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雲鵬

《慈幼新書》~

回本書目錄

1. 卷八

2. 傷寒

小兒八歲以前,無傷寒症,非無傷寒也。營血未充,才傷即變熱病,熱則生風,發為驚搐,與傷寒迥異矣。初用寒門方藥消息,次惟參合散驚湯(見驚)。又有因驚而氣虛,寒邪乘之,名曰夾驚,先辨其初受急慢,急則宜以清涼解散,慢則必以溫中實脾。又有先傷風寒,後復停滯飲食,或先停滯飲食,後復傷於風寒,名曰夾食。

其症狀熱頭痛,噯氣腹脹,大便酸臭,留連不解,須大柴胡湯下之。體弱者,惺惺散調之。小兒八歲後,氣血充盈,經脈完固,傷寒傳變次第,與大人同,故自表達里,先皮毛,次肌肉,又次筋骨腸胃,絲毫不爽。其始也,先從太陽寒水一經,有惡風惡寒,頭痛脊痛等症,寒鬱皮毛。

是為在表。脈浮緊無汗為傷寒,以麻黃湯發之,得汗而解。脈浮緩有汗為傷風,以桂枝湯散之,汗止而解。

呂晚村曰:太陽經在最外一層,故邪入皮毛,即先傷之。皮毛不能傳變,由太陽之絡傳經,而後內入諸經也。邪客於皮毛,即玄府閉,人身臟腑之氣,無刻不與外氣通,故和暢。玄府閉,則內氣不能泄而生熱,非風寒能變熱也。此時但發其皮毛,玄府開而邪隨汗散矣。麻黃、桂枝汗皮毛之方,非解中之方也。

表不解,則熱積而日甚,從本經反而之內,及各經井榮俞原合交會之處,則熱交於他經,而各經病見矣。

太陽既解,無頭痛惡寒,脈又不浮,為表症罷而在中,乃陽明少陽之分,脈不沉不浮,在乎肌肉之間,皮毛之下。然有二焉,若微洪而長,陽明脈也,外症鼻乾不眠,用葛根湯解肌。脈弦而數,少陽脈也,外症脅痛耳聾口苦,寒熱往來,以小柴胡湯和之。蓋陽明少陽,不從標本,從乎中治也。若有一毫惡寒,邪尚在表,雖入中還當兼散邪。

晚村曰:肌肉不能傳變,肌肉之中,皆經絡也。經絡也謂之中,里則臟腑,表則皮毛,臟腑之氣血,惟經絡傳達,外邪之壅熱,亦惟經絡傳變,故陽明少陽,皆從中治。中者經病,非胃與膽病也。經病用和解,和解亦必由汗散,然非開發皮毛之法矣。蓋邪初客表經中,陰津未傷,但啟其竅而汗自通。

及熱傳中經,血液燔灼,竅雖啟而汗為熱隔,不能達外,庸工不知,尚用風熱之藥以發其表,益助熱而耗陰,汗源乾涸,究竟不得汗而斃者多矣。仲景和解,只清解熱邪,而津液自存,陰汁既充,湧出肌表,而外邪自然渙散,此養汗以開玄府,與開玄府以出汗之回乎不同也。

寒在陽明則解肌,寒在少陽則和解,然病猶未退,即為傳裡,實熱脈不浮而沉,按之筋骨之間,所謂陽明胃腑病也,與經病不同。若脈沉實有力,外症不惡風寒而反惡熱,譫語大渴,六七日不大便,皆腸胃燥實致之。輕則大柴胡湯,重則三承氣湯,大便通而熱愈矣。

晚村曰:熱邪入里,驅出為難,故就大便通泄,從其近也。得汗而經熱從汗解,非汗為害而欲驅之也。便矢而腑熱從矢出,非矢為難而欲攻之也。醫不察此。但知消克瀉下之法,始終禁絕飲食,惟求一便矢為能事,殊可笑矣。

寒邪直入三陰之經,名曰直中。乃三陽主氣衰,無熱拒寒也。故初起即手足厥冷,或戰慄蜷臥不渴,或腹痛嘔吐泄瀉,或口出涎沫,面如刀亂,不發熱而脈沉遲無力,此不從陽經傳入熱症。治例更當看外症如何,輕則理中湯,重則姜附湯、四逆湯治之。

傷寒者,由皮毛經絡而後入臟腑,初雖惡寒發熱,而終為熱症,其人必素有火者。中寒者,直入臟腑,始終惡寒,而並無發熱等症,其人必素無火者。一則發表攻裡,一則溫中散寒,兩途判然明白。

症有反常者,如發熱面赤煩躁,揭去衣被飲冷,脈大,非陽症乎?然投寒藥死者,何也?內有伏陰也。切其脈,不論浮沉大小,必指下無力,按之筋骨之間皆然,甚者服一切茶湯及藥皆吐,此陰盛格陽,乃白通湯加人尿、膽汁對子。仲景將傳經與直中並論,正謂有陰症似陽,陽症似陰耳。

如太陽症,頭痛發熱,當脈浮而反沉,又似少陰矣。故用麻黃附子細辛湯。少陰症脈沉,應無熱而反發熱,又似太陽矣,須用甘草乾姜附子湯。陰症四肢厥逆,而陽症亦有厥逆,此四逆湯與四逆散不同也。陰症下利,而陽症亦有漏底,此理中湯與黃龍湯不同也。

傷寒頭緒雖多,總括不過五法:一曰發表,其症脈浮發熱,身痛惡寒,脊項強,喘咳嗽,頭痛,四肢拘急,目舌和,脈不出,口不渴,大小便如常(方主麻黃桂枝青龍之屬)。一曰解肌,脈尺寸俱長,目痛鼻乾,嗽水不欲咽(方主葛根升麻葛根之屬)。一曰和解,脈不浮不沉,往來寒熱,嘔吐脅痛,胸前脹滿,耳聾頭汗,盜汗舌滑,目眩口苦(方主小柴大柴之屬)。

一曰攻裡,脈沉而有力,潮熱惡熱,腹痛下利,轉失氣,手足心腋下有汗出,咽乾齒燥,目不明,譫語發狂,小腹滿,下利清黃水,不得眠,小便多,自汗、頭痛、發熱俱止(方主白虎承氣之屬)。

一曰救里,脈沉而無力,下利清穀,小便清長,四肢厥逆,嘔吐清涎沫,背惡寒,蜷臥多眠,囊縮唇甲青,吐蛔乾嘔,舌卷,手足拘急,身體疼痛如被杖(方主理中四逆真武白通之屬)。

麻黃湯,治太陽經寒傷營血,發熱無汗惡寒。

麻黃(甘熱,陽中之陽,二錢),桂枝(一錢),甘草(五分),杏仁(八枚,炒)

桂枝湯,治太陽經,風傷衛氣,發熱自汗惡風。

桂枝(辛熱,陽中之陽,二錢),芍藥(二錢),甘草(一錢)

加芍藥一倍,為桂枝芍藥湯。

加大黃,為桂枝大黃湯。

小青龍湯,治表不解,心下有水氣,乾嘔,或咳或噎或嗽。

麻黃,桂枝,芍藥(各一錢),熟半夏(一錢二分),甘草,乾薑,細辛(各五分),五味子(十二粒)

表不解者,頭痛身熱尚在也。渴時飲水過多,故心下有水氣,咳噎喘者,水寒射肺也。有聲無物曰乾嘔,此方麻、桂、草發表。夏、辛、姜散水氣,芍藥和陰血,五味收肺氣,所謂青龍者,東方木神,主發育萬物之義。

大青龍湯,治太陽症見風脈。

麻黃(去節),石膏(各三錢),桂枝(一錢),杏仁(五枚,炒),甘草(四錢),生薑(一片),大棗(一枚)

太陽症而見風脈,是有頭痛身熱,無汗惡寒,但脈不緊而緩,為傷寒兼中風之候,故合麻黃、桂枝用之。風寒外盛。則人身之陽郁為內熱,石膏所以加也,曰大青龍。又言其行雲致雨之速。苟不善用,則亡陽之禍,變為筋惕肉瞤矣。可不慎哉?

惺惺散,治小兒元氣虛弱,熱不能受。

人參,白朮,茯苓,甘草,白芍,桔梗,花粉,細辛,川芎,防風,生薑,大棗

葛根湯,治陽明胃經,目痛鼻乾不眠。

葛根(一錢五分),赤芍,桂枝,甘草(各六分),麻黃(一錢),蔥白(二莖),生薑(一片),大棗(一枚)

如惡寒,加麻黃。惡風,加桂枝。

如正陽明腑病,不惡寒,有汗而渴,當用白虎湯。

升麻葛根湯,治邪在陽明之經,無汗惡寒發熱。

升麻,葛根,芍藥,甘草

此方疏表去實,和血調氣,故痘家用之。

小柴胡湯,治少陽膽經,耳聾脅痛,寒熱往來口苦。

柴胡(三錢),黃芩,甘草,人參,半夏(各一錢)

此經無出入路,不可汗下,止此湯和解之。如兼陽明症,本方加葛根、芍藥。如尚有惡寒等症,用大柴胡湯。

太陽經,表之表也,行身之背。陽明經,表之裡也,行身之前。少陽經,半表半裡也,行乎兩脅之傍。過此則少陰、太陰、厥陰,俱入臟而為里。

大柴胡湯,治表症未除,里症又急,汗下兼行。

柴胡(一錢二分),黃芩,芍藥(各一錢),半夏(八分),大黃(七分),枳實(四分),生薑,大棗

白虎湯,治身熱大渴而有汗,脈洪大者,無渴不宜。

石膏(五錢),知母(三錢),甘草(一錢),糯米(一撮)

邪入於裡,內有實熱,故惡熱,熱越故有汗,里燥故作渴,邪盛故脈大,邪在陽明故脈長。白虎者,西方金神也,名此者,欲秋金之令行,而夏火之炎息耳。

此暑月熱病發熱正方,石膏寒中之藥,淡而辛,能汗能利,必其人有大汗而渴。

齒燥,脈洪長可用,若無汗,脈虛而不洪長,或重按全無,雖壯熱口渴,象白虎症。

此脾胃氣虛,元陽不足,誤服必死。

調胃承氣湯,治太陽、陽明,不惡寒,反惡熱,大便秘結而嘔,日晡潮熱。

大黃(六錢),芒硝(四錢),甘草(一錢)

大承氣湯,治陽明、太陰譫語,五六日不大便,腹滿煩渴,並少陰舌乾口燥,日晡發熱,脈沉實者。

大黃(五錢),厚朴(二錢),枳實(一錢),芒硝(四錢)

小承氣湯,治六七日不大便,腹脹滿悶,病在太陰,無表症,汗後不惡寒,潮熱狂言而喘者。

大黃(四錢),厚朴(二錢),枳實(一錢)

桃仁承氣湯,治外症已解,小腹急,大便黑,小便利,為瘀血症。

大黃(二錢五分),芒硝(一錢五分),甘草(一錢),桂枝(一錢),桃仁(十個)

凡用三承氣者,須以手按病人,自胸至小腹,果有硬處,手不可近。又看其舌之燥滑何如,然後分當急下(大承氣),可少與(小承氣),宜微和胃氣(調胃承氣)之法用之。

小建中湯,治傷寒腹中急痛,陰陽相乖。

桂枝(一錢),芍藥(二錢),甘草(六分),餳糖(三匙),生薑(五片),大棗(二枚)

陰症腹痛不大便,桂枝芍藥湯。腹痛甚,桂枝大黃湯。腹痛自利,小便清白,宜四逆、理中。

黃耆建中湯,治傷寒汗後身痛,脈遲弱者。

黃耆(炒,一錢五分),芍藥(炒,二錢),肉桂(去皮,一錢),甘草(六分),生薑(五片),大棗(二枚)

煎好,入餳二匙,煎一沸服。若微溏利,或嘔者不用。

汗多耗損陰氣,不能榮養筋骨,故痛。陽虛故脈遲,汗後故脈弱,此方建立中氣,使生長榮衛,通行津液,則表不虛而身痛自愈。

理中湯,治太陰即病,自利不渴,寒多腹痛。

人參,白朮(各二錢),乾薑(一錢),甘草(八分)

真武湯,治汗發過多,心下悸,頭眩身瞤,振振欲擗地者。

附子,芍藥,茯苓(各二錢),白朮(一錢),生薑(五錢)

心亡津液,腎氣欲上而陵心,故悸。汗多亡陽,虛邪內動,故眩瞤欲擗地,曰真武者,北方之神,能司水火,救偏方之不及。

白通湯,治少陰下利。

附子(三錢),乾薑(一錢五分),蔥白(三莖)

少陰主禁固二便,寒邪居之,則失其權矣,故下利。蔥白所以通陽氣也,薑、附所以散陰寒也。能散能通,差,足盡少陰之職。

服此湯,利不止,復厥逆無脈,乾嘔而煩,即加人尿五合,豬膽汁一合服之。脈微續者生,脈暴出者死。

麻黃附子細辛湯,治少陰病始得,發熱脈沉。

麻黃(去節),細辛(各五錢),附子(三錢)

病發於陰當無熱,有熱者乃太陽經表裡相傳之症耳。少陰虛,則太陽之邪由絡直入。其不盡入者,留為表熱。故用麻黃以發汗,用辛、附以溫中,中外互攻,而賊邪讋服矣。

四逆湯,治太陰自利不渴,身痛脈沉。

附子(三錢),乾薑,甘草(各一錢五分)

加甘草一倍,為通脈四逆湯。

四逆散,治陽氣亢極,血脈不通,四肢厥逆,在臂脛之下。若陰症,則上過乎肘,下過乎膝矣。

柴胡,芍藥,甘草,枳實

陽邪傳入少陰,里有結熱,陽氣不能伸於四末,故四逆而不溫。用枳實,所以破結氣而除裡熱。用柴胡,所以升發真陽而回四逆。甘草和不調之氣,芍藥收失位之陰。夫傷寒以陽為主,四逆則有陰進之象。若用苦寒下之,必致陽益虧矣。故用此方。

甘草瀉心湯,治呃逆,脈洪大,心火上奔,肺不得納。

甘草(二錢),黃連(五分),半夏,人參,黃芩,乾薑(各一錢),姜(五片),棗(五枚)

胃寒呃逆,脈微細,乾薑、半夏、丁香、柿蒂治之。若因失下,大便實者,小承氣治之。

玄參升麻湯,治發斑咽痛。

玄參,升麻(各一錢五分),甘草(八分)

陽毒升麻湯,治赤斑狂言,吐膿血。

升麻(一錢五分),犀角(磨,一錢),射干,黃芩,人參,甘草(各八分)

陽症誤溫,當汗失汗,當下失下,或下早邪熱入胃,或下遲熱留胃中,皆致發癍。

赤者二方可治,紫黑必死。

世有內傷發斑者,胃氣虛極,一身之火,遊行於外,宜補以降之。此症人多不識。

發疹者,太陰風熱表症也,須防風、黃芩、薄荷、桔梗、蟬蛻治之。

桃仁湯,治狐惑聲啞。

桃仁,槐子,艾葉(各三錢),大棗(二枚)

狐惑者,失汗所致,食少胃空,蟲咬其臟,則上唇生瘡為惑。蟲食其肛,則下唇生瘡為狐,其候齒燥,聲啞惡食,面目乍赤、乍白、乍黑,舌上白胎,唇黑,四肢沉重,喜眠,服此須更以黃連、犀角清之。

黃連犀角湯

犀角(磨,三錢),黃連(二錢),烏梅(四個),木香(磨,三分)

雄黃銳散,治食肛狐症。

雄黃,桃仁,苦參,黃連,青葙子

為末,艾汁丸,如小指尖大,棉裹納殼道中。

牛蒡根湯,治發汗不透,餘毒在心胞絡,令瘥後昏沉,甚至手足搐搦,或寒或熱。

牛蒡根,麻黃,牛膝,南星(各六錢)

好酒同研,濾去渣取汁,用炭火燒一地炕令赤,去火,投藥汁在內,燒令黑色,取出細研,酒調服五分,日三次。

牡蠣澤瀉湯,治前症,腰以下有水氣者。

牡蠣,澤瀉,蜀漆,商陸,葶藶,海藻,花粉

為末,米飲服。

黃龍湯,治發熱不退,或寒熱往來。

柴胡(五錢),黃芩(炒),甘草(炙,各二錢),赤芍(三錢),生薑,大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