謝玉瓊

《麻科活人全書》~

回本書目錄

1. 卷之一

2. 麻疹骨髓賦(增樸)

麻雖胎毒。多帶時行。氣候暄熱。常令男女傳染而成。其發也與痘相似。其變也比痘非輕。愚夫愚婦。每視為泛常。若死若生。總歸於天命。不知先起於陽。後歸於陰。毒興於脾。熱流於心。臟腑之傷。肺則尤甚。始終之變。腎則無證。若得治法。方稱醫聖。閉門問途。不知途中尋徑。揚湯止沸。莫若釜底抽薪。

朱曰,抉出脾心肺三經。俾治者知所注意。

初則發熱。有類傷寒。眼胞腫而淚不止。鼻噴嚏而涕不幹。咳嗽、少食。作渴發煩。以火照之。隱隱於皮膚之內。以手摸之。磊磊乎肌肉之間。其形似疥。其色若丹。出現三日。漸收為安。隨出隨收。喘急相干。無咳無汗。隱伏之端。根窠若腫兮。麻而兼癮。皮膚如赤兮。疹尤夾斑。

似錦而明兮。不藥而愈。如煤之黑兮。百無一痊。此麻疹之順逆。須臨症以詳觀。

朱曰,自初發熱至色若丹。是歷歷指出外證。

麻毒最重。治法不同。微汗常出。熱勢越而不留。二便清調。邪氣行而無壅。腠理拂鬱兮。即當發散。臟腑秘結兮。急與疏通。雖衄不必憂。邪從衄解。自利勿遽止。毒以利松。麻後變痢兮。熱毒移於大腸。咳嗽咽痛兮。痰氣滯乎心胸。口渴心煩。法在生津養血。飲食減少。治須調胃和中。餘證無常。臨期變通。

且如出之太遲。發表為貴。出之太甚。解毒最宜。毋伐天和。必先歲氣。寒風凜凜。毒氣鬱而不行。赤日炎炎。邪氣乖而作癘。或施溫補。勿助其邪。若用寒涼。休犯其胃。制其過但取其平。誅其暴必欲其正。遠寒遠熱。陰陽之勝負不齊。責實責虛。人品之強弱或異。此乃麻之大旨。醫家須當熟記。

至於藥性。更宜洞悉。防風荊芥。散腠理之寒邪。紫蘇葛根。解營衛之蘊熱。蘇子擅下氣之能。前胡有疏表之力。款冬消痰止嗽。紫菀通肺開結。石斛行血中之滯氣而用。樗根治麻後之白痢而設。蔥白上升。而發散肺胃。萊菔治氣。可推牆倒壁。竹茹可止吐嘔。柿蒂專療呃逆。

芥子降氣。生地涼血。黃連入心而瀉火。黃芩入肺定喘急。元參石膏。治邪火之浮游。梔子連翹。開惡毒之拂鬱。栝蔞潤肺止渴。須合麥冬。知母降火生津。必同黃柏。麻仁性能滋潤。花粉用以解渴。芍藥住腹痛。勿施於未收之前。白朮止脾泄。只用在收盡之日。欲行滯兮。

須青皮枳殼而同檳榔。要分利兮。用赤苓車前而共滑石。尿若澀兮。利以豬苓木通。咽常痛兮。治以大青惡實。元胡活血止痛。蒲黃逐瘀生血。丹皮破積生新。而引血歸經。紫草利腸涼血。而療疹紫黑。茅根止吐衄。降除伏火。紅花解麻毒。而散腫赤。咽喉若閉兮。射干助以豆根。

牙齒生疳兮。文蛤配乎溺白。心神驚恐兮。鎮以辰砂。臟腑閉結兮。利以大黃。葶藶杏仁。治喘氣之吤吤。薄荷竹葉。解膚熱之烊烊。火燒人屎。蜜炒麻黃。發斑毒之出現。令邪氣之舒張。枳實山楂。助脾胃而化毒。兜鈴骨皮。清肺熱以回瘡。既識藥性。用亦有時。未透表則前胡葛根荊芥防風必用。

而已透當除。若已出。則黃芩黃連梔仁黃柏宜使。而初潮勿施。便閉以丑牛易大黃。免寒胃府。喘急用葶藶棄升麻。怕增吼嘶。麻色焦枯。生地歸尾為要味。症逢紫黑。紅花紫草正相資。此用藥之元機。則當擴而充之。用藥知時。治有成方。初熱欲出未出際。宜用宣毒發表湯(見第五條。

除升麻桔梗甘草)劑。已出紅腫太甚者。當施化毒清表湯(見十六條。除桔梗甘草)。證輕者用瀉白散(見五十條。除甘草)。合乎消毒飲(見二十二條除甘草)子。毒重者古方黃連解毒渴(見三十五條)大青湯(方見三十五條除甘草)與啜嘗。若有泄瀉。用導赤散(見二十六條。

除甘草)以分利。如遇嘔吐。命竹茹場(見五十九條除山楂肉)而相將。庸工渾使苦寒辛熱之品。名師不蹈誅伐無過之殃。遵此秘旨。無偏涼誤熱之咎。守而勿失。致起死回生之祥。特舉一隅。約法三章。

朱曰,石斛甘治胃中虛熱。咸能益腎。用涼用散。全在已透表未透表。審證清楚。

麻疹既出。調理甚難。坐臥欲暖。飲食宜淡。風寒若受兮。為腫為熱。酸鹹不禁分。為咳為喘。異氣縱威。變證宜參。便多膿血兮。倉廩夾熱。咳多痰沫兮。華蓋傷寒。口爛唇裂。心脾之邪火未退。毛焦發枯。營衛之津液將干。苟不明乎是證。何以見其折肱。

治此變證。各有奇方。身熱不除。生地骨皮湯(見三十條。除甘草)合四物湯(見二十五條)。口瘡苦甚。秘本洗心散(見八十條除麻黃)對三黃丸(見四十八條)。消腫定喘兮。葶藶丸(見五十條。除丑牛)取效。化痰行氣兮。加味二陳湯(見六十條。除半夏甘草)為良。

咳嗽氣急(除熱)清肺湯(見五十條。除赤芍甘草)。解除肺熱而有驗。喉痛唇爛敗毒散(除柴胡白芍甘草桔梗)。清胃利咽而消殃。氣血已虛。八珍湯(見九十九條)增減而可飲。水穀不納。石斛清胃散(見五十九條。除赤芍甘草)以堪嘗。利血兮清熱導滯湯(見七十二條。

除白芍楂肉厚朴甘草)。加桃仁而增紅花。咳血兮元參解毒散(去甘草桔梗粉葛加桑皮貝母黃連)。加茅根而倍地黃。此治麻之大略。繼各條而再詳。大抵麻屬心火。必須解毒清涼。

敗毒散,治麻後口瘡唇爛咽喉疼痛

射干,天花粉,連翹,牛蒡子,石膏,生地黃,黃芩,黃柏,元參,淡竹葉,犀角(磨汁),金銀花,丹皮,薄荷,柴胡,白芍,桔梗,甘草,燈心引。水煎服。

元參解毒散,治衄血失血

元參,黃芩,梔仁(炒),生地黃,荊芥,粉葛,桔梗,甘草,水煎。加茅根汁、京墨水對服。

白話文:

標題:[麻疹骨髓賦(增樸)]

內容: 麻疹雖源於胎毒,卻常因時令流行。在氣候溫暖炎熱時,容易導致男女老少感染髮病。其發病初期與水痘相似,但其變化卻比水痘更爲嚴重。無知的夫妻,往往將它視爲普通疾病,生死歸於天命,殊不知病源始於陽,後轉入陰。毒素起於脾臟,熱氣流入心臟。臟腑受損,尤其是肺部。從始至終的變化,腎臟則無明顯症狀。如果掌握治療方法,纔可稱得上醫聖。閉門造車,不知如何尋徑;揚湯止沸,不如釜底抽薪。

朱先生說,突出脾心肺三經,讓治療者知道應該關注的重點。

起初發熱,類似傷寒。眼睛腫脹淚流不止,鼻塞噴嚏涕不停。咳嗽、食慾減退,口渴煩躁。用光照射,可見皮膚下隱約有疹子。用手觸摸,肌肉間有顆粒感。形狀像疥瘡,顏色如紅丹。出現三天,逐漸收斂便是安全。如果隨出隨收,伴有喘急,沒有咳嗽沒有出汗,這是隱藏的徵兆。若根部腫脹,麻疹並伴癢疹;皮膚赤紅,疹子夾雜斑點。像錦緞般明亮,無需藥物便可自愈;如煤炭般黑,百無一愈。這是判斷麻疹順逆的關鍵,需仔細觀察病情。

朱先生說,從最初發熱到皮膚如紅丹,這是一步步指出的外在症狀。

麻毒最爲嚴重,治療方法各不相同。輕微出汗,熱勢便會消散不留。大小便通暢,邪氣得以排出無阻。皮膚有鬱結,應立即發散。臟腑祕結,急需疏通。雖然出血不必憂心,邪氣會隨血而解。腹瀉不要急於止瀉,毒素會因腹瀉而鬆動。麻疹後變痢疾,熱毒轉移至大腸。咳嗽咽痛,痰氣滯留心胸。口渴心煩,治療方法在於生津養血。飲食減少,治療須調理脾胃。餘證無常,臨期應變通處理。

例如,出疹太遲,發表藥爲貴。出疹過盛,解毒藥最宜。勿過度治療,需先考慮季節氣候。寒冷風凜,毒氣鬱結無法散發。烈日炎炎,邪氣乖張導致疾病。有時溫補,勿助邪氣。若用寒涼,勿犯胃氣。控制過度,只求平衡。消除暴烈,必須正本清源。遠離寒熱,陰陽勝負不均。責實責虛,人品強弱各異。這是治療麻疹的大綱,醫生需熟記。

至於藥性,更應深入瞭解。防風荊芥,散寒邪於腠理。紫蘇葛根,解蘊熱於營衛。蘇子擅長下氣,前胡有疏表之力。款冬消痰止咳,紫菀通肺開結。石斛行血中滯氣,樗根治麻疹後白痢。蔥白上升,發散肺胃。萊菔治氣,可推牆倒壁。竹茹可止嘔吐,柿蒂專療呃逆。芥子降氣,生地涼血。黃連入心而瀉火,黃芩入肺定喘急。元參石膏,治邪火浮游。梔子連翹,開惡毒鬱結。栝樓潤肺止渴,需合麥冬。知母降火生津,必同黃柏。麻仁滋潤,花粉解渴。芍藥止腹痛,勿用於疹子未收前。白朮止脾泄,只用於疹子完全消失後。欲行滯氣,須青皮枳殼配檳榔。要利尿,用赤苓車前配滑石。尿澀,豬苓木通利尿。咽喉痛,大青惡實治療。元胡活血止痛,蒲黃逐瘀生血。丹皮破積生新,引導血液迴歸經絡。紫草利腸涼血,治療疹子紫黑。茅根止吐衄,降除伏火。紅花解麻毒,散腫赤。咽喉閉塞,射干配合豆根。牙齒生疳,文蛤配溺白。心神驚恐,以辰砂鎮靜。臟腑閉結,大黃利通。葶藶杏仁,治喘息。薄荷竹葉,解膚熱。火燒人屎,蜜炒麻黃,發斑毒,使邪氣舒張。枳實山楂,助脾胃化毒。兜鈴骨皮,清肺熱回瘡。

瞭解藥性,用藥也有時機。未透表,則前胡葛根荊芥防風必用。已透表,當去除。已出疹,黃芩黃連梔仁黃柏宜用,初潮勿施。便祕,用丑牛代替大黃,避免寒胃。喘急,用葶藶棄升麻,防止增加吼聲。麻疹顏色枯焦,生地歸尾爲要藥。疹子紫黑,紅花紫草正好搭配。這是用藥的精髓,應當廣爲應用。用藥知時,治有成方。初熱欲出未出時,宜用宣毒發表湯。已出疹紅腫太甚,當施化毒清表湯。症狀輕者用瀉白散,合併消毒飲。毒重者用古方黃連解毒渴,大青湯。如有腹瀉,用導赤散分利。遇到嘔吐,竹茹場相輔相成。庸醫亂用苦寒辛熱之品,名醫不會誤殺無辜。遵循祕旨,無偏涼誤熱之咎。堅守原則,可起死回生。僅舉一例,約法三章。

朱先生說,石斛甘治胃中虛熱,鹹能益腎。使用涼藥或散藥,全看是否已透表。審證清楚。

麻疹出現後,調理十分困難。臥牀應保暖,飲食宜清淡。受風寒,會導致腫脹發熱。酸鹹不分,會導致咳嗽喘息。異氣逞威,變證應參。便多膿血,倉庫夾熱。咳嗽多痰,華蓋傷寒。口爛脣裂,心脾邪火未退。毛焦發枯,營衛津液將幹。如果不明白這些症狀,如何判斷病情。

治療這些變證,各有奇方。身熱不除,用生地骨皮湯合四物湯。口瘡苦甚,祕本洗心散對三黃丸。消腫定喘,葶藶丸有效。化痰行氣,加味二陳湯爲良。咳嗽氣急,清肺湯解除肺熱。喉痛脣爛,敗毒散清胃利咽。氣血已虛,八珍湯增減飲用。水谷不納,石斛清胃散堪嘗。利血,清熱導滯湯加桃仁紅花。咳血,元參解毒散加茅根倍地黃。這是治療麻疹的大概,後續條目再詳述。大致麻疹屬心火,必須解毒清涼。

[敗毒散],治療麻疹後口瘡脣爛咽喉疼痛 射干,天花粉,連翹,牛蒡子,石膏,生地黃,黃芩,黃柏,元參,淡竹葉,犀角(磨汁),金銀花,丹皮,薄荷,柴胡,白芍,桔梗,甘草,燈心引。水煎服。

[元參解毒散],治療衄血失血 元參,黃芩,梔仁(炒),生地黃,荊芥,粉葛,桔梗,甘草,水煎。加茅根汁、京墨水對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