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驗麻科
《經驗麻科》立足於麻疹的中醫診療,強調病症的觀察與辨證,並詳細記載了從病發初期到痊癒的全過程治療方法。全書以中醫理論為基礎,對症狀的辨識、藥方的應用以及病後的調養均有精闢的見解,是一部極具實用價值的醫學著作。
一、麻疹的發病與診斷
(一)麻疹的發病特徵
書中指出,麻疹的初發症狀多為咳嗽、噴嚏、鼻流清涕,眼胞微腫等,這些症狀是麻疹的前兆。隨著病情發展,可能出現發熱、嘔吐、驚搐、咳嗽聲啞等更嚴重的症狀。
(二)辨證要點
麻疹的診斷強調症狀的輕重區分,例如:
- 麻疹出現時的顏色與質地(如紅潤、乾燥或紫黑)是判斷病情的重要依據。
- 病情的進展,例如疹點是否透徹、手足末端是否出現疹子,亦是衡量病情輕重的關鍵。
二、治療方法與經典方劑
(一)升發與解毒
麻疹的治療以「升發為先」為核心理念,通過解表透疹將體內毒素排出。常用方劑包括:
- 麻黃湯:用於麻疹初期,協助升發與透疹。
- 清龍湯與雙解湯:適用於疹點出現但毒熱盛者,強調清火解毒。
(二)病後護理與藥方
麻疹病後的護理同樣重要。針對回疹後的併發症,例如氣喘、咳嗽、口渴等,書中提供了如潤肺消毒飲等藥方,用於清肺、解毒、止渴。
三、特定症狀的辨證與處理
(一)重症與危症的處理
書中特別討論了麻疹可能演變為危急症狀的情況。例如:
- 毒火內攻:表現為腹脹、氣喘、煩躁等,需迅速清火解毒。
- 疹點不透或顏色暗黑:為毒邪未盡,需加強升發與解毒。
(二)併發症的應對
- 咳嗽與痰喘:強調先治痰再治嗽,並推薦使用如川貝、橘紅等藥物。
- 腹脹與便秘:主張升發解毒與通利大便,並推薦使用大黃、枳殼等藥材。
- 驚搐與高熱:歸因於心火與肝木之風火相搏,宜用清肝降火的藥物。
四、中醫理論與實踐結合
(一)理法方藥結合
書中以中醫「五行理論」為基礎,針對不同病因和症狀選擇適宜的治療方法。例如:
- 心火旺者宜清心火。
- 肺熱者需用潤肺藥物。
- 脾胃積滯者則以健脾化濕為主。
(二)「未病先防」的理念
書中特別提及,麻疹期間應避免寒涼及辛辣之物,並強調病後的養生與調理。患者康復後的禁忌與飲食調養亦是防止復發的重要環節。
五、特色與學術價值
(一)細緻的病症分類
本書對麻疹及其併發症的分類非常細緻,從普通麻疹到重症疹毒,均給出對應的診斷與治療方案,為臨床實踐提供了豐富的參考。
(二)全面的藥方記載
書中記載了數十種經典藥方,並詳細說明其配伍與使用方法,如升麻散、清肺飲、潤肺消毒飲等,為中醫實踐提供了豐富的選擇。
六、結語
《經驗麻科》是一部結合理論與實踐的中醫著作,全面系統地記錄了麻疹從發病到康復的全過程診治方法。書中的升發理念與細膩的辨證方法不僅在當時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,至今仍是中醫研究與臨床的重要參考資料。這部著作充分展現了中醫學在疾病診治上的智慧與獨特價值。
瘄子總論(第一)
藥性(第二)
升藥加減(第三)
降藥加減(第四)
升藥良方(第五)
降藥良方(第六)
自擬表降備用方(第七)
半表半降良方(第八)
誤降再表方(第九)
瘄後(第十)
小便赤澀(十一)
大便秘結(十二)
泄瀉(十三)
嘔吐咳逆(十四)
三消症(十五)
不食(十六)
驚搐(十七)
失血(十八)
誤降(十九)
咽喉(二十)
舌刺咽乾(二十一)
音啞(二十二)
弄舌咂唇(二十三)
發狂(二十四)
煩躁不寧(又二十四)
譫語不眠(二十五)
咳嗽痰壅(二十六)
呃逆(二十七)
腰脅痛(二十八)
腹痛惡心(二十九)
腹脹(三十)
喘息(三十一)
預料疹後(三十二)
手足疼痛(三十三)
口渴(三十四)
寒熱(三十五)
厥冷(三十六)
頭溫足冷(三十七)
發癢(三十八)
便下膿血(三十九)
癍症(四十)
痘疹相連(四十一)
表裡實熱(四十二)
疹後症(四十三)
發搐(即悸症四十四)
掏口(四十五)
煩哭(四十六)
乾嘔(四十七)
咬牙(四十八)
譫語(四十九)
自汗(五十)
咬牙驚搐熱渴(五十一)
手揉眉目鼻面(五十二)
咳嗽氣促喘急(五十三)
摳咬指甲(五十四)
癮症(五十五)
作吐(五十六)
疔(五十七)
疹後痢(五十八)
觸肺揚涕(五十九)
發熱腹痛(六十)
舌腫無聲(六十一)
狂躁(六十二)
身熱不收點(六十三)
夾斑丹(六十四)
口舌生瘡(六十五)
眼赤腫痛(六十六)
兩目紅腫(六十七)
月事(六十八)
五臟受毒辨(六十九)
寒熱往來(七十)
口中臭氣(七十一)
疹癢(七十二)
頭目腫(七十三)
鼻掀口張,氣喘氣粗,胸脅吸動(七十四)
餘毒不清(七十五)
寒戰(七十六)
氣短倦怠口乾出汗(七十七)
紫紅白三泡(七十八)
遍身紫黑紋(七十九)
連出不收(八十)
疹後牙根血出腫爛(八十一)
齒腮腫痛口角流涎(八十二)
五經熱症(八十三)
瘟毒發疹(八十四)
疹後癖積(八十五)
疹後遍身糜爛(八十六)
疹後痧疳(八十七)
疹後陰囊腫痛(八十八)
疹後瘧疾(八十九)
疹後生風(九十)
胃爛發斑(九十一)
餘毒論(九十二)
摘要(九十三)
昏睡不醒(口燥唇乾不食。九十四)
小便赤血(涼膀胱為主。九十五)
大便血痢(涼腸作主九十六)
嘔吐咳逆(九十七)
咽喉痛(先治風火併治喉嚨。九十八)
音啞(先清肺火,重用生黃芩。九十九)
咳嗽(肺火清則咳止矣。一百)
目赤上星胬肉浮睛(一百零一)
呃逆(肺氣上衝,胃火呃逆。一百零二)
口唇齒齦燥裂血出(一百零三)
發癢(清脾火而去風。一百零四)
昏睡不食,舌胎厚,唇燥齒齦爛(一百零五)
腸毒發斑(一百零六)
走馬牙疳(一百零七)
頭瘡(一百零八)
咽乾音啞發嗆(一百零九)
身發沸子(一百十○)
消腫(一百十一)
疹後氣喘發熱(一百十二)
疹後身瘦潮熱(一百十三)
疹後遍身流水(一百十四)
附補 疹子諸方 (1)
附補 疹子諸方 (2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