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婦人規》~ 上卷 (5)
上卷 (5)
1. 血寒經遲
凡血寒者,經必後期而至。然血何以寒?亦惟陽氣不足,則寒從內生,而生化失期,是即所謂寒也。至若陰寒由外而入,生冷由內而傷,或至血逆,或為疼痛,是又寒滯之證,非血寒經遲之謂也。當詳辨也。
白話文:
凡是血寒的人,月經必定會推遲才來。然而,血為什麼會寒?也是因為陽氣不足,寒氣從內部產生,導致生理變化不正常,這就是所謂的「血寒」。至於因為外部陰寒入侵,或內部受到生冷食物的傷害,有時候會導致月經倒流,或引起疼痛,這是因為寒氣滯留造成的症狀,而不是血寒導致經期延遲。應仔細區分。
凡陽氣不足,血寒經遲者,色多不鮮,或色見沉黑,或澀滯而少。其脈或微、或細、或沉、遲、弦、澀。其臟色形氣必惡寒喜暖。凡此者,皆無火之證。治宜溫養血氣,以大營煎、理陰煎之類加減主之。
白話文:
凡是陽氣不足,血液寒凝,經脈運行遲緩的人,面色多半不好看,或面色發黑,或皮膚粗糙乾燥。他們的脈象可能虛弱、細小、沉伏、遲緩、弦緊或粗糙。他們的身體狀態必定會怕冷、喜歡溫暖。凡屬上述症狀,皆為陽氣不足的證候。治療宜溫養氣血,可用大營湯、理陰湯之類的藥方,加減使用。
大約寒則多滯,宜加薑、桂、吳茱萸、蓽茇之類,甚者須加附子。
大營煎(見血熱經早)
白話文:
寒氣過盛時,血脈容易阻塞,此時應加入薑、桂皮、吳茱萸、小茴香等溫熱藥材;情況嚴重時,需要加入附子(烏頭)。
理陰煎(見《新方八陣·熱陣》)此理中湯之變方也。凡脾腎中虛等證,宜剛燥者,當用理中、六君之類;宜溫潤者,當用理陰、大營之類。欲知調補,當先察此。此方通治真陰虛弱,脹滿嘔噦,痰飲噁心,吐瀉腹痛,婦人經遲血滯等證。又凡真陰不足,或素多勞倦之輩,因而忽感寒邪,不能疏解,或發熱,或頭身疼痛,或面赤舌焦,或雖渴而不喜冷飲,或背、心、肢體畏寒,但脈見無力者,悉是假熱之證。若用寒涼攻之,必死。宜速用此湯,照後加減以溫補陰分,托散表邪,連進數服,使陰氣漸充,則汗從陰達,而寒邪不攻自散,此最切於時用者也。神效,不可盡述。
白話文:
理陰煎(出自《新方八陣·熱陣》)
這個方劑是理中湯的變方。凡是脾腎虛弱等證狀,適合使用剛燥性藥物的,應當使用理中湯或六君子湯之類;適合溫潤性藥物的,應當使用理陰湯或大營湯之類。想要知道如何調補,應當先觀察這個。這個方劑適用於治療真陰虛弱、脹滿嘔吐、痰飲噁心、吐瀉腹痛、婦女經期遲血滯等證狀。
另外,凡是真陰不足,或原本過度勞累的人,因而突然受到寒邪侵襲,不能疏解,或發熱,或頭身疼痛,或面赤舌焦,或雖口渴但不想喝冷飲,或背、心、肢體畏寒,但脈象見無力的,都是假熱證。如果使用寒涼藥物攻之,必定會死。應當趕快使用這個方劑,根據具體情況加減藥物,溫補陰分,託散表邪,連續服用幾劑,使陰氣逐漸充盈,則汗液從陰分排出,而寒邪不攻自散,這是最切合時用的方劑。功效神妙,不可盡述。
熟地(三、五、七錢或一、二兩),當歸(二、三錢或五、七錢),炙甘草(一、二錢),乾薑(炒黃色、一、二、三錢),或加桂肉(一、二錢)
白話文:
熟地黃(三錢、五錢、七錢或一兩、二兩) 當歸(二錢、三錢或五錢、七錢) 炙甘草(一錢、二錢) 乾薑(炒成黃色,一錢、二錢、三錢) 可視需要加桂皮(一錢、二錢)
水二鍾,煎七八分,熱服。此方加附子,即名附子理陰煎;再加人參,即名六味回陽飲,治命門火衰,陰中無陽等證。若風寒外感,邪未入深,但見發熱身痛,脈數不洪,凡內無火證,素稟不足者,但用此湯加柴胡一錢半或二錢,連進一二服,其效如神。若寒凝陰盛,而邪有難解者,必加麻黃一、二錢,放心用之。
白話文:
將兩碗水煮沸,熬煮成七、八分滿,趁熱服下。如果此方加入附子,就稱為「附子理陰煎」;再加入人參,就稱為「六味回陽飲」,用於治療命門火衰,陰中無陽等症狀。
如果感染了風寒外邪,邪氣尚未深入體內,僅出現發熱、身體痠痛,脈搏快速但不有力,凡是內無火熱症狀,平素體質虛弱的人,只要服用此湯劑,加入柴胡一錢半或二錢,連續服下一、兩次,效果立竿見影。
如果寒氣凝結、陰氣過盛,邪氣難以解除,一定要加入麻黃一、二錢,放心使用。
或不用柴胡亦可,恐其清利也。此寒邪初感,溫散第一方。惟仲景獨知此義,但仲景之溫散,首用麻黃、桂枝二湯。余之溫散,即以理陰煎及大溫中飲為增減。此雖一從陽分,一從陰分,其跡若異,然一逐於外,一托於內,而用溫則一也。學者當因所宜,酌而用之。若陰勝之時,外感寒邪,脈細惡寒或背惡寒者,乃太陽少陰證也,加細辛一、二錢,甚者再加附子一、二錢,真神劑也。或並加柴胡以助之亦可。
白話文:
即使不用柴胡也可以,因為擔心它會過於清利。當寒邪初起時,溫散法是最好的選擇。只有仲景瞭解這個道理,但仲景的溫散法首先使用麻黃湯和桂枝湯。我的溫散法是根據理陰煎和溫中飲加減使用。雖然一種使用陽性藥物,一種使用陰性藥物,似乎不同,但一種從外部驅散,一種從內部托住,而溫補的方法是一致的。學習者應根據自身情況酌情使用。如果在陰氣盛的時候,感受寒邪,脈細惡寒或背惡寒,就是太陽少陰證,可以加細辛一、二錢,嚴重者再加附子一、二錢,這是真神劑。或者也可以加柴胡來協助治療。
若陰虛火盛,其有內熱,不宜用溫,而氣血俱虛,邪不能解者,宜去薑、桂,單以三味加減與之,或只加人參亦可。若脾、腎兩虛,水泛為痰,或嘔或脹者,於前方加茯苓一錢半,或加白芥子五分以行之。若泄瀉不止及腎泄者,少用當歸,或並去之,加山藥、扁豆、吳茱萸、破故紙、肉豆蔻、附子之屬。若腰腹有痛,加杜仲、枸杞。
白話文:
如果身體陰氣不足,陽氣過盛,導致內部發熱,不適合使用溫熱藥物。但是,如果氣血都很虛弱,邪氣無法消散,則應去除薑和桂枝,只使用三味藥材加減後服用,或只加人參也可以。
如果脾經和腎經都虛弱,水液泛濫成痰,可能出現嘔吐或脹氣,可在原方中加茯苓一錢半,或加白芥子五分來疏通。
如果腹瀉不止或腎虛導致的漏尿,應少用當歸,或直接去除,加山藥、扁豆、吳茱萸、破故紙、肉豆蔻、附子等藥材。
如果腰腹部疼痛,可加杜仲和枸杞。
若腹有脹滯疼痛,加陳皮、木香、砂仁之屬。
白話文:
如果腹部脹氣疼痛,可以加入陳皮、木香、砂仁等藥材。
2. 血寒論外方
五物煎(見《新方八陣·因陣》)治婦人血虛凝滯,蓄積不行,小腹痛急,產難經滯,及痘瘡血虛寒滯等證,神效。此即四物湯加肉桂也。
白話文:
五物煎(出自《新方八陣‧因陣》)
功效: 治療女性血虛凝滯,積聚不通,導致小腹劇烈疼痛、產後經血滯留,以及痘瘡時血虛寒滯等症狀,效果顯著。這款藥方是在「四物湯」的基礎上,加入了肉桂。
當歸(三、五、七錢),熟地(三、四錢),芍藥(二錢酒炒),川芎(一錢),肉桂(一、二、三錢)
白話文:
當歸(三到七錢) 熟地黃(三到四錢) 芍藥(二錢,用酒炒過) 川芎(一錢) 肉桂(一到三錢)
水一鍾半煎服。兼胃寒或嘔惡者,加乾薑炮用;水道不利,加澤瀉或豬苓;氣滯者加香附或丁香、木香、砂仁、烏藥;陰虛疝痛者,加小茴香;血瘀不行,臍下如覆杯,漸成積塊者,加桃仁或酒炒紅花。痘瘡,血虛寒勝,寒邪在表者,加細辛、麻黃、柴胡、紫蘇之屬。
白話文:
將藥材用一杯半的水煎服。如果合併有胃寒或嘔吐,加入乾薑炮製後的乾薑粉;如果小便不通暢,加入澤瀉或豬苓;如果氣滯,加入香附或丁香、木香、砂仁、烏藥;如果陰虛而有疝痛,加入小茴香;如果血瘀不通,臍下像覆蓋一個杯子,逐漸形成積塊,加入桃仁或用酒炒過的紅花。如果長痘,是血虛寒盛,寒邪在體表的,加入細辛、麻黃、柴胡、紫蘇等藥材。
《秘方》,烏雞煎丸(見《婦人規古方》)治婦人百病,血氣虛勞,赤白帶下。
白話文:
《祕方》中的烏雞煎丸(記載於《婦人規古方》中),可以治療婦女的各種疾病,包括血氣虛弱,以及赤白帶下。
人參,官桂,地骨皮(各二兩),茯苓(三兩),黃耆(蜜炙),當歸(各六兩),生地,熟地,香附(各四兩)
白話文:
人參、桂枝、地骨皮(各 90 克),茯苓(135 克),黃耆(用蜂蜜炙烤過)、當歸(各 270 克),生地黃、熟地黃、香附(各 180 克)
上將烏骨白雞一隻,男用雌,女用雄,籠住,將黃耆末和炒麵丸如芡實,餵雞二七日,將雞縛死,干撏去毛,並腸雜令淨,捶碎其骨,入前藥於腹內,縫密,用酒醋各一瓶,煮一宿,取去骨,焙乾為末,用前汁打麵糊丸桐子大,每服五六十丸,空心鹽湯下。
白話文:
取一隻上好的烏骨白雞,男性用雌雞,女性用雄雞,將雞裝入籠中飼養。將黃耆粉末和炒過的麵粉丸子磨成芡實大小,餵雞餵食 14 天。然後將雞捆綁至死,晾乾並拔掉羽毛,取出內臟和雜物,並將雞骨敲碎。將上述藥物放入雞腹內,縫合好。使用一瓶酒和一瓶醋,將雞燉煮一宿,取出雞骨,焙乾後研磨成粉末。用上記湯汁和麵粉製作成桐子大小的丸子,每次服用 50-60 丸,空腹時用鹽湯送服。
增損四物湯(見《婦人規古方》)治脾虛不攝,血去不止。
人參,當歸,芍藥(炒),川芎,乾薑(炒各一兩),甘草(炙四錢)
上每服四錢,水煎服。
四神散(見《婦人規古方》)治產後血虛或瘀血腹痛。
當歸,川芎,芍藥(炒各一錢),炮姜(五分)
上水煎服。
白話文:
《婦人規古方》中的「增損四物湯」用於治療脾虛不攝,血去不止。藥方如下:人參、當歸、炒芍藥、川芎、炒乾薑各一兩,炙甘草四錢。每次取四錢,水煎服。
《婦人規古方》中的「四神散」用於治療產後血虛或瘀血腹痛。藥方如下:當歸、川芎、炒芍藥各一錢,炮姜五分。水煎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