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慈幼新書》~ 卷三 (5)
卷三 (5)
1. 總訣
明此數者,思過半矣。雖然,辨寒熱虛實,尤須用舌作綱維。
三等:順、險、逆。順者,血氣充和,痘毒宣暢,不必施治。險者,氣血不舒,痘毒壅遏,或雜症攪擾,當急施治。逆者,痘毒凝結,氣血乾枯,治之無功。五要:一、出欲盡。二、起發透。三、膿稠滿。四、收靨齊。五、結痂厚。五善:一、飲食如常。二、大小便調。三、瘡紅活堅實。
四、脈靜身涼,手足溫暖。五、聲音清亮,動止安和。(五者不能全得,得一二亦自清吉。)七惡:一、煩躁悶亂,譫妄恍惚。二、嘔啘泄利,飲食不能。三、黑陷焦枯,癢塌破爛。四、頭面預腫,鼻煽肩抬,目張唇裂。五、喉舌潰爛,食入即啘,水入即嗆。六、寒戰咬牙,聲啞色黯。
七、腹脹喘促,四肢逆冷。(七者不必皆有有一二亦自難為)七惡之外,又有渾身血疱,心腹刺痛,陷伏不出,便溺皆血,尋衣撮空,是又卒死而不可救者。
葉天士曰:逆症亦有得生者,未可舍之不治也。險症必無死理,死者醫之過,非痘之過也。今且有揀順症治之,以混俗沾名,而捨棄其險者,吾是以惡金鏡錄等書分症之言,為不仁也。
痘有至佳者,隨出隨長,隨長隨灌,頂尖圓而色紅潤,稍見漿而即靨。又有至奇者,隨出隨長,隨長即靨,通不見膿汁,名為旱痘。二者俱不宜施治,庸妄者每至殺人。先出疹,疹靨而痘始出,曰墊疹。疹與痘並出,疹靨而痘始長,曰夾疹。痘出即有小小顆粒堆於痘之上,曰罩痘痧。
痘出時,皮肉間隱隱有癍點,大小不一,曰夾癍。皮肉間豔色紅赤如雲頭,而突起成片,曰丹毒。靨後痂落而疹出,曰蓋疹。種種不同,要皆痘毒之浮游散漫於皮膚間者,只當於痘中用治法,不可與正經麻疹癍毒同科。
大都症候相似,運氣使然也。彼與此一,症狀無殊,非氣運而何。乾涸者火鬱勝,吐瀉而肉腫者土鬱勝,咽燥喘促者金鬱勝,彼此凝伏者水鬱勝,鬱而不出者木鬱勝。火則清之,土則平之,木則發之,金則潤之,水則溫之。不泥於法,求之於經,自可斡旋造化。
諒形體用藥上工也。小兒臟腑易虛易實,體實過劑,尤為之損,況弱乎?凡痘極光潤,極榮灌,至回謝日而忽變逆,誰之咎歟?形體本虛,理宜補益,不察而行攻劫,使人元氣一驅而出,外雖榮灌,內實耗蠹,欲不死得乎?諒形體者,非泥於形體之形,而審形體之神也。
痘症之陷有四:有白有紅,有灰有黑。魏桂岩皆責氣虛,而後人以四者俱用補,誤矣。彼之論陷,有深究其源。唇舌滋潤,身不壯熱,惟色變遷而陷,故責以氣虛。若唇燥舌苔,壯熱燎人,焦紫其色,而凹陷不起,果虛耶,抑毒耶?補益妄投,按圖索驥,予治不然,有外實則解之,有內實則清之下之,內外無症,則平劑調之。不獨治陷,痘終始皆然。
白話文:
了解這些原則,就已經成功一半了。雖然如此,辨別寒熱虛實,更要用舌頭來當作主要的判斷依據。
痘症有三種情況:順、險、逆。順症是指血氣充足調和,痘毒順利發出,不需要特別治療。險症是指氣血不順暢,痘毒被阻礙,或者有其他疾病干擾,這時必須立即治療。逆症是指痘毒凝結,氣血衰竭,治療也難以見效。
有五個要點:一、痘子要出得完全。二、痘子要順利發出來。三、痘子的膿液要飽滿。四、痘子的痂皮要收得整齊。五、痘子的結痂要厚實。
有五種好的徵象:一、飲食如同平常。二、大小便正常。三、痘子紅潤飽滿而堅實。四、脈搏平靜,身體涼爽,手腳溫暖。五、聲音清晰響亮,動作安穩平和。(這五項不能全部具備,只要有一兩項也是好的徵兆。)
有七種不好的徵象:一、煩躁不安,胡言亂語,精神恍惚。二、噁心嘔吐,腹瀉不止,不能進食。三、痘子顏色發黑、凹陷、焦枯,或潰爛破損。四、頭面浮腫,鼻翼煽動,肩膀抬起,眼睛睜大,嘴唇乾裂。五、喉嚨和舌頭潰爛,吃東西就想吐,喝水就嗆到。六、發冷顫抖,牙關緊咬,聲音沙啞,臉色黯淡。七、腹部脹大,呼吸急促,四肢冰冷。(這七項不一定全部出現,只要有一兩項就表示情況危急。)
除了以上七種不好的徵象外,還有全身出現血皰,心腹刺痛,痘子潛伏不出,大小便都帶血,手亂抓東西,這些都是會突然死亡且無法救治的狀況。
葉天士說:逆症也有可能治好,不能放棄治療。險症本身不會導致死亡,死亡是因為醫生治療不當,不是痘症的錯。現在竟然有人挑選順症來治療,藉此沽名釣譽,卻放棄治療險症,我認為《金鏡錄》等書的分類方式是不仁慈的。
痘症有最好的情況,就是痘子隨著時間依序長出,長出後就飽滿,頂端圓潤且顏色紅潤,稍微出現漿液就結痂。還有一種很奇特的情況,就是痘子隨著時間依序長出,長出後就結痂,完全看不到膿液,稱為「旱痘」。這兩種情況都不適合治療,庸醫常常因此害死人。
如果先出現疹子,疹子消退後痘子才長出來,稱為「墊疹」。如果疹子和痘子同時出現,疹子消退後痘子才長大,稱為「夾疹」。如果痘子長出來後,上面又有小小的顆粒堆積,稱為「罩痘痧」。
痘子發出來的時候,皮膚肌肉間隱約有斑點,大小不一,稱為「夾癍」。皮膚肌肉間出現鮮紅色如雲朵般的紅色區域,而且突起成片,稱為「丹毒」。痘子結痂脫落後又出現疹子,稱為「蓋疹」。這些情況都不相同,都是痘毒在皮膚之間遊走散漫的現象,只要用治療痘瘡的方法來處理就好,不可以當作一般的麻疹或癍毒來治療。
大部分症狀都很相似,這是氣運造成的。彼此的狀況看起來一樣,症狀也沒什麼不同,不是氣運造成的又是什麼呢?痘子乾燥枯竭是火氣鬱結太盛,上吐下瀉且身體腫脹是土氣鬱結太盛,咽喉乾燥、喘氣急促是金氣鬱結太盛,痘子之間互相凝結潛伏是水氣鬱結太盛,鬱結而無法發出來是木氣鬱結太盛。火氣過盛就用清熱的方法,土氣過盛就用平和的方法,木氣過盛就用疏發的方法,金氣過盛就用滋潤的方法,水氣過盛就用溫熱的方法。不要拘泥於固定的方法,要從經典中尋找道理,自然就能掌握變化。
根據身體狀況用藥才是高明的醫師。小孩子的臟腑容易虛弱也容易過於強盛,如果身體強壯卻用過重的藥劑,會造成更大的傷害,更何況是虛弱的身體呢?凡是痘子看起來非常光亮滋潤,發育非常旺盛,到了要結痂的時候卻突然轉為逆症,是誰的過錯呢?身體本來就虛弱,理應補養益氣,如果沒有仔細觀察就直接用攻伐的方法,會把人的元氣趕出去,雖然表面看起來痘子發育旺盛,但體內卻已經損耗殆盡,這樣怎麼可能不死呢?所謂的根據身體狀況用藥,並不是只看身體表面的狀況,而是要仔細觀察身體內部的精神狀態。
痘瘡的凹陷有四種顏色:白色、紅色、灰色、黑色。魏桂岩認為這些都是因為氣虛造成的,但後世的人卻把這四種情況都用補藥來治療,這是錯誤的。魏桂岩討論凹陷的原因,有深入探討其根本。如果嘴唇和舌頭濕潤,身體沒有發高燒,只是痘子的顏色變化而凹陷,這才是氣虛的表現。如果嘴唇乾燥,舌苔厚膩,身體發高燒而且熱得燙人,痘子的顏色焦黑發紫,而且凹陷不起,這到底是氣虛呢?還是毒邪太盛呢?如果隨意投補藥,只是照本宣科,我治療的方式不一樣,如果外邪盛就用疏解的方法,如果內邪盛就用清泄的方法,如果內外都沒有邪氣,就用平和的藥劑來調養。這不只是治療凹陷,而是治療痘瘡從頭到尾都應該如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