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雲鵬

《慈幼新書》~ 卷八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4)

1. 傷寒

大黃(六錢),芒硝(四錢),甘草(一錢)

大承氣湯,治陽明、太陰譫語,五六日不大便,腹滿煩渴,並少陰舌乾口燥,日晡發熱,脈沉實者。

大黃(五錢),厚朴(二錢),枳實(一錢),芒硝(四錢)

小承氣湯,治六七日不大便,腹脹滿悶,病在太陰,無表症,汗後不惡寒,潮熱狂言而喘者。

大黃(四錢),厚朴(二錢),枳實(一錢)

桃仁承氣湯,治外症已解,小腹急,大便黑,小便利,為瘀血症。

大黃(二錢五分),芒硝(一錢五分),甘草(一錢),桂枝(一錢),桃仁(十個)

凡用三承氣者,須以手按病人,自胸至小腹,果有硬處,手不可近。又看其舌之燥滑何如,然後分當急下(大承氣),可少與(小承氣),宜微和胃氣(調胃承氣)之法用之。

小建中湯,治傷寒腹中急痛,陰陽相乖。

桂枝(一錢),芍藥(二錢),甘草(六分),餳糖(三匙),生薑(五片),大棗(二枚)

陰症腹痛不大便,桂枝芍藥湯。腹痛甚,桂枝大黃湯。腹痛自利,小便清白,宜四逆、理中。

黃耆建中湯,治傷寒汗後身痛,脈遲弱者。

黃耆(炒,一錢五分),芍藥(炒,二錢),肉桂(去皮,一錢),甘草(六分),生薑(五片),大棗(二枚)

煎好,入餳二匙,煎一沸服。若微溏利,或嘔者不用。

汗多耗損陰氣,不能榮養筋骨,故痛。陽虛故脈遲,汗後故脈弱,此方建立中氣,使生長榮衛,通行津液,則表不虛而身痛自愈。

理中湯,治太陰即病,自利不渴,寒多腹痛。

人參,白朮(各二錢),乾薑(一錢),甘草(八分)

真武湯,治汗發過多,心下悸,頭眩身瞤,振振欲擗地者。

附子,芍藥,茯苓(各二錢),白朮(一錢),生薑(五錢)

心亡津液,腎氣欲上而陵心,故悸。汗多亡陽,虛邪內動,故眩瞤欲擗地,曰真武者,北方之神,能司水火,救偏方之不及。

白通湯,治少陰下利。

附子(三錢),乾薑(一錢五分),蔥白(三莖)

少陰主禁固二便,寒邪居之,則失其權矣,故下利。蔥白所以通陽氣也,薑、附所以散陰寒也。能散能通,差,足盡少陰之職。

服此湯,利不止,復厥逆無脈,乾嘔而煩,即加人尿五合,豬膽汁一合服之。脈微續者生,脈暴出者死。

麻黃附子細辛湯,治少陰病始得,發熱脈沉。

麻黃(去節),細辛(各五錢),附子(三錢)

病發於陰當無熱,有熱者乃太陽經表裡相傳之症耳。少陰虛,則太陽之邪由絡直入。其不盡入者,留為表熱。故用麻黃以發汗,用辛、附以溫中,中外互攻,而賊邪讋服矣。

四逆湯,治太陰自利不渴,身痛脈沉。

附子(三錢),乾薑,甘草(各一錢五分)

白話文:

大承氣湯: 用來治療陽明或太陰病引起的胡言亂語,五六天沒有大便,肚子脹滿、煩躁口渴,以及少陰病出現舌頭乾燥、口乾、傍晚發熱、脈象沉實的情況。

小承氣湯: 用來治療六七天沒有大便,肚子脹滿悶痛,屬於太陰病,沒有表證(例如發燒怕冷),出汗後也不怕冷,出現潮熱、胡言亂語、喘氣的情況。

調胃承氣湯: 用來治療外在病症已經解除,但小腹急痛、大便顏色發黑、小便順暢,屬於體內有瘀血的情況。

使用這三種承氣湯時,必須用手按壓病人,從胸部到小腹,如果摸到有硬塊,手無法靠近,並觀察舌頭乾燥或濕潤的情況,再區分應該使用急下(大承氣湯)、稍作緩和(小承氣湯),或以調和胃氣為主的治法(調胃承氣湯)。

小建中湯: 用來治療因為傷寒引起的腹部急痛,屬於陰陽失調的情況。

陰症引起的腹痛且不大便,使用桂枝芍藥湯。腹痛嚴重,使用桂枝大黃湯。腹痛並伴隨腹瀉、小便清澈,應該使用四逆湯或理中湯。

黃耆建中湯: 用來治療傷寒出汗後身體疼痛,脈象遲緩虛弱的情況。

把藥煎好後,加入麥芽糖再煮滾一下服用。如果出現輕微腹瀉或嘔吐,就不要使用此方。

出汗過多會耗損陰氣,導致無法滋養筋骨,所以會疼痛。陽氣虛弱所以脈象遲緩,出汗過多所以脈象虛弱。此方能建立中氣,使身體生長、運行營衛之氣,通行津液,那麼表虛的狀況就會改善,身體疼痛自然就會痊癒。

理中湯: 用來治療太陰病初期,出現腹瀉、不口渴、怕冷、腹痛的情況。

真武湯: 用來治療出汗過多,出現心悸、頭暈、身體肌肉抽動、感覺快要跌倒的情況。

心臟失去津液,腎氣上衝而侵犯心臟,所以會心悸。出汗過多導致陽氣虛弱,虛邪內動,所以會頭暈、肌肉抽動、感覺快要跌倒。這裡稱作「真武」,是北方的神,能夠掌管水火,可以救治其他方法無法解決的偏頗情況。

白通湯: 用來治療少陰病引起的腹瀉。

少陰經負責控制大小便,如果寒邪侵入,就會失去控制,導致腹瀉。蔥白能夠疏通陽氣,生薑和附子能夠驅散陰寒。只要能夠疏散、通暢,疾病就能痊癒,達到少陰經應有的功能。

服用此湯藥後,如果腹瀉不止,出現四肢冰冷、脈象微弱、乾嘔、煩躁,就加入五合人尿和一合豬膽汁服用。如果脈象微弱後恢復,表示還有生機;如果脈象突然消失,表示情況危急。

麻黃附子細辛湯: 用來治療少陰病初期,出現發熱、脈象沉細的情況。

少陰病一般不會有發熱的情況,出現發熱表示是太陽經表裡相傳的病症。少陰虛弱,太陽經的邪氣就會從絡脈直接侵入。沒有完全侵入的邪氣,則會留在體表,形成表熱。所以用麻黃來發汗,用細辛、附子來溫中,內外同時攻擊,就能夠驅除邪氣。

四逆湯: 用來治療太陰病出現腹瀉、不口渴、身體疼痛、脈象沉微的情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