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雲鵬

《慈幼新書》~ 卷八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2)

1. 傷寒

晚村曰:熱邪入里,驅出為難,故就大便通泄,從其近也。得汗而經熱從汗解,非汗為害而欲驅之也。便矢而腑熱從矢出,非矢為難而欲攻之也。醫不察此。但知消克瀉下之法,始終禁絕飲食,惟求一便矢為能事,殊可笑矣。

寒邪直入三陰之經,名曰直中。乃三陽主氣衰,無熱拒寒也。故初起即手足厥冷,或戰慄蜷臥不渴,或腹痛嘔吐泄瀉,或口出涎沫,面如刀亂,不發熱而脈沉遲無力,此不從陽經傳入熱症。治例更當看外症如何,輕則理中湯,重則姜附湯、四逆湯治之。

傷寒者,由皮毛經絡而後入臟腑,初雖惡寒發熱,而終為熱症,其人必素有火者。中寒者,直入臟腑,始終惡寒,而並無發熱等症,其人必素無火者。一則發表攻裡,一則溫中散寒,兩途判然明白。

症有反常者,如發熱面赤煩躁,揭去衣被飲冷,脈大,非陽症乎?然投寒藥死者,何也?內有伏陰也。切其脈,不論浮沉大小,必指下無力,按之筋骨之間皆然,甚者服一切茶湯及藥皆吐,此陰盛格陽,乃白通湯加人尿、膽汁對子。仲景將傳經與直中並論,正謂有陰症似陽,陽症似陰耳。

如太陽症,頭痛發熱,當脈浮而反沉,又似少陰矣。故用麻黃附子細辛湯。少陰症脈沉,應無熱而反發熱,又似太陽矣,須用甘草乾姜附子湯。陰症四肢厥逆,而陽症亦有厥逆,此四逆湯與四逆散不同也。陰症下利,而陽症亦有漏底,此理中湯與黃龍湯不同也。

傷寒頭緒雖多,總括不過五法:一曰發表,其症脈浮發熱,身痛惡寒,脊項強,喘咳嗽,頭痛,四肢拘急,目舌和,脈不出,口不渴,大小便如常(方主麻黃桂枝青龍之屬)。一曰解肌,脈尺寸俱長,目痛鼻乾,嗽水不欲咽(方主葛根升麻葛根之屬)。一曰和解,脈不浮不沉,往來寒熱,嘔吐脅痛,胸前脹滿,耳聾頭汗,盜汗舌滑,目眩口苦(方主小柴大柴之屬)。

一曰攻裡,脈沉而有力,潮熱惡熱,腹痛下利,轉失氣,手足心腋下有汗出,咽乾齒燥,目不明,譫語發狂,小腹滿,下利清黃水,不得眠,小便多,自汗、頭痛、發熱俱止(方主白虎承氣之屬)。

一曰救里,脈沉而無力,下利清穀,小便清長,四肢厥逆,嘔吐清涎沫,背惡寒,蜷臥多眠,囊縮唇甲青,吐蛔乾嘔,舌卷,手足拘急,身體疼痛如被杖(方主理中四逆真武白通之屬)。

麻黃湯,治太陽經寒傷營血,發熱無汗惡寒。

麻黃(甘熱,陽中之陽,二錢),桂枝(一錢),甘草(五分),杏仁(八枚,炒)

桂枝湯,治太陽經,風傷衛氣,發熱自汗惡風。

桂枝(辛熱,陽中之陽,二錢),芍藥(二錢),甘草(一錢)

加芍藥一倍,為桂枝芍藥湯。

加大黃,為桂枝大黃湯。

白話文:

晚村說:熱邪進入體內深處,要把它驅趕出來很困難,所以就利用大便來疏通排泄,這是取其容易達到的方法。透過發汗,讓經絡中的熱邪從汗液排出,並不是說發汗是壞事而要阻止它,而是要利用這個途徑來驅趕熱邪。排泄大便,讓腸胃的熱邪從糞便排出,並不是說排泄大便是難事而要攻打它,而是要利用這個途徑來驅趕熱邪。但有些醫生不明白這個道理,只知道用消食、克伐、瀉下的方法,從頭到尾都禁止病人飲食,只求病人排一次大便就覺得很了不起,實在是很可笑。

寒邪直接侵入到三陰經,這種情況叫做「直中」。這是因為三陽經的陽氣衰弱,沒有足夠的熱氣來抵抗寒邪。所以一開始就會出現手腳冰冷,或者顫抖著身體蜷縮著,不想喝水,或者肚子痛、嘔吐、拉肚子,或者口中流出唾液,臉色蒼白,沒有發熱,而且脈搏沉緩無力。這不是從陽經傳入的熱病。治療時更應該看外在的症狀如何,症狀輕的用理中湯,重的用薑附湯、四逆湯來治療。

所謂的「傷寒」,是指寒邪從皮膚毛孔、經絡侵入,然後進入臟腑,一開始雖然會怕冷發熱,但最終會變成熱症,這樣的人通常體內本身就有火氣。而所謂的「中寒」,是指寒邪直接進入臟腑,從頭到尾都怕冷,而沒有發熱等症狀,這樣的人通常體內本身就沒有火氣。一個是透過發汗、攻下,一個是透過溫補、散寒,這兩者的治療方法明顯不同。

但有些病症會出現反常的情況,例如發熱、臉紅、煩躁,掀開被子、喝冷水,脈搏粗大,難道不是陽症嗎?但用了寒涼藥卻死了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體內有潛藏的陰邪。摸他的脈搏,不論浮沉大小,一定會感覺指下無力,按壓到筋骨之間都是這樣,嚴重的甚至吃什麼茶水藥物都會吐出來。這就是陰邪旺盛,把陽氣逼到外面的「陰盛格陽」的現象,要用白通湯加上人尿、膽汁來治療。張仲景把經絡傳變和直中並列討論,正是因為有陰症看起來像陽症,陽症看起來像陰症的緣故。

例如太陽經的病症,頭痛發熱,應該脈浮,但反而脈沉,又像少陰經的病症了。所以要用麻黃附子細辛湯。少陰經的病症,脈沉,應該沒有發熱,反而發熱,又像太陽經的病症了,這時就要用甘草乾薑附子湯。陰症會有四肢厥冷,陽症也有可能出現厥冷,這就是四逆湯和四逆散不同的地方。陰症會拉肚子,陽症也可能出現漏底的腹瀉,這就是理中湯和黃龍湯不同的地方。

傷寒的頭緒雖然很多,但總結起來不外乎五種治法:第一種是發汗解表,症狀是脈浮、發熱、身體疼痛怕冷、背脊僵硬、喘咳、頭痛、四肢拘急、眼睛舌頭正常、脈搏顯現不出來、口不渴、大小便正常(用麻黃、桂枝、青龍等藥方)。第二種是解肌,症狀是脈搏寸關尺都長、眼睛痛、鼻子乾燥、咳嗽、不想吞口水(用葛根、升麻葛根等藥方)。第三種是和解,症狀是脈搏不浮不沉、時冷時熱、嘔吐、脅肋疼痛、胸前脹滿、耳鳴、頭部出汗、盜汗、舌頭滑潤、頭暈口苦(用小柴胡、大柴胡等藥方)。

第四種是攻下,症狀是脈沉而且有力、發熱怕熱、腹痛、拉肚子、放屁後會減輕、手足心、腋下出汗、咽喉乾燥、牙齒乾燥、眼睛看不清、胡言亂語、發狂、小腹脹滿、拉出清黃色的水便、睡不著、小便多、自汗、頭痛、發熱都停止(用白虎、承氣等藥方)。第五種是救裡,症狀是脈沉而且無力、拉出未消化的食物、小便清澈量多、四肢冰冷、嘔吐清稀的涎沫、背部怕冷、蜷縮著身體多睡、陰囊縮小、嘴唇指甲發青、吐蛔蟲、乾嘔、舌頭捲曲、手腳拘急、身體疼痛像被鞭打一樣(用理中、四逆、真武、白通等藥方)。

麻黃湯,治療太陽經寒邪侵犯營血,症狀是發熱、沒有汗、怕冷。

麻黃(甘溫,陽中之陽,二錢),桂枝(一錢),甘草(五分),杏仁(八枚,炒)

桂枝湯,治療太陽經,風邪侵犯衛氣,症狀是發熱、自汗、怕風。

桂枝(辛溫,陽中之陽,二錢),芍藥(二錢),甘草(一錢)

芍藥加倍,就變成桂枝芍藥湯。

加大黃,就變成桂枝大黃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