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雲鵬

《慈幼新書》~ 卷七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4)

1. 丹毒

丹有五色,變易不同,要皆心火內鬱而發。或在手足,或在頭面胸背,令兒躁悶腹脹。其熱如火,痛不可言。自腹達四肢者易治,自四肢入腹者難痊。治宜敗毒散(見痘)加紫草茸,外用碧雪,或神黃散敷之。

赤白遊風,往來不定,無色可觀,由胃中鬱熱所致,治宜清熱涼血,元參湯主之。

元參湯

生地,丹皮,甘草,元參,牛膝,赤芍,荊芥,花粉

碧雪

芒硝,朴硝,牙硝,青黛,石膏,甘草,寒水石

又方

大黃,皮硝

為末,用鮮柏葉搗汁調敷。

神黃散

大黃(一兩二錢),薑黃,黃柏(各八錢),白芨(一兩),赤芍,花粉(各七錢),紅花,肉桂(各五錢)

程佔五曰:此方治一切熱毒紅腫,俱能定痛內消。

白話文:

丹毒有五種顏色,變化也不同,但總體來說都是因為心火內鬱而發。發病部位可能在手腳,也可能在頭面、胸背,會讓小孩煩躁不安、腹部脹滿。發熱的感覺像火燒一樣,疼痛難以忍受。病從腹部蔓延到四肢的比較容易治療,從四肢進入腹部的就比較難痊癒。治療應該用敗毒散(配方見痘疹篇)加上紫草茸,外敷碧雪散或神黃散。

赤白遊風,發作部位不定,也沒有明顯的顏色,這是因為胃中鬱熱造成的。治療應該清熱涼血,用元參湯為主方。

元參湯

生地、牡丹皮、甘草、元參、牛膝、赤芍、荊芥、花粉

碧雪散

芒硝、朴硝、牙硝、青黛、石膏、甘草、寒水石

又一方

大黃、皮硝

將以上藥材磨成粉,用新鮮柏樹葉搗汁調和後外敷。

神黃散

大黃(45克)、薑黃、黃柏(各30克)、白芨(37.5克)、赤芍、花粉(各26克)、紅花、肉桂(各18.75克)

程佔五說:這個方子能治療各種熱毒引起的紅腫,都能止痛消腫。

2. 風毒

驚風之後,毒氣蓄於皮膚,結為頑核赤色,多在腮頰之間,或耳根骨節之處,宜荊防敗毒散(見痘)消息治之,兼敷外消散。

小兒跌撲,破損皮膚,風邪乘襲發腫,謂之破血傷風,亦宜敗毒散,加紅花、蘇木、當歸、生地服之,外以膏貼。

外消散

大黃,牡蠣(各五錢),朴硝

田螺三枚洗淨,用水半盞,浸一宿去螺,漿水調塗。

破傷風膏

血竭,藁本(各三錢),茴香(六錢),乳香,沒藥(各一錢),輕粉(二錢),黃丹,黃蠟(各一兩),麻油(四兩)

七藥各另為末,將油蠟熬化調勻,入麝香、硃砂少許攤貼。

白話文:

風毒

小兒在經歷驚風之後,體內毒氣會積聚在皮膚裡,形成堅硬的紅色腫塊,多半長在臉頰兩側或耳朵根部的骨頭關節處,應該使用荊防敗毒散(配方請參考治療痘瘡的章節)來治療,並視情況調整藥物,同時外敷外消散。

小孩子跌倒摔傷,造成皮膚破損,導致風邪侵入而引起腫脹,稱為破血傷風,也應該使用敗毒散,並加入紅花、蘇木、當歸、生地等藥材服用,同時外敷膏藥。

外消散

使用大黃、牡蠣各五錢,朴硝,將三枚田螺洗淨後,用半盞水浸泡一晚,隔天去除田螺,將剩餘的螺水調和藥粉塗抹在患處。

破傷風膏

使用血竭、藁本各三錢,茴香六錢,乳香、沒藥各一錢,輕粉二錢,黃丹、黃蠟各一兩,麻油四兩。將前七味藥材各自研磨成粉末,再將麻油和黃蠟熬煮融化後,調入藥粉攪拌均勻,最後加入少許麝香、硃砂後,攤平塗抹在紗布上敷貼於患處。

3. 驚丹

小兒生後,百日內外,眼胞紅腫,面青夜啼,或面如胭脂,或散生滿面,如水痘狀,腳微紅而不壯熱,從頭至項,出沒無定,赤如丹砂,急宜施治。若漸至胸膈,即為內攻矣,宜服三解散。

三解散,此方兼治口瘡咳嗽。

人參,防風,天麻,茯神,鬱金,大黃,黃芩,赤芍,全蠍,殭蠶,枳殼,甘草,薄荷,白附子,燈心

白話文:

嬰兒出生後,大約在一百天左右,眼皮會出現紅腫,臉色發青而且晚上哭鬧,有時臉色紅得像胭脂,有時臉上會長滿紅疹,看起來像水痘一樣。腳會微微發紅,但並不會發高燒,紅疹會從頭部到脖子,出現的時間和位置不固定,顏色紅得像丹砂一樣,要趕快治療。如果紅疹蔓延到胸部,就表示病邪已經侵入體內了,這時要服用三解散。

三解散這個藥方,也可以同時治療口瘡和咳嗽。

三解散的成分包含:人參、防風、天麻、茯神、鬱金、大黃、黃芩、赤芍、全蠍、殭蠶、枳殼、甘草、薄荷、白附子、燈心。

4.

驚有八候,搐、搦、掣、顫、反、引、竄、視,搐者兩手伸縮,搦者十指開合,掣者勢如相撲,顫者頭偏不正,反者身仰向後,引者臂若開弓,竄者目直似怒,視者睛露不活。

急驚身熱目赤,口鼻氣粗,痰涎潮湧,忽然而發,發過容色如舊。有因驚駭者,亦有不因驚駭者,大都是火燥木急,故身先有熱,未有身涼而發者。症皆屬陽,宜用涼劑,除熱化痰,則驚自息。然昔人謂痰生熱,熱生風,風生驚,其實皆本氣自病,雖平肝必兼扶土,清火散驚湯主之。

世不解風自內生,徒執金藥天麻、膽星、栝蔞、貝母、殭蠶、全蠍、鉤藤、竹瀝等,雜亂風痰之劑。治之不應,更加廣東蠟丸、牛黃、紫雪治之。及至元氣損傷,虛痰上逼,胸膈膨脹,則謂症變結胸,無可著手,有是理哉?值此速以大劑六君子湯(見五硬)救之。

慢驚成於吐瀉,或久瘧之後,中氣虛衰,寒痰壅遏,而風動筋急。其症屬陰,與急驚相反。發時身冷麵白,不甚搐搦,口鼻中氣寒,大小便清利,昏睡露睛,微微上視,筋脈拘攣,古人即以此為陰癇,俗又呼為天吊風,危極之候。速用溫中補脾湯,或十二味異功散(見痘),庶可挽回,若誤服抱龍、牛黃、蘇合等藥,必死。

汪樹人曰:亦有誤服涼藥,陽氣無所歸,反見身熱面赤,口鼻中氣溫者,仍須溫中、異攻治之。

慢脾即系慢驚失治所致,不必另立法門。但視其臟氣未壞者,以溫中、異攻二藥進退之,自可霍然而起。

驚未發時,覺身熱面青,心悸不寧,啼叫恍惚,宜定驚丹服之。若已發搐,兼服壓驚湯。如身熱神寧,手足不搐,雖有痰嗽腹痛諸症,應從雜症治之,不必二藥。

慢驚有服藥即吐者,胸膈間寒痰拒逆也,六君子湯加桂、附、乾薑、黃耆、白蔻、薑、棗,濃煎一盞驟灌之,衝開壅隔自愈,或服烏沉湯亦效。

急驚搐搦大作時,須聽其自然,切不可扶持把捉,使風痰流入經絡,則手足拘攣。亦不宜艾火攻灸,以希速效。

將出痘疹,身熱驚跳,或時發搐,當表散之。

驚風退後,聲啞不能言,用大南星一枚,泡去皮臍為未,每二三分,或四五分,以獖豬膽汁調成稀糊,入淡薑湯少許,食前服之,立愈。一切病後不能言,俱效。或服朱連散,亦佳。

清火散驚湯

白芍(一錢),白朮,梔子,柴胡(各三分),茯苓(二分),陳皮,甘草,半夏(各一分)

溫中補脾湯

白朮(一錢二分),半夏(七分),人參,黃耆(各八分),茯苓,砂仁,白蔻仁,乾薑(各五分),肉桂,陳皮,白芍,炙甘草(各四分),生薑,大棗

甚者加附子五分。

頻頻服之,必得肢體溫和,風除神爽,方可住服。

壓驚湯

茯神(一錢),人參,白朮,神麯(各五分),甘草,半夏,辰砂(各三分),陳皮(一分),砂仁(一粒)

白話文:

驚的症狀有八種:抽搐、手腳亂動、手指開合、身體像在摔跤一樣顫動、頭歪不正、身體向後仰、手臂像拉弓一樣、眼睛瞪得像在生氣、眼睛外露且眼神呆滯。

「急驚風」的表現是發燒、眼睛紅、呼吸粗重、口鼻分泌物多,痰液湧出,突然發作,但發作後會恢復正常。引起的原因有些是受到驚嚇,有些則不是。大多是因為體內火氣旺盛、肝氣急躁,所以會先發燒,沒有身體寒冷卻發作的。這種病症屬於陽證,應該用清涼的藥物,清除體內熱氣、化解痰液,驚風自然就會停止。不過,古人說「痰會生熱,熱會生風,風會引起驚」,但其實都是身體內部的問題,雖然要平息肝火,但也要同時調理脾胃。用清火散驚湯來治療。

現在的人不懂得「風」是從身體內部產生的,只知道使用天麻、膽星、瓜蔞、貝母、殭蠶、全蠍、鉤藤、竹瀝等這些祛風化痰的藥物。治療無效後,又使用廣東蠟丸、牛黃、紫雪等藥物。等到元氣受損,虛痰上湧,胸部脹滿,就說病情轉為結胸,束手無策,這說法合理嗎?這時應該趕快使用大劑量的六君子湯(參見五硬的描述)來救治。

「慢驚風」是由於腹瀉或長期瘧疾導致中氣虛弱,寒痰阻礙,而引起風動、筋脈緊張。這種病症屬於陰證,和急驚風相反。發作時身體冰冷、臉色蒼白,抽搐不嚴重,呼吸微弱寒冷,大小便清澈,昏睡眼睛半睜,微微向上看,筋脈緊縮。古人認為這就是「陰癇」,民間俗稱「天吊風」,是極為危險的症狀。應該趕快用溫中補脾湯或十二味異功散(參見痘疹篇)來治療,或許可以挽救。如果誤用抱龍丸、牛黃、蘇合香丸等藥物,必死無疑。

汪樹人說:也有因為誤用寒涼藥物,導致陽氣無法歸位,反而出現發燒、臉紅、呼吸溫熱的現象,這時仍然需要用溫中、異功的方法治療。

「慢脾風」其實是慢驚風沒有好好治療導致的,不必另外建立治療方法。只要觀察到病人的臟器還沒壞掉,用溫中、異功這兩種藥方,交替使用,自然可以痊癒。

驚風還沒發作的時候,如果感到發熱、臉色發青、心悸不安、啼哭恍惚,可以服用定驚丹。如果已經發作抽搐,可以同時服用壓驚湯。如果身體發熱但精神穩定,手腳不抽搐,即使有咳嗽、腹痛等症狀,應該按照其他雜病來治療,不需要再服用定驚丹和壓驚湯。

慢驚風有吃了藥就吐的情況,這是因為胸部寒痰阻礙所致,可以用六君子湯加桂枝、附子、乾薑、黃耆、白蔻仁、生薑、大棗,濃煎一碗快速灌下,衝開阻礙就會好轉。或者服用烏沉湯也有效果。

急驚風發作抽搐時,要順其自然,不要扶持或抓住病人,以免風痰進入經絡,導致手腳攣縮。也不要使用艾灸,想要快速見效。

如果出疹子時,身體發熱、驚跳,或時常抽搐,應該用發散的藥物治療。

驚風痊癒後,如果出現聲音嘶啞說不出話,可以用大南星一顆,去皮去臍後磨成粉,每次服用二到三分,或四到五分,用公豬膽汁調成稀糊狀,加入少許淡薑湯,飯前服用,立刻就會好。其他病後不能說話的情況,也有效。或者服用朱連散也很好。

清火散驚湯

白芍(一錢)、白朮、梔子、柴胡(各三分)、茯苓(二分)、陳皮、甘草、半夏(各一分)

溫中補脾湯

白朮(一錢二分)、半夏(七分)、人參、黃耆(各八分)、茯苓、砂仁、白蔻仁、乾薑(各五分)、肉桂、陳皮、白芍、炙甘草(各四分)、生薑、大棗

病情嚴重者,可加附子五分。

經常服用,直到肢體溫暖,風邪消除,精神清爽才能停止服用。

壓驚湯

茯神(一錢)、人參、白朮、神麯(各五分)、甘草、半夏、辰砂(各三分)、陳皮(一分)、砂仁(一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