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慈幼新書》~ 卷三 (3)
卷三 (3)
1. 總訣
無形者依有形,有形者附無形,互相依附,天地之道,亦氣血之道也。氣之離,不由血之散乎,故自氣血交後,常觀根暈為憑準。粗緊紅活,生意沛然。若微細而不現不斂,且黯淡,則氣將飛去而必不剋制毒矣。是故內攻根散者死,內攻而根血猶附,非毒作楚,必三因致之(因體虛、因穢觸、因誤藥)。
氣血有常,但不能盈於常,而能自虧於常。然亦有盈者,何也?毒壅於氣,火搏於血耳。斑者,血有餘也;疱者,氣獨盛也。經曰:邪氣盛則實,真邪奪則虛。
氣居親上之尊,則痘頂尖圓白潤;血安親下之分,則四圍色暈紅活。若通頂紅色,必不能漿,八九日癢塌而死。此非血之過,由氣虧而失其尊,故血得妄行而僭居其位也。大補其氣,猶或可救,誤認血熱,以涼治之,斃矣(真血熱則枯焦紫黑,甚至無痘處亦紫)。
凡形色大惡,氣不交,漿不成,似為死矣。若精神爽朗,便食如故,而天庭有一二悅目者,猶可發毒,作臭痘而愈。何也,毒在外,不在內也,故如此云。
陳氏云:痘以太陰脾肺二經為主,肺宜溫而脾宜燥。萬氏云:痘始終以脾胃為主,胃當養而脾當補。馬氏云:痘以少陰心經為主火不可太清,而血不可太寒。夫脾為孤臟,主肌肉,化水穀而生津液,灌溉諸經,而熏蒸發育。肺主氣,心主血,氣血充盈。呴濡流貫,而痘有不得其天者乎。
心主血而屬火,痘藉之以運用一身,溫則流行,寒則凝滯,世以犀角涼之,此不知陰陽之屬也,惡能使之運化痘毒而成功乎?故予只於痂後餘毒用之。若天行癘氣,與氣血爭盛者,脈洪數,痘初出即帶紫色,既出而稠密紅紫,內症煩悶躁渴,小便赤澀,大便秘結,量入清涼之味解之,或酒炒大黃微利之,甚有口鼻出血者,犀角暫用之。若毒盛而氣血不盛者,雖曰解毒,必兼活血補氣,參、耆、歸、芍,安可缺耶?
黃連、犀角皆瀉心之品,時下恃為治痘神良,不論虛實寒熱,一切用之,更益以石膏、明粉、生地汁、羚羊角之屬,冰伏其生生之氣,噫異哉。
痘始終藉熱成功,先三日熱而後出,出齊則退,漿將行又熱,漿足則退。回漿前又熱,漿回則退,結痂收靨落痂又熱,名曰燒瘢。凡此皆不宜涼解,涼解則氣血凝滯不行,痘毒留中而禍作矣。(初熱未退,痘即出日火苗,宜辛涼托表。)
痘不為害,惟毒為害,毒盡附於痘中不為害,惟不盡附於痘中則為害(秘奧法門)。故無論隨所因而用何劑,必少加穿山甲末,透其竅而逐之,使毒歸於顆粒而後已。又必加白芍,斂其血而收其毒,使無一分滲漏傍溢。治痘之法,其庶幾乎?
痘未出前,升發微汗,使毒氣宣通,毒出外而內自安也。既出後,調氣助血,使漿路充盈,漿始化而毒無不盡也。
白話文:
無形的東西依附有形的東西,有形的東西依附無形的東西,互相依附,這是天地運行的法則,也是氣血運行的法則。氣的離散,難道不是因為血的消散嗎?所以從氣血交合之後,常常觀察根部的紅暈作為判斷的標準。如果根部粗大緊實、紅色鮮活,代表生機旺盛。如果根部微細而不顯現、不收斂,而且黯淡無光,那麼代表氣將要飛散,無法克制毒邪了。因此,內部毒邪攻散根部的人會死亡;內部毒邪侵襲,但根部血脈仍然依附的人,如果不是毒邪作亂,必定是三種原因造成的(身體虛弱、接觸污穢、誤用藥物)。
氣血運行有一定的規律,但不能永遠處於充盈的狀態,而會自行虧虛。然而,也有充盈的時候,這是為什麼呢?是因為毒邪壅塞在氣中,火邪侵襲血脈的緣故。出現斑點,是血有餘的表現;出現水疱,是氣獨自過盛的表現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邪氣旺盛則為實證,正氣被邪氣奪走則為虛證。」
氣在人體中居於上尊的地位,所以痘頂會呈現尖圓白潤的樣子;血在人體中居於下部的地位,所以痘的周圍會有紅活的暈圈。如果痘頂出現通紅的顏色,就一定不能夠成漿,在七八天左右會潰破塌陷而死亡。這不是血的過失,而是因為氣虛而失去了應有的地位,導致血妄行而僭越了原本的位置。如果能大補其氣,或許還有救治的希望;如果誤認為是血熱,而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,就會死亡(真正的血熱會呈現枯焦紫黑,甚至沒有痘的地方也會呈現紫色)。
如果痘的形狀顏色都很惡劣,氣不交合,無法形成漿液,看起來好像要死了。如果精神仍然很好,食慾也像平常一樣,而且天庭(額頭)有一兩個色澤好的痘,就仍然可以發出毒邪,形成臭痘而痊癒。為什麼呢?因為毒邪在體外,不在體內,所以會這樣。
陳氏說:痘以太陰脾肺兩經為主,肺宜溫潤而脾宜燥。萬氏說:痘始終以脾胃為主,胃應當養護而脾應當補益。馬氏說:痘以少陰心經為主,火邪不可過於清泄,血脈不可過於寒涼。脾是孤臟,主肌肉,能運化水穀而產生津液,灌溉全身經脈,蒸騰發育。肺主氣,心主血,氣血充盈,濡養流通,痘疹又怎麼會不能按照自然規律發出來呢?
心主血,五行屬火,痘依靠心火來運行全身,溫則血脈運行,寒則血脈凝滯。世人用犀角來寒涼清熱,這是不知道陰陽的屬性啊,怎麼能讓心火運化痘毒而成功呢?所以我只在結痂後毒邪殘留的時候使用犀角。如果是遇到流行疫病,病邪與氣血爭盛的情況,脈象洪大且數,痘疹剛發出來就帶有紫色,發出後密集紅紫,內症表現為煩悶躁渴,小便赤澀,大便秘結,這時可以使用寒涼清熱的藥物來緩解,或者用酒炒大黃來稍微通利大便,如果出現口鼻出血的情況,可以暫時使用犀角。如果毒邪旺盛而氣血不旺盛,即使說是解毒,也必須兼顧活血補氣,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白芍,這些藥物怎麼可以缺少呢?
黃連、犀角都是瀉心火的藥物,現今被視為治療痘疹的神藥,不論是虛證還是實證,寒證還是熱證,一概都使用,更加入石膏、明礬、生地汁、羚羊角之類的藥物,冰伏了其生生之氣,真是奇怪啊!
痘疹的發出始終需要熱力來幫助成功,開始的三天會發熱,然後痘疹才會發出;痘疹發齊了,熱力就會消退;將要成漿時又會發熱;漿液充足後熱力又會消退;回漿之前又會發熱;漿液回落熱力就會消退;結痂收口脫痂後又會發熱,這叫做燒疤。這些情況都不宜用寒涼的藥物來解熱,如果用寒涼的藥物來解熱,就會導致氣血凝滯不通暢,痘毒滯留在體內而導致禍患。(初熱未退,痘疹就已經發出的時候,是火苗升發的現象,應該用辛涼的藥物來托邪外出。)
痘疹本身並不可怕,真正可怕的是毒邪,毒邪能夠全部依附在痘疹中就不可怕,如果不能全部依附在痘疹中,就會造成危害(這是治療痘疹的秘奧方法)。所以無論是因為什麼原因而使用什麼藥物,都必須少量加入穿山甲末,來通透其竅,驅逐毒邪,使毒邪歸附在痘疹顆粒中才算完成。又必須加入白芍,來收斂血脈,收束毒邪,使毒邪沒有一絲滲漏旁溢。這樣治療痘疹的方法,是不是就差不多了呢?
痘疹沒有發出來之前,要用藥升發,使身體微微出汗,讓毒氣宣散流通,毒邪從體外排出,體內自然就會安穩。痘疹發出之後,要調和氣血,幫助漿液充盈,使漿液開始化生,這樣毒邪才能完全被清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