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昌翰

《竹林女科證治》~ 卷二 (1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8)

1. 胎氣攻心

妊娠過食辛熱毒物,熱積胎中,以致胎兒不安,手足亂動,上攻心胞,母多痛苦。宜調中和氣飲、勝紅丸。

調中和氣飲

大黃,石膏(各一錢),檳榔,枳殼(麩炒),黃芩,知母(各八分),黃連(六分),黃柏(五分),柴胡(三分)

水煎,空心服。

勝紅丸

紅花子(研、去油,十粒),百草霜(一錢)

為末,粳米糊丸,蔥湯下。

白話文:

懷孕期間如果吃了太多辛辣燥熱、帶有毒性的食物,導致熱毒積聚在胎兒體內,會使胎兒感到不安,手腳亂動,並且向上衝擊母親的心包,造成母親非常痛苦。應該服用調中和氣飲、勝紅丸來治療。

調中和氣飲

大黃、石膏(各三克),檳榔、枳殼(用麥麩炒過)(各二點四克),黃芩、知母(各二點四克),黃連(一點八克),黃柏(一點五克),柴胡(零點九克)

用水煎煮,在空腹時服用。

勝紅丸

紅花籽(磨成粉、去除油脂,十粒),百草霜(三克)

將它們磨成粉末,用粳米糊製成藥丸,用蔥湯送服。

2. 胎氣喘急

妊娠過食生冷,兼有風寒,客於胃肺。因而痰喘氣緊,夜臥不安,宜紫蘇安胎飲。

紫蘇安胎飲

紫蘇,枳殼(麩炒),大腹皮,桔梗,貝母(去心),知母,桑白皮,當歸(各八分),甘草,五味子,石膏(煅,各三分)

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懷孕期間如果吃太多生冷食物,又同時受到風寒侵襲,導致風寒邪氣停留在胃和肺部,就可能產生痰多、喘氣急促的症狀,晚上睡覺也無法安穩。這種情況適合使用紫蘇安胎飲來治療。

紫蘇安胎飲

藥材包含:紫蘇、麩炒枳殼、大腹皮、桔梗、去心的貝母、知母、桑白皮、當歸(各八分),以及甘草、五味子、煅石膏(各三分)。

將以上藥材加水煎煮後服用。

3. 胎動

婦人受妊,則礙脾運化。遲則生濕,濕則生熱,熱則血易動,血動則胎不安。猶風撼其木,人折其枝也。火能消物造化自然之理,故胎之墮也,屬虛屬熱者常多,治宜清熱養血。若素慣半產者,宜金匱當歸散。脾虛而血熱者,宜四聖散。肝腎虛而血熱者,宜涼胎飲(方見前胎熱不安條中)。

肝脾虛而血熱者,宜固陰煎(見前胎虛不安條中)。若素稟虛弱或值天行炎熱,或患熱證病,愈後而胎有不安者,宜芩術湯(黃芩、白朮為安胎之聖藥,蓋為血熱胎不安者言也)。

金匱當歸散

黃芩,白朮(蜜炙),當歸,川芎,白芍(各一兩)

為末,每服三錢,米飲調下。

四聖散

條芩,白朮(蜜炙),砂仁(炒),阿膠(炒珠)

上各等分,研極細末,每服二錢,蘄艾煎湯調服。(一方有白芍、無阿膠)若改散為湯,則砂仁用當減半。

芩術湯

子芩(三錢),白朮(蜜炙,一錢五分)

水煎服。(急則一日服二劑,緩則五日服一劑)。

白話文:

婦女懷孕後,會影響脾胃的運作消化。如果脾胃運作遲緩,就會產生濕氣,濕氣久了就會化為熱,熱氣會使血液容易躁動,血液躁動就會導致胎兒不安。這就像風搖晃樹木,人會折斷樹枝一樣。火能消耗萬物是自然的道理,所以胎兒流產的原因,通常屬於體質虛弱或體內有熱的狀況居多,治療上應該清熱養血。如果平時就習慣性流產的婦女,可以使用金匱當歸散。如果是因為脾虛而導致血熱的,可以使用四聖散。如果是因為肝腎虛弱而導致血熱的,可以使用涼胎飲(藥方在前面胎熱不安的條文中)。

如果是肝脾虛弱而導致血熱的,可以使用固陰煎(藥方在前面胎虛不安的條文中)。如果平時體質虛弱,或是遇到天氣炎熱,或是罹患熱性疾病,病癒後卻出現胎動不安的狀況,可以使用芩術湯(黃芩、白朮是安胎的良藥,這主要是針對血熱導致胎兒不安的情況來說的)。

金匱當歸散

黃芩、白朮(用蜂蜜拌炒過)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各一兩。

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米湯調服。

四聖散

黃芩、白朮(用蜂蜜拌炒過)、砂仁(炒過)、阿膠(炒成珠狀),各等份。

將上述藥材磨成極細的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蘄艾煎的湯調服。(有個藥方是使用白芍,沒有阿膠)。如果把藥散改成湯劑,砂仁的用量應減半。

芩術湯

黃芩三錢,白朮(用蜂蜜拌炒過)一錢五分。

用水煎服。(情況緊急時,一天服用兩劑,情況緩和時,五天服用一劑)。

4. 胎漏

妊娠心腹痛而下血者為胎動,不痛而下血者為胎漏。大抵胎漏,由血熱者下血必多。若內熱作渴者,宜益母四物湯。血黑成片者,宜加味三補丸。血虛者,膠艾四物湯或二黃散。血虛微熱者,宜續斷湯。氣虛者,宜膠艾四君湯。氣虛有熱者,宜香砂四物湯。勞役下血者,宜加味枳殼湯。

勞役、感寒以至氣虛欲墮者,宜芎歸補血湯。房勞觸傷者,宜八珍湯(方見前胎虛不安條中),加阿膠一錢,蘄艾五分。下血過多者,宜八珍湯(方見前胎虛不安條中),未應,用補中益氣湯。脾胃虛弱而下水不止,宜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。脾胃虛陷而下血不止,宜補中益氣湯倍加柴胡、升麻。

若漏血如月經,以至胞干,子母俱損者,宜二炒煎。若漏下黃汁如豆汁甚多者,宜黃耆湯。若火熱迫血妄行者,宜涼胎飲。(方見前胎熱不安條中)。熱甚者,徙薪飲。若肝經有風熱者,宜防風黃芩丸。若怒氣傷肝而暴下血者,宜保陰煎(方見前胎熱不安條中)。若母氣壯盛,身無所苦,而月經如常漏下者,此陰胎有餘而血之溢也。

兒大能飲血自止矣,不必治之。然亦不可使之多下,治宜和血涼血,健脾安胎,宜四妙散。

益母四物湯

熟地黃,當歸,白芍(炒),川芎,益母草,黃芩(酒炒),黃連(薑汁炒),白朮(白蜜炙,各一錢)

水煎,食前服。

加味三補丸

黃芩(酒炒),黃連(酒炒),黃柏(酒炒),香附(制),白芍(酒炒,各一錢)

水煎,溫服。

膠艾四物湯

阿膠(炒珠),艾葉,熟地黃,當歸,川芎,白芍(酒炒,各一錢)

水煎服。

二黃散

生地黃,熟地黃(各等分)

為末,每三錢,白朮(蜜炙)、枳殼(麩炒)各一錢,煎湯調下。

膠芩四君湯

人參,白朮(蜜炙),茯苓,甘草(炙),阿膠(炒珠),黃芩(酒炒,各一錢),姜(三片),棗(二枚)

水煎服。

香砂四物湯

熟地黃,當歸,白芍,川芎,阿膠(炒珠),條芩(各一錢),砂仁,香附(炒黑),艾葉(各五分),糯米(一撮)

水煎服。

加味枳殼湯

白朮(蜜炙),熟地黃(各一錢),生地黃,枳殼(麩炒),黃芩(炒,各五分),

水煎服。如未效加當歸一錢。

芎歸補血湯

黃耆(蜜炙),當歸,白芍,白朮(蜜炙,各一錢半),阿膠(炒珠),五味子(杵),乾薑(炮,各一錢),人參,杜仲(鹽水炒斷絲),炙甘草(各五分)

水煎服。(一方有木香五分)

補中益氣湯

人參,黃耆(蜜炙),白朮(蜜炙),甘草(炙,各一錢五分),當歸(一錢),陳皮(五分),升麻,柴胡(各三分),姜(三片),棗(二枚)

水煎,空心服。

二妙散

熟地黃(炒),乾薑(炮,各二錢)

白話文:

懷孕期間,如果腹痛並伴隨出血,稱為胎動不安;如果沒有腹痛卻出血,則稱為胎漏。一般來說,胎漏多是因為體內有熱,所以出血量通常較多。如果體內有熱並感到口渴,適合服用益母四物湯。如果出血顏色呈黑色且成片狀,適合服用加味三補丸。如果因為血虛導致出血,適合服用膠艾四物湯或二黃散。如果血虛且略有發熱,適合服用續斷湯。如果因為氣虛導致出血,適合服用膠艾四君湯。如果氣虛又有熱,適合服用香砂四物湯。如果因為勞累過度導致出血,適合服用加味枳殼湯。

如果因為過度勞累或感受風寒而導致氣虛,使得胎兒有下墜的感覺,適合服用芎歸補血湯。如果因為性生活過度而導致出血,適合服用八珍湯(配方見之前胎虛不安的說明),並加入阿膠一錢和蘄艾五分。如果出血量過多,適合服用八珍湯(配方見之前胎虛不安的說明),如果效果不佳,則使用補中益氣湯。如果因為脾胃虛弱而導致下體持續流出液體,適合服用補中益氣湯並加入五味子。如果因為脾胃虛弱下陷而導致持續出血,適合服用加倍劑量的補中益氣湯,並加入柴胡和升麻。

如果漏血如同月經一般,導致胞宮乾枯,損害母子雙方,適合服用二炒煎。如果漏下黃色液體如豆汁般且量很多,適合服用黃耆湯。如果因為火熱逼迫血液妄行導致出血,適合服用涼胎飲(配方見之前胎熱不安的說明)。如果熱象嚴重,適合服用徙薪飲。如果肝經有風熱,適合服用防風黃芩丸。如果因怒氣傷肝而突然大量出血,適合服用保陰煎(配方見之前胎熱不安的說明)。如果母親身體強壯,沒有不適,但月經般持續漏血,這是因為胎兒吸收過多,血液溢出,胎兒長大後能飲血,出血自然會停止,不需要特別治療。但也不可讓出血過多,治療原則是調和氣血、清熱涼血、健脾安胎,適合服用四妙散。

益母四物湯

熟地黃、當歸、白芍(炒過)、川芎、益母草、黃芩(酒炒過)、黃連(薑汁炒過)、白朮(白蜜炙過,各一錢)

加水煎煮,飯前服用。

加味三補丸

黃芩(酒炒過)、黃連(酒炒過)、黃柏(酒炒過)、香附(製過)、白芍(酒炒過,各一錢)

加水煎煮,溫服。

膠艾四物湯

阿膠(炒成珠狀)、艾葉、熟地黃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(酒炒過,各一錢)

加水煎煮後服用。

二黃散

生地黃、熟地黃(各等份)

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白朮(蜜炙過)、枳殼(麩炒過)各一錢煎煮的湯藥調服。

膠芩四君湯

人參、白朮(蜜炙過)、茯苓、甘草(炙過)、阿膠(炒成珠狀)、黃芩(酒炒過,各一錢)、生薑(三片)、紅棗(二枚)

加水煎煮後服用。

香砂四物湯

熟地黃、當歸、白芍、川芎、阿膠(炒成珠狀)、條芩(各一錢)、砂仁、香附(炒黑)、艾葉(各五分)、糯米(一小撮)

加水煎煮後服用。

加味枳殼湯

白朮(蜜炙過)、熟地黃(各一錢)、生地黃、枳殼(麩炒過)、黃芩(炒過,各五分)

加水煎煮後服用。如果效果不佳,可加當歸一錢。

芎歸補血湯

黃耆(蜜炙過)、當歸、白芍、白朮(蜜炙過,各一錢半)、阿膠(炒成珠狀)、五味子(搗碎)、乾薑(炮製過,各一錢)、人參、杜仲(鹽水炒斷絲)、炙甘草(各五分)

加水煎煮後服用(另一種配方有木香五分)。

補中益氣湯

人參、黃耆(蜜炙過)、白朮(蜜炙過)、甘草(炙過,各一錢五分)、當歸(一錢)、陳皮(五分)、升麻、柴胡(各三分)、生薑(三片)、紅棗(二枚)

加水煎煮,空腹服用。

二妙散

熟地黃(炒過)、乾薑(炮製過,各二錢)

磨成粉末,用米湯調服。

黃耆湯

黃耆(二兩)、糯米(一合)

加水煎煮後服用。

徙薪飲

陳皮(八分)、黃芩(二錢)、麥冬(去心)、白芍、黃柏、茯苓、牡丹皮(各一錢五分)

加水煎煮,飯後溫服。

如果因為鬱氣導致肝脅疼痛而出血,可加青皮、山梔仁(炒黑)各一錢。

防風黃芩丸

條芩(炒黑過)、防風(等份),磨成粉末,用酒調和製成藥丸,用米湯送服二錢。

四妙散

當歸(二錢)、川芎、白朮(蜜炙過)、黃芩(各一錢)

加水煎煮,飯後服用。如果效果不佳,可加阿膠(炒成珠狀)一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