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雲鵬

《慈幼新書》~ 卷七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3)

1.

癇有陰陽,與急慢驚風相似。古有雞、豬、羊、牛、馬五癇之名,又有風、食、驚三因之論,錢氏用硃砂雄黃水銀珍珠、黑鉛,為五色丸統治之,大概以墜痰為主。然持此以治,頗不驗,何哉?夫心、神所舍也,驚恐則神離,痰涎乘之,遂成痼疾,初則火燥木急,驚門諸藥可以治之,久則寒痰迷悶,鬱滯不開,非三生飲豁其痰,地黃丸(見囟)善其後,未有不為終身之憂者。世以幼而忽之,醫又不聞高論,奈何哉。

白話文:

癲癇有陰陽之分,與急慢驚風的症狀相似。自古以來就有雞癇、豬癇、羊癇、牛癇、馬癇五種癲癇的稱呼,也有說癲癇是由風、食、驚三種原因引起的。錢氏用硃砂、雄黃、水銀、珍珠、黑鉛這五種藥物製成五色丸來治療癲癇,大概是以化痰為主的方劑。但是用這個方劑治療,效果不太好,為什麼呢?心是神志所寄居的器官,驚恐就會使神志離散,痰涎趁虛而入,於是就成了頑固的疾病。剛開始的時候,是火燥木急,可以用驚門的藥物治療;久了以後,寒痰迷亂心竅,鬱滯不舒,如果不是用三生飲化痰,再用地黃丸(見囟)滋補,就沒有不終身受其苦的。世人往往輕視幼兒的癲癇,醫生也不知道高深的理論,真是可惜啊。

三生飲

生南星(一兩),生川烏,生附子(去皮,各五錢),廣木香(二錢)

白話文:

  • 生南星:一兩

  • 生川烏:五錢

  • 生附子:五錢(去掉外皮)

  • 廣木香:二錢

雌黃丸,治顛癇搐掣,惡聲嚼舌。

雌黃,黃丹(微煅,各五錢),麝香(五分)

牛乳汁三合,熬膏杵丸,麻子大,每服二三丸,白水下。

蛇黃丸,治震駭恐怖,啼叫恍惚,是名驚癇。

真蛇黃(三枚,火煅醋淬),鬱金(七分),麝香(一字)

為末,爛飯丸,桐子大,每服二三丸,磨刀水煎金銀首飾湯化下。

牛黃丸,治汗出解脫,風邪乘之,迷悶涎潮,屈指如計數,是名風癇。

白話文:

牛黃丸,用於治療汗出後受風邪侵襲,引起迷糊健忘、流口水,手指屈伸如數數,這種病症叫做風癇。

膽星全蠍蟬蛻(各二錢五分),防風天麻(各一錢二分),白附子,白殭蠶(炒,各一錢五分),水銀,牛黃(各五分),麝香(半字)

白話文:

膽星、全蠍、蟬蛻(各15公克),防風、天麻(各7.5公克),白附子、白殭蠶(炒,各9.3公克),水銀、牛黃(各3.1公克),麝香(0.6公克)

棗肉丸綠豆大,每服一二丸,荊芥薑湯下。

白話文:

棗肉丸,每丸大小如綠豆。每次服用一到兩丸,用荊芥、生薑煎成的湯汁送服。

妙聖丹,治驚而停食吐乳,大便酸臭,是名食癇。

巴霜(三錢),代赭石(煅淬,二錢五分),杏仁(炒,二錢),雄黃,硃砂,蠍梢(各一錢),輕粉,麝香(各一匙)

白話文:

巴霜(15克),代赭石(煅燒淬鍊過,12.5克),杏仁(炒過的,10克),雄黃、硃砂、蠍尾尖(各5克),輕粉、麝香(各1公克)

棗肉丸,桐子大,每服一丸,木賊草煎湯下。

虎睛丸,治驚癇邪氣入心。

虎睛(一對,細研),遠志(薑製),犀角(鎊),大黃(濕紙包煨),石菖蒲,麥冬(各二錢),蜣螂(三個,去翅足炒)

白話文:

  • 虎眼(一對,研磨成細粉)

*遠志(用薑汁炮製) *犀角(切成薄片) *大黃(用濕紙包起來,煨熟) *石菖蒲 *麥冬(各二錢) *蜣螂(三個,去掉翅膀和腿,炒熟)

米糊丸,桐子大,每服二三丸,竹葉湯薄荷金銀飾湯下。

白話文:

米糊丸,大小如桐子,每次服用二三丸,用竹葉湯或薄荷金銀花湯送服。

斷癇丸,治瘥而復作,症候多端,服此即解。

黃耆(蜜炙),鉤藤鉤,細辛甘草(各五錢),蛇蛻(二寸,酒炙),蟬蛻(四個),牛黃(一錢,另研)

白話文:

  • 黃耆(用蜂蜜炙烤過)五錢

  • 鉤藤鉤五錢

  • 細辛五錢

  • 甘草五錢

  • 蛇蛻(長二寸,用酒炙烤過)五錢

  • 蟬蛻四個

  • 牛黃一錢(另外研磨成粉)

煮棗丸,麻子大,每服一二十丸,人參湯下。

2. 發熱

小兒百病,先從熱起,自變蒸外,有感寒傷風者,則惡風寒,頭痛脈浮,咳嗽嚏噴有傷食者,則手心熱甚,噯氣吐食,大便酸臭。有癖積者,則頰赤口瘡,便澀腿腫。有痘疹者,則耳鼻尖冷,兩目含淚,耳紋現,中指冷。有驚者,則面青自汗,心悸不寧,啼叫恍惚。有疳者,則形瘦多渴,骨蒸盜汗,泄瀉無常,肚大腳小。

白話文:

兒童的各種疾病,大多是由熱引起的,從熱變成了蒸汽向外發散,如果有感受了寒冷、傷了風邪的,就會厭惡風寒、頭痛、脈浮、咳嗽、打噴嚏;如果是有傷食的,就會手心很熱、打嗝、吐出食物、大便酸臭;如果是有癖積的,就會臉頰發紅、嘴角起瘡、大便乾燥、腿腫脹;如果是有痘疹的,就會耳朵、鼻子尖端發冷、兩眼含淚、耳紋出現、中指發冷;如果是有驚嚇的,就會臉色發青、出汗、心悸不安、啼叫、恍惚;如果是有疳疾的,就會形體消瘦、多渴、骨蒸盜汗、腹瀉不定期、肚子大、腳小。

種種不同,隨症治之,百無一失。然疑似之間,有古人未傳者。如一兒感冷,惡寒大熱。用發表藥,則汗出熱退,過一日復熱,大便秘,必里未解也,服四順清涼飲(見噤口)利一行熱退,隔日又熱,小便赤,服導赤飲(見目)熱退,過三日又熱,庸劣者幾無措手矣。診其脈,脈已和,既發汗,又利大小便,其兒已虛,陽氣無所歸。

白話文:

各種情況不同,根據症狀治療,沒有什麼是做不到的。然而在懷疑和類似的情況之間,有一些是古代醫術中未曾傳授的。比如有一個孩子感冒了,畏寒發熱。使用發汗的藥物,汗出後熱退了,過一天後又發熱,大便乾燥,這肯定是因爲內裏熱症沒有消除,服用四順清涼飲(見禁口)後熱退了,隔天后又發熱,小便發紅,服用導赤飲(見目)後熱退了,過三天後又發熱,庸醫們束手無策。診斷他的脈搏,脈搏已經平和,已經發汗,又通利大小便,這個孩子已經虛弱,陽氣無處歸附。

皆見於表,所以熱,以六神散和其胃氣,加烏梅一枚,令微有酸味,收其陽氣歸內,自此全愈。又一兒有積熱,表裡俱熱,頰赤口乾,小便赤,大便焦黃,用四順飲,利動臟腑,熱乃去。既去復熱,里解而表未解也,發散微汗,熱乃去。隔日又熱,此無他,表裡俱虛,氣不歸元,而陽浮於外,所以再熱。

白話文:

這些症狀都出現在體表,所以是熱症,用六神散來調和胃氣,再加一顆烏梅,讓它帶點酸味,把陽氣收斂到體內,這樣就能完全康復。還有一個小孩有積熱,體表和體內都很熱,臉頰紅潤、口乾舌燥、小便偏紅、大便焦黃,用四順飲,促進臟腑的運作,熱症就消除了。熱症消除後又復發,這是因為體內熱症已經消除,但體表熱症還沒有消除,所以要再發散一下微汗,熱症才能真正消除。隔天又復發,這不是因為別的,而是因為體表和體內都虛弱,元氣沒有歸位,陽氣浮在體外,所以才會再次發熱。

實非熱症也,只以六神散,入粳米煎,和其胃氣,則陽氣歸內,身體自涼,此等處最易誤人,特揭以補千古之缺。

白話文:

這並不是熱症,衹用六神散加入稻米粥中煎煮,使胃氣平和,體內陽氣自然歸於內,身體也會自然涼爽。像這樣的誤人情況是最容易發生的,特地揭露出來以彌補前輩的疏忽。

六神散

人參白朮茯苓甘草(炙),山藥,萹豆(姜水浸去殼炒),煨生薑大棗

白話文:

  • 人參:增強體力,改善腸胃功能,提高免疫力。

  • 白朮:健脾益氣,利水消腫,止瀉。

  • 茯苓:健脾益氣,利水消腫,寧心安神。

  • 甘草(炙):補中益氣,健脾和胃,清熱解毒。

  • 山藥:健脾益氣,補腎固精,益肺止咳。

  • 萹豆(姜水浸去殼炒):健脾益氣,補腎固精,補血養顏。

  • 煨生薑:溫中散寒,發汗解表,止嘔止瀉。

  • 大棗:補中益氣,養血安神,緩解疲勞。

柴胡飲子,統治肌熱、蒸熱、積熱,或汗後餘熱。

黃芩白芍(各七分),當歸(一錢),甘草(四分),大黃(八分),柴胡,人參(各五分),生薑(煨,一片)

白話文:

黃芩和白芍各七分,當歸一錢,甘草四分,大黃八分,柴胡和人參各五分,生薑一片(烤過的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