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竹林女科證治》~ 卷一 (1)
卷一 (1)
1. 卷一
2. 調經上
3. 月經先期
經以月至為常,若陽大過而月經趲前一月,忽早一月,則其形色多赤,或紫而濃,其臟氣飲食喜冷畏熱,乃為血熱。如證挾痰火,宜服加味調經丸。
加味調經丸
香附五斤(分作五股,以酒、醋、鹽湯、童便、米泔各浸三日,仍用原汁煮乾。再用蔥五斤,取白細切,拌香附焙乾,以蔥白香黃為度),當歸,白芍,生地黃(各四兩),黃連,黃芩(各三兩),川芎,杏仁,柴胡(各二兩),白芷(二兩五錢),青皮(一兩五錢),荊芥,滑石(水飛淨,各五兩)
共為末,醋麵糊丸,空心白湯下。
白話文:
月經原本應該按照月份週期來潮,如果體內陽氣過盛,導致月經提前到來,可能提早一個月,或者忽然早到一個月,那麼經血的顏色多半呈現紅色,或者紫紅色而且濃稠,身體的臟腑之氣和飲食習慣會偏好寒冷而畏懼炎熱,這就是屬於血熱的現象。如果這種情況還夾雜著痰火,就應該服用加味調經丸來調理。
加味調經丸
將香附五斤分成五份,分別用酒、醋、鹽水、童便、米泔浸泡三天,然後用原本浸泡的汁液煮乾。再用蔥五斤,取白色部分切細,拌入香附中烘乾,烘到蔥白呈現香黃色為止。另外準備當歸、白芍、生地黃各四兩,黃連、黃芩各三兩,川芎、杏仁、柴胡各二兩,白芷二兩五錢,青皮一兩五錢,荊芥、滑石(用水淘洗乾淨)各五兩。
將以上藥材全部研磨成粉末,用醋調和麵糊製成藥丸,空腹時用白開水送服。
4. 月經後期
婦人以血為主,惟能謹於調護,則氣血周流月水自然如期,若陰不足而月經退後一月,忽遲一月,則其形色不鮮,或澀滯而少,其臟氣惡寒喜暖,宜服正經養血湯。
正經養血湯
白芍(酒炒),當歸(酒洗),茯苓,白朮(蜜炙黃),阿膠(蛤粉炒,各一錢),五味子,川椒(炒),甘草(蜜炙,各二錢),半夏(薑汁製),人參(各七分),柴胡(八分),姜(三片)
水煎,食前服。如五心煩熱,日晡發熱,加胡黃連五分,不思飲食,加神麯、麥芽(炒)各五分;頭痛,加川芎七分。
白話文:
婦女是以血為根本,只要能注意調養身體,那麼氣血就會順暢運行,月經自然會按時到來。如果因為陰血不足,導致月經延後一個月,或是突然延遲一個月,那麼經血的顏色就不鮮豔,或是變得乾澀量少。這個時候,她們的身體會怕冷喜歡溫暖,應該服用正經養血湯來調理。
正經養血湯
白芍(用酒炒過)、當歸(用酒洗過)、茯苓、白朮(用蜂蜜拌炒黃)、阿膠(用蛤粉炒過,各用一錢),五味子、川椒(炒過)、甘草(用蜂蜜拌炒過,各用二錢),半夏(用薑汁製過)、人參(各用七分),柴胡(用八分),生薑(三片)
用水煎煮,在飯前服用。如果出現手心、腳心煩熱,以及在下午時發熱的狀況,就加入胡黃連五分;如果食慾不振,就加入炒過的神麯和麥芽各五分;如果頭痛,就加入川芎七分。
5. 月經或前或後
脾土不勝,不思飲食,由此血衰,故月水往後,或次月飲食多進,月水又往前矣。治宜理脾,脾旺則血勻氣順,自然應期,宜用紫金丸。
紫金丸
青皮,陳皮(各五錢),蒼朮,檳榔,砂仁,紅豆(各六錢),良薑,烏藥,香附(各八錢),三稜(一兩),蓬朮(二兩),枳殼(八錢)
共為末,粳米糊為丸,食後米湯下百丸。一方無蒼朮、蓬朮、香附。
白話文:
脾胃功能虛弱,導致食慾不佳,進而造成氣血衰退,因此月經會延後。如果下個月飲食狀況改善,月經又可能提前。治療上應調理脾胃,脾胃功能強健,則氣血運行順暢,月經自然會按時來潮,可以使用紫金丸來治療。
紫金丸的配方如下:
青皮、陳皮(各五錢),蒼朮、檳榔、砂仁、紅豆(各六錢),良薑、烏藥、香附(各八錢),三稜(一兩),蓬朮(二兩),枳殼(八錢)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粳米糊製成藥丸。飯後以米湯送服一百丸。另一個配方則是沒有蒼朮、蓬朮、香附這三味藥材。
6. 月經愆期
經來或前或後,名曰愆期。此由脾胃虛弱,衝任損傷,氣血不足。宜服加減八物湯,兼服調經烏雞丸。
加減八物湯
人參(三錢),白朮,茯苓,甘草(各五錢,炙),白芍,當歸身,陳皮,香附,牡丹皮(各一錢),水煎食前服。
調經烏雞丸
白毛烏骨未燉雄雞一隻,約重一斤。以糯米餵養七日,勿令食蟲蟻,以繩縊死,干撏其毛,去肚內雜臟不用。納生地黃,熟地黃、天門冬,麥門冬各二兩於雞肚內。以好酒十碗,文火煮爛,取出肚內藥,將雞連骨用桑柴火焙乾,仍以前煮過生地黃等藥酒,又浸又焙,至雞骨肉枯為度,研極細末。
再用人參五錢,肉蓯蓉(酒洗淨)、破故紙(炒)、砂仁、當歸身、白朮、川芎、丹參、茯苓、甘草(炙)、杜仲(鹽水炒)各一兩,香附米(醋製)四兩。共為細末,入雞骨肉末和勻,酒麵糊丸,空心米湯下五十丸。
白話文:
月經來潮的時間,提早或延後不定,就叫做月經週期不規律。這是因為脾胃虛弱,衝脈和任脈受到損傷,導致氣血不足所引起的。應該服用加減八物湯,同時配合服用調經烏雞丸來調理。
加減八物湯
人參(三錢)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(各五錢,炙烤過)、白芍、當歸身、陳皮、香附、牡丹皮(各一錢),用水煎煮後在飯前服用。
調經烏雞丸
選用一隻約重一斤的白毛烏骨雄雞,用糯米餵養七天,不要讓牠吃到蟲子螞蟻。用繩子將雞縊死,拔去羽毛,去除內臟不要。將生地黃、熟地黃、天門冬、麥門冬各二兩塞入雞肚子裡。用十碗好酒,用小火將雞煮爛,取出雞肚子裡的藥材,將雞連同骨頭用桑木柴火烘乾,再用之前煮過生地黃等的藥酒浸泡,然後再烘乾,直到雞骨和肉都乾枯為止,將其研磨成極細的粉末。
另外準備人參五錢,肉蓯蓉(用酒洗淨)、破故紙(炒過)、砂仁、當歸身、白朮、川芎、丹參、茯苓、甘草(炙烤過)、杜仲(用鹽水炒過)各一兩,香附米(用醋製過)四兩。將以上藥材一同研磨成細粉,加入雞骨肉粉末混合均勻,用酒和麵糊做成藥丸,在空腹時用米湯吞服五十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