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慈幼新書》~ 卷八 (1)
卷八 (1)
1. 卷八
2. 傷寒
小兒八歲以前,無傷寒症,非無傷寒也。營血未充,才傷即變熱病,熱則生風,發為驚搐,與傷寒迥異矣。初用寒門方藥消息,次惟參合散驚湯(見驚)。又有因驚而氣虛,寒邪乘之,名曰夾驚,先辨其初受急慢,急則宜以清涼解散,慢則必以溫中實脾。又有先傷風寒,後復停滯飲食,或先停滯飲食,後復傷於風寒,名曰夾食。
其症狀熱頭痛,噯氣腹脹,大便酸臭,留連不解,須大柴胡湯下之。體弱者,惺惺散調之。小兒八歲後,氣血充盈,經脈完固,傷寒傳變次第,與大人同,故自表達里,先皮毛,次肌肉,又次筋骨腸胃,絲毫不爽。其始也,先從太陽寒水一經,有惡風惡寒,頭痛脊痛等症,寒鬱皮毛。
是為在表。脈浮緊無汗為傷寒,以麻黃湯發之,得汗而解。脈浮緩有汗為傷風,以桂枝湯散之,汗止而解。
呂晚村曰:太陽經在最外一層,故邪入皮毛,即先傷之。皮毛不能傳變,由太陽之絡傳經,而後內入諸經也。邪客於皮毛,即玄府閉,人身臟腑之氣,無刻不與外氣通,故和暢。玄府閉,則內氣不能泄而生熱,非風寒能變熱也。此時但發其皮毛,玄府開而邪隨汗散矣。麻黃、桂枝汗皮毛之方,非解中之方也。
表不解,則熱積而日甚,從本經反而之內,及各經井榮俞原合交會之處,則熱交於他經,而各經病見矣。
太陽既解,無頭痛惡寒,脈又不浮,為表症罷而在中,乃陽明少陽之分,脈不沉不浮,在乎肌肉之間,皮毛之下。然有二焉,若微洪而長,陽明脈也,外症鼻乾不眠,用葛根湯解肌。脈弦而數,少陽脈也,外症脅痛耳聾口苦,寒熱往來,以小柴胡湯和之。蓋陽明少陽,不從標本,從乎中治也。若有一毫惡寒,邪尚在表,雖入中還當兼散邪。
晚村曰:肌肉不能傳變,肌肉之中,皆經絡也。經絡也謂之中,里則臟腑,表則皮毛,臟腑之氣血,惟經絡傳達,外邪之壅熱,亦惟經絡傳變,故陽明少陽,皆從中治。中者經病,非胃與膽病也。經病用和解,和解亦必由汗散,然非開發皮毛之法矣。蓋邪初客表經中,陰津未傷,但啟其竅而汗自通。
及熱傳中經,血液燔灼,竅雖啟而汗為熱隔,不能達外,庸工不知,尚用風熱之藥以發其表,益助熱而耗陰,汗源乾涸,究竟不得汗而斃者多矣。仲景和解,只清解熱邪,而津液自存,陰汁既充,湧出肌表,而外邪自然渙散,此養汗以開玄府,與開玄府以出汗之回乎不同也。
寒在陽明則解肌,寒在少陽則和解,然病猶未退,即為傳裡,實熱脈不浮而沉,按之筋骨之間,所謂陽明胃腑病也,與經病不同。若脈沉實有力,外症不惡風寒而反惡熱,譫語大渴,六七日不大便,皆腸胃燥實致之。輕則大柴胡湯,重則三承氣湯,大便通而熱愈矣。
白話文:
兒童傷寒
八歲以下的兒童,雖然看起來沒有傷寒的症狀,但並非真的沒有傷寒。這是因為他們體內的營血(滋養身體的血液)尚未充足,一旦受寒就容易轉變成發熱的疾病。發熱後容易產生風邪,進而出現驚厥抽搐等症狀,這與大人的傷寒表現截然不同。治療初期要用一些性質偏寒涼的藥物來觀察病情變化,接著配合使用一些能鎮驚的藥方(請參考關於驚厥的相關內容)。還有一種情況是,兒童因為受驚而導致氣虛,寒邪就容易趁虛而入,這種情況稱為夾驚。治療時,首先要區分是發病是急還是慢,如果發病急,就應該用清涼解表的藥物來治療;如果發病慢,就必須用溫補脾胃的藥物來治療。此外,還有一種情況是先受了風寒,之後又因為飲食不消化導致積滯,或是先飲食積滯,之後又受了風寒,這種情況稱為夾食。
夾食的症狀表現為發熱頭痛,打嗝腹脹,大便酸臭,病情反覆不癒。需要用大柴胡湯來通下腸胃。如果身體虛弱,可以用惺惺散來調理。八歲以上的兒童,氣血比較充盈,經脈也比較穩固,傷寒的傳變過程,就與大人相同了,會按照由外而內的順序,先從皮膚,再到肌肉,接著到筋骨腸胃,絲毫不會有偏差。剛開始的時候,病邪通常會從太陽寒水經入侵,會出現怕風怕冷,頭痛、後背痛等症狀,這是因為寒邪鬱積在皮膚表面。
這就是所謂的病邪在表。如果脈象浮緊而且沒有汗,就是傷寒,要用麻黃湯來發汗,出了汗就會好轉。如果脈象浮緩而且有汗,就是傷風,要用桂枝湯來散寒,汗止了就會好轉。
呂晚村說:太陽經脈位於身體的最外層,所以病邪入侵人體,首先會侵犯皮膚。皮膚本身並不會傳遞病邪,而是通過太陽經脈的絡脈傳遞,然後才會進入其他經脈。當病邪停留在皮膚表面,就會導致玄府(皮膚毛孔)閉塞。人體的臟腑之氣時刻都在與外界空氣交流,這樣才能保持氣機暢通。如果玄府閉塞,體內的氣就無法順暢的向外宣洩,就會產生熱,這並不是風寒本身能夠轉變成熱。這個時候,只要讓皮膚毛孔打開,玄府暢通,病邪就會隨著汗液排出。所以,麻黃湯和桂枝湯這些發汗的藥物,並不是直接治療身體內部的藥物。
如果表邪沒有解除,熱邪就會不斷積聚,病情會越來越嚴重,病邪會從原來的經脈反傳入內,並且到達各經的井、榮、俞、原、合等穴位交會之處,導致熱邪傳變到其他經脈,出現各種經脈的病症。
當太陽經的病邪解除後,頭痛怕冷的症狀消失,脈象也不再浮,這就說明表證已經解除,病邪進入了體內,也就是到了陽明和少陽的範圍。這個時候脈象不沉也不浮,在肌肉和皮膚之間。這裡又有兩種情況,如果脈象稍微洪大而長,就是陽明經的脈象,外在症狀是鼻乾、失眠,應該用葛根湯來疏解肌肉的病邪。如果脈象弦細而數,就是少陽經的脈象,外在症狀是脅肋疼痛、耳聾、口苦、時而發冷時而發熱,應該用小柴胡湯來調和。陽明和少陽的病症,治療時不能從病邪的根本和末端入手,而應該從中間來治療。如果還有一點怕冷的感覺,說明病邪仍然在表,即使病邪已經入裡,也應該同時用一些疏散表邪的藥物。
呂晚村說:肌肉本身並不會傳遞病邪,肌肉內部都是經絡。經絡就位於中間的位置,臟腑屬於內部,皮膚屬於外部。臟腑的氣血,要通過經絡來傳遞;外界的病邪,也要通過經絡來傳變。所以,陽明和少陽的病症,都要從中間來治療。所謂的中間,指的是經絡的疾病,而不是胃或膽的疾病。經絡的疾病要用和解的方法來治療,和解也需要通過發汗來散邪,但這並不是開發皮膚毛孔的方法。病邪剛開始侵入經絡的時候,陰液(體內滋潤的津液)沒有受到損害,只要打開毛孔,汗液就能自然流出。
如果熱邪傳入了中經,血液受到灼燒,即使打開了毛孔,汗液也會被熱邪阻隔,無法排出體外。庸醫不了解這個道理,還用一些發散風熱的藥物來發汗,反而會加重熱邪,耗損陰液,導致汗液的來源枯竭,最終無法出汗而死亡。張仲景的和解法,只是清理熱邪,而讓津液保留下來。當體內的陰液充足後,就會從肌肉表面湧出,外邪自然就會消散。這就是說,先養好體內的津液,再通過津液將毛孔打開,和直接打開毛孔發汗來治療疾病,是完全不同的。
寒邪在陽明經,就要疏解肌肉的病邪;寒邪在少陽經,就要用和解的方法來治療。如果病情仍然沒有好轉,病邪就會傳入體內,也就是進入裡證。實熱的脈象是不浮而沉的,按壓起來感覺在筋骨之間,這就是所謂的陽明胃腑的疾病,與經絡的疾病不同。如果脈象沉實有力,外在症狀是不怕冷反而怕熱,說胡話、口渴得很厲害,六七天沒有大便,這些都是腸胃燥熱導致的。病情輕的可以用大柴胡湯,嚴重的就要用三承氣湯來通便,大便通暢後,熱邪就會消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