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昌翰

《竹林女科證治》~ 卷四 (2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22)

1. 外腎縮入

嬰兒初生,外腎縮入,啼哭不止者,此胎中受寒,寒則收入也。用硫黃、吳茱萸各五錢,為末,大蒜汁調塗臍腹上,仍以蛇床子燒煙,微微熏之,即出。

白話文:

嬰兒剛出生時,陰囊(外腎)縮入體內,哭鬧不停,這是因為在母親肚子裡就受了寒氣,寒氣使陰囊收縮進去。可以用硫黃、吳茱萸各五錢,磨成粉末,用大蒜汁調和後塗在肚臍和腹部上,再用蛇床子燒煙,輕微地薰一下,陰囊就會出來了。

2. 陰囊光腫

嬰兒陰囊腫大,墜下不收,宜用紫蘇葉為末,敷患處。濕則乾摻,干則香油調塗,雖皮潰而核欲墜者,亦愈。

白話文:

嬰兒的陰囊腫大,往下墜而且無法收回,應該用紫蘇葉磨成粉末,敷在患處。如果患處潮濕,就直接乾敷;如果患處乾燥,就用香油調和紫蘇葉粉末塗抹。即使皮膚潰爛而且陰囊內的睪丸快要掉出來的情況,也能治好。

3. 二便不通

嬰兒大小便不通,腹脹欲絕者,急令人溫湯漱口,吸咂兒之前後心、臍心、兩足心共七處。每處吸咂五、七口,取紅色氣透為度。氣透則便自通,不爾則死。

白話文:

嬰兒大小便不通,肚子脹得快要斷氣時,趕快叫人用溫水漱口,然後去吸吮嬰兒的前胸、後背中心、肚臍中心、兩腳腳心,總共七個地方。每個地方吸吮五到七口,要吸到皮膚透出紅色的氣色為止。如果氣色透出來了,大便小便自然就會通暢,不然就會有生命危險。

4. 小便不通

嬰兒初生六、七日,不飲乳,不小便,用蔥白一寸,分作四片,乳汁半鍾,同煎,片時取乳分四次服,即通。

白話文:

嬰兒剛出生六、七天,不喝奶,也沒有小便,可以用一寸長的蔥白,切成四片,加入半杯乳汁一起煎煮,稍微煮一下後取出乳汁,分成四次餵服,小便就會通暢。

5. 胎疝

嬰兒初生髮疝,只見啼哭,不見病形,延至一周兩歲,始知是疝,諸醫不效。宜用麻瀝樹上鴛鴦果一對(其果連樹枝取下可辨真假,一對果可治三人)、荔枝核七枚(杵碎,煨)、平地木三錢,水煎服,即瘥,亦不復發。

白話文:

嬰兒剛出生就發生疝氣,只見到他哭鬧,卻看不出病症的樣子,拖到一週歲或兩歲,才發現是疝氣,許多醫生都沒辦法治好。應該使用麻瀝樹上的鴛鴦果一對(這種果實連著樹枝取下才能辨別真假,一對果實可以治療三個人)、荔枝核七顆(搗碎後用火煨過)、平地木三錢,用水煎煮後服用,病就會痊癒,而且不會再復發。

6. 木疝

嬰兒初生,其卵甚大,日久長成,恐變木疝。俟過滿一月後,端午日午時,以腳盆盛熱水,安於中堂,隨抱小兒將卵放水內一浸,再將小兒抱到中門檻上中間輕輕一擱,令卵上之水印痕於檻,將艾葉一團安在檻上濕痕處,灸三壯,其卵遂漸收小如常,用之神效。

白話文:

嬰兒剛出生時,睪丸很大,時間久了會長大,擔心變成木疝(陰囊腫大堅硬如木)。等滿一個月後,在端午節中午,用腳盆裝熱水,放在客廳中央,接著抱著嬰兒,把他的睪丸放進熱水裡浸一下,然後再把嬰兒抱到門檻中間,輕輕放一下,讓睪丸上的水漬印在門檻上。接著將一團艾草放在門檻上水漬的地方,用艾灸灸三次,睪丸就會逐漸縮小,恢復正常,這樣做非常有效。

7. 肛腫

嬰兒腸胃濕熱下注,則肛門暴腫,宜用田螺數個,搗爛塗之,即消。

白話文:

嬰兒因為腸胃濕熱往下流注,就會導致肛門突然腫脹,應該用幾個田螺,搗爛後塗在腫脹處,就會消腫。

8. 解顱

嬰兒頭縫不合,狀如開解,名曰解顱,此腎氣不成也。蓋腎主骨髓,而腦為髓海,腎氣不成,則腦髓不足,故不合也。宜內服六味地黃丸(方見後腳軟條中),外貼三神散。

三神散

乾薑(七錢五分,炮),細辛,桂心(各五錢)

上為末,薑汁調敷囟上,以頭巾裹護之小兒(面赤即合)。

白話文:

嬰兒頭骨縫隙沒有閉合,看起來像裂開一樣,這種情況叫做解顱,這是因為腎氣不足所導致的。腎臟主管骨髓,而腦是髓液匯集的地方,腎氣不足,就會造成腦髓不夠,所以頭骨縫隙無法癒合。應該內服六味地黃丸(藥方在後面提到腳軟的篇章中),外敷三神散。

三神散的藥方是:

乾薑(七錢五分,炮製過),細辛,桂心(各五錢)

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用薑汁調和後敷在嬰兒囟門上,用頭巾包好保護起來,如果嬰兒臉色變紅,就表示有效。

9. 囟陷

嬰兒囟門成坑,名曰囟陷。此因臟腑中有熱,煩渴引飲,致成泄瀉,則氣血虛弱,不能上交腦髓,故囟陷如坑,不得平滿。宜用黃狗頭骨炙黃為末,雞子清調敷。

白話文:

嬰兒的囟門凹陷成坑狀,叫做囟陷。這是因為體內臟腑有熱,導致煩躁口渴而大量喝水,引起腹瀉,使得氣血虛弱,無法上行供應腦髓,所以囟門才會凹陷如坑,無法飽滿平坦。應該用黃狗頭骨烤黃後磨成粉末,用雞蛋清調和塗抹在囟門上。

10. 發不生

嬰兒發不生者,因稟受氣血不足,不能榮於發也。宜用當歸、乾地黃、肉蓯蓉、白芍各一兩,胡粉五錢,共為末,蜜丸黍米大,黑豆湯下十丸,外用二、三十丸磨化,塗擦頭上,即生。

白話文:

嬰兒頭髮長不出來,是因為先天繼承的氣血不足,無法滋養頭髮。應該用當歸、乾地黃、肉蓯蓉、白芍各一兩,胡粉五錢,一起磨成粉末,再用蜂蜜做成小米大小的藥丸。用黑豆湯送服十丸。另外,取二十到三十丸磨開,塗抹在頭上,頭髮就會長出來。

11. 齒不生

嬰兒齒不生者,由齒為骨之所終,髓之所養,稟氣不足,則髓不能充,故齒久不生。宜用川芎、乾地黃、當歸、山藥、白芍各一兩、沉香五錢、甘草三錢。為末,白湯調下五分;外用藥末乾摻齒齦上,手指擦之,日二次。

白話文:

嬰兒長不出牙齒,是因為牙齒是骨頭的末端,需要骨髓的滋養。如果先天體質虛弱,髓液不足,牙齒就無法順利長出來。適合使用川芎、乾地黃、當歸、山藥、白芍各一兩、沉香五錢、甘草三錢,磨成粉末,用溫開水調服五分;另外,將藥粉直接塗抹在牙齦上,用手指輕輕擦拭,一天兩次。

12. 頭項軟

嬰兒頭項軟,乃天柱骨倒也。宜用白殭蠶(去頭、足、毛,炒)為末,每服五分,薄荷湯調下,日三服。外用木鱉子三個、蓖麻子三十粒,俱去殼,研勻。先抱起兒頭摩項上,令熱貼之。

白話文:

嬰兒的頭頸部軟弱無力,是因為頸椎(天柱骨)傾倒的緣故。應該用炒過的白殭蠶(去除頭部、腳部和毛)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五分(約1.5克),用薄荷湯調服,每天服用三次。外敷可以用木鱉子三個、蓖麻子三十粒,都去除外殼,研磨均勻。先抱起嬰兒頭部按摩頸項部位,使之發熱,然後將藥敷貼在上面。

13. 口軟

嬰兒口軟不能言,乃兒在胎中母有驚懼、驚氣入心包絡,使兒心神不定,舌本不通。宜用石菖蒲、人參、麥冬(去心)、遠志(制)、川芎、當歸(各二錢),乳香(去油),辰砂(水飛,各一錢)

為末,蜜丸麻子大,米飲下十丸,日三服。

若三歲不能言,宜六味地黃丸(方見後腳軟條中),加鹿茸、五味子丸服。

白話文:

嬰兒口齒軟弱不能說話,是因為胎兒在母親體內時,母親受到驚嚇或驚恐之氣進入心包絡,導致嬰兒心神不寧,舌根不通。 應使用石菖蒲、人參、麥門冬(去心)、遠志(製過)、川芎、當歸(各二錢),乳香(去除油脂)、辰砂(水飛過,各一錢)。

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,用蜂蜜調和製成如麻子大小的藥丸,每次用米湯吞服十丸,一天服用三次。

如果到三歲還不能說話,應服用六味地黃丸(藥方在後面的「腳軟」條目中),並加入鹿茸、五味子做成藥丸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