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雲鵬

《慈幼新書》~ 卷八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1)

1. 傷寒

小兒八歲以前,無傷寒症,非無傷寒也。營血未充,才傷即變熱病,熱則生風,發為驚搐,與傷寒迥異矣。初用寒門方藥消息,次惟參合散驚湯(見驚)。又有因驚而氣虛,寒邪乘之,名曰夾驚,先辨其初受急慢,急則宜以清涼解散,慢則必以溫中實脾。又有先傷風寒,後復停滯飲食,或先停滯飲食,後復傷於風寒,名曰夾食。

白話文:

小朋友在八歲以前,並沒有傷寒症狀,但並不是沒有傷寒。因為他們的營血尚未充盈,一旦受到傷害就會轉變成熱病,熱則生風,就會發作驚厥抽搐,與傷寒的症狀完全不同。

在初期時,應該使用寒門方來治療,然後再使用人參合散湯來驚湯(見驚)。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是,由於受到驚嚇而導致氣虛,然後寒邪趁虛而入,這種情況稱為「夾驚」。在治療時,首先要辨別其最初發病的快慢,如果發病急促,則宜用清涼藥物來宣散風熱;如果發病緩慢,則必須以溫中藥物來補益脾胃。

還有一種情況是,原先受到風寒的侵襲,後來又吃多了不消化的食物,或者先吃多了不消化的食物,後來又受到風寒的侵襲,這種情況稱為「夾食」。

其症狀熱頭痛,噯氣腹脹,大便酸臭,留連不解,須大柴胡湯下之。體弱者,惺惺散調之。小兒八歲後,氣血充盈,經脈完固,傷寒傳變次第,與大人同,故自表達里,先皮毛,次肌肉,又次筋骨腸胃,絲毫不爽。其始也,先從太陽寒水一經,有惡風惡寒,頭痛脊痛等症,寒鬱皮毛。

白話文:

症狀是發熱頭痛、打嗝腹脹,大便酸臭、不消停、需要用大柴胡湯來治療。體質虛弱的人,使用惺惺散來調理。小兒八歲以後,氣血充盈,經脈完備,傷寒的傳變次第和大人一樣,所以從體表的裏層次序傳變,先皮毛,其次肌肉,再其次筋骨腸胃,絲毫不爽。剛開始時,先從太陽經(寒水一經)開始,有畏風怕冷、頭痛脊痛等症狀,寒氣鬱積於皮毛。

是為在表。脈浮緊無汗為傷寒,以麻黃發之,得汗而解。脈浮緩有汗為傷風,以桂枝散之,汗止而解。

白話文:

這屬於表證。脈浮緊、無汗的是傷寒,用麻黃發汗,出汗而痊癒。脈浮緩、有汗的是傷風,用桂枝湯散寒,出汗而痊癒。

呂晚村曰:太陽經在最外一層,故邪入皮毛,即先傷之。皮毛不能傳變,由太陽之絡傳經,而後內入諸經也。邪客於皮毛,即玄府閉,人身臟腑之氣,無刻不與外氣通,故和暢。玄府閉,則內氣不能泄而生熱,非風寒能變熱也。此時但發其皮毛,玄府開而邪隨汗散矣。麻黃桂枝汗皮毛之方,非解中之方也。

白話文:

呂晚村說:太陽經在最外一層,所以邪氣進入皮毛,就會首先傷害它。皮毛不能傳變邪氣,由太陽經的絡脈傳入經絡,然後再進入各經絡。邪氣客於皮毛之後,玄府就會閉合。人體臟腑之氣,無時無刻不在與外氣交流,所以能夠和暢通達。但是玄府閉合之後,內氣就無法排出而產生熱,這並不是風寒能夠轉化成熱的原因。此時只需要發散其皮毛,玄府就會打開,邪氣就會隨著汗液散發出來。麻黃、桂枝汗皮毛的方劑,不是解中焦的方劑。

表不解,則熱積而日甚,從本經反而之內,及各經井榮俞原合交會之處,則熱交於他經,而各經病見矣。

太陽既解,無頭痛惡寒,脈又不浮,為表症罷而在中,乃陽明少陽之分,脈不沉不浮,在乎肌肉之間,皮毛之下。然有二焉,若微洪而長,陽明脈也,外症鼻乾不眠,用葛根湯解肌。脈弦而數,少陽脈也,外症脅痛耳聾口苦,寒熱往來,以小柴胡湯和之。蓋陽明少陽,不從標本,從乎中治也。若有一毫惡寒,邪尚在表,雖入中還當兼散邪。

白話文:

在太陽病解除之後,沒有頭痛、惡寒的症狀,脈象也不浮動,這表示表證已經消除,轉變為中焦的病症,也就是陽明少陽之分。脈象不沉不浮,在肌肉與皮毛之間。但是,有兩種情況:

  1. 如果脈象微洪而長,那是陽明脈的症狀,外在症狀有鼻子乾燥、失眠等。可以用葛根湯來解除肌肉的病症。

  2. 如果脈象弦而數,那是少陽脈的症狀,外在症狀有肋骨疼痛、耳聾、口苦、寒熱往來的症狀。可以用小柴胡湯來調理。

總之,在治療陽明、少陽病時,不應該只從標本著手,而應該從中治療。如果還有一點惡寒的症狀,表示邪氣仍然在表,即使已經進入中焦,也應該同時兼顧散邪。

晚村曰:肌肉不能傳變,肌肉之中,皆經絡也。經絡也謂之中,里則臟腑,表則皮毛,臟腑之氣血,惟經絡傳達,外邪之壅熱,亦惟經絡傳變,故陽明少陽,皆從中治。中者經病,非胃與膽病也。經病用和解,和解亦必由汗散,然非開發皮毛之法矣。蓋邪初客表經中,陰津未傷,但啟其竅而汗自通。

白話文:

晚村說:肌肉不能產生變化,肌肉裡面都是經絡。經絡也被稱為「中」,「中」的裡面是臟腑,「中」的外面是皮膚和毛髮。臟腑中的氣血,都是經絡傳遞的;外邪的壅熱,也是經絡傳變的,所以陽明和少陽,都要從「中」來治療。「中」指的經絡生病,不是胃和膽生病。經絡生病用和解的方法來治療,和解的方法一定要從汗散入手,但不是發散皮毛的治療方法。因為邪氣剛開始侵犯表經的中部,陰津還沒有受到損傷,只要打開表經的竅穴,汗液自然就會排出體外。

及熱傳中經,血液燔灼,竅雖啟而汗為熱隔,不能達外,庸工不知,尚用風熱之藥以發其表,益助熱而耗陰,汗源乾涸,究竟不得汗而斃者多矣。仲景和解,只清解熱邪,而津液自存,陰汁既充,湧出肌表,而外邪自然渙散,此養汗以開玄府,與開玄府以出汗之回乎不同也。

白話文:

而且經絡氣血燥熱,汗孔雖然開了,但汗液被熱氣阻隔,而無法排出體外,庸醫不知道,還用驅逐風熱的藥來發散他的汗液,反而助長熱氣並且耗損陰精。汗液的來源乾涸,最終導致無法發汗而死亡的,實在是太多了。仲景的治療方法溫和解表,只清除熱邪,而津液得以保全,陰氣充足後,汗液就會從肌肉表層湧現,而外邪自然就散去了。這是通過滋養汗液來打開汗孔,與通暢汗孔以發汗完全不同。

寒在陽明則解肌,寒在少陽則和解,然病猶未退,即為傳裡,實熱脈不浮而沉,按之筋骨之間,所謂陽明胃腑病也,與經病不同。若脈沉實有力,外症不惡風寒而反惡熱,譫語大渴,六七日不大便,皆腸胃燥實致之。輕則大柴胡湯,重則三承氣湯,大便通而熱愈矣。

白話文:

如果寒氣在陽明經,則用「解肌」法治療;如果寒氣在少陽經,則用「和解」法治療。然而,如果疾病還沒有好轉,就說明寒氣已經傳入裡層了。這時,體內有實熱,脈搏不浮而是沉的,按壓筋骨之間,就會有疼痛感。這就是所謂的陽明胃腑病,與經病不同。如果脈搏沉實有力,外感症狀不畏懼風寒,反而畏懼熱,還說胡話、口很渴,六七天沒有大便,這些都是胃腸燥實引起的。輕微的可以用大柴胡湯來治療,嚴重的可以用三承氣湯來治療,大便通暢後,熱氣就會消退。

晚村曰:熱邪入里,驅出為難,故就大便通泄,從其近也。得汗而經熱從汗解,非汗為害而欲驅之也。便矢而腑熱從矢出,非矢為難而欲攻之也。醫不察此。但知消克瀉下之法,始終禁絕飲食,惟求一便矢為能事,殊可笑矣。

白話文:

晚村說:熱邪進入身體內部,驅趕出來很困難,所以就大便通暢,從近處解決。如果能發汗,經絡中的熱就會隨著汗液排出,不是汗液有害而想驅除它。如果能排便,腑的熱就會隨著大便排出,不是大便難排出而想攻克它。醫生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,只知道消導瀉下的方法,始終禁止飲食,只求一次大便為能事,實在可笑。

寒邪直入三陰之經,名曰直中。乃三陽主氣衰,無熱拒寒也。故初起即手足厥冷,或戰慄蜷臥不渴,或腹痛嘔吐泄瀉,或口出涎沫,面如刀亂,不發熱而脈沉遲無力,此不從陽經傳入熱症。治例更當看外症如何,輕則理中湯,重則姜附湯、四逆湯治之。

白話文:

寒邪直接侵犯人體三陰經,稱為直中直中是因為三陽主氣衰弱,沒有熱量來抵禦寒冷。因此,患者初期就會出現手足冰冷,或戰慄蜷臥不渴,或腹痛嘔吐腹瀉,或口吐涎沫,面色如刀削,不發燒,脈搏沉緩無力等症狀。這類症狀不屬於從陽經傳入的熱症。治療時,應根據患者的外在症狀進行辨證論治。症狀較輕者,可用理中湯治療;症狀較重者,可用姜附湯或四逆湯治療。

傷寒者,由皮毛經絡而後入臟腑,初雖惡寒發熱,而終為熱症,其人必素有火者。中寒者,直入臟腑,始終惡寒,而並無發熱等症,其人必素無火者。一則發表攻裡,一則溫中散寒,兩途判然明白。

白話文:

傷寒的人,是從皮毛經絡開始,然後進入臟腑。剛開始雖然覺得寒冷發熱,但最後都會變成熱症,這樣的人必定是本來就有火氣的人。中寒的人,是直接進入臟腑,從頭到尾都覺得寒冷,而且沒有發熱等症狀,這樣的人必定是本來沒有火氣的人。一種是讓汗液宣洩、攻入內部,一種是溫暖身體中央、驅散寒氣,這兩種方法完全不同。

症有反常者,如發熱面赤煩躁,揭去衣被飲冷,脈大,非陽症乎?然投寒藥死者,何也?內有伏陰也。切其脈,不論浮沉大小,必指下無力,按之筋骨之間皆然,甚者服一切茶湯及藥皆吐,此陰盛格陽,乃白通湯加人尿、膽汁對子。仲景將傳經與直中並論,正謂有陰症似陽,陽症似陰耳。

白話文:

若然症狀有異常,例如:發熱、臉色發紅、煩躁不安,他把衣被揭開,想喝冷飲,脈搏又大,這豈不是陽性病症嗎?那為什麼吃了治陽性病的藥物,患者卻會死亡呢?這是因為體內有隱藏的陰寒症狀。切脈時,不論脈搏是浮沉或是大小,必然是按下去沒有力氣,按壓筋骨之間也是如此,嚴重的患者,喝任何茶湯和藥物都會嘔吐,這是因為陰盛格陽,應服用加入人尿及膽汁的白通湯。仲景將涉及經穴的藥物,與直接治療的藥物並列討論,正是因為有陰性病症類似陽性病症,陽性病症類似陰性病症呀。

如太陽症,頭痛發熱,當脈浮而反沉,又似少陰矣。故用麻黃附子細辛湯。少陰症脈沉,應無熱而反發熱,又似太陽矣,須用甘草乾姜附子湯。陰症四肢厥逆,而陽症亦有厥逆,此四逆湯與四逆散不同也。陰症下利,而陽症亦有漏底,此理中湯與黃龍湯不同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患者出現太陽病的症狀,如頭痛發熱,脈象浮而反沉,又類似少陰病的脈象,則應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。如果患者出現少陰病的脈象沉,按理不應發熱,但卻反倒發熱,又類似太陽病的脈象,則需要使用甘草乾姜附子湯。陰症患者會出現四肢厥逆的症狀,而陽症患者也會出現厥逆的症狀,這是四逆湯與四逆散的不同之處。陰症患者會出現下利的症狀,而陽症患者也會出現漏底的症狀,這是理中湯與黃龍湯的不同之處。

傷寒頭緒雖多,總括不過五法:一曰發表,其症脈浮發熱,身痛惡寒,脊項強,喘咳嗽,頭痛,四肢拘急,目舌和,脈不出,口不渴,大小便如常(方主麻黃桂枝青龍之屬)。一曰解肌,脈尺寸俱長,目痛鼻乾,嗽水不欲咽(方主葛根升麻葛根之屬)。一曰和解,脈不浮不沉,往來寒熱,嘔吐脅痛,胸前脹滿,耳聾頭汗,盜汗舌滑,目眩口苦(方主小柴大柴之屬)。

白話文:

傷寒的表現形式很多,總括起來不超過五種方法:第一種是發汗,症狀是脈搏浮浮的、發燒、身體疼痛怕冷、脊椎和後頸僵硬、喘息咳嗽、頭痛、四肢僵硬、眼睛和舌頭正常、脈搏不出現、口不渴、大小便正常(主要方劑是麻黃桂枝青龍湯等)。第二種是鬆解肌肉,症狀是寸口和尺口的脈搏都長、眼睛疼痛鼻子乾燥、咳嗽有口水不想吞(主要方劑是葛根升麻葛根湯等)。第三種是調和,症狀是脈搏不浮不沉、時冷時熱、嘔吐胸脅疼痛、胸口脹滿、耳朵失聰、頭汗、盜汗舌苔滑、頭暈口苦(主要方劑是小柴胡湯和大柴胡湯等)。

一曰攻裡,脈沉而有力,潮熱惡熱,腹痛下利,轉失氣,手足心腋下有汗出,咽乾齒燥,目不明,譫語發狂,小腹滿,下利清黃水,不得眠,小便多,自汗、頭痛、發熱俱止(方主白虎承氣之屬)。

白話文:

第一種是攻裡有熱,脈沉而有力,感到體內有濕熱發熱,惡熱、腹痛下利,病情變化後會脫氣,手、腳心腋下有汗,喉嚨乾澀牙齒乾燥,眼睛看不清楚,胡言亂語神智不清,小腹飽滿,拉出清黃色的稀便,無法入眠,小便多,自汗、頭痛、發熱這些症狀都停止了(方劑以白虎承氣湯為主)。

一曰救里,脈沉而無力,下利清穀,小便清長,四肢厥逆,嘔吐清涎沫,背惡寒,蜷臥多眠,囊縮商陸,吐蛔乾嘔,舌卷,手足拘急,身體疼痛如被杖(方主理中四逆真武白通之屬)。

白話文:

一類是救裏證,脈象沉細無力,腹瀉清稀食物,小便清長,四肢厥冷,嘔吐清涎沫,後背怕冷,蜷曲臥牀嗜睡,肛門緊縮商陸能止瀉,吐出蛔蟲乾嘔,舌卷縮,手足拘急,身體疼痛彷彿被棍棒打過。

麻黃湯,治太陽經寒傷營血,發熱無汗惡寒。

麻黃(甘熱,陽中之陽,二錢),桂枝(一錢),甘草(五分),杏仁(八枚,炒)

桂枝湯,治太陽經,風傷衛氣,發熱自汗惡風。

桂枝(辛熱,陽中之陽,二錢),芍藥(二錢),甘草(一錢)

加芍藥一倍,為桂枝芍藥湯

大黃,為桂枝大黃湯

小青龍湯,治表不解,心下有水氣,乾嘔,或咳或噎或嗽。

麻黃,桂枝,芍藥(各一錢),熟半夏(一錢二分),甘草,乾薑細辛(各五分),五味子(十二粒)

白話文:

麻黃、桂枝、芍藥(各五公克),熟半夏(六克),甘草、乾薑、細辛(各二點五公克),五味子(十二粒)

表不解者,頭痛身熱尚在也。渴時飲水過多,故心下有水氣,咳噎喘者,水寒射肺也。有聲無物曰乾嘔,此方麻、桂、草發表。夏、辛、姜散水氣,芍藥和陰血,五味收肺氣,所謂青龍者,東方木神,主發育萬物之義。

白話文:

表症尚未解除的人,通常還會頭痛、身體發熱。喝水時過量,因此體內會有水氣,造成咳嗽、噎住、喘氣等症狀。喉中吵雜卻吐不出東西的現象,叫做乾嘔,這個方子用麻、桂、草來發散表邪(感冒表症)。夏、辛、姜用來散去體內的水氣,芍藥可調理陰血,五味可收歛肺氣,所謂青龍是指東方木神,有主導萬物生發的意義。

大青龍湯,治太陽症見風脈。

麻黃(去節),石膏(各三錢),桂枝(一錢),杏仁(五枚,炒),甘草(四錢),生薑(一片),大棗(一枚)

白話文:

麻黃(去除節)、石膏(各三錢)、桂枝(一錢)、杏仁(五枚,炒過)、甘草(四錢)、生薑(一片)、大棗(一枚)

太陽症而見風脈,是有頭痛身熱,無汗惡寒,但脈不緊而緩,為傷寒兼中風之候,故合麻黃、桂枝用之。風寒外盛。則人身之陽郁為內熱,石膏所以加也,曰大青龍。又言其行雲致雨之速。苟不善用,則亡陽之禍,變為筋惕肉瞤矣。可不慎哉?

白話文:

太陽病如果出現風脈,症狀是頭痛、發熱,不流汗、怕冷,但脈搏不緊而緩慢,這是傷寒兼中風的徵兆,所以要合用麻黃、桂枝來治療。如果風寒在外太盛,人體的陽氣就會鬱結為內熱,這時就需要加上石膏來治療,稱為大青龍湯。它說能像雲致雨一樣迅速治癒疾病。如果使用不當,就會有亡陽的禍害,變成四肢拘急、肌肉麻木的病症。所以一定要謹慎啊!

惺惺散,治小兒元氣虛弱,熱不能受。

人參白朮茯苓,甘草,白芍桔梗,花粉,細辛,川芎防風,生薑,大棗

白話文:

  • 人參:補氣健脾,益智安神。

  • 白朮:健脾益氣,燥濕化痰。

  • 茯苓:健脾益氣,利水滲濕。

  • 甘草:益氣補中,調和諸藥。

  • 白芍:養血斂陰,緩中止痛。

  • 桔梗:宣肺祛痰,利咽排膿。

  • 花粉:補益氣血,滋陰養顏。

  • 細辛:溫肺散寒,通竅止痛。

  • 川芎:活血化瘀,行氣止痛。

  • 防風:解表散寒,勝濕止痛。

  • 生薑:溫中散寒,發汗解表。

  • 大棗:補益氣血,健脾養胃。

葛根湯,治陽明胃經,目痛鼻乾不眠。

葛根(一錢五分),赤芍,桂枝,甘草(各六分),麻黃(一錢),蔥白(二莖),生薑(一片),大棗(一枚)

白話文:

葛根(15克),赤芍,桂枝,甘草(各6克),麻黃(10克),蔥白(2莖),生薑(1片),大棗(1枚)

如惡寒,加麻黃。惡風,加桂枝。

如正陽明腑病,不惡寒,有汗而渴,當用白虎湯

升麻葛根湯,治邪在陽明之經,無汗惡寒發熱。

升麻,葛根,芍藥,甘草

此方疏表去實,和血調氣,故痘家用之。

柴胡,治少陽膽經,耳聾脅痛,寒熱往來口苦。

柴胡(三錢),黃芩,甘草,人參,半夏(各一錢)

此經無出入路,不可汗下,止此湯和解之。如兼陽明症,本方加葛根、芍藥。如尚有惡寒等症,用大柴胡湯。

太陽經,表之表也,行身之背。陽明經,表之裡也,行身之前。少陽經,半表半裡也,行乎兩脅之傍。過此則少陰、太陰、厥陰,俱入臟而為里。

白話文:

太陽經,是表中最表、最外層的經脈,在背部行經。陽明經,是表中最裡層的經脈,在身前行經。少陽經,是半表半裡,在兩側行經。超過這些經脈,少陰、太陰、厥陰經脈都進入臟腑,成為裏部。

大柴胡湯,治表症未除,里症又急,汗下兼行。

柴胡(一錢二分),黃芩,芍藥(各一錢),半夏(八分),大黃(七分),枳實(四分),生薑,大棗

白話文:

柴胡(6公克),黃芩,芍藥(各3公克),半夏(2公克),大黃(1.8公克),枳實(1公克),生薑,大棗

白虎湯,治身熱大渴而有汗,脈洪大者,無渴不宜。

石膏(五錢),知母(三錢),甘草(一錢),糯米(一撮)

白話文:

石膏(25克),知母(15克),甘草(5克),糯米(一小撮)

邪入於裡,內有實熱,故惡熱,熱越故有汗,里燥故作渴,邪盛故脈大,邪在陽明故脈長。白虎者,西方金神也,名此者,欲秋金之令行,而夏火之炎息耳。

白話文:

邪氣進入體內,裡面有實熱,所以怕熱,熱度過盛所以有汗,體內乾燥所以口渴,邪氣盛大所以脈象強勁有力,邪氣在陽明經所以脈象洪大。白虎是西方金星之神,之所以取這個名字,是希望秋季的燥金當道,夏季的烈火不再熾熱。

此暑月熱病發熱正方,石膏寒中之藥,淡而辛,能汗能利,必其人有大汗而渴。

齒燥,脈洪長可用,若無汗,脈虛而不洪長,或重按全無,雖壯熱口渴,象白虎症。

此脾胃氣虛,元陽不足,誤服必死。

調胃承氣湯,治太陽、陽明,不惡寒,反惡熱,大便秘結而嘔,日晡潮熱。

白話文:

調胃承氣湯,用於治療太陽、陽明證,患者不畏寒,反而怕熱,大便乾燥、嘔吐,下午傍晚時分發熱。

大黃(六錢),芒硝(四錢),甘草(一錢)

大承氣湯,治陽明、太陰譫語,五六日不大便,腹滿煩渴,並少陰舌乾口燥,日晡發熱,脈沉實者。

白話文:

大承氣湯,用於治療陽明、太陰證候的譫語,大便五、六天不通,腹脹、煩渴,兼見少陰證候的舌乾口燥,午後發熱,脈象沉實的人。

大黃(五錢),厚朴(二錢),枳實(一錢),芒硝(四錢)

小承氣湯,治六七日不大便,腹脹滿悶,病在太陰,無表症,汗後不惡寒,潮熱狂言而喘者。

白話文:

小承氣湯,用於治療六、七天沒有大便,腹部脹滿悶悶的,病在太陰經,沒有外感症狀,出汗後不畏寒,潮熱、狂言、喘息的患者。

大黃(四錢),厚朴(二錢),枳實(一錢)

桃仁承氣湯,治外症已解,小腹急,大便黑,小便利,為瘀血症。

大黃(二錢五分),芒硝(一錢五分),甘草(一錢),桂枝(一錢),桃仁(十個)

白話文:

  • 大黃(2.5錢):具有瀉下通便、清熱解毒、涼血止血的功效

  • 芒硝(1.5錢):具有瀉下通便、消腫散結、清熱解毒的功效

  • 甘草(1錢):具有補益中氣、緩解藥物毒性的功效

  • 桂枝(1錢):具有發汗解表、溫通經脈、活血散瘀的功效

  • 桃仁(10個):具有活血化瘀、潤腸通便、止咳平喘的功效

凡用三承氣者,須以手按病人,自胸至小腹,果有硬處,手不可近。又看其舌之燥滑何如,然後分當急下(大承氣),可少與(小承氣),宜微和胃氣(調胃承氣)之法用之。

白話文:

在使用「三承氣」時,必須以手按壓病人身體,從胸部到腹部,如果確認有硬處,手就不要靠近。另外觀察病人的舌苔,是乾燥還是滑潤,然後決定是否要立即下「大承氣」,可少量服用「小承氣」,如果適宜可以少量調和脾胃之氣的「調胃承氣」

小建中湯,治傷寒腹中急痛,陰陽相乖。

桂枝(一錢),芍藥(二錢),甘草(六分),餳糖(三匙),生薑(五片),大棗(二枚)

陰症腹痛不大便,桂枝芍藥湯。腹痛甚,桂枝大黃湯。腹痛自利,小便清白,宜四逆、理中。

白話文:

  1. 若病患患有陰症的腹痛,且沒有大便,則可以使用桂枝芍藥湯來治療。
  1. 若腹痛的症狀更加嚴重,則應使用桂枝大黃湯來治療。

  2. 若腹痛時患者會自行開始大便,而小便呈現清澈或發白狀態,則應使用四逆湯或理中湯來治療。

黃耆建中湯,治傷寒汗後身痛,脈遲弱者。

黃耆(炒,一錢五分),芍藥(炒,二錢),肉桂(去皮,一錢),甘草(六分),生薑(五片),大棗(二枚)

白話文:

  • 黃耆 (炒過,1.5 錢)

  • 芍藥 (炒過,2 錢)

  • 肉桂 (去除樹皮,1 錢)

  • 甘草 (0.6 錢)

  • 生薑 (5 片)

  • 大棗 (2 枚)

煎好,入餳二匙,煎一沸服。若微溏利,或嘔者不用。

汗多耗損陰氣,不能榮養筋骨,故痛。陽虛故脈遲,汗後故脈弱,此方建立中氣,使生長榮衛,通行津液,則表不虛而身痛自愈。

白話文:

汗出過多會損耗陰氣,導致肌肉、骨骼得不到滋養,因此會產生疼痛。身體陽氣虛弱,所以脈搏緩慢,出汗之後身體虛弱,脈搏也就會變弱,這個方劑用來增強中氣,促進身體生長發育,使氣血運行通暢,津液得以輸布到全身,這樣表虛的症狀就會解除,身體疼痛自然也就會痊癒。

理中湯,治太陰即病,自利不渴,寒多腹痛。

人參,白朮(各二錢),乾薑(一錢),甘草(八分)

真武湯,治汗發過多,心下悸,頭眩身瞤,振振欲擗地者。

附子,芍藥,茯苓(各二錢),白朮(一錢),生薑(五錢)

心亡津液,腎氣欲上而陵心,故悸。汗多亡陽,虛邪內動,故眩瞤欲擗地,曰真武者,北方之神,能司水火,救偏方之不及。

白話文:

當人體內津液缺乏時,腎臟的能量會上升到心臟並抑制它,所以會感到心慌。過多的汗液會導致陽氣流失,使虛弱的邪惡之氣在體內活動,所以會感到眩暈、視力模糊,並想用手拍打地面。按中醫理論,真武是北方之神,掌管著水火,能幫助補救身體的不平衡。

白通湯,治少陰下利。

附子(三錢),乾薑(一錢五分),蔥白(三莖)

少陰主禁固二便,寒邪居之,則失其權矣,故下利。蔥白所以通陽氣也,薑、附所以散陰寒也。能散能通,差,足盡少陰之職。

白話文:

少陰主司著約束大小便。寒邪入侵少陰,少陰就會失去約束大小便的職能,因而腹瀉。蔥白能夠通達陽氣,生薑、附子可以祛除裡寒。能夠通達、祛除,病就好轉了,這就充分發揮了少陰的功能。

服此湯,利不止,復厥逆無脈,乾嘔而煩,即加人尿五合,豬膽汁一合服之。脈微續者生,脈暴出者死。

白話文:

如果服用此湯劑,小便還不能止住,且脈氣已絕,乾嘔煩躁,就再加入人尿五合、豬膽汁一合服用。脈搏微弱但依然連續的,還能活;脈搏突然跳出來的人,會死。

麻黃附子細辛湯,治少陰病始得,發熱脈沉。

麻黃(去節),細辛(各五錢),附子(三錢)

病發於陰當無熱,有熱者乃太陽經表裡相傳之症耳。少陰虛,則太陽之邪由絡直入。其不盡入者,留為表熱。故用麻黃以發汗,用辛、附以溫中,中外互攻,而賊邪讋服矣。

白話文:

疾病起因於陰部,本應沒有發熱的症狀,如果有發熱的症狀,那是太陽經的表裏證候互相傳變引起的。少陰虛衰,太陽經的邪氣就會直接從絡脈進入體內。沒有完全進入體內的邪氣,就會停留在表層形成發熱。所以用麻黃來發汗,用辛溫的藥物來溫中,內外相互攻伐,邪氣就會被制服。

四逆湯,治太陰自利不渴,身痛脈沉。

附子(三錢),乾薑,甘草(各一錢五分)

加甘草一倍,為通脈四逆湯

四逆散,治陽氣亢極,血脈不通,四肢厥逆,在臂脛之下。若陰症,則上過乎肘,下過乎膝矣。

柴胡,芍藥,甘草,枳實

陽邪傳入少陰,里有結熱,陽氣不能伸於四末,故四逆而不溫。用枳實,所以破結氣而除裡熱。用柴胡,所以升發真陽而回四逆。甘草和不調之氣,芍藥收失位之陰。夫傷寒以陽為主,四逆則有陰進之象。若用苦寒下之,必致陽益虧矣。故用此方。

白話文:

陽邪傳入少陰經,體內有熱邪凝聚,陽氣不能伸展到四肢末端,所以四肢逆冷而不溫暖。使用枳實,是為了破除結熱之氣,消除體內的熱邪。使用柴胡,是為了升發體內的真陽之氣,溫暖四肢。甘草可以調和不調和的氣,芍藥可以收回失去位置的陰邪。傷寒病以陽邪為主,四肢逆冷則有陰邪侵入的現象。如果使用苦寒的藥物瀉下,必定會導致陽氣更加虧損。因此使用此方。

甘草瀉心湯,治呃逆,脈洪大,心火上奔,肺不得納。

甘草(二錢),黃連(五分),半夏,人參,黃芩,乾薑(各一錢),姜(五片),棗(五枚)

白話文:

甘草(12克),黃連(3克),半夏、人參、黃芩、乾薑(各6克),生薑(5片),紅棗(5枚)

胃寒呃逆,脈微細,乾薑、半夏、丁香柿蒂治之。若因失下,大便實者,小承氣治之。

白話文:

胃寒呃逆,脈搏微弱細小,用乾薑、半夏、丁香、柿蒂治療。如果是因為瀉下不通,大便實滯,就用小承氣湯治療。

玄參升麻湯,治發斑咽痛。

玄參,升麻(各一錢五分),甘草(八分)

陽毒升麻湯,治赤斑狂言,吐膿血。

升麻(一錢五分),犀角(磨,一錢),射干,黃芩,人參,甘草(各八分)

白話文:

  • 升麻(八公克)

  • 犀角(磨成粉,六公克)

  • 射干(五公克)

  • 黃芩(五公克)

  • 人參(五公克)

  • 甘草(五公克)

陽症誤溫,當汗失汗,當下失下,或下早邪熱入胃,或下遲熱留胃中,皆致發癍。

赤者二方可治,紫黑必死。

世有內傷發斑者,胃氣虛極,一身之火,遊行於外,宜補以降之。此症人多不識。

發疹者,太陰風熱表症也,須防風、黃芩、薄荷、桔梗、蟬蛻治之。

白話文:

發疹是太陰經風熱表證,需要用防風、黃芩、薄荷、桔梗、蟬蛻來治療。

桃仁湯,治狐惑聲啞。

桃仁,槐子,艾葉(各三錢),大棗(二枚)

狐惑者,失汗所致,食少胃空,蟲咬其臟,則上唇生瘡為惑。蟲食其肛,則下唇生瘡為狐,其候齒燥,聲啞惡食,面目乍赤、乍白、乍黑,舌上白胎,唇黑,四肢沉重,喜眠,服此須更以黃連、犀角清之。

白話文:

狐惑症是由失汗引起的。因為飲食少,胃部空虛,蟲子會咬噬臟器,於是上嘴脣上會長瘡,稱為「惑」。蟲子咬噬肛門,於是下嘴脣上會長瘡,稱為「狐」。 症狀有牙齒乾燥,聲音嘶啞,厭惡飲食,臉色忽紅、忽白、忽黑,舌苔白色,嘴脣發黑,四肢沉重,喜歡睡覺。治療狐惑症,須立即服用黃連、犀角來清熱解毒。

犀角(磨,三錢),黃連(二錢),烏梅(四個),木香(磨,三分)

白話文:

  • 犀牛角(磨成粉,三錢)

  • 黃連(二錢)

  • 烏梅(四個)

  • 木香(磨成粉,三分)

雄黃銳散,治食肛狐症。

雄黃,桃仁,苦參,黃連,青葙子

白話文:

雄黃:具有殺蟲、消炎、解毒的功效,常用於治療皮膚病、瘡瘍腫毒等。

桃仁:具有活血化瘀、潤腸通便的功效,常用於治療血瘀型痛經、產後瘀阻、便祕等。

苦參:具有清熱解毒、殺蟲止癢的功效,常用於治療皮膚病、瘡瘍腫毒、陰道炎等。

黃連:具有清熱燥濕、瀉火解毒的功效,常用於治療濕熱型腹瀉、痢疾、咽喉腫痛等。

青葙子:具有清熱明目、散風通竅的功效,常用於治療目赤腫痛、鼻塞流涕等。

為末,艾汁丸,如小指尖大,棉裹納殼道中。

牛蒡根湯,治發汗不透,餘毒在心胞絡,令瘥後昏沉,甚至手足搐搦,或寒或熱。

白話文:

牛蒡根湯,用於治療發汗不暢,餘毒滯留在心和胞絡,導致康復後昏沉,甚至手足抽搐,或寒或熱的病症。

牛蒡根,麻黃,牛膝,南星(各六錢)

好酒同研,濾去渣取汁,用炭火燒一地炕令赤,去火,投藥汁在內,燒令黑色,取出細研,酒調服五分,日三次。

白話文:

將上好的酒和藥一起研磨,過濾掉渣滓後取汁液,用炭火燒一塊地炕使其通紅,去火之後,將藥汁倒入地炕中,燒至藥汁變黑色,取出並研磨細膩,用酒調和服用五分,一天三次。

牡蠣澤瀉湯,治前症,腰以下有水氣者。

白話文:

牡蠣澤瀉湯,用於治療上述症狀,腰以下有水氣。

牡蠣,澤瀉蜀漆商陸,葶藶,海藻,花粉

白話文:

牡蠣:牡蠣具有滋陰補血、益精養髓的功效。

澤瀉:澤瀉具有利尿消腫、清熱除溼的功效。

蜀漆:蜀漆具有活血化瘀、消腫止痛的功效。

商陸:商陸具有祛風除溼、活血通絡的功效。

葶藶:葶藶具有清肺化痰、利尿消腫的功效。

海藻:海藻具有清熱潤肺、化痰止咳的功效。

花粉:花粉具有益氣養血、固精益髓的功效。

為末,米飲服。

黃龍湯,治發熱不退,或寒熱往來。

柴胡(五錢),黃芩(炒),甘草(炙,各二錢),赤芍(三錢),生薑,大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