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雲鵬

《慈幼新書》~ 卷五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3)

1. 灌膿三日訣

外行時尚不能化毒,矧內入時乎?故七日以後躁亂者,是毒內攻也,毒內攻者必死。

灌膿時,額上如湯泡,皮肉盡赤而干,此氣自盡而不能拘血,血亦不能附氣而製毒,必死。諸痘才灌,而兩唇先黃硬,此毒先入脾,失次序矣,必死。擦破而瘡痕隱隱有生意,穢觸也,不當作死症治。

加減托裡湯,治實熱之症,服寒涼而冰伏,嘔吐瀉利,或皮薄漿清,或塌陷無神。

血色不活,躁癢煩渴,凡此則唇舌必淡白潔淨,大便必不牢固,綿延不治,而腹脹悶亂,寒顫咬牙,死不旋踵矣。

黃耆,人參,甘草,當歸,白芍,白芷,山藥,陳皮,木香,肉桂,糯米

臨服加人乳半杯,酒釀數匙,同飲。

泄瀉,去當歸,加升麻、訶子、肉蔻、炮薑、丁香,調銀鎖匙。(備用方)

腹痛,加煨乾薑、神麯。

咳嗽,加麥冬、五味子。

煩渴同之。

水泡,加防風,倍白芷。

作癢亦然。

抓爛,以松花粉或喬麥粉掩之。

寒顫咬牙,四肢逆冷,唇舌淡白,加附子。

凡皮薄漿清,或泄瀉,木香異功散皆可用。

按:此即前加減益氣湯也。益氣為元氣素虛者設,此則非也。元氣素虛,則火邪易動,故終始不移。若素實而寒涼以致者,是火由寒伏,偏於補益,則藥不終劑,而原本之火,又炎炎起矣。治之者務宜斟酌,不嫌一日數服,審內外調治之。

如漿足而不減參、耆,唇舌紅而不除桂、附,實實之禍,其能免乎?夫盲者肢廢者,甚至不待目盲肢廢而先父母去者,誰之咎歟?吾嘗論醫不難於治,而難於識症,師亦曰:六日之前,專看唇舌;六日之後,亦專看此。此用藥樞紐也。是故有苔者清之下之,淡白者溫之補之,不苔燥不淡白者平劑以調之。

當毒盛之際,而竟行溫補,得無誤乎。

白話文:

灌膿三日訣

外行人都不懂如何化解毒素,更何況毒素已經進入體內呢?所以,如果痘瘡過了七天後,病人出現煩躁不安的狀況,就是毒素向內侵襲了,毒素向內侵襲通常是會致命的。

在痘瘡灌膿的時候,如果額頭像被熱水燙過一樣,皮膚肉都紅腫乾裂,這代表氣血已經耗盡,無法將血液凝聚住,而血液也無法附著於氣來抵抗毒素,這種情況是必死的。如果痘瘡才剛開始灌膿,嘴唇就先變得又黃又硬,這代表毒素已經先侵入脾臟,順序錯亂了,也是必死的。如果是因為擦破皮而出現隱隱約約的生命力,這屬於外在的穢物接觸,不應該當作死症來醫治。

加減托裡湯,是用來治療實熱症狀的,如果服用寒涼的藥物來壓制,導致病人嘔吐、腹瀉,或者皮膚變得薄弱、漿液清稀,或是出現塌陷、精神萎靡等現象。

如果血液顏色不鮮活,出現躁動、搔癢、煩渴等症狀,這種情況嘴唇和舌頭一定會變得蒼白乾淨,大便一定鬆散不成形,病情會綿延不癒,然後出現腹脹、悶亂、寒顫、咬牙等症狀,很快就會死亡。

藥方組成: 黃耆、人參、甘草、當歸、白芍、白芷、山藥、陳皮、木香、肉桂、糯米

服用方法: 臨服時,加入半杯人乳、幾匙酒釀一同飲用。

腹瀉時: 去掉當歸,加入升麻、訶子、肉蔻、炮薑、丁香,用銀鎖匙攪勻。(備用方)

腹痛時: 加入煨乾薑、神麯。

咳嗽時: 加入麥冬、五味子。

煩渴時: 同咳嗽的藥方。

出現水泡時: 加入防風,加倍白芷。

皮膚搔癢時: 也同水泡的藥方。

抓破皮時: 用松花粉或蕎麥粉覆蓋。

出現寒顫、咬牙、四肢冰冷、嘴唇舌頭蒼白等症狀時: 加入附子。

凡是皮膚薄弱、漿液清稀,或是出現腹瀉等情況,都可以使用木香異功散。

說明: 這個藥方其實就是之前的加減益氣湯。益氣湯是為那些元氣虛弱的人設計的,而這個藥方不是。元氣虛弱的人,火邪容易妄動,所以治療方法始終不變。如果是因為體質原本強壯,但因寒涼藥物導致火被壓伏,這種情況治療應該偏向補益,但如果補益過度,藥還沒用完,原本被壓制的火又會再次燃燒起來。治療的人務必要仔細斟酌,不妨一日多服幾次藥,仔細審視內外情況進行調整治療。

如果漿液充足,卻不減少人參、黃耆的用量,嘴唇舌頭紅潤,卻不去除肉桂、附子等藥物,這種錯誤的用藥肯定會導致更嚴重的禍患,又怎麼能避免呢?那些因此失明、肢體殘廢,甚至還沒等到失明、肢體殘廢就先失去父母的人,是誰的過錯呢?我曾說過,醫學的難處不在於治療,而在於辨識疾病,老師也說:在六天之前,要專注觀察嘴唇和舌頭的狀況,六天之後,也要特別注意這個。這是用藥的關鍵所在。因此,舌苔厚的人要用清熱的藥物來瀉火,舌頭蒼白的人要用溫補的藥物,舌苔不厚也不蒼白的人則用平和的藥方來調養。

在毒素正盛的時候,竟然還用溫補的藥物,難道不會出錯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