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雲鵬

《慈幼新書》~ 卷一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3)

1. 不啼

落草不啼,有因難產,項被母夾,有因絞臍,項被臍纏,有因天寒癘氣所逼,有因糞門生膜,閉住兒氣。病項者,溫手摩之,口吸咂之。寒氣者,溫水浴之,以潔淨婦人舌,吸咂其舌而通之。生膜者,手拍之使破,不破以銀簪挑之。

白話文:

嬰兒出生後不哭,原因可能是難產,脖子被母親產道夾住,或是臍帶纏繞住脖子,也可能是因為天氣寒冷或受到穢氣侵擾,或是肛門被一層膜堵住,使氣無法流通。如果是脖子被夾住的,可以用溫熱的手輕輕按摩,並用嘴吸吮。如果是寒氣造成的,用溫水幫嬰兒洗澡,並清潔婦女的舌頭,再吸吮她的舌頭來幫助嬰兒通氣。如果是被膜堵住的,用手拍打使之破裂,如果無法拍破,就用銀簪挑破它。

2. 不乳

出胎三日,不知吮乳,此惡穢入腹。腹滿氣短,亦由胎中受寒,兒腹疼痛嘔吐故也。

《指迷》七氣(見胎寒)調之。

白話文:

嬰兒出生三天,卻不知道吸吮乳汁,這是因為不好的東西進入腹部。肚子脹滿、呼吸短促,也是因為在胎中受寒,導致嬰兒腹痛嘔吐的緣故。

《指迷》這屬於七氣(相關論述見胎寒)的問題,需要調治。

3. 臍風

臍風者,斷臍後,為水濕風冷所乘,入於臍而流於心脾,令肚腹脹滿,臍腫多啼,不能吮乳,甚則風搐,指迷湯(見胎寒)消息之。臍邊青黑,撮口不開,為內搐,不治。爪甲黑不治。若因熱在胸膛,伸縮努勢,亦令臍腫,木通散(見胎熱)消息之。

曰消息者,未可全用本方也。落地貧富不同治,氣稟厚薄不同體,天時寒熱不同功,醫不諳此,豈堪司命。

白話文:

所謂「臍風」,是指嬰兒在斷臍之後,因為受到潮濕、風寒的侵襲,進入肚臍,然後影響到心臟和脾臟,導致肚子脹滿、肚臍腫大、哭鬧不停、無法吸吮母乳,嚴重的話甚至會抽搐。遇到這種情況,可以使用指迷湯(請參考「胎寒」的相關說明)來斟酌處理。如果發現肚臍周圍呈現青黑色,嘴巴緊閉無法張開,這表示是內部的抽搐,通常無法治癒。如果指甲發黑,也表示情況不樂觀。如果是由於胸腔有熱,導致身體伸張或用力,也會造成肚臍腫大,這時可以使用木通散(請參考「胎熱」的相關說明)來斟酌處理。

這裡說的「斟酌處理」,並不是指完全照搬原本的藥方。每個嬰兒出生時的家庭環境貧富不同,體質的強弱也不同,天氣的寒熱也影響藥效。如果醫生不了解這些差異,又怎麼能掌握嬰兒的生命安危呢?

4. 撮口

撮口者,氣息喘急,啼聲不出,或肚上青筋,吊疝內氣引痛,此胎氣兼風邪入臍。治宜疏利鬱結,指迷湯(見胎寒)去桂,加大黃、鉤藤、殭蠶,或參以荊芥穗湯

荊芥穗湯

川黃連,荊芥穗,生地黃,生甘草

大便秘,加大黃。小便少,加木通。

白話文:

撮口這種情況,是嬰兒呼吸急促、哭不出聲,有時肚子上會出現青筋,或是陰囊內氣疼痛,這是因為胎氣加上風邪入侵肚臍所導致。治療上應該要疏通鬱結,用指迷湯(指寒胎的處方)去掉桂枝,再加入大黃、鉤藤、殭蠶,或者搭配荊芥穗湯來使用。

荊芥穗湯的配方是:黃連、荊芥穗、生地黃、生甘草。

如果大便不通,就加入大黃;小便量少,就加入木通。

5. 噤口

噤口者,眼閉口噤,啼聲漸小,舌上聚肉,如粟米狀,吮乳不得,口吐白沫,大小便不通。遇此先看其上齶有點子,即以指甲輕輕刮破,次服四順清涼飲,加木香、白蔻仁,利動臟腑,徐以指迷湯(見胎寒)加減調之。如口噤不能開,用生南星去皮臍為末,加龍腦少許,合和,將指蘸生薑汁調之,擦大牙根上立開。(大人中風口噤俱效)

四順清涼飲

當歸,白芍,甘草,大黃

三症雖異,其源則一。大抵裹氣鬱結,閉塞不通,並宜淡豆豉汁與食,取下胎毒,甚者朱銀丸(見胎驚)亦可用之。初生時,用淡豆豉汁,與三五口,不特能下胎毒,復可助養脾氣。臍風撮口,不語不乳,灸男左女右湧泉穴,立愈。又法:炙蜈蚣末,入麝少許,豬乳和之飲,口噤立開。或蜘蛛去足及口,炙焦研細,和豬乳飲亦效。更入麝少許,能治牙疳。

窮鄉僻壤,藥餌難得,故備經驗治法,為襁褓中乞命,幸毋忽之。

後卷仿此。

白話文:

嬰兒出現「噤口」的狀況,會呈現眼睛緊閉、嘴巴緊閉,哭聲越來越小,舌頭上會長出像粟米一樣的肉粒,無法吸吮乳汁,口中會吐出白色泡沫,大小便也不通暢。遇到這種情況,首先要檢查嬰兒上顎有沒有小點,如果有,就用指甲輕輕刮破。接著服用四順清涼飲,並加入木香、白蔻仁,來疏通臟腑,慢慢地再用指迷湯(配方見「胎寒」篇)加減調整。如果嬰兒嘴巴緊閉無法張開,就用生南星去皮臍後磨成粉末,加入少許龍腦,混合均勻,用手指沾取生薑汁調和後,塗抹在嬰兒的牙齦根部,嘴巴就會立刻張開。(這種方法對於大人中風導致的嘴巴緊閉也有效。)

四順清涼飲 的配方是:當歸、白芍、甘草、大黃。

雖然這三種症狀表現不同(指前面提到的「噤口」、上顎小點等),但它們的根源相同,大多是體內氣鬱結,阻塞不通。因此,可以使用淡豆豉汁給嬰兒餵食,來清除胎毒。情況嚴重的,也可以使用朱銀丸(配方見「胎驚」篇)。剛出生的嬰兒,餵三五口淡豆豉汁,不僅能清除胎毒,還能幫助養護脾胃。如果是臍風導致的撮口(嘴巴緊閉)、不說話、不吃奶,可以灸男嬰左腳、女嬰右腳的湧泉穴,就能立刻痊癒。另外還有一個方法:將蜈蚣烤乾磨成粉末,加入少許麝香,用豬奶調和給嬰兒飲用,也能使嘴巴立刻張開。或者將蜘蛛去除腳和嘴巴,烤焦後磨成粉末,用豬奶調和給嬰兒飲用,也有效果。如果再加入少許麝香,還能治療牙疳。

在偏遠鄉村,藥物難以取得,因此提供這些經驗治療方法,希望能幫助在襁褓中掙扎求生的嬰兒,希望大家不要忽略這些方法。

後面的篇章也將仿照這種方式撰寫。

6. 變蒸

變蒸者,小兒生三十二日為一變,再變為一蒸,總五百七十六日。變蒸方足,凡變蒸身熱而脈亂,汗不出,不欲食,甚則煩啼躁渴,輕者五日解,重者八日解。其候與傷寒相似,但變蒸則耳冷,上唇發疱,狀如濁珠。若寒邪則腹中痛,啼叫不絕為異大都此乃長養氣血,滋榮五臟,不可妄加施治,唯宜秘方至寶丹(見胎熱)常服。若不乳多啼,或寒熱間作,陰陽不升降,指迷湯(見胎寒)消息調之。

錢氏云:一變腎,二變膀胱,三變心,四變小腸,五變肝,六變膽,七變肺,八變大腸,九變脾,十變胃。《寶鑑》云:初變肝,二變肺,三變心,四變脾,五變腎,二說不同,其膠滯則一。夫人當長養氣血之時,陰陽變換,五行顛倒,斯理至微,一用後天推測分配,不足見造化之神妙矣。

白話文:

所謂「變蒸」,是指嬰兒出生後,每隔三十二天會經歷一次「變」,再經歷一次「蒸」,總共需要五百七十六天才能完成。變蒸完成後,嬰兒才算真正成長。

變蒸期間,嬰兒會出現發燒、脈搏紊亂、不出汗、食慾不佳等症狀,嚴重時會煩躁哭鬧、口渴。輕微的症狀大約五天會緩解,嚴重的則可能需要八天。這些症狀和感冒很像,但變蒸時,嬰兒耳朵是冰涼的,而且上嘴唇會長出像混濁珍珠的水泡。如果是感冒,則會腹痛、哭鬧不停,這是兩者的差異。

變蒸主要是為了培養氣血、滋養五臟,不應該隨意用藥治療,只需按時服用「秘方至寶丹」(在胎熱篇有記載)。如果嬰兒因為沒有喝足夠的母乳而哭鬧不停,或是出現忽冷忽熱、陰陽失調的狀況,可以使用「指迷湯」(在胎寒篇有記載)來調養。

錢氏認為:「第一次變蒸是腎臟在變化,第二次是膀胱,第三次是心臟,第四次是小腸,第五次是肝臟,第六次是膽,第七次是肺,第八次是大腸,第九次是脾,第十次是胃。」《寶鑑》則認為:「第一次變蒸是肝臟在變化,第二次是肺,第三次是心,第四次是脾,第五次是腎。」兩種說法不同,但都表示嬰兒在變蒸時身體會產生黏滯不順的狀況。

嬰兒在成長發育的時候,氣血正在成長,陰陽在變換,五行也在顛倒,這是很細微的道理,如果只是用後天的推算方法來分配這些變化,就無法了解大自然造化的奧妙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