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昌翰

《竹林女科證治》~ 卷四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3)

1. 求嗣下

2. 拭口法

嬰兒出胎,口有惡物,即胎毒也。須於啼聲未出之前,急用軟帛或用絲綿裹手指,蘸甘草湯(甘草少許,用沸湯泡汁,以淡為妙,不宜太甜),遍拭口中。去其穢濁貴在神速,遲則嚥下,致生諸病。若母氣素寒,小兒清弱及產時收生遲慢,致受風寒者,宜以淡姜煎湯拭口,最能去胃寒,通神明,並可免吐瀉之患,此法最妙。

世俗不察,而以為嬰兒體熱,宜遵古法用甘草、黃連濃煎汁拭口者,不知黃連大苦大寒,而小兒以胃氣為主,若初生與以大寒致損胃氣,則他日作瀉、作嘔由此起矣。但淡薑湯惟不宜於夏月耳。

白話文:

嬰兒剛出生時,嘴裡會有不好的東西,那就是胎毒。必須在嬰兒還沒開始哭之前,趕快用柔軟的布或用絲棉包住手指,沾上甘草湯(甘草放少許,用滾水沖泡成汁,味道要淡,不宜太甜),仔細擦拭嬰兒的嘴巴。去除污穢的重點在於速度要快,如果慢了讓嬰兒吞下去,會導致各種疾病。如果母親體質本來就虛寒,加上嬰兒體質虛弱,或者生產時接生太慢,導致嬰兒受寒,就應該用淡薑湯擦拭嘴巴,最能去除胃寒,使精神清明,並且可以避免吐瀉的毛病,這個方法最為有效。

世俗的人不了解,以為嬰兒體熱,應該遵照古法用甘草、黃連濃煎的汁液擦拭嘴巴,卻不知道黃連非常苦寒,而嬰兒是以胃氣為主,如果剛出生就給予大寒的藥物,會損傷胃氣,以後就會出現腹瀉、嘔吐的毛病。只是淡薑湯不適合在夏天使用。

3. 開口法

嬰兒初生,即拭去口中惡物,隨用胡桃二枚(油者勿用,去殼及皮取肉),嚼極細爛,用稀絹或薄紗包如棗核大,安兒口中,使吮其汁,非獨和中,且能養臟,最佳法也。若母氣多熱小兒肥盛者,宜用牛黃(五釐),硃砂(五分,水飛),研極細末,熱蜜調勻,薄絹包如棗核大,與吮為佳,極能闢痰邪、去穢惡,除熱安神,庶免驚癇之患。若嬰兒清弱者用。

又經驗方中用橄欖核一枚(燒灰存性,研極細末),硃砂(五分,水飛),和勻,外用生芝麻一撮,口嚼細津吐和藥絹包如棗核大,與之吮,取下腸胃穢毒,令兒少痰及麻痘亦稀少也。此惟母體素強,嬰兒體實者宜之。

白話文:

嬰兒剛出生時,要先擦去口中的髒東西,然後取兩個胡桃(不要用出油的,去殼去皮取果肉),仔細嚼爛,用稀薄的絲絹或薄紗包成像棗核般大小,放在嬰兒口中讓他吸吮汁液。這個方法不只能調和脾胃,還能滋養內臟,是最好的方法。如果母親體內熱氣多、嬰兒又肥胖,則適合用牛黃(五釐)、硃砂(五分,用水研磨細),磨成極細的粉末,用熱的蜂蜜調勻,用薄絹包成像棗核般大小,給嬰兒吸吮,這樣能有效去除痰邪、污穢之氣,清除熱氣、安定心神,避免驚風癲癇的發生。這個方法適合體質較虛弱的嬰兒。

另外,有一個經驗方,用橄欖核一個(燒成灰並保留藥性,磨成極細的粉末)、硃砂(五分,用水研磨細),混合均勻,再取一把生的芝麻,在口中嚼碎並吐出津液,和藥粉混合後,用絹布包成像棗核般大小,給嬰兒吸吮。這個方法可以去除腸胃的污穢毒素,讓嬰兒少生痰,出麻疹、痘疹也會比較輕微。這個方法只適合母親體質強壯、嬰兒體格健壯的情況使用。

4. 斷臍法

子在腹中胞胎十月止,於臍中與母通氣。雖出胞胎,其臍中所通之氣猶未盡絕,斷臍之後招風致病者有之,其法必須先用熟湯浴過,不使水氣入內,然後方斷臍帶,則不傷水生病。斷臍須將汁令盡,否則寒濕入腹,或作臍風,又須於近臍四、五寸處,以綿紮緊,以帛包裹,以口咬斷,令暖氣入兒腹中,此又為起死回生之妙法。近用艾葉灸臍亦妙。

所留臍帶不可太長,太長則難乾而傷肌,且恐引外風入腹變為臍風。亦不可太短,太短則逼內而傷臟,或致成腹痛而夜啼。只以兒之足掌為度。

白話文:

嬰兒在母親腹中懷胎十個月,透過臍帶與母親交換氣息。即使離開母體,臍帶中連通的氣息仍未完全斷絕。斷臍後,若處理不當可能會因受風而生病。正確的方法是:先用溫熱的水替嬰兒沐浴,避免水氣進入臍部,然後再剪斷臍帶,這樣就不會因為水氣而生病。剪斷臍帶時,必須將臍帶中的汁液完全排盡,否則寒濕之氣會進入腹部,可能引發臍風。接著,在靠近肚臍四、五寸的地方,用棉線紮緊,再用布包裹,然後用嘴咬斷臍帶,讓口中的暖氣進入嬰兒腹部,這是能使嬰兒起死回生的好方法。近年來,用艾草灸臍也是個不錯的方法。

留下的臍帶不要太長,太長的話不容易乾燥,會傷害肌肉,而且可能會引導外面的風邪進入腹部,轉變成臍風;也不可以太短,太短會壓迫到內臟,可能會導致腹痛而夜間啼哭。臍帶的長度以嬰兒的腳掌長度作為標準即可。

5. 裹臍法

裹臍須將臍帶盤作一團,用枯礬末摻於帶上,用新棉花約厚半寸封蓋,外用軟絹裹束,緩急得中,急則令兒吐。日日須要照看,勿令兒尿浸濕,又不可輕意頻解,解時須閉戶下帳,勿令見風,仍以枯礬末敷之。若臍濕爛不幹,或用枯礬五錢、龍骨(煅)、黃丹(各一錢)、麝香少許,研末敷之,或用亂髮燒灰敷之。若夏月宜用黃柏末敷之。

白話文:

新生兒臍帶護理,需要將臍帶盤繞成一團,然後在臍帶上撒上乾燥的明礬粉,再用約半寸厚的新棉花覆蓋住,外面再用柔軟的絲絹包裹綁好,鬆緊要適中,太緊的話會讓嬰兒嘔吐。每天都要注意查看,不要讓嬰兒的尿液浸濕,也不可以輕易頻繁地解開,解開時要關好門窗放下帳子,不要讓嬰兒吹到風,之後再塗上乾燥的明礬粉。如果肚臍濕爛不乾燥,可以用乾燥的明礬五錢、煅燒過的龍骨、黃丹各一錢,再加上少許麝香,一起磨成粉末敷在肚臍上,或者用燒成灰的亂髮敷在肚臍上。如果是夏天,適合用黃柏粉敷在肚臍上。

6. 浴兒法

三朝浴兒,用五枝湯極妙。五枝即桑枝、桃枝、槐枝、榆枝、柳枝也。各取嫩技二、三十節,長三寸,煎湯候冷熱得中,入豬膽汁洗之,不犯生水,周歲內可免疱疥、丹毒之患,且避惡邪。但北方生兒多不洗浴,每以舊綿拭淨,故兒多壯實。若冬月嚴寒,則不必洗;若春月、秋月不妨遲以十日半月,擇晴和暖之日,於無風房內浴之為妥。

而世俗不察,無論天時,但以三日為浴兒之期,甚或以小兒體熱,每遇澡浴,即令久坐湯水之中,以致風冷外傷,水濕內滲,變成風搐,可不戒哉。又嬰兒初生,兩乳必有餅子,須時常揉撮提捏,以散為度。若浴兒時,即將兩乳頭各捏一把亦妙。

白話文:

嬰兒出生三天時洗澡,用五枝湯效果非常好。五枝指的是桑枝、桃枝、槐枝、榆枝、柳枝。每種取嫩枝二、三十節,每節約三寸長,加水煎煮,等水溫冷熱適中時,加入豬膽汁洗澡,洗澡時不要摻雜生水。這樣做可以在嬰兒一歲內避免長膿皰、疥瘡、丹毒等皮膚病,也能避開不好的邪氣。但北方出生的嬰兒大多不洗澡,而是用舊棉布擦拭乾淨,所以嬰兒大多比較壯實。如果冬天嚴寒,就不必洗澡;如果是春季或秋季,可以延遲十天半個月再洗,選擇晴朗溫暖的日子,在沒有風的房間裡洗澡比較妥當。

然而世俗之人不仔細觀察,不管天氣如何,都以出生三天為嬰兒洗澡的期限,甚至認為嬰兒身體發熱,每次洗澡都讓嬰兒長時間坐在熱水裡,導致風寒侵襲,水濕滲入體內,變成抽搐等疾病,實在應該警戒。另外,嬰兒剛出生時,兩邊乳房一定會有硬塊,必須時常揉捏,直到硬塊散開。如果洗澡時,順便將兩邊乳頭各捏一把,效果也很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