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雲鵬

《慈幼新書》~

回本書目錄

1. 卷十二

2. 痘家應用藥性(雜症附)

發明於各卷方論者,一語不載;君主於各症專方者,一味不收。讀全書自易通曉。

升麻(味苦甘,氣平微寒,味薄氣厚,浮而升陽也)

陽明經藥。陽明主肌肉,欲痘之出,必使肌肉疏通,送毒出盡,方免於患。故一發宜用,每用五分,至一二錢,直至熱退毒盡方止,不可拘泥俗說。惟汗多者減之,恐表虛也。七日後,瀉不止者,亦炒黑用之。

解百毒,殺精鬼,闢疫瘴,止喉疼,兼治頭痛、齒痛、鼻衄、口瘡。

葛根(味甘氣平,性輕而浮陽也)

陽明經藥。能解肌熱,止煩渴,開提胃氣,與升麻同功。惟忌虛症初出,有汗不可再用,二朝無汗,亦可少用。

止嘔吐、頭痛,散血痢、鬱火。

前胡(味苦氣微寒)

解內外蓄熱,去痰涎。凡七日內有熱者,加用不可缺。

主心腹結氣,治時氣發熱,風寒、咳嗽喘滿。

柴胡(味苦氣平微寒,氣味俱輕陽也)

引清氣,行陽道。

主傷寒瘧疾,寒熱往來,嘔吐脅痛,口苦耳聾,目赤頭痛,痰實結胸,五疳羸熱。

紫蘇(味辛甘氣溫)

解肌發表,人虛少毒者宜之。古方以參蘇飲,治虛痘發熱是也,痘出即止。

治心腹脹滿,開胃下食。

麻黃(味苦甘氣溫,氣味俱薄陽也)

發散風寒,泄衛實,去榮中寒,善走皮毛,通孔竅。凡毒盛喘滿,身熱燎人,欲出不出者,宜暫用一二錢。有壞症,七八日無漿,可用四五錢,加附子一二片,黃柏四五分,酒煎與服,令出臭汗。變爛痘得生,欲行此法,必其人能食神清,天庭上有生意方可,否則不宜。取陳久者去根節,酒蜜各半浸透,曬乾微炒。

羌活(味苦氣溫,氣味俱薄陽也)

獨活(味苦辛甘氣溫,氣味俱輕陽也)

主周身骨節,散寒邪,驅熱毒,腰痛頭痛,壯熱憎寒,宜用不可缺,見點後去之。

羌活氣雄,其用廣,獨活氣細,故專為足少陰引經。

防風(味甘辛氣溫,陽也)

瀉肺實,散頭目滯氣,除上焦風邪,解痘後餘症,每用三四分,多則損人元氣,出不勻者加之。灌膿時,亦可佐黃耆同用,手足瘡不起,與白芍、桂枝同用,瘡太濕亦用之,為風能勝濕也。

荊芥(味辛苦氣溫)

辟邪氣,利咽喉,清上焦火邪,止血熱作癢,痘出不透快者用之,灌膿時不宜,每三五分,多亦傷氣。

散初發腫毒,破瘡瘍結聚。

白芷(味辛氣溫,氣味俱輕陽也)

治身熱頭痛,善行漿,予治痘常用行漿藥,又能止癢,漿足去之,痘後癰毒亦宜。

排膿止痛,內託生肌,諸瘡聖藥,又目癢目淚,面瘢鼻塞,眉痛齒痛,一切皆良。

桔梗(味苦辛氣微溫味厚氣輕陽中之陰)

開提氣道,善理咽喉,始終宜用,惟嘔吐氣逆者缺之。

清肺熱,治癰痿,通腸結,祛鼻塞。

甘草(味甘氣平,生寒熟溫,陽也)

生能解毒,炙可補氣,自始至終皆宜,惟腹脹者減去,為甘能緩中也。

稍止莖中作痛,節醫腫毒諸瘡。

連翹(味苦氣平微寒,氣味俱薄陽也)

解毒聖藥,前後皆宜,惟氣虛無毒者不可用,每七分或一二錢。

除心經客熱,降脾胃濕熱,主諸癰毒惡瘡。

大力子(味辛苦氣平)

善解毒,理咽喉,故毒盛煩密,與痘後餘毒,皆宜用。

主喉閉風痰,頭面浮腫。

蟬蛻(味酸甘氣寒)

能發痘毒,但不宜多,多則虛抬空殼,不能灌漿,慎之。用在見點二三日上,一二分止。

留翅足,治痘出不快,或倒陷,去翅足研碎,治目中翳,並小兒驚癇、夜啼。

殭蠶(味辛鹹氣寒)

治痘作癢,亦解毒,許暫用。

主驚風痰壅,昏悶失音,四肢抽制,消瘰癧,拔疔毒,滅疤痕。

穿山甲(味苦氣微寒)

善追毒排膿,引諸藥入臟腑,透肌骨。凡痘頂陷不起,用數分於補劑中,餘毒亦可。

紫草(味苦氣寒)

涼血活血,去血分之毒。凡痘色乾紅,或焦紫發癍,皆宜用,但色轉即止,不可過。

用此必加糯米,亦能發痘。

沈旬仲曰:用此者涼心開竅,使痘發越而易起也,不可過者,恐大便利而真氣泄也。

紅花、茜草,功與此同。紅花尤能行滯,有去瘀生新之妙。

生地(味苦氣寒,陰中之陽)

涼血聖藥。凡痘色紅甚焦紫,或發癍,吐血衄血,皆可用,無則去之。

涼心火之血熱,瀉脾土之濕熱,止鼻中之衄熱,除五心之煩熱。

犀角(味苦酸鹹氣寒)

與生地同功,須用酒磨,每五六分止,多則能損血耗陰,小兒血虛者禁用。

羚羊角(味鹹氣寒)

獨入肝經,理熱毒而散瘀結,實症可用。然其性寒峻,能伐肝木生生之氣,先天虛弱者,切宜缺之,勿為俗醫所惑。

丹皮(味辛苦氣寒,陰中微陽)

瀉血分中熱,止吐衄,痘色紅豔者宜加紅而不豔者止服。

瀉陰火,主無汗骨蒸。

地骨皮(味苦氣寒,陰也)

瀉氣分中熱,凡見點後,身熱不退,加一二錢於解毒藥中,熱清即止。

解肌熱,主有汗骨蒸。

木通(味辛甘氣平,味薄陽也)

滑石(味甘氣寒,性沉重)

車前子(味甘鹹氣寒)

地膚子(味苦氣寒)

皆能利小便,去膀胱中熱。凡痘熱甚紅紫,舌有黃胎者,並用木通每四五分,車、地每六七分,滑石每二三錢。總六日前用。

木通利九竅血脈關節,出音聲,療耳聾,通鼻塞,散癰腫,結滯不消,殺三蟲,除淋閉。

滑石燥濕行滯,化食毒,逐凝血。

車前子利小便而不走氣,療肝中風熱,沖目赤痛。

地膚子主用多在皮膚,作浴湯甚妙。

大腹皮(味辛氣微溫)

利小便,解熱毒,下一切氣。凡腹脹浮腫,非此不除,惟虛人忌用。

石膏(性寒味甘辛)

胃經本藥,凡火邪盛而唇腫者,宜用一二錢。若腫至黃硬宜多用之,即一二兩不妨,腫消即止,過則傷胃作瀉。

枳殼(味苦酸辛氣微寒,味薄氣厚,浮而升微降,陰中陽也)

破胸中痞塞,散腹中結氣。凡見點四五日,不大便者,用三四分,加當歸以潤之。

瀉肺氣,走大腸,與枳實同,但枳實性速,治血分,枳殼性緩,治氣分。

青皮(味苦辛氣微寒,氣味俱厚,沉而降,陰也)

散積氣,消宿食,凡發熱腹痛者用之。

陳皮(味苦辛氣溫,味厚氣薄,可升可降,陽中之陰也)

理滯氣,健脾胃,自起脹至結痂,皆可用。

元參(味苦鹹氣微寒)

山豆根(味苦甘氣寒)

專治喉痛。

元參治空中氤氳無根之火,獨入少陰,管領諸氣,使上下肅清,散頸下痰核癰腫,遂腸內血結癥瘕。

砂仁(味辛苦氣溫)

藿香(味甘辛氣微溫,味薄氣厚,浮而升陽也。)

善理脾胃虛寒,止嘔吐氣逆,胸中煩悶,不思飲食者,尤宜之。)

麥冬(味甘微苦,氣平微寒,陽中微陰)

五味子(味酸氣溫,味薄氣輕,陰中微陽)

治氣虛煩渴而咳嗽,或血隨火泛而妄行,二者並能相濟。

五味子澀精除熱,收肺氣,斂汗固腸。

黃芩(味苦氣平寒,味薄氣厚,可升可降,陽中陰也)

黃連(味苦氣寒,味厚氣薄,陰中陽也)

梔子(味苦氣寒,味厚氣薄,氣浮而味降,陽中陰也)

黃柏(味苦微辛氣寒,氣味俱厚,沉而降,陰也)

主治固有不同,其瀉火解毒,則一而已。舌胎黃者芩、連,白者梔、柏。在六七日前,用皆一錢上下。又表熱甚者,片芩可用,芩屬太陰,走表故也。

芩瀉肺與大腸,能消痰、退熱、除痢。

連,瀉心與脾,能解鬱、定驚、除滿。

柏、瀉腎火,能滋陰水,而除燥濕。

梔,屈曲下行,能除五內煩實,眠臥不寧。

胡黃連能殺疳蟲,治骨蒸。

朴硝(味苦辛鹹,氣薄味厚,沉而降,陰也)

治天行疫熱,消腫軟堅。

元明粉(朴硝煅煉所成,氣味稍輕)

下藥也。熱甚胎黃者,用此通之,余不可。

大黃(味苦氣大寒,氣味俱厚,沉而降,陰也)

盪滌腸胃實熱,號稱將軍,若不善用,必致殺人。凡見熱症而用芩、連等劑,火不退,須以此大下之。用此必以舌胎為主,胎果老黃,自一錢至三五錢,皆可用。若一劑而少退,即止。蓋痘喜溫而惡寒,過則必傷元氣,元氣一傷,變不旋踵,可不慎耶?

木香(味辛苦氣溫,味厚,陰中陽也)

山楂(味甘酸氣溫平,陰中陽也)

理腹中痛,並滯氣。又能破參、耆之滯,多則參、耆之功反損。

木香開鬱醒脾,治慢驚,誤服涼藥者甚效,有鬼邪蟲毒,尤宜服之。

山楂消肉食之積,行乳食之停。

豬苓(味甘苦而淡,氣平寒,氣味俱薄,升而微降)

澤瀉(辛甘鹹氣寒,氣味俱厚,沉而降,陰也)

能降六腑濕熱,消浮腫,止嘔瀉,利小便。凡實症吐瀉者用之。九日後濕甚不靨,亦用數分。

豬苓解傷寒瘟疫大熱,治渴消。

澤瀉逐膀胱三焦停水,治淋秘。

當歸(味辛甘氣溫,氣味俱輕,可升可降,陽也)

補血行血,始終皆宜,惟虛寒瀉者缺之,為滑腸故也。

何首烏(味甘苦澀氣微溫)

調和氣血,九日後宜用之,亦能止血熱作癢。

消諸種癰瘡,療陰陽久瘧。

川芎(味辛氣溫,味薄氣厚,浮而升,陽也)

血中之氣藥,有起發之功,不可不用,又不可多用,多則走人真氣,七日後去之。

白芍(味苦酸氣微寒,味厚氣薄,陰中之陽,降也)

斂血藥也。凡痘兒血氣虛,脾胃弱,血散不收,瘡暈不斂,並宜用之。

安脾而主中滿腹痛,瀉痢不和,制肝而主血熱目疾,脅下作疼。

赤芍

熟地(味苦甘氣寒,味厚氣薄,沉而降,陰也)

皆血分之藥。熟地補血,赤芍瀉血,五六日前,血熱症非赤芍不可。若熟地惟補劑用之。

熟地能補腎中元氣,治痘中無膿而血虛。

人參(味甘氣溫,氣味俱薄,浮而升,陽也)

補元氣,生津液,定虛喘而領毒,退虛熱而止渴。若皮膚焮赤煩躁,舌苔,便不可用。色白漿清,塌陷不起,多用無防。痘密色紅,四五日不得用排膿湯者,加五分於十神湯內,名曰喚漿。

開胃化食,安神定驚,療心腹寒痛,除胸脅逆滿。

沙參(味苦氣微寒)

滋五臟真陰,去內外邪熱,易老以此代人參,非無故而作也。

排膿消腫,止疝氣絞痛,去驚煩,除燥癢。

黃耆(味甘氣溫平,味厚氣薄,可升可降,陰中陽也)

肺經主藥,專補氣,固表托裡排膿。凡皮薄漿清,塌陷不起,宜急用之,每八分至三五錢止。六日前生用,六日後炙用,四肢不起不灌者,桂枝煎酒浸透用。

解渴定喘,止瀉生肌,兼治風癩。

紫河車(味甘鹹氣溫)

鹿茸(味酸甘苦辛氣溫)

大補元陽,虛甚無漿,及脾寒陷伏不起者,宜用以助之。

河車補心,除驚悸,滋腎理虛勞。

鹿茸健骨而生齒,強志而益氣,去肢體痠疼,除腰脊軟痛。

肉桂(味辛甘氣大熱,氣味俱薄,體輕而上行,浮而升,陽也)

行經妙藥,參、耆非是不能成功。故凡用補劑,必加此為引導。若四肢不起脹者,補藥中加桂枝二三分引之。

虛寒腹痛,非肉桂不除,腠理堅凝,非桂枝莫達。

程格思曰:桂能定驚癇,通血脈,服金藥牛黃,冰伏臟氣,令昏沉如死者,服此立蘇。

丁香(味辛氣溫,純陽)

乾薑(味辛氣大熱,氣味俱厚,半浮半沉,可升可降,陽中陰也)

虛症腹疼,嘔吐泄瀉,痘色灰白,非此不痊。

丁香治胃寒呃逆如神,齒牙疳䘌甚效。

乾薑破血消痰,溫中下氣。

肉豆蔻(味苦辛氣溫)

訶子(味苦酸氣溫性急,善降)

症屬虛寒,非吐即瀉,瀉者訶子,吐者肉蔻,吐瀉兼見,彼此參之。

肉蔻亦治瀉痢,以其入胃與大腸也。訶子亦治嘔咳,以其入肺而斂氣也。

大附子(味辛甘氣大熱,其性走而不守,可升可降,陽之陽也)

補陽氣不足,溫暖脾胃,治四肢厥逆,寒戰咬牙,痘色灰白,癢塌。然非唇舌淡瑩,切不宜投,但見唇舌轉紅,即當叱去。凡薑、桂、丁、附,過用則損目發癰,最宜詳慎。

茯苓(味甘淡氣平,氣味俱薄,能升能降,陽也)

山藥(味甘平氣微)

苡仁(味甘氣微寒)

白朮(味甘氣溫,味厚氣薄,可升可降,陰中陽也)

皆能健脾理氣。凡屬虛症,悉宜用之。若實症必漿足方可。此蓋燥濕利水之品,痘症之發,必要濕氣上蒸,始能灌膿,故燥藥皆不可用。以此收靨,正得其宜。山藥一味,自起脹至靨後,用之無礙。

白茯補中氣,赤茯利小便,茯神安心神。

山藥益氣強陰,澀精安神,退熱止瀉。

苡仁除風濕,理腳氣,消肺癰止嗽,理腹脹止痢。白朮溫中進食,止泄止嘔,痘發水疱,非此不除。

貝母(味辛苦氣平微寒)

止嗽化痰,解渴開鬱。

南星(味辛苦氣平)

除風痰,利胸膈。

石菖蒲(味辛苦氣溫)

治痘內驚癇,神昏譫妄,渾身熱毒腫痛,或痂不結而潰爛成瘡疥。

一寸九節者,通九竅,出音聲,令耳目聰明,心開智長。風寒濕痹宜求,咳逆上氣莫缺,止小便利,理膿窠瘡。

厚朴(味苦辛氣溫,氣味俱厚,體重濁而降,陰中陽也)

散結透毒,有疏通之能。

烏梅(味酸氣平,陽也)

收肺氣,止下痢,化痰除渴。

杏仁(味苦甘氣溫)

主咳逆上氣急滿,散肺中風寒,潤腸中燥結。

大棗(味甘氣平微溫,味薄氣厚,陽也)

安中養脾。

麝香(味辛氣溫)

拔毒氣,起黑陷。

牛膝(味苦酸氣平)

活血生血,引諸藥下行。

桃仁(味苦甘氣平,陰中陽也)

潤燥去瘀血。與杏仁同潤大腸,但杏主氣秘,桃主血秘。

蘇木(味甘酸鹹,氣平,陽中之陰)

破血排膿,消癰去腫。

石斛(味甘氣平)

治胃中虛熱,長肌肉,除腳軟,逐皮膚邪熱疿痛,安神定驚,厚腸止瀉。

白蒺藜(味苦辛氣微寒)

治瘡癢潰爛,去瘀長肌。

花粉(味苦氣寒)

排膿消腫,利膈除熱,化痰生肌。

苦參(味苦氣寒)

主時氣惡熱,細疹癢痛。

濕氣熏蒸致齒痛,及腸澼者宜服之。

知母(味苦辛氣寒,氣味俱厚,沉而降,陰也)

瀉腎火,除胃中熱,化痰消腫。

瞿麥(味苦辛氣寒,陽中微陰)

疏壅排膿,明目去翳,通諸種關格,破血利水出刺。

射干(味苦氣平微溫)

主喉閉咽痛,消結核逆氣。

薄荷(味辛苦氣涼,氣味俱薄,浮而升,陽也)

引諸藥入榮衛發汗,通利關節。治壯熱風涎,驚搐霍亂食滯。

調蜜擦傷寒舌胎,和醋搽蛇傷貓咬。

蔓荊子(味苦辛甘氣溫微寒,陽中之陰)

治太陽頭痛腦鳴,厥陰目淚睛痛。

淫羊霍(味辛氣溫)

治痘瘡絕不起。

利小便,除莖中痛。

扁豆(味甘氣微溫)

和中下氣。

白附子(味甘辛氣溫)

治痘中風熱不退,頭目不清,亦治中風失音。

牛黃(味苦氣寒)

解心家火毒,驚熱狂亂髮癍。然必痘色紫赤者可用,灰白者不宜。

琥珀(味甘氣平,屬陽)

治痘驚痰熱,鬼魅侵臨。

胡麻(味甘氣平)

治痘瘡潰爛。

風病人蒸曬久服,令步履端正,語言不蹇。

烏藥(味辛氣溫)

治膀胱冷氣相沖,天行疫瘴為祟,亦能殺蟲化積。

馬齒莧(味酸氣寒性滑)

起痘中盤陷,祛痘後牙疳。

山慈菇(味甘辛氣平)

解毒。

癰疽疔腫,酒煎服,瘰癧瘡瘍醋拌塗。治毒蛇狂犬之傷,敷粉滓癍䵟之面。

白芨(味苦氣微寒)

排膿。

主肺傷吐血。

草龍膽(味苦澀氣大寒,氣味俱厚沉而降,陰也)

涼血明目,消赤腫疼痛。

治驚悸,殺腸中小蟲,清下焦濕火。

茅根(味甘氣寒)

止消渴,去瘀血,利小便。掘取新者,搗爛絞汁用。

茅針能潰癰,服一針潰一孔,兩針潰兩孔。

兔糞(味甘氣平)

為丸去翳。

甘菊花(味苦甘氣平寒)

草決明(味鹹苦氣平微寒)

蜜蒙花(味甘氣平微寒)

夜明砂(味苦酸氣平微寒)

痘後眼中赤澀,眵淚羞明者,備用之。

菊花主胸中熱,去頭面風。

夜明砂燒灰酒服,能下腹中死胎,研末拌飯中,能治小兒無辜疳積。

燈心(味苦氣微寒)

淡竹葉(味辛甘氣涼)

熱症引導之功。

燈心燒灰吹喉痹,塗乳治夜啼。

竹葉通小便,解心煩。

陳倉米(味甘鹹酸氣溫)

治眼珠吊白,除煩渴,開胃氣,止瀉痢。

糯米(味甘氣平微寒)

助胃調元。

黃豆(味甘氣平)

行漿。

神麯(味甘氣溫)

麥芽(味甘鹹氣溫)

消食健脾。

生豆腐(味甘氣平微寒)

敷餘毒發腫。

生薑(味辛氣微溫,氣味俱輕,陽也)

和中發表,開胃止嘔。

薑汁最能豁痰,中症與霍亂並用。

明硃砂(味甘氣微寒)

消手足癰瘍,定神魂驚悸。

金錢花(味甘氣溫)

消痘癰腫痛,止血痢寬膨。

雞冠血(味甘辛氣微溫)

人乳(味甘氣平)

行漿妙品。

雞屬巽風,故冠血能發痘瘡,通乳汁,塗口喎。

酒(味苦甘辛氣大熱)

發痘破結。

蜜(味甘氣平)

止痛,解毒,潤燥。

伏龍肝(味甘氣微溫)

消痘癰,止吐瀉。

童便(味鹹氣寒)

治天行疫毒,吐血狂亂。

金汁(味苦氣寒)

痘瘡血熱,紫黑焦枯,發狂、發癍、發疔均治。

紫雪(味苦鹹氣厚大寒,善降)

紫雪以硝為質,以金為氣,痘有天行疫毒者宜之,余用不及金汁,醫者往往殺人。更有持此以治慢驚,其罪尤不可深究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