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產鑒》~ 上卷 (3)

回本書目錄

上卷 (3)

1. 子懸

子懸謂妊娠心胃脹滿也。用紫蘇和氣飲。治婦人胎氣不和,湊

上心腹,脹滿疼痛,或臨產驚恐氣結,連日不下,及胎前一切諸疾。

紫蘇和氣飲

當歸,白芍,川芎,人參,紫蘇梗,陳皮,大腹皮,甘草

上剉,生薑三片,蔥白七根,水煎服。腹痛加香附、木香,咳嗽加枳殼、桑白皮,熱加黃芩,嘔吐加砂仁,瀉泄加白朮、茯苓,難產加枳殼、香附、車前子。

白話文:

子懸是指懷孕期間心胃脹滿的症狀。可以用紫蘇和氣飲來治療。此方治療婦女孕期胎氣不和,導致上腹部脹滿疼痛,或臨產時因驚恐而氣血凝滯,多日分娩不出,以及孕期各種疾病。

紫蘇和氣飲的組成:

當歸、白芍、川芎、人參、紫蘇梗、陳皮、厚朴、甘草。

將以上藥材切碎,再加生薑三片、蔥白七根,水煎服。若腹痛,加香附、木香;若咳嗽,加枳殼、桑白皮;若發熱,加黃芩;若嘔吐,加砂仁;若腹瀉,加白朮、茯苓;若難產,加枳殼、香附、車前子。

2. 子腫

子腫者,謂妊娠面目虛浮,肢體腫滿也,用茯苓湯,治妊娠七八個月前後,面目四肢浮腫。

茯苓湯

當歸,川芎,白芍藥(炒),熟地黃,白朮(土炒),子實黃芩,茯苓,澤瀉,梔子(酒炒),甘草(炙),厚朴(薑汁炙),麥門冬

上剉,一劑,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子腫是指孕婦臉部和身體浮腫。用茯苓湯治療懷孕七到八個月左右,出現臉部和四肢浮腫的情況。

茯苓湯的藥材包括:當歸、川芎、炒白芍藥、熟地黃、土炒白朮、黃芩、茯苓、澤瀉、酒炒梔子、炙甘草、薑汁炙厚朴、麥門冬。

將這些藥材切碎,一劑藥用水煎服。

3. 子氣

子氣者,謂妊娠兩足浮腫也,因脾衰不能制水,血化成水所致。用天仙藤散,治妊娠三月成胎之後,兩足自腳面漸腫至膝,行步艱難,喘悶妨食,狀似水腫。生於腳趾間黃水出者,名曰子氣。

天仙藤(即青木香藤、洗炒),紫蘇,陳皮,香附,烏藥,木香,甘草

上剉,生薑煎服。

白話文:

子氣是指懷孕婦女雙腳浮腫的現象,原因是脾臟功能衰弱,無法控制水分代謝,導致血液轉化成水液積聚所致。可用天仙藤散治療。此方適用於懷孕三個月胎兒成形後,雙腳從腳面開始腫脹,逐漸腫到膝蓋,行走困難,伴有呼吸困難、胸悶、食慾不振,症狀類似水腫。如果腳趾間有黃色水液滲出,就叫做子氣。

藥方組成:天仙藤(即青木香藤,需洗淨炒制)、紫蘇、陳皮、香附、烏藥、木香、甘草。

用法:將藥材切碎,用生薑煎煮服用。

4. 子淋

子淋謂妊娠小便澀少也,乃腎與膀胱虛熱不能治水。然妊婦胞系於腎,腎間虛熱而成斯症。甚者心煩悶亂。用下方:

子淋散

治妊娠小便澀痛頻數。

麥門冬(去心),赤茯苓,木通,大腹皮(洗去沙土,薑汁拌炒),甘草,淡竹葉

上剉,水煎服。

車前散

治小便淋瀝或不通,下焦有熱者。

車前子,當歸,陳皮,赤芍藥,檳榔,赤茯苓,滑石,木通,石葦(去毛炙)

上剉,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妊娠期間尿液排泄困難,尿量減少,稱為「子淋」。這是因為腎臟和膀胱虛火旺盛,導致水液代謝失常。由於孕婦的胎兒與腎臟有著密切的聯繫,腎臟虛火導致了這種症狀。嚴重者還會出現心煩意亂。治療方法如下:

子淋散:

適用於孕婦尿液澀痛、頻尿。

藥材包括:麥門冬(去心)、赤茯苓、木通、大腹皮(洗淨,用薑汁炒)、甘草、淡竹葉,將藥材切碎後煎水服用。

車前散:

適用於尿液排泄困難或不通暢,下焦有熱的情況。

藥材包括:車前子、當歸、陳皮、赤芍藥、檳榔、赤茯苓、滑石、木通、石葦(去毛炙),將藥材切碎後煎水服用。

5. 轉胞

轉胞謂妊娠卒不得小便也。因胎長逼近於胞,胞為所逼,令人數溲。胞即膀胱也。然子淋與轉胞相類,但小便頻數點滴而痛為子淋,頻數出少不痛為轉胞,間有微痛,終是與淋不同,並宜五苓散加阿膠。

冬葵子散

治孕婦轉胞小便不通。

冬葵子,滑石,梔子(炒),木通(各五錢)

上剉一劑,水一鍾半,煎至一鍾,空心溫服。此藥滑胎,臨月可用。若六、七個月以前不可用。

又方:冬葵子、滑石、梔子,為末,田螺肉搗膏或生蔥汁調膏,貼臍中立通。

白話文:

轉胞是指懷孕期間突然尿液排出困難。這是因為胎兒長大後壓迫到膀胱,膀胱受壓迫,導致孕婦頻頻想尿。這裡的「胞」指的就是膀胱。轉胞和子淋症狀相似,但子淋是小便頻數、點滴而出且伴隨疼痛,而轉胞是小便頻數但量少且不痛,偶爾會有輕微疼痛,但和子淋的疼痛還是有所不同。兩種情況都可以服用五苓散加阿膠來治療。

冬葵子散

治療孕婦轉胞導致尿液不通。

藥材:冬葵子、滑石、炒梔子、木通(各五錢)

用法:將藥材切碎,加水煎煮,水量由一杯半煎至一杯,空腹溫服。此方有滑胎作用,臨近預產期可以使用,但懷孕六七個月以前不可使用。

另一方:將冬葵子、滑石、梔子研磨成粉末,用田螺肉搗成膏狀或用生蔥汁調成膏狀,貼在肚臍上,可以幫助通尿。

6. 胎漏

妊娠經水時下,此由衝任氣虛,不能約制。蓋心小腸二經相為表裡,上為乳汁,下為月水。故妊娠經水壅之以養胎,蓄之以為乳。若經水時下,名曰胎漏,血盡則斃矣。屬氣血虛有熱。用下方:

膠艾四物湯

當歸,黃芩(酒炒),白芍(酒炒),白朮(土炒),熟地黃(薑汁炒),艾葉(少許),砂仁(炒),香附(童便炒黑),真阿膠(蛤粉炒珠)

上剉一劑,用粳米同煎服。

芎歸湯(劉敏庵傳)

治胎漏下血不止,或心腹脹滿,一服立效。

當歸尾,南川芎(各五錢)

上剉一劑,黃酒煎,臨臥服,入童便一盞,即止。

白話文:

胎漏是指懷孕期間陰道出血。這是因為衝任二脈氣虛,無法約束經血,導致經血下泄。由於心經和小腸經互相表裡,心經負責乳汁的生成,小腸經則負責月經的排出。懷孕期間,經血被蓄積起來,用以滋養胎兒和儲備乳汁。如果懷孕期間經血仍然持續流出,就叫做胎漏,如果失血過多,就會危及母體生命。這屬於氣血虛弱伴有陰虛內熱的症狀。治療可以用以下兩種方劑:

第一種方劑是膠艾四物湯,藥材包括當歸、酒炒黃芩、酒炒白芍、土炒白朮、薑汁炒熟地黃、少許艾葉、炒砂仁、童便炒黑香附、蛤粉炒珠真阿膠。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與粳米一起煎煮服用。

第二種方劑是芎歸湯,用於治療胎漏出血不止,或伴隨心腹脹滿的症狀,療效迅速。藥材包括當歸尾和南川芎(各五錢)。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黃酒煎煮,睡前服用,並加入一杯童尿,即可止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