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雲鵬

《慈幼新書》~ 卷五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)

1. 卷五

2. 痘瘡

3. 起脹三日訣

曰起脹,是點已定,毒氣盡出時也。本乎上者上之,本乎下者下之。血氣定位,毒被制服成膿矣。若白不從頂,紅不斂顆,氣血毒混而為一,元氣弱也。苟能察形色,驗唇舌,如轉柁迴流,一持而正,後斷如破竹勢矣。

凡痘三日後,先見者先起脹,後見者後起脹,頂白根紅,如一顆明珠,坐於胭脂之上,面與目漸浮腫,鼻流涕,口角涎出,眼蒙欲開不開,順症也。即不然,兩腮間,有一二悅目起腫者,頂白根紅,亦順症也。不可妄治。

凡起脹時,色焦紫者,毒盛也。形大皮薄而起皺紋者,毒盛氣虛也。頂紅滿者,血滯也。滯者活之。焦者清之,氣虛毒盛,補而兼解之。但面部有一二悅目可愛,用藥當節,則枯者潤,薄者厚,而生意勃然矣。

方鹿村曰:明此則虛中夾毒,非逆症可知。

痘至五日,而內外症平,宜該起發退紅,不爾正氣虛也。方中倍加參、耆。古人以此為喚漿法也。

起脹時諸痘未起,而有一二似膿非膿,色如黃金者,名曰賊脹痘。又四日起,大快亦非吉兆。何者?表虛毒盛也。七日後腫退倒靨,皆此之變,遇此須分虛實預防之。

起脹時,有一等光活可愛,嬌嫩豔觀,手揉之則破,燈照之如琉璃,此假脹也,名曰空歡喜。急救表,或可幸活,否則癢塌而死。

又有至五日,即帶黃色,假漿也,不信,請以神彩辨之。有神有彩者為真漿,此則無也。或補或瀉,唯舌是准。

起脹時,痘上有小孔,不黑不白,曰癍痘,此元氣不足而受寒,用保元湯,加丁、桂服之其孔一密而痘自起。

有四圍高起,中間略低凹者,曰茱萸痘。此中氣不足,發未透徹,能食者,至養漿時盡充滿而起。不能食者,宜扶中氣排膿湯,加苓、術主之。

有四圍沸起,中間落陷無水,猶是死肉,其形如錢,名曰鬼痘,急宜攻之。

痘正起發時,口唇先熟,內帶黃漿,名為鵝口,最惡之候。待諸痘成漿,此痘已靨,唇皮揭脫,漸變嘔嗆,不可救矣。亦宜急攻。

起發時,痘漸變黑,延蔓一身,此天行疫癘之氣所致,正謂火發而熏昧者也。加味保元湯主之。

水疱者,形大皮薄,內含一包清水,是毒氣壅遏留伏於內,熱氣衝突,毛孔開張,驅透津液而先行也。速以銀針刺其根窠,令出紫血,以胡荽酒,調官粉塗之。

痘出五六日,眼不封,鼻不塞,而大孔時失氣者,元氣下陷也,難治,輕痘無妨。

大都痘出五六日,而氣血不分,顏色焦紫,而紅腫如瓜,而痘伏,或猶煙雲罩定,或舌白至唇,唇白者內潰,或通身發紫疱,或悶亂不寧,叫哭不已,腰腹猶痛,皆死症也。雖然,亦有神色本善,調理失宜而然者。又有誤餌湯藥而然者,在醫者活看。

加減排膿湯,治血熱痘症,服藥後熱症悉退,內外和平,唯不易長者用之。保元氣,活血行滯,助痘成功。如前症未除,仍當服十神、解毒,不可執程法而拘泥也。

白話文:

[起脹三日訣]

所謂「起脹」,是指痘疹的膿點已經確定,毒氣開始完全排出體外的時候。病灶在上半身的,就會往上發,病灶在下半身的,就會往下發。當氣血運行到該到的位置,毒素被控制住,就會形成膿。如果痘疹的白點沒有從頂端開始出現,紅暈也沒有收斂成顆粒狀,表示氣血和毒素混雜在一起,是元氣虛弱的表現。如果能夠仔細觀察痘疹的形狀和顏色,檢查舌頭的狀況,就像轉舵讓船隻順利回流一樣,只要掌握住關鍵,就能夠讓痘疹像竹子被劈開一樣順利發展。

一般來說,痘疹發出的第三天,先長出來的痘疹會先開始起脹,後長出來的則會晚一點起脹。正常的起脹是頂端呈現白色,根部呈現紅色,就像一顆明珠鑲嵌在胭脂上面一樣。這時臉部和眼睛會逐漸浮腫,鼻涕直流,嘴角會流口水,眼睛看起來像是要睜開卻又睜不開的樣子,這都是順利的表現。如果不是這樣,而在兩腮之間出現一兩個讓人看起來舒服的紅腫,頂端是白色,根部是紅色,也算是順利的,不需要隨意治療。

如果起脹的時候,痘疹呈現焦紫的顏色,表示毒性很強。如果痘疹體積大、皮膚薄而且有皺紋,表示毒性很強而且氣虛。如果頂端呈現滿滿的紅色,表示氣血運行不暢。氣血運行不暢的,就要疏通氣血;顏色焦紫的,就要清熱解毒;如果氣虛又毒盛的,就要補氣兼解毒。但只要臉部有一兩個看起來舒服可愛的痘疹,用藥適當,就能夠讓乾枯的變得滋潤,薄弱的變得厚實,而充滿生機。

方鹿村說:了解這些,就能夠知道虛弱中夾雜毒素的情況,並不是逆症。

痘疹到了第五天,如果內外症狀都平穩,就應該開始進入起發退紅的階段,如果沒有,就表示正氣虛弱,可以在藥方中加倍使用人參和黃耆。古人把這種方法稱為「喚漿法」。

在起脹的時候,如果其他痘疹還沒開始長,卻出現一兩個看起來像膿又不是膿,顏色呈現黃金色的痘疹,就叫做「賊脹痘」。另外,如果痘疹從第四天就快速消退,也不是好兆頭,因為這表示身體虛弱而毒性很強。痘疹到了第七天後腫脹消退,留下凹陷的疤痕,都是這種情況的變化,遇到這種情況必須分辨清楚是虛還是實,事先做好預防。

起脹的時候,如果有一種痘疹看起來光滑可愛,嬌嫩又顏色鮮豔,用手搓揉就會破掉,用燈光照射看起來像琉璃一樣,這就是假的起脹,叫做「空歡喜」。必須趕快搶救表證,或許還能活命,否則會因為潰爛而死亡。

還有一種情況,到了第五天,痘疹就開始帶有黃色,這是假膿。如果不相信,可以仔細觀察痘疹的神采。有神采的才是真膿,這種則是沒有的。要補還是要瀉,必須以舌頭的狀況為準。

起脹的時候,如果痘疹上面有小孔,不黑不白,就叫做「癍痘」。這是因為元氣不足而受到寒邪侵襲,應該服用保元湯,加上丁香和桂枝,服用後小孔就會閉合,痘疹也會自然隆起。

如果痘疹四周高起,中間略微凹陷,就叫做「茱萸痘」。這是因為中氣不足,痘疹沒有完全透發。如果病人能吃東西,等到養漿的時候,痘疹就會充滿隆起。如果病人不能吃東西,就應該用扶中氣排膿湯,加上茯苓和白朮來治療。

如果痘疹四周沸騰隆起,中間卻凹陷而且沒有膿水,像是死肉一樣,形狀像銅錢,就叫做「鬼痘」,必須趕快攻邪。

痘疹正在發出來的時候,如果嘴唇先紅腫潰爛,裡面帶有黃色膿水,就叫做「鵝口」,是最不好的徵兆。等到其他痘疹都形成膿漿時,這種痘疹已經消退,嘴唇的皮膚會脫落,逐漸變成嘔吐嗆咳,就無法救治了,也應該趕快攻邪。

起發的時候,如果痘疹逐漸變黑,蔓延全身,這是因為受到天行疫癘的毒氣所致,就像火勢蔓延而煙霧瀰漫一樣。可以用加味保元湯來治療。

水泡,形狀大,皮膚薄,裡面包含一包清水,這是毒氣壅塞在體內,熱氣衝擊,毛孔打開,把體內的津液驅趕出來而先行的表現。應該趕快用銀針刺破水泡的根部,讓紫血流出來,再用胡荽酒調和官粉塗在上面。

痘疹發出來的第五六天,如果眼睛沒有閉合,鼻子沒有堵塞,而且大口地時常漏氣,表示元氣下陷,很難治療,但如果是輕微的痘疹就沒關係。

一般來說,痘疹發出的第五六天,如果氣血不分,顏色呈現焦紫,而且紅腫像瓜一樣,痘疹卻伏在裡面,或是像煙雲籠罩一樣不明顯,或是舌苔白到嘴唇,嘴唇也變白(表示體內快要潰爛),或是全身發紫色的水泡,或是悶亂不安,哭鬧不停,腰腹部也疼痛,都是死亡的徵兆。雖然如此,也有可能是因為精神狀況原本良好,但因為調理不當而變成這樣。也有可能是誤服湯藥而造成的,醫生必須仔細觀察。

加減排膿湯,是用來治療血熱痘症的。服用後,熱症會全部消退,身體內外都會平和,但唯獨痘疹不容易長出來時才可以使用,主要是為了保養元氣,活血化瘀,幫助痘疹順利形成。如果之前的症狀沒有消除,仍然要服用十神湯和解毒藥,不可拘泥於固定的方法。

加減排膿湯的組成: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人參、甘草、陳皮、白芷、山楂、桔梗、木通、黃豆(二三十粒)、筍尖(五錢)。

到了第五六天後,可以改用糯米來引藥。

如果痘疹顏色仍然呈現乾紅焦紫,可以加入紫草和紅花,來調製滿天秋(備用方)。

如果痘疹發不太出來,可以加入大力子和蟬蛻。

如果皮膚薄而塌陷,可以加入黃耆。

如果痘疹發得不均勻,可以加入防風。

如果咳嗽,可以加入麥冬和五味子。

如果口渴,可以加入其他止渴的藥。

如果腹瀉,可以加入升麻和澤瀉。

如果有水泡,可以加入白朮和茯苓。

如果發癢,可以加入僵蠶和白芷。

如果毒素停留在肌肉,或是因為風寒阻塞,導致痘疹不易發出來,都可以加入賽春雷(備用方)。

如果痰停留在經絡,導致痘疹板硬而且不灌膿,可以加入一丸藥來托起它,這是幫助痘疹長膿的聖藥。第五天後如果有痰停症狀,就應該使用,不能缺少。

或許會有人問,毒素停滯、痰停滯和風寒阻塞,要如何區分?可以這樣回答:如果全身壯熱,形色焦紫,或是乾枯,或是塌陷,或是肌肉腫脹而痘疹發不出來,就是毒素停留在肌肉;如果身體內外沒有其他症狀,唯獨痘疹板硬發不出來,就是痰滯留在經絡;如果痘疹板硬發不出來,又出現喘氣、全身發熱的狀況,就是風寒阻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