒸熟的餅做的糊做成如黍米大小的藥丸,再用辰砂6克包覆在藥丸外層,每次服用四十丸,搭配柏子養心湯一起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