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慈幼新書》~ 卷三 (2)
卷三 (2)
1. 總訣
痘毒蘊結於臟腑骨肉之間,與血氣渾成一塊,未曾破解,有感之後,漸漸分離。如胎之將產,此解字乃分形解體也。故痘出一分,毒解一分,痘出二分,毒解二分,痘盡出,則毒盡解,特在肌肉之間而未化耳。出不齊,脹不起,膿不化,痂不結,氣血弱也,速宜助之。助之者,恐膠結難解也。
若曰未出可解之不出,多出可解之少出,將使胎之在腹者,可使之不產,將產亦可使之有不產乎。
痘之發與雜症不同,雜症只在一經,痘則五臟之症俱見。古云似傷寒者,亦大概言也。孟春沂曰:寒出外入(故惡寒),痘由內出(故惡熱),故惡寒無汗,頭痛脊強,左額青紋,面色慘而不舒,此傷寒之所有,痘症之所無也。兩目含淚珠如水精,鼻氣出粗,睡中微驚,耳紋現(淡紅者吉,青紫者凶),惡熱不惡寒,此痘症之所有,傷寒之所無也。有云中指獨冷,耳尻冷等說,理亦信焉。
痘者豆也,肖其形則生,不肖其形則死。形之不肖,元神竭矣。尖圓而突,周淨而鬆,形之有神者也。如麩(色白)如沸(空殼),如疥(無根顆)如蠶種(黑小)如蛇皮(一片),如蚊跡(血,散)如瘙斑(根散),如湯泡(皮肉,先爛)如火刺(血乾),形之無神者也。
形而無神,可冀生乎?至於色也,欲如春花之在露(紅活光潤),不欲如秋草之經霜(黑暗干黃。)紅白兩分,明潤光活,色之有彩者也。如膩粉,如枯骨,如紅米飯,如豬肝色,色之無彩者也。形不有神,色不現彩,生意可知矣。嗚呼,神彩其生死之門戶也。
凡痘之看,先看元氣。痘兒元氣,非有非無,唯心領意會而已。如形色初善而終變惡者,元氣內竭也。形色初惡而終歸善者,元氣內強也。元氣本也,形色未也,故善治者必求本。
程書焉曰:昔人用人參、黃耆、甘草為保元湯,始終不易,正欲使元氣內強耳。
桂岩子曰:人知痘藉氣血,不知痘之所藉,尤有超於氣血者,蓋元氣盛,則氣血流通,而領逐,而負載,並行祛毒,痘必應期而開落。元氣一虧,則在外者內不續,在內者外不固,毒肆妄行,或出或入,而為外剝內攻矣。調養真元,補益氣血,誠治痘完策。不得已而欲攻他症,中病即止。
經曰:常毒治病,十去其八,無毒治病,十去其九。夫包血成圓者,氣也,氣能拘血製毒,則痘暈必光明而紅活。頂陷者,氣之虛,塌陷者,氣之離,暈枯者,血之虛,根散者,血之離。圓也暈也,氣血之所為也。而所以成圓成暈者,氣血不得專也。
吳東園曰:根顆者,血之運,膿者,血之腐。六日前專看根顆,無根顆者,必不灌膿(毒在內也)。六日後專看膿色,無膿色者,必難收靨(元氣不足)。此理也勢也。
白話文:
總訣
痘毒積存在臟腑、骨肉之間,與身體的氣血混合在一起,沒有被分解開來。當身體受到刺激後,痘毒才會慢慢與氣血分離。就像胎兒即將分娩一樣,這個「解」字就是指痘毒分離、形體解散的過程。因此,每冒出一分痘子,就表示身體解了一分毒;冒出兩分痘子,就表示身體解了兩分毒。當痘子完全冒出來,毒素也完全排出,只是還停留在肌肉間沒有完全消散。如果痘子冒得不整齊,沒有腫脹隆起,膿液無法形成,痘痂無法結成,這表示氣血虛弱,應立即幫助身體增強氣血。這樣做是為了避免毒素膠著凝結難以化解。
有人說,痘子還沒冒出來時可以阻止它冒出來,痘子冒太多時可以減少它冒出來。這就如同讓腹中的胎兒不要出生,或是讓即將出生的胎兒無法順利出生一樣,是不可能的事。
痘瘡的發病與其他雜病不同。雜病只影響身體的某條經絡,而痘瘡則會顯現出五臟的症狀。古人說痘瘡的症狀像傷寒,也只是大概的說法。孟春沂說:「傷寒是寒邪從體外侵入(所以會怕冷),而痘瘡是毒從體內向外發(所以會怕熱)。」因此,傷寒會出現怕冷、沒有汗、頭痛、背部僵硬、左邊額頭有青筋、臉色慘白不舒展等症狀,這些都是痘瘡所沒有的。而痘瘡會有雙眼含淚如水晶、鼻息粗重、睡覺時容易驚醒、耳朵出現紋路(淡紅色是吉兆,青紫色是凶兆)、怕熱不怕冷等症狀,這些都是傷寒所沒有的。也有人說中指會冰冷、耳朵和尾椎會發冷等現象,這些說法也是有道理的。
「痘」字的意思就是豆子,痘瘡的形狀如果像豆子,就表示身體狀況良好;如果不像豆子,就表示身體狀況不佳。形狀不像豆子的痘子,表示元氣已經衰竭。痘子如果尖圓且隆起,周圍乾淨鬆散,表示痘子的形狀有神。如果痘子像麥麩(顏色蒼白)、像氣泡(空殼)、像疥瘡(沒有根蒂)、像蠶種(黑而小)、像蛇皮(成片)、像蚊子叮咬的痕跡(帶血,散開)、像搔癢的斑痕(根部散開)、像湯泡(皮肉先腐爛)、像火燒的痕跡(血乾),表示痘子的形狀沒有神。
如果痘子的形狀沒有神,還能期望它好轉嗎?至於顏色,最好像春天花朵上的露水(紅潤有光澤),不希望像秋天經過霜打的草(黑暗乾黃)。紅白分明、明亮潤澤、充滿光彩,表示痘子的顏色有氣色。如果痘子的顏色像膩粉、像枯骨、像紅米飯、像豬肝色,表示痘子的顏色沒有氣色。痘子的形狀沒有神采,顏色沒有氣色,預後就不樂觀了。唉,痘子的神采是關係到生死的重要關鍵啊!
凡是看痘,首先要看元氣。痘兒的元氣,既不是有形的,也不是無形的,只能用心去體會。如果痘子的形色起初良好,最後卻轉為惡化,表示元氣已經在體內耗竭。如果痘子的形色起初不好,最後卻轉為良好,表示元氣在體內增強。元氣是根本,形色是表象,所以善於治療的人必須從根本下手。
程氏的書上說:以前的人用人參、黃耆、甘草配成保元湯,始終不變,正是想要增強體內的元氣。
桂岩子說:人人都知道痘瘡是靠氣血,卻不知道痘瘡所依靠的,還有比氣血更重要的東西,那就是元氣。元氣旺盛,氣血才能暢通,才能引導毒素、運送毒素,使痘瘡按時發作、按時消退。元氣一旦虧虛,外面的痘子無法得到體內氣血的持續供應,體內的毒素無法被約束,毒素就會肆意妄為,或向外發,或向內攻。因此,調理保養元氣、補益氣血,才是治療痘瘡的根本方法。萬不得已要治療其他症狀,也要適可而止。
經書上說:「有毒的病,治療可以去掉十分之八;沒有毒的病,治療可以去掉十分之九。」氣能約束血液,控制毒素,才能使痘暈光明紅活。痘頂凹陷,表示氣虛;痘頂塌陷,表示氣散;痘暈枯萎,表示血虛;痘根散開,表示血散。痘子的圓潤和痘暈的呈現,都是氣血作用的結果。而能使痘子形成圓潤和痘暈的原因,氣血的作用卻不是唯一的。
吳東園說:痘子的根部和顆粒是血液的運行所致,膿液是血液腐敗所致。在發病六天前,主要看根部和顆粒,如果沒有根部和顆粒,就表示痘毒在體內,一定不會化膿。在發病六天後,主要看膿液的顏色,如果沒有膿液,就表示元氣不足,痘子很難消退。這就是痘瘡的道理和發展趨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