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驗麻科》~ 瘄子總論(第一) (2)
瘄子總論(第一) (2)
1. 瘄子總論(第一)
然看手足指尖有紅點者方為出完,倘不透明而不見者,仍用表方中加桂枝鞭芽以發之,切不宜降,慎之慎之。若表而不齊,必須瘄後停藥,以待變之來。《經》云:變症難逆於將來,何能預料?所謂不藥為中醫之說也。婦人胎前出瘄三日之前,用升麻以提之,恐其墮胎也。回後則用黃芩以安胎,速降以消火,又能解毒。
如產後加凌霄花、丹參可也,而人參切不可用,用則殺人。用補亦然,富貴之家常犯此病,不可不慎。書云:不可用人參,叮嚀如此其切。參歌有云:肺熱還傷肺,為人參能助氣與火也,為肺熱者言之,肺火既清,何忌之!有又熱補之藥斷不可用,如疹後日久虛喘坐立不安,可用生甘熟地,若一月之外,便宜重用。太陰主肺,陽明大腸,肺與大腸相表裡,毒從大腸出者為貴。
《經》云:毒因利減,此之謂也。回後不可久瀉,久則肺經移熱於大腸,宜涼腸。瘄出形云片如錦紋者為斑,其色紅赤者胃火熱甚而失下也,此衝入足少陽膽經,助相火而成斑矣,必須重用石膏,以清胃與肝膽可以成功而消斑。隱隱紅點為疹,胃火衝入手足少陰心腎經,則助君火而成疹,黃連能奏效如神。
若斑重而疹輕者,初起時最忌寒涼熱辣酸冷之味,並忌冒感風寒,急宜麻黃、蒼耳二味以托肌膚之閉密。毒氣阻遏而內攻不出者,初起之藥斟酌用之,但麥冬、生地為其補肺斂皮恐不能發越,又參、耆、薑、附子、丁、朮、桂燥悍酸熱之味為其助火傷肺,補氣發喘。但痘與疹用藥不同,疹出之時瀉利不止者,吉也,蓋瀉毒不瀉元氣也。
回時自利不止者,又吉也,毒以利減。若利久而至八九日者方謂過多,恐肺火移熱於大腸,必須先下順利之水,則自止矣。利水者何也?《經》云:小水愈長而大便愈結也。驟用補澀如桂、附、朮、木、訶、蔻、參、耆等藥補澀之劑,必須胸腹脹滿,重滯而死矣。《經》云利不可止,瘧不可截,其斯之謂歟!疹子未出與正出之時,不進飲食者,謂此毒氣內蘊,實未解也。出則宜表回,後重用石膏以開其胃,又加竹茹最妙。
白話文:
觀察手腳指尖出現紅色小點,代表疹子已經完全發出來。如果紅點不夠清晰,看不清楚,就要用能發散的藥方,並加入桂枝嫩芽來幫助疹子發出,千萬不能用降火的藥,一定要謹慎。如果疹子發的不均勻,必須在疹子發完後停藥,觀察後續變化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病情變化難以預測,怎麼能事先料到?」所以說,不亂用藥才是中醫的道理。
婦女懷孕期間,如果出疹子,在疹子發出來三天前,要用升麻來提氣,避免流產。疹子退後,則要用黃芩來安胎,並儘快用藥降火消炎解毒。
產後可以加入凌霄花、丹參來調理,但絕對不能用人參,用了會害死人。用補藥也是一樣,富貴人家常常犯這個錯,一定要謹慎。《醫書》上說:「不可用人參」,這樣叮嚀是很重要的。歌訣也說:「肺熱又傷肺」,因為人參會助長氣和火,這是針對肺熱的人來說的。如果肺火已經清除,就不用忌諱人參了!其他熱性的補藥也絕對不能用。如果疹子退後很久,出現虛喘、坐立不安的情況,可以用生甘草和熟地黃來調理,如果過了一個月以上,就可以加重用量。太陰經主肺,陽明經主大腸,肺與大腸互為表裡,毒素從大腸排出是最好的。
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毒素會因排泄而減少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疹子退後,不能長期腹瀉,否則肺經的熱會轉移到大腸,應該用清涼的藥來清腸。疹子呈現片狀,像錦緞花紋一樣的,稱為斑,顏色鮮紅,表示胃火很旺,熱太盛而往下走,這時熱會衝入足少陽膽經,助長相火,形成斑。必須大量使用石膏來清胃和肝膽的火,才能消除斑點。如果只是隱隱的紅色小點,稱為疹子,是胃火衝入手足少陰心腎經,助長君火形成的,用黃連會有神奇的效果。
如果斑點很嚴重,疹子比較輕微,剛開始發疹子時,最忌諱吃寒涼、熱辣、酸冷的食物,也要避免感冒著涼,應該趕快用麻黃、蒼耳這兩味藥來打開肌膚的閉塞,讓毒氣可以發散出來。如果毒氣被阻礙,無法向外排出,一開始的用藥就要小心。麥冬、生地這類補肺斂皮的藥,可能無法讓疹子順利發出來。人參、黃耆、生薑、附子、丁香、白朮、肉桂這類燥熱的藥,會助火傷肺,補氣反而會導致喘。痘疹和麻疹用藥不同,麻疹發出來的時候,如果腹瀉不止是好事,因為這是把毒素排出,而不是瀉掉元氣。
麻疹退後,如果還一直腹瀉也是好事,代表毒素正在排出。但如果腹瀉持續了八九天,就表示太多了,可能肺火已經轉移到大腸,必須先用藥來幫助排泄順利,腹瀉就會停止了。什麼藥可以利水?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小便增多,大便反而會乾燥」。如果突然用補澀的藥,例如肉桂、附子、白朮、木香、訶子、豆蔻、人參、黃耆等,會導致胸腹脹滿,阻塞不通而死亡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瀉利不能阻止,瘧疾不能截斷」,就是這個意思!疹子還沒發出來或剛發出來的時候,如果不想吃東西,表示毒氣還蘊藏在體內,還沒有解開。發出來後,應該用發散的藥來幫助排出,退後則要大量使用石膏來打開胃氣,再加入竹茹效果最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