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婦人規》~ 上卷 (3)

回本書目錄

上卷 (3)

1. 血熱經早

凡血熱者,多有先期而至,然必察其陰氣之虛實。若形色多赤,或紫而濃,或去多,其脈洪滑,其臟氣飲食喜冷畏熱,皆火之類也。治血熱有火者,宜熟地主之。若火之甚者,如抽薪飲之類,亦可暫用。但不可以假火作真火;以虛火作實火也。

白話文:

凡是血熱的患者,大多會提前出現症狀,但必須注意其陰氣的虛實。如果患者面色發紅或發紫,顏色較深,或者容易出血,脈搏洪滑,臟氣喜寒畏熱,這些都是熱證的表現。對於由火熱引起的出血,宜以熟地黃為主藥進行治療。如果是熱證非常嚴重的情況,如「抽薪飲」之類的藥方,也可以暫時使用。但是,不能把虛火當成實火來治療,不能把陰虛引起的火熱當成真火來處理。

清化飲(見《新方八陣·因陣》)治婦人產後因火發熱,及血熱妄行,陰虧,諸火不清等證。

芍藥,麥冬(各二錢),丹皮,茯苓黃芩,生地(各二三錢),石斛(一錢)

白話文:

芍藥、麥冬(各 12 克),丹皮、茯苓、黃芩、生地(各 14-18 克),石斛(6 克)

水一鍾半,煎七分,食遠溫服。如覺骨蒸多汗者,加地骨皮一錢半;熱甚而渴或頭痛者,加石膏一二三錢;下熱便澀者,加木通一二錢,或黃柏梔子,皆可隨證用之。如兼外邪發熱,加柴胡一二錢。

白話文:

用一碗半的水煎煮湯藥,煎到剩七分左右。湯藥稍微溫熱的時候服用。如果覺得骨熱、出汗過多,可以加入一錢半的地骨皮。如果發熱嚴重、口渴或頭痛,可以加入一到三錢的石膏。如果下半身發熱、大便乾燥,可以加入一到二錢的木通,或者根據病情加入黃柏或梔子。如果同時有外感發熱,可以加入一到二錢的柴胡。

抽薪飲(見《新方八陣·寒陣》)治諸凡火熾盛而不宜補者。

黃芩,石斛,木通,梔子(炒),黃柏(各一二錢),枳殼(錢半),澤瀉(錢半),細甘草(三分)

白話文:

黃芩、石斛、木通、炒梔子、黃柏(各 12 克) 枳殼(7.5 克) 澤瀉(7.5 克) 甘草(4.5 克)

水一鍾半,煎七分,食遠溫服。內熱甚者,冷服更佳。如熱在經絡肌膚者,加連翹天花粉以解之;熱在血分大小腸者,加槐蕊、黃連以清之;熱在陽明頭面或躁煩便實者,加生石膏以降之;熱在下焦,小水痛澀者,加龍膽草車前以利之;熱在陰分,津液不足者,加門冬、生地、芍藥之類以滋之;熱在腸胃實結者,加大黃芒硝以通之。

白話文:

用一個半鍾的水煎煮,煎到只剩七分之一的量後服用。服用的時候微微溫熱即可。如果內熱很嚴重,可以冷服效果更好。

如果是經絡和皮膚有熱,可以加入連翹和天花粉來解除。 如果是血分和大腸有熱,可以加入槐蕊和黃連來清熱。 如果是陽明經(胃腸道)頭面有熱,或者煩躁便祕,可以加入生石膏來降低熱度。 如果是下焦(膀胱、腎臟等)有熱,小便疼痛或困難,可以加入龍膽草和車前草來利尿。 如果是陰分(體液)有熱,津液不足,可以加入門冬、生地和芍藥等來滋養。 如果是腸胃積熱嚴重,可以加入大黃和芒硝來通便。

按上為原方份量,臨床時可隨證適當增加,以免病重藥輕,收不到預期的療效。其餘各方,均按此例,不分別註釋。

白話文:

根據上面提到的原始藥方劑量,在臨牀實際應用時,可以根據患者的病情適當地增加劑量,避免藥物劑量太輕,達不到預期的治療效果。其他各個藥方,也按照這個原則來加減劑量,不再另行說明。

大都熱則善流而懋期不止者,如續斷地榆丹參、茜根、梔子之屬皆可用。

白話文:

一般來說,對於熱性體質且容易出血、出血不止的人,可以使用續斷、地榆、丹參、茜根、梔子等中藥。

若微火陰虛而經多早者,治宜滋陰清火,用保陰煎之類主之。

保陰煎(見《新方八陣·寒陣》)治男婦帶、濁、遺、淋,色赤帶血,脈滑多熱,便血不止,及血崩、血淋,或經期太早。凡一切陰虛內熱動血等證。

白話文:

保陰煎(出自《新方八陣·寒陣》)

治療男性或女性的帶下、陰道分泌物混濁、遺尿、小便淋漓,尿液顏色發紅帶血,脈象滑而發熱,大便帶血不止,以及崩漏、血尿,或月經提前等。凡是所有陰液不足、體內熱盛引起出血等症狀。

生地,熟地,芍藥(各二錢),山藥,川續斷,黃芩,黃柏(各一錢半),生甘草(一錢)

白話文:

*生地:2錢 *熟地:2錢 *芍藥:2錢 *山藥:1.5錢 *川續斷:1.5錢 *黃芩:1.5錢 *黃柏:1.5錢 *生甘草:1錢

水二鍾,煎七分,食遠溫服。如小水多熱,或兼怒火動血者,加焦梔子一二錢;如夜熱身熱,加地骨皮一錢五分;如肺熱多汗者,加麥冬、棗仁;如血熱甚者,加黃連一錢五分;如血虛血滯,筋骨腫痛者,加當歸二三錢;如氣滯而痛,去熟地加陳皮青皮、丹皮、香附之屬;如血脫血滑及便血久不止者,加地榆一二錢或烏梅一二個,或百藥煎一二錢,文蛤亦可;如少年或血氣正盛者,不必用熟地、山藥;如肢節筋骨疼痛或腫者,加秦艽、丹皮各一二錢。

白話文:

取兩碗水煎成七分,趁溫熱時服用。

  • 如果小便次數多且熱,或兼有怒火導致血動者,加入焦梔子一二錢。
  • 如果夜間發熱或身體發熱,加入地骨皮一錢五分。
  • 如果肺熱多汗,加入麥冬、棗仁。
  • 如果血熱嚴重,加入黃連一錢五分。
  • 如果血虛血滯,筋骨腫痛,加入當歸二三錢。
  • 如果氣滯而痛,去掉熟地,加入陳皮、青皮、丹皮、香附等。
  • 如果血脫血滑,便血久不止,加入地榆一二錢,或烏梅一二個,或百藥煎一二錢,也可以用文蛤。
  • 如果是少年或血氣方盛者,不必用熟地、山藥。
  • 如果肢節筋骨疼痛或腫脹,加入秦艽、丹皮各一二錢。

所謂經早者,當以每月大概論;所謂血熱者,當以通身藏象論。勿以素多不調而偶見先期者為早;勿以脈證無火而單以經早者為熱。若脈證無火而經早不及期者,乃其心脾氣虛,不能固攝而然。宜大營煎大補元煎五福飲杜仲五味子之類主之。此輩極多,若作火治,必誤之矣。

白話文:

所謂「經期提早」,應從每個月的大致情況來判斷;所謂「血熱」,應從全身的臟腑氣血狀態來判斷。不要因為平時月經不順,偶爾提早幾次就認為是血熱;也不要只因為脈象和症狀看不出有火象,就單憑經期提早來判斷是血熱。如果脈象和症狀看不出有火象,但經期提早又不超過正常範圍,通常是心脾氣虛,固攝無力所致。宜服用大營煎、大補元煎或五福飲,並加杜仲、五味子等藥物為宜。這類情況非常常見,如果誤認為是血熱而採用降火治療,必致誤診誤治。

若一月二三至,或半月或旬日而至者,此血氣敗亂之證。當因其寒熱而調治之,不得以經早者並論。

大營煎(見《新方八陣·補陣》)治真陰精血虧損及婦人經遲血少,腰膝筋骨疼痛,或氣血虛寒,心腹疼痛等證。

白話文:

大營煎(出自《新方八陣·補陣》)

適用症狀:

  • 真陰精血虧損
  • 婦女月經延遲或血量少
  • 腰膝筋骨疼痛
  • 氣血虛寒,導致心腹疼痛

當歸(二三錢或五錢),熟地(三五七錢),枸杞(二錢),炙甘草(一二錢),杜仲(二錢),牛膝(一錢半),肉桂(一二錢)

白話文:

當歸(10-15克或25克) 熟地(15-28克) 枸杞(10克) 炙甘草(5-10克) 杜仲(10克) 牛膝(7.5克) 肉桂(5-10克)

水二鍾,煎七分,食遠溫服。如寒滯在經,氣血不能流通,筋骨疼痛之甚者,必加製附子一二錢方效;如帶濁腹痛者,加故紙一錢炒用;如氣虛者,加人參白朮;中氣虛寒嘔惡者,加炒焦乾姜一二錢。

白話文:

把水兩碗煎到只剩七分之一,在溫熱時服用。如果寒氣堵塞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,導致筋骨疼痛劇烈,必須加入一到兩錢的附子才會見效;如果是帶下腹痛,加入炒過的一錢紙張;如果是氣虛,加入人參、白朮;如果是中氣虛寒導致嘔吐噁心,加入炒過的一到兩錢的乾薑。

大補元煎(見《新方八陣·補陣》)治男婦氣血大壞,精神失守,危劇等證。此迴天贊化,救本培元第一要方。

白話文:

大補元煎(出自《新方八陣·補陣》)

適用症狀: 治療男女氣血極度虛弱、精神恍惚、瀕臨危險的症狀。

功效: 這是一個能挽救生命、滋補根本和培元氣的第一要方。

人參(補氣補陽,以此為主,少則用一、二錢,多則用一、二兩。),山藥(炒二錢),熟地(補精補陰,以此為主,少則用二、三錢,多則用二、三兩。),杜仲(二錢),當歸(二、三錢,若泄瀉者去之),山茱萸(一錢,如畏酸吞酸者去之),枸杞(二、三錢),炙甘草(一、二錢)

白話文:

人參: 補益氣血為主,用量少則一、二錢,多則一、二兩。

山藥: 炒熟後,用量二錢。

熟地: 補益精血為主,用量少則二、三錢,多則二、三兩。

杜仲: 用量二錢。

當歸: 用量二、三錢,如果腹瀉,則去之。

山茱萸: 用量一錢,如果畏懼酸味,則去之。

枸杞: 用量二、三錢。

炙甘草: 用量一、二錢。

水二鍾,煎七分,食遠溫服。如元陽不足多寒者,於本方加附子、肉桂、炮姜之類,隨宜用之;如氣分偏虛者,加黃耆、白朮,如胃口多滯者不必用,如血滯者,加川芎去山茱萸;如滑泄者,加五味、故紙之屬。

白話文:

取水兩碗,煎煮至剩下七分之一。藥湯稍溫時服用。

如果陽氣不足、怕冷的話,可根據需要添加附子、肉桂、生薑等藥物。

如果氣虛的話,可添加黃耆、白朮。

如果胃口不佳的話,可以不用。

如果有血瘀的話,可添加川芎,去掉山茱萸。

如果有滑洩的話,可添加五味子、紙灰等藥物。

五福飲(見《新方八陣·補陣》)凡五臟氣血虧損者,此能兼治之,足稱王道之最。

人參(隨宜心),熟地(隨宜腎),當歸(二、三錢,肝),白朮(炒一錢半,肺),炙甘草(一錢,脾)

水二鍾,煎七分,食遠溫服。或加生薑三五片;凡治氣血俱虛等證,以此為主,或宜溫者,加薑、附,宜散者,加升麻、柴、葛,左右逢源,無不可也。

白話文:

取二盅水,煎煮至剩七分之一。趁溫熱服用。

也可以加入三到五片生薑。對於所有治療氣血虛弱等病症,都以此方為基礎。如果需要溫補的,可以加入薑和附子;如果需要發散的,可以加入升麻、柴胡和葛根。根據不同的情況調整,沒有治不好的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