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竹林女科證治》~ 卷四 (20)
卷四 (20)
1. 赤遊丹毒
嬰兒初生,遍身發丹毒赤腫,遊走不定。此由妊母嗜食熱物,血熱流胎,毒蘊腠理;或烘曬熱衣即與包裹,柔嫩肌膚感受熱毒所致也。宜用細針隨血暈周圍,刺出惡血最妙;仍用芭蕉根搗汁塗之,冬月畏冷隔水燉溫可也。或用蠐螬蟲搗汁塗之,或用溝渠中小蝦搗爛塗之。
若用寒涼塗之不效者,用伏龍肝(即灶心土)研末,雞子清調敷。若遍身壯熱不安,宜用荊芥穗、防風、黃芩各一錢、犀角(鎊末)、甘草各五分、牛蒡子(微炒,四錢)。水煎,時時與服即愈。若患丹瘤,宜用蓖麻子五粒(去殼)研末,入面一匙,水調塗之。
白話文:
嬰兒剛出生時,全身出現像丹毒一樣的紅色腫塊,而且會到處遊走不定。這是因為懷孕的母親喜歡吃熱性食物,導致血熱傳給胎兒,毒素累積在皮膚紋理之間;或是剛曬熱的衣服就直接給嬰兒穿上,導致他們柔嫩的皮膚感受到熱毒所造成的。
最好的方法是用細針在紅腫暈開的周圍刺破,放出惡血;然後用芭蕉根搗爛取汁塗抹,冬天怕冷的話可以隔水加熱後再塗。也可以用蠐螬蟲搗爛取汁塗抹,或是用溝渠裡的小蝦搗爛塗抹。
如果用寒涼藥物塗抹沒有效果,可以用灶心土研磨成粉,用雞蛋清調和後敷在患處。如果全身發熱、身體不適,應該用荊芥穗、防風、黃芩各一錢、犀角(磨成粉)、甘草各五分、牛蒡子(稍微炒過,四錢)。用水煎煮,時常讓嬰兒服用就會好轉。如果患上丹瘤,可以用蓖麻子五粒(去殼)磨成粉,加入一湯匙麵粉,用水調勻後塗抹。
2. 蝦蟆瘟
嬰兒胸腹光亮,色如水晶,臟腑俱見,名曰蝦蟆瘟。用大蝦蟆六支,將四足紮起,以蝦蟆肚皮安放水晶色處,撫摩幾次,置於小兒臍上。再用第二支亦如前法,更換六支,其病自愈。(但蝦蟆眼內有酥射人,宜以絹遮其眼,用畢宜放之。)
白話文:
嬰兒的胸腹皮膚呈現光亮,顏色像水晶一樣透明,以致於內臟都清晰可見,這種病叫做蝦蟆瘟。治療方法是,準備六隻大癩蛤蟆,將牠們的四肢綁起來,然後把蛤蟆的肚皮貼放在嬰兒皮膚呈現水晶色透明的地方,輕輕撫摸幾次,接著把蛤蟆放在嬰兒的肚臍上。再用第二隻蛤蟆重複相同的步驟,依序更換六隻蛤蟆,這個病自然就會痊癒。(但要注意蛤蟆的眼睛裡有酥狀液體會噴射出來,所以要用絹布遮住牠們的眼睛,使用完畢後要將蛤蟆放走。)
3. 胎黃
嬰兒初生,遍身金黃,此母受熱而傳胎也。若身熱,便閉口不飲乳,啼哭不止,宜用生地黃、當歸、天花粉、白芍、川芎各一錢。水煎母子同服。(一方無白芍、川芎、當歸、有茵陳)
白話文:
嬰兒剛出生時,全身呈現金黃色,這是因為母親懷孕時體內有熱,熱傳給了胎兒。如果嬰兒身體發熱,就會緊閉嘴巴不喝奶,並且哭鬧不停,應該使用生地黃、當歸、天花粉、白芍、川芎各一錢,用水煎煮後讓母親和嬰兒一起服用。(另一個藥方沒有白芍、川芎、當歸,但有茵陳。)
4. 胎赤
嬰兒初生月內,遍身紅赤,肌若塗丹,此中熱毒也。內服生地黃、天花粉、連翹(去心)、甘草各一錢,外用藍葉浮萍、水苔搗爛絞汁,調朴硝(土炒研)塗之。
白話文:
嬰兒剛出生滿月內,全身皮膚呈現紅色,像塗了丹砂一樣,這是因為體內有熱毒。內服藥方可使用生地黃、天花粉、連翹(去掉中間的芯)、甘草各一錢,外用藥方可使用藍葉、浮萍、水苔搗爛擠出汁液,調和朴硝(用土炒過再研磨成粉)塗抹在患處。
5. 胎青
嬰兒初生,面色或白或青,此胎中受寒也。生下感風,四肢厥冷,大便青黑,腹作盤腸疼痛,宜用當歸、黃耆(蜜炙)、細辛、黃芩、龍骨(煅研)、桂心、白芍各等分。為末,每服一錢,以乳調服,三服加減。
白話文:
嬰兒剛出生時,臉色可能蒼白或青紫,這是因為在母親肚子裡就受寒了。出生後如果又受到風寒,會出現四肢冰冷、大便呈現青黑色、肚子像腸子絞痛一樣的症狀,應該使用當歸、蜜炙黃耆、細辛、黃芩、煅燒研磨的龍骨、桂心、白芍,每種藥材等量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一錢,用母乳調和後餵食,吃三次後再視情況調整藥量。
6. 走馬牙疳
嬰兒牙床腐爛,若一、二歲已出牙者,甚至牙齒脫落,名為走馬,言其急也。此熱毒蘊結而然。凡病此者大為凶證。宜用綠豆煎濃汁頻服,使毒從小便出。外用人中白四分、銅綠(醋製)、杏仁各二分、冰片少許。為細末,敷患處。
白話文:
嬰兒的牙齦腐爛,如果是一兩歲已經長牙的寶寶,甚至牙齒會脫落,這種狀況稱為「走馬牙疳」,意思是說它發病非常快速。這是因為體內積聚了熱毒所導致的。凡是患上這種病,都是非常危險的症狀。應該用綠豆熬煮成濃稠的汁液,頻繁地服用,讓毒素從小便排出。外用藥方則是:取人中白四分、用醋處理過的銅綠和杏仁各二分,再加上少許冰片,將它們磨成細末,敷在患處。
7. 舌瘡
嬰兒口舌生瘡,飲乳不得。宜用白礬研末,和雞子清入醋少許,調勻,塗兒足心,二、七日愈。
白話文:
嬰兒的口腔和舌頭長瘡,導致無法喝奶。可以用白礬磨成粉末,加入雞蛋清和少許醋,攪拌均勻後,塗抹在嬰兒的腳底中心,大約兩到七天就會痊癒。
8. 腮腫
嬰兒兩腮腫硬有核,或在一邊,名曰痄腮。用五倍子一個,濕紙包煨,燒灰存性,研末,雞子清調敷。或用蜒蚰一條、銀米一錢,同搗爛塗之亦可。
白話文:
嬰兒兩邊腮幫子腫脹變硬,摸起來有硬塊,或是只有一邊腫,這叫做「痄腮」。可以用一個五倍子,用濕紙包起來煨烤,燒成灰後保留藥性,磨成粉末,用雞蛋清調和後敷在患處。或者也可以用一條蜒蚰(類似蛞蝓或蝸牛的軟體動物),加上一錢銀米,一起搗爛後塗在患處也可以。
9. 熱瘡
嬰兒體陽多患熱瘡。用雞子五枚煮熟,去白取黃,亂髮如雞子大一團和勻,安鐵銚內炭火熬之。初甚熱,少傾即發焦,乃有液出,旋取置碗中,以液盡為度,取塗瘡上。即以苦參研末敷之。
白話文:
嬰兒體質陽氣旺盛,容易長熱瘡。可以用五個雞蛋煮熟,去掉蛋白取出蛋黃,再取一些頭髮,搓揉成雞蛋大小的一團,和蛋黃攪拌均勻,放在鐵鍋裡用炭火熬煮。剛開始會很熱,稍微過一下就會燒焦,然後會有液體流出來,立刻將液體倒入碗中,直到沒有液體流出為止,取這些液體塗在熱瘡上,然後再用苦參磨成粉末敷在瘡上。
10. 禿瘡
嬰兒頭患禿瘡,用鴿子屎新瓦上焙,存性研末,麻油調搽,三次即愈。如瘡靨堆起,先用清米泔水同蔥白,川椒煎湯,洗去再搽,無不驗者。
白話文:
嬰兒頭上長了禿瘡,用新鮮的鴿子糞便放在新瓦片上烤乾,保留藥性研磨成末,用麻油調和塗抹,塗三次就會好。如果瘡面隆起,先用清米水和蔥白、川椒一起煎煮成湯,清洗患處後再塗藥,沒有不見效的。
11. 龜背
龜背乃初生時不能護背,風入脊骨,或令坐太早,亦致傴僂,背高如龜,多成痼疾。宜松蕊丹。
松蕊丹
松花粉,枳殼(麩炒),防風,獨活(各一兩),麻黃(去節),大黃,前胡,桂心(各五錢)
上為末,蜜丸黍米大,米飲下十丸。
白話文:
龜背這種情況,是因為小孩子剛出生時沒有好好保護背部,讓風邪侵入脊椎骨,或是太早讓他們坐立,也會導致身體彎曲駝背,背部隆起像烏龜的背殼,這種情況大多會變成難以根治的疾病。應該服用松蕊丹來治療。
松蕊丹
松花粉、麩炒過的枳殼、防風、獨活(各一兩),去除節的麻黃、大黃、前胡、桂心(各五錢)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調製成如黍米大小的藥丸,每次以米湯服用十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