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慈幼新書》~ 卷八 (3)
卷八 (3)
1. 傷寒
小青龍湯,治表不解,心下有水氣,乾嘔,或咳或噎或嗽。
麻黃,桂枝,芍藥(各一錢),熟半夏(一錢二分),甘草,乾薑,細辛(各五分),五味子(十二粒)
表不解者,頭痛身熱尚在也。渴時飲水過多,故心下有水氣,咳噎喘者,水寒射肺也。有聲無物曰乾嘔,此方麻、桂、草發表。夏、辛、姜散水氣,芍藥和陰血,五味收肺氣,所謂青龍者,東方木神,主發育萬物之義。
大青龍湯,治太陽症見風脈。
麻黃(去節),石膏(各三錢),桂枝(一錢),杏仁(五枚,炒),甘草(四錢),生薑(一片),大棗(一枚)
太陽症而見風脈,是有頭痛身熱,無汗惡寒,但脈不緊而緩,為傷寒兼中風之候,故合麻黃、桂枝用之。風寒外盛。則人身之陽郁為內熱,石膏所以加也,曰大青龍。又言其行雲致雨之速。苟不善用,則亡陽之禍,變為筋惕肉瞤矣。可不慎哉?
惺惺散,治小兒元氣虛弱,熱不能受。
人參,白朮,茯苓,甘草,白芍,桔梗,花粉,細辛,川芎,防風,生薑,大棗
葛根湯,治陽明胃經,目痛鼻乾不眠。
葛根(一錢五分),赤芍,桂枝,甘草(各六分),麻黃(一錢),蔥白(二莖),生薑(一片),大棗(一枚)
如惡寒,加麻黃。惡風,加桂枝。
如正陽明腑病,不惡寒,有汗而渴,當用白虎湯。
升麻葛根湯,治邪在陽明之經,無汗惡寒發熱。
升麻,葛根,芍藥,甘草
此方疏表去實,和血調氣,故痘家用之。
小柴胡湯,治少陽膽經,耳聾脅痛,寒熱往來口苦。
柴胡(三錢),黃芩,甘草,人參,半夏(各一錢)
此經無出入路,不可汗下,止此湯和解之。如兼陽明症,本方加葛根、芍藥。如尚有惡寒等症,用大柴胡湯。
太陽經,表之表也,行身之背。陽明經,表之裡也,行身之前。少陽經,半表半裡也,行乎兩脅之傍。過此則少陰、太陰、厥陰,俱入臟而為里。
大柴胡湯,治表症未除,里症又急,汗下兼行。
柴胡(一錢二分),黃芩,芍藥(各一錢),半夏(八分),大黃(七分),枳實(四分),生薑,大棗
白虎湯,治身熱大渴而有汗,脈洪大者,無渴不宜。
石膏(五錢),知母(三錢),甘草(一錢),糯米(一撮)
邪入於裡,內有實熱,故惡熱,熱越故有汗,里燥故作渴,邪盛故脈大,邪在陽明故脈長。白虎者,西方金神也,名此者,欲秋金之令行,而夏火之炎息耳。
此暑月熱病發熱正方,石膏寒中之藥,淡而辛,能汗能利,必其人有大汗而渴。
齒燥,脈洪長可用,若無汗,脈虛而不洪長,或重按全無,雖壯熱口渴,象白虎症。
此脾胃氣虛,元陽不足,誤服必死。
調胃承氣湯,治太陽、陽明,不惡寒,反惡熱,大便秘結而嘔,日晡潮熱。
白話文:
小青龍湯,治療表證(身體表面的病邪)還沒解除,同時心下(胃部)有水濕之氣,導致乾嘔,或是咳嗽、噎氣或喘嗽。
藥物組成:麻黃、桂枝、芍藥(各三克),熟半夏(三點六克),甘草、乾薑、細辛(各一點五克),五味子(十二粒)。
表證沒解除,指的是頭痛、發燒的症狀還在。因為口渴時喝太多水,導致胃部積水。咳嗽、噎氣、喘氣,是因為水寒之氣侵犯到肺。只有聲音沒有痰液的嘔吐,稱為乾嘔。這個方子用麻黃、桂枝、甘草來發散體表的病邪;半夏、細辛、乾薑來散除胃部的水氣;芍藥調和陰血;五味子收斂肺氣。「青龍」是指東方木神,主宰萬物生長發育的意思。
大青龍湯,治療太陽病(身體表面的病邪)出現風脈的症狀。
藥物組成:麻黃(去節)、石膏(各九克),桂枝(三克),杏仁(五枚,炒過),甘草(十二克),生薑(一片),大棗(一枚)。
太陽病出現風脈,表示有頭痛、發燒、沒有汗、怕冷的症狀,但脈象不是緊繃而是緩和,這是傷寒(外感風寒)又夾雜中風(身體功能失調)的表現,所以用麻黃和桂枝合用。風寒邪氣太盛,會使身體的陽氣鬱積而產生內熱,所以加入石膏。稱它為「大青龍」,也是說它像行雲布雨一樣快速。如果使用不當,會導致陽氣虛脫,甚至出現肌肉跳動、抽搐的危險,不可不謹慎。
惺惺散,治療小孩子元氣虛弱,身體不能承受熱邪。
藥物組成: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白芍、桔梗、花粉、細辛、川芎、防風、生薑、大棗。
葛根湯,治療陽明胃經(身體前面,從頭部到腳部的經絡)的疾病,出現眼睛痛、鼻孔乾燥、失眠的症狀。
藥物組成:葛根(四點五克),赤芍、桂枝、甘草(各一點八克),麻黃(三克),蔥白(二根),生薑(一片),大棗(一枚)。
如果怕冷,加麻黃;怕風,加桂枝。
如果屬於正陽明腑病(胃腸道實熱),不怕冷,反而有汗又口渴,應該使用白虎湯。
升麻葛根湯,治療邪氣停留在陽明經,出現沒有汗、怕冷發燒的症狀。
藥物組成:升麻、葛根、芍藥、甘草。
這個方子可以疏散體表病邪,排除體內實邪,調和氣血,所以痘疹(天花)時也會使用。
小柴胡湯,治療少陽膽經(身體兩側的經絡)的疾病,出現耳聾、脅肋疼痛、忽冷忽熱、口苦的症狀。
藥物組成:柴胡(九克),黃芩、甘草、人參、半夏(各三克)。
少陽經沒有可以讓病邪出入的途徑,不可以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來治療,只能用這個方子來調和。如果同時出現陽明經的症狀,可以在這個方子中加入葛根、芍藥。如果還有怕冷等症狀,要用大柴胡湯。
太陽經,是體表的最外層,分布在背部;陽明經,是體表的中間層,分布在身體前面;少陽經,是半表半裡的部位,分布在兩脅的旁邊。超過這些部位,就進入少陰經、太陰經、厥陰經,進入內臟,屬於裡證。
大柴胡湯,治療表證(身體表面的病邪)還沒解除,裡證(內臟的病邪)又很急迫的情況,需要同時發汗和瀉下。
藥物組成:柴胡(三點六克),黃芩、芍藥(各三克),半夏(二點四克),大黃(二點一克),枳實(一點二克),生薑、大棗。
白虎湯,治療身體發熱、非常口渴而且有汗,脈搏洪大的人,沒有口渴不適合使用。
藥物組成:石膏(十五克),知母(九克),甘草(三克),糯米(一小撮)。
邪氣侵入體內,有實熱,所以會怕熱,熱氣外散所以有汗,體內乾燥所以口渴,邪氣旺盛所以脈搏大,邪氣在陽明經所以脈搏長。白虎,是西方的金神,用這個名字,是想要讓秋天金氣的肅降來消除夏天火熱的氣焰。
這是在炎熱的夏天,治療發熱疾病的標準方。石膏是寒性藥物,味道淡而辛,能夠發汗也能夠瀉下,適合有大量汗而且口渴的人使用。
牙齒乾燥、脈搏洪長可以使用,如果沒有汗,脈搏虛弱而不洪長,或是重按時完全感覺不到脈搏,即使發高燒又口渴,也不是白虎湯證。
這是脾胃氣虛,元陽不足的表現,誤用白虎湯一定會死亡。
調胃承氣湯,治療太陽病、陽明病,不怕冷反而怕熱,大便秘結而且嘔吐,傍晚時發潮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