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驗麻科》~
1. 附補 疹子諸方
2. 忌用藥物
疹子初發熱時,忌用麥冬、生地,恐其清肺而斂邪也。發散不出,忌用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恐其補氣而發喘也。忌用諸熱藥,恐其助火而傷肺也。切忌雞、魚、蝦、鴨,四十九日內,食之必然重出,食雞子多令兒眼白,食糖多令兒牙疳,食酸鹼物均害肺。如泄瀉太過,以加味四苓散與之,切忌訶子、豆蔻、參、耆補澀之藥,即生甘亦不宜多用。
白話文:
疹子剛開始發熱的時候,不要使用麥門冬、生地,擔心它們清肺的功效反而會把邪氣收斂住。如果疹子發不出來,不要使用人參、黃耆、白朮,擔心它們補氣的功效反而會導致呼吸急促。不要使用各種熱性的藥物,擔心它們助長火氣而傷害肺部。絕對不要吃雞、魚、蝦、鴨這些食物,在四十九天內,吃了這些食物疹子一定會再發出來。吃太多雞蛋容易讓小孩的眼白變黃,吃太多糖容易讓小孩得牙疳,吃酸性或鹼性的食物都會傷害肺部。如果腹瀉太嚴重,可以使用加味四苓散來治療,絕對不要使用訶子、豆蔻、人參、黃耆這些收澀的藥物,即使是甘草也不宜多用。
3. 治例
疹有出沒,治分升降,且如壯熱腮紅便服升麻,面毒神慢宜用紫蘇、蔥頭,氣粗熱壅,心煩便澀,即須和解。喘呼咳嗽,眼封肌燥,急宜疏散。未出之前,遵斯而用,再思回後,別有奇方,發不透而毒邪內蘊,當識內外分消之妙,回速而黑赤枯焦須用清涼解毒,氣喘而肚膨脹,聲啞喉痛,不食二便不通,身熱燎人,解毒降痰並用。立此二方乃治疹之良規,後之學者慎勿妄圖。
白話文:
麻疹的病症有時出現有時消失,治療要區分升散和降泄。如果發燒很厲害、臉頰通紅,可以服用升麻來升散;如果面部毒素反應緩慢,適合用紫蘇、蔥頭來幫助發散。如果呼吸急促、發熱壅塞、心煩、大便乾澀,就必須用和解的方法來治療。如果出現喘氣、咳嗽、眼睛腫脹、皮膚乾燥等症狀,要趕快用疏散的方法來治療。在麻疹還沒完全發出來之前,可以按照這些原則用藥,等到疹子發出來之後,又要另外考慮其他治療方法。如果疹子發不透,毒邪悶在體內,就要懂得內外兼治、分消毒素的奧妙。如果疹子消退很快,但顏色變成黑紅色、乾燥焦枯,就必須用清涼解毒的方法來治療。如果出現氣喘、肚子脹、聲音沙啞、喉嚨痛、吃不下東西、大小便不通暢、身體發熱如火等症狀,就要用解毒和降痰的方法一起治療。這兩個原則是治療麻疹的良好規範,後來的學習者一定要謹慎,不要隨意亂用。
4. 升藥主方
發熱時壯熱腮紅,以此方主之:
升麻,乾葛,前胡,川芎,枳殼,桔梗,復花,陳皮,木通
發熱時面青神慢,以此方主之:
蘇葉,桔梗,前胡,陳皮,復花,紅花,蔥頭
發熱時氣喘煩躁,二便不和以此方主之:
防風,荊芥,前胡,葛根,升麻,大力,蟬蛻,薄荷,枳殼,復花,木通,竹葉
發熱時遲延不出,皮膚乾燥,身熱噴嚏,毒氣抑鬱,以此方主之:
麻黃,乾葛,柴胡,蟬蛻,天麻,大力,復花,薄荷,木通,川芎,陳皮,紅花,加筍尖
白話文:
發燒時,如果高燒且臉頰發紅,用這個方子: 升麻、葛根、前胡、川芎、枳殼、桔梗、款冬花、陳皮、木通。
發燒時,如果臉色發青且精神遲緩,用這個方子: 紫蘇葉、桔梗、前胡、陳皮、款冬花、紅花、蔥頭。
發燒時,如果出現氣喘、煩躁、大小便不順暢,用這個方子: 防風、荊芥、前胡、葛根、升麻、牛蒡子、蟬蛻、薄荷、枳殼、款冬花、木通、竹葉。
發燒時,如果發燒持續不退、皮膚乾燥、身體發熱打噴嚏、體內毒氣鬱積,用這個方子: 麻黃、葛根、柴胡、蟬蛻、天麻、牛蒡子、款冬花、薄荷、木通、川芎、陳皮、紅花,再加筍尖。
5. 用藥調治
喘加鉤藤,感寒加升麻、葛根,驚石菖蒲、小草,無汗加麻黃、桂枝,疹出不快加薄荷、力子,痰多加大麻、膽星,額不出加荷鼻、筍尖,譫語加石菖蒲,四肢不出加桂枝,食積加枳實、蓮心,頭面不出加升麻或用老酒煎熱洗,即起。
面赤加柳芽,通身不起加大力,發斑加荷鼻,目直視加天麻、膽星,吐甚加薑汁,色不紅潤加丹參,傷暑加青蒿,六經火加連翹,時遇暑熱加連翹、木通,鬱火相煽加連翹,時遇寒冷加麻黃、桂枝,時遇溫加薄荷、竹葉,痰結在皮裡膜外發不出者,加竹瀝、薑汁。凡疹發熱昏迷,不知人事者單用竹瀝、薑汁少許,汗之則疹自現矣。
疹後下痢不止者,用豬苓、澤瀉、茯苓、滑石、甘草、黃連,或滯下後重加黃芩、歸尾、赤芍、枳殼、木通、六一散。
疹後氣喘,連聲咳嗽不絕者,用栝蔞仁、桔梗、桑皮、蘇子。渴加麥冬、枳殼,或用清肺飲。知母、貝母、桔梗、大力、杏仁、天冬、麥冬、甘草、石膏、兜鈴。
疹後壯熱不退者,發為驚搐煩躁,精神不寧,此脾有熱也,宜用四物湯,山梔、竹葉、燈草、生地、白芍、赤芍;或用安神丸,黃連、當歸、膽草、蟬蛻、茯苓、菖蒲,上為末,蒸餅汁加豬血、硃砂為衣,燈芯湯送下。
疹後虛煩不得眠者,用竹葉石膏湯去人參,麥冬、甘草、石膏、法夏、竹葉、糯米百粒。
疹出三日不收者,宜加清裡藥,則退而疹自消。
疹後渾身壯熱未至瘦弱,但每煩躁不寧,此毒在心肝二經,以當歸養血湯主之。
當歸、川芎、生地、甘草、麥冬、山梔、竹葉。大便秘加大黃。
疹後牙疳臭爛,時時出血,呼吸氣息,名為走馬疳,以文蛤散主之。
文蛤五分,雄黃五分,五倍子二錢,枯礬五分,蠶蛻包紙煅灰一錢。上共為末,米泔水洗過,一日搽三次,以平為度。
疹後四十九日內,或熱除而毒未除,肺虛咳嗽,以沙合散主之。
麥冬、冬花、知母、橘紅、百部、百合、阿膠、鉤藤、北沙參,加榧子肉、枇杷葉。
白話文:
用藥調治
如果出現喘息,可以加入鉤藤;如果是因為受寒引起的,可以加入升麻和葛根;如果是受到驚嚇,可以加入石菖蒲和小草;如果是沒有汗,可以加入麻黃和桂枝;如果疹子出得不順暢,可以加入薄荷和牛蒡子;如果痰很多,可以加入大麻和膽星;如果額頭沒有疹子,可以加入荷梗和筍尖;如果出現胡言亂語,可以加入石菖蒲;如果四肢沒有疹子,可以加入桂枝;如果是因為食物積滯,可以加入枳實和蓮子心;如果頭面沒有疹子,可以加入升麻,或者用老酒加熱後清洗,疹子就會出來。
如果臉色發紅,可以加入柳芽;如果全身都沒有疹子,可以加入大力子;如果出現斑疹,可以加入荷梗;如果眼睛直直地看著,可以加入天麻和膽星;如果嘔吐得很厲害,可以加入薑汁;如果臉色不紅潤,可以加入丹參;如果是中暑了,可以加入青蒿;如果是六經有火,可以加入連翹;如果天氣又熱又悶,可以加入連翹和木通;如果是體內鬱積的火氣往上竄,可以加入連翹;如果天氣又冷又寒,可以加入麻黃和桂枝;如果天氣溫熱,可以加入薄荷和竹葉;如果痰結在皮膚裡面或外面出不來,可以加入竹瀝和薑汁。凡是疹子發熱、昏迷、不省人事的情況,單獨使用少許竹瀝和薑汁,發汗後疹子就會自然顯現。
疹子發出來後,如果拉肚子不止,可以用豬苓、澤瀉、茯苓、滑石、甘草和黃連,或者拉肚子後有便意但排不出來,可以加入黃芩、當歸尾、赤芍、枳殼、木通和六一散。
疹子過後,如果出現氣喘,連續不斷地咳嗽,可以用栝樓仁、桔梗、桑白皮和蘇子。如果口渴,可以加入麥冬和枳殼,或者用清肺飲。清肺飲的組成是知母、貝母、桔梗、大力子、杏仁、天冬、麥冬、甘草、石膏和兜鈴。
疹子過後,如果高燒不退,導致抽搐、煩躁、精神不安,這是因為脾胃有熱,應該用四物湯,加入山梔子、竹葉、燈心草、生地、白芍和赤芍;或者用安神丸,安神丸的組成是黃連、當歸、膽草、蟬蛻、茯苓和菖蒲,把這些藥磨成粉末,用蒸餅汁加入豬血和朱砂做成藥丸的外衣,用燈心草湯送服。
疹子過後,如果虛煩得睡不著,可以用竹葉石膏湯,去掉人參,加入麥冬、甘草、石膏、法半夏、竹葉和糯米一百粒。
疹子出來三天還不收斂,應該加入清熱的藥,疹子就會消退。
疹子過後,全身發熱但沒有瘦弱,只是經常煩躁不安,這是因為毒素在心經和肝經,可以用當歸養血湯。
當歸養血湯的組成是當歸、川芎、生地、甘草、麥冬、山梔子和竹葉。如果大便秘結,可以加入大黃。
疹子過後,如果牙齦潰爛發臭,時時出血,呼吸的氣息也很臭,這叫做走馬疳,可以用文蛤散。
文蛤散的組成是文蛤五分、雄黃五分、五倍子二錢、枯礬五分和蠶蛻用紙包住燒成灰一錢。把這些藥磨成粉末,用米泔水清洗過後,一天塗三次,直到痊癒為止。
疹子過後四十九天內,有時熱退了但毒素還沒清除,出現肺虛咳嗽,可以用沙合散。
沙合散的組成是麥冬、冬花、知母、橘紅、百部、百合、阿膠、鉤藤和北沙參,加入榧子肉和枇杷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