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婦人規》~ 上卷 (6)
上卷 (6)
1. 血虛經亂
凡女人血虛者,或遲或早,經多不調。此當察臟氣,審陰陽,詳參形證脈色,辨而治之,庶無誤也。蓋血虛之候,或色淡,或澀少,或過期不至,或行後反痛,痛則喜暖、喜按,或經後則困憊難支,腰膝如折,或脈息則微弱弦澀,或飲食素少,或形色薄弱。凡經有不調,而值此不足之證,皆不可妄行克削及寒涼等劑,再傷脾、腎以伐生氣,則惟有日甚矣。
白話文:
如果女性出現血虛,可能會出現經期不規律,經期延遲或提前,經血過多等問題。這時,需要仔細觀察臟腑氣血,分析陰陽失衡的情況,結合患者的外觀、脈象和症狀,才能準確辨證施治,避免誤診。
血虛的症狀可能包括:面色蒼白,經血量少或呈暗紅色,經期延遲或不來,行經後出現腹痛,腹痛時喜溫暖喜按壓,經後感到疲憊不堪,腰膝酸軟,脈象細弱弦澀,飲食量少,體質虛弱。
如果出現經期不調,且伴有以上血虛的症狀,切不可盲目使用克伐或寒涼的藥物,以免進一步損傷脾胃和腎臟,導致血虛加重。
凡肝、脾血虛,微滯微痛者,宜四物湯主之。或加肉桂,或加黃芩,隨寒熱而用之,自無不可。
四物湯(見經不調)
白話文:
如果肝、脾氣血虛弱,感到一絲一絲的疼痛,可以用四物湯來治療。根據情況適當加入肉桂或黃芩,這樣無論是寒證還是熱證都可以使用。
三陰虧弱,無熱無寒,平臟者,宜小營煎、五福飲、六物煎之類主之。此常人最宜之劑。或八珍湯、十全大補湯之類,皆宜擇用。
白話文:
身體虛弱,既不發熱也不怕冷,臟腑功能平和的人,適合服用小營煎、五福飲、六物煎這類藥方。這些藥方是普通人在調養身體時最常用的。還可以根據需要選擇八珍湯、十全大補湯之類的藥方。
三陰虧弱兼陽虛,宜大營煎、理陰煎之類主之。
小營煎(見《新方八陣·補陣》)治血少陰虛。此性味平和之方也。
白話文:
三陰(足太陰脾、足少陰腎、足厥陰肝)氣血虧虛,同時陽氣虛弱,適合服用大營煎、理陰煎之類的補益藥方。
當歸(二錢),熟地(二、三錢),芍藥(炒酒二錢),山藥(炒二錢),枸杞(二錢),炙甘草(一錢)
白話文:
當歸:2 錢 熟地黃:2-3 錢 芍藥:炒酒後 2 錢 山藥:炒後 2 錢 枸杞:2 錢 炙甘草:1 錢
水二鍾,煎七分,食遠溫服。如營虛於上而為驚恐、怔忡、不眠、多汗者,加棗仁、茯神各二錢,如營虛兼寒者,去芍藥加生薑;如氣滯有痛者,加香附一二錢,引而行之。
白話文:
用兩碗水煎煮藥材,煎到剩七分之一的量,趁溫熱時服下。
如果營血虛弱的上半身,出現驚恐、心悸、失眠、多汗的症狀,可以加入大棗仁和茯苓,各兩錢。
如果營血虛弱兼有寒氣,可以去掉芍藥,加入生薑。
如果氣血不通有疼痛,可以加入香附一到兩錢,幫助疏通氣血。
五福飲(見血熱經早)
六物煎(見調經論外備用方)
八珍湯(見經不調)
十全大補湯(見調經論外備用方)
大營煎(見血熱經早)
理陰煎(見血寒經遲)
白話文:
好的,請看下面的內容: 五福飲:適用於月經提前且熱盛的情況。 六物煎:用於調理經期之外備用的藥方。 八珍湯:適用於月經失調的症狀。 十全大補湯:用於調理經期之外備用的藥方。 大營煎:適用於月經提前且熱盛的情況。 理陰煎:適用於月經推遲且寒凝的情況。
憂思過度,心脾受傷者,七福飲、歸脾湯之類主之。
七福飲(見《新方八陣·補陣》)治氣血俱虛,而以心脾為甚者。
白話文:
過度憂慮和思慮,會損傷心臟和脾胃,此時可以服用七福飲、歸脾湯等方劑。
人參(二錢),熟地(四、五錢),當歸(二、三錢),白朮(炒二錢),棗仁(二錢),遠志(三、五分制用),炙甘草(一錢)
水二鍾,煎七分,食遠溫服。
歸脾湯(見經不調)
白話文:
人參(12 克),熟地黃(20-25 克),當歸(10-15 克),炒白朮(12 克),大棗仁(12 克),遠志(1.5-2.5 克),炙甘草(6 克)
脾土不健,飲食減少,宜燥宜溫者,溫胃飲、理中湯之類主之。
白話文:
脾胃功能虛弱,導致食慾不振、消化不良,適合使用溫熱燥烈的中藥,例如溫胃飲、理中湯等。
溫胃飲(見《新方八陣·熱陣》)治中寒,嘔吐吞酸,泄瀉,不思飲食,及婦人臟寒,嘔惡,胎氣不安等證。
白話文:
溫胃飲(出自《新方八陣·熱陣》)
治療因寒邪入侵引起的嘔吐、吞酸、腹瀉、食慾不振等症狀;以及婦女生理期寒氣過重,出現嘔吐、噁心、胎氣不安等問題。
人參(一、二、三錢或一兩),白朮(炒一、二錢或一兩),扁豆(二錢炒),陳皮(一錢或不用),乾薑(炒焦一、二、三錢),炙甘草(一錢),當歸(一、二錢。滑泄者勿用)
白話文:
人參(1-3錢或1兩),白朮(炒過,1-2錢或1兩),扁豆(炒過,2錢),陳皮(1錢或不放),乾薑(炒焦,1-3錢),炙甘草(1錢),當歸(1-2錢,腹瀉者不可用)
水二鍾,煎七分,食遠溫服。如下寒帶濁者,加破故紙一錢,如氣滯或兼胸腹痛者,加藿香、丁香、木香、白豆蔻、砂仁、白芥子之屬;如兼外邪及肝、腎之病者,加桂枝、肉桂,甚者加柴胡;如脾氣陷而身熱者,加升麻五七分;如水泛為痰而胸腹痞滿者,加茯苓一二錢;如脾胃虛極,大嘔大吐不能止者,倍用參朮,仍加胡椒二三分許,煎熟,徐徐服之。
白話文:
用兩碗水煎成七分之一,趁熱服用。
如果感到身體虛寒,夾雜濁氣,就加入一錢破舊的紙張。
如果出現氣滯或腹痛,就加入藿香、丁香、木香、白豆蔻、砂仁、白芥子等。
如果兼有外邪或肝腎疾病,就加入桂枝、肉桂,嚴重者再加入柴胡。
如果脾氣虛陷而身體發熱,就加入五到七分升麻。
如果水液積聚成痰,導致胸腹脹滿,就加入一到二錢茯苓。
如果脾胃非常虛弱,出現大嘔大吐,而且無法止住的情況,就加倍使用人蔘和山藥,再加入兩三分胡椒,煎煮熟透後,慢慢服用。
仲景理中丸(見《古方八陣。熱陣》)即名人參理中湯。治太陰即病,自利不渴,陰寒腹痛,短氣咳嗽,霍亂嘔吐,飲食難化,胸膈噎塞,或瘧疾瘴氣瘟疫,中氣虛損,久不能愈,或中虛生痰等證。
人參,白朮(炒),乾薑(炒),炙甘草(各三兩)
白話文:
仲景理中丸(出自《古方八陣。熱陣》)就是著名的參苓白朮散。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導致的腹瀉不渴、腹痛、氣短咳嗽、霍亂嘔吐、消化不良、胸悶噎塞,或瘧疾、瘴氣、瘟疫等導致的中氣虛弱、久治不愈,或中虛生痰等症狀。
上四味,搗、篩為末,蜜丸雞子黃大,以沸湯數合和一丸,研碎,溫服之。日三四,夜二服。腹中未熱,益至三四丸。然不及湯,湯法:以四物依數切,用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賓(景岳)按:上方兩數乃漢時權度,今後世所用,惟每味數錢而甘草半之,酌宜可也。
白話文:
以上四種中藥材,搗碎過篩成粉末,用蜂蜜搓成雞蛋黃大小的丸子,用滾水數次和一丸,研碎成粉末,溫水服用。白天服用三四次,晚上服用兩次。腹中沒有產生熱量,可以逐漸增加到三四丸。但是不如湯劑效果好,湯劑的做法:按照藥材的數量切好,加入八升水,煎煮取三升,去除藥渣,溫服一升,一天服用三次。賓(景嶽)注:上方劑量是漢代標準,後世實際使用時,每味藥材用幾錢,甘草用一半的量,根據情況加減即可。
脾土虛陷,不能統攝營氣,而為漏為頻者,宜五福飲、歸脾湯、壽脾煎、秘元煎、或四君子加芎歸主之。
五福飲(見血熱經早)
歸脾湯(見經不調)
白話文:
脾胃虛弱,不能夠控制血液的運行,導致頻繁漏失。適合服用五福飲、歸脾湯、壽脾煎、祕元煎,或者在四君子湯中加入川芎和當歸。
壽脾煎(見《新方八陣·熱陣》)一名攝脾煎。治脾虛不能攝血等證。凡憂思、鬱怒、積勞及誤用攻伐等藥,犯損脾陰,以致中氣虧陷,神魂不寧,大便脫血不止,或婦人無火崩淋等證;凡兼嘔惡,尤為危候,速宜用此,單救脾氣,則統攝固而血自歸源。此歸脾湯之變方,其效如神。若犯此證而再用寒涼,則胃氣必脫,無不即斃者。
白話文:
壽脾煎 (出自《新方八陣·熱陣》),又名攝脾煎。治療脾虛不能攝血的症狀。
凡是過度憂慮、鬱怒、過度勞累,或誤用攻伐類藥物,導致脾陰受損,致使中氣虧虛,精神不安,大便出血不止,或女性無火崩淋等症狀。
如果同時兼有嘔吐惡心,情況就更危險,應立即使用此方,專門拯救脾氣,讓脾氣統攝固攝,血液自然回歸本位。
此方是歸脾湯的改良方,效果極佳。若患此症狀而再用寒涼藥物治療,胃氣必定脫離,沒有不立刻死亡的。
白朮(二、三錢),當歸(二錢),山藥(二錢),炙甘草(一錢),棗仁(錢半),遠志(制三五分),乾薑(炮一、二、三錢),蓮肉(去心炒二十粒),人參(隨宜一、二錢急者用一兩)
白話文:
白朮(6-9克),當歸(6克),山藥(6克),炙甘草(3克),棗仁(4.5克),遠志(炒過的,1.05克),乾薑(炒過的,3-9克),蓮肉(去心炒過的,20粒),人參(根據情況用3-6克,緊急情況用30克)
水二鍾煎服。如血未止,加烏梅二個,凡畏酸者不可用,或加地榆一錢半亦可。滑脫不禁者,加醋炒文蛤一錢;下焦虛滑不禁,加鹿角霜二錢為末,攪入藥中服之;氣虛甚者加炙黃耆二三錢。氣陷而墜者,加炒升麻五七分,或白芷亦可。兼溏泄者,加補骨脂一錢炒用。陽虛畏寒者,加製附子一至三錢。去血過多,陰虛氣餒,心跳不寧者,加熟地七八錢或一二兩。
秘元煎(見《新方八陣·固陣》)治遺精帶濁等病。此方專主心、脾。
白話文:
把兩碗水煮開,待水量剩下三分之一左右,服下藥液。如果血仍未止,可加入兩顆烏梅,但有酸味敏感者不可用。或加入一錢半地榆也可以。容易滑脫的,加入一錢醋炒文蛤。下焦虛滑不禁的,加入二錢鹿角霜磨成粉末,攪拌到藥液中服用。氣虛明顯的,加入二三錢炒黃耆。氣陷而墜的,加入炒升麻五七分,或白芷也可以。兼有溏泄的,加入一錢炒補骨脂。陽虛畏寒的,加入一至三錢製附子。失血過多,陰虛氣餒,心跳不寧的,加入七八錢或一二兩熟地。
遠志(八分炒),山藥(二錢炒),芡實(二錢炒),棗仁(炒、搗碎二錢),白朮(炒),茯苓(各錢半),炙甘草(一錢),人參(一、二錢)五味(十四粒,畏酸者去之),金櫻子(去核二錢)
白話文:
遠志(乾炒後切成八等份) 山藥(炒熟後取二錢) 芡實(炒熟後取二錢) 棗仁(炒熟後搗碎取二錢) 白朮(炒熟) 茯苓(各取一錢半) 炙甘草(取一錢) 人參(取一至二錢) 五味子(取十四粒,怕酸的人可去除) 金櫻子(去核後取二錢)
水二鍾,煎七分,食遠服。此治久遺無火,不痛而滑者乃可用之。如尚有火覺熱者,加苦參一二錢。如氣大虛者,加黃耆一二三錢。
白話文:
將兩碗水煎煮成七分之一,服用時距離食物有一段時間。此方可用於治療長期的脫肛,沒有火氣,不疼痛且滑脫的症狀。如果還有火氣的感覺,可加入 1-2 錢苦參。如果氣虛嚴重,可加入 1-3 錢黃耆。
四君子湯(見《古方八陣·補陣》)治脾、胃虛弱,飲食少思,或大便不實,體瘦面黃,或胸膈虛痞,吞酸痰嗽,或脾胃虛弱,善患瘧痢等證。
人參,白朮,茯苓(各二錢),炙甘草(一錢),加薑、棗。
水煎服。或加粳米百粒。
白話文:
四君子湯(出自《古方八陣·補陣》)治療脾胃虛弱、食慾不振、大便不成形、身體消瘦、面色發黃,或胸膈脹悶不舒、吞酸水、咳嗽,或脾胃虛弱、容易患瘧疾和痢疾等症狀。
肝虛不能藏血,或多驚惕,或多小腹急痛,宜三陰煎、補肝散之類主之。
白話文:
肝臟虛弱導致藏血功能受損,可能會出現易受驚嚇、腹部疼痛等症狀,建議以三陰煎、補肝散等藥方治療。
三陰煎(見《新方八陣·補陣》)此治肝、脾虛損,精血不足,及營虛失血等病,故曰三陰。凡中風血不養筋及瘧疾汗多,邪散而寒熱猶不能止,是皆少陽厥陰陰虛少血之病,……無火者宜此主之。
當歸(二、三錢),熟地(三、五錢),炙甘草(一錢),芍藥(酒炒二錢),棗仁(二錢),人參(隨宜)
白話文:
三陰煎(出自《新方八陣·補陣》)
這帖藥方用於治療肝臟和脾臟虛弱受損、精血不足以及營血虛失血等疾病,因此稱為「三陰」。
對於中風患者,因血氣不足而無法濡養筋脈,以及瘧疾患者汗出過多,邪氣散去而寒熱仍然無法停止的,這些都是少陽厥陰陰虛少血的疾病,……沒有火氣的患者適合用此藥方治療。
水二鍾,煎七分,食遠服。如嘔惡者,加生薑三五片;汗多煩躁者,加五味子十四粒;汗多氣虛者,加黃耆一二錢;小腹隱痛,加枸杞二三錢;如有脹悶,加陳皮一錢;如腰膝筋骨無力,加杜仲、牛膝。
補肝散(見調經論外備用方)
白話文:
將兩碗水,煎煮至剩七分之一的量,在飯前服用。如果出現嘔吐噁心的症狀,加入三到五片生薑;如果汗多煩躁,加入十四粒五味子;如果汗多氣虛,加入一到二錢的黃耆;如果小腹隱隱作痛,加入二到三錢的枸杞;如果出現脹悶感,加入一錢的陳皮;如果腰膝筋骨無力,加入杜仲和牛膝。
若陰血虛,水不制火,而邪火盛者,或為夜熱盜汗,或為煩渴生痰,是即勞損之漸,速宜調治。用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陰等煎,擇宜治之,否則恐成血枯也。
白話文:
如果陰血不足,水不能剋制火,導致邪火旺盛,可能會出現晚上發熱盜汗,或口渴生痰。這是勞損的徵兆,需要及時調治。可以根據具體情況,選擇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陰等藥材煎煮服用。如果不及時調治,可能會導致血枯。
一陰煎(見《新方八陣·補陣》)此治水虧火勝之劑,故曰一陰。凡腎水真陰虛損而脈證多陽,虛火發熱及陰虛動血等證,或瘧疾、傷寒屢散之後,取汗既多,脈虛氣弱而煩渴不止,潮熱不退者,此以汗多傷陰,水虧而然也,皆宜用此,加減主之。
白話文:
一陰煎(見於《新方八陣·補陣》)
這是一種治療水液虧損、陽氣旺盛的方劑,因此稱為「一陰」。凡是腎水真陰虛損,而脈象和症狀顯示陽氣偏盛,導致虛火發熱、陰虛動血等症狀,或者瘧疾、傷寒多次發散後,出汗過多,脈虛氣弱,煩渴不止,潮熱不退的,都是因為出汗過多損傷陰液,水液虧損所致,都適合使用這個方劑加減治療。
生地(二錢),熟地(三、五錢),芍藥(二錢),麥冬(二錢),甘草(一錢),牛膝(一錢半),丹參(二錢)
白話文:
生地(12克),熟地(18-30克),芍藥(12克),麥冬(12克),甘草(6克),牛膝(9克),丹參(12克)
水二鍾,煎七分,食遠溫服。如火盛躁煩者,入真龜膠二三錢化服;如氣虛者,間用人參一二錢;如心虛不眠多汗者,加棗仁、當歸各一二錢;如汗多煩躁者,加五味子十粒,或加山藥、山茱萸;如見微火者,加女貞子一二錢;如虛火上浮,或吐血,或衄血不止者,加澤瀉一二錢、茜根二錢,或加川續斷一二錢以澀之,亦妙。
白話文:
用水二碗,煎熬至剩下七分,在藥湯溫熱時服用。
如果火氣旺盛、煩躁不安,加入真龜膠二至三錢溶解服下。 如果氣虛,可以間隔性添加人參一至二錢。 如果心虛失眠、多汗,加入棗仁、當歸各一至二錢。 如果多汗、煩躁,加入五味子十顆,或山藥、山茱萸。 如果出現輕微發燒,加入女貞子一至二錢。 如果虛火上浮,或吐血、流鼻血不止,加入澤瀉一至二錢、茜根二錢,或川續斷一至二錢以收斂止血,效果很好。
二陰煎(見《新方八陣·補陣》)此治心經有熱,水不制火之病,故曰二陰。凡驚狂失志,多言多笑,或瘍疹煩熱失血等證,宜此主之。
白話文:
二陰煎(出自《新方八陣·補陣》)
這個方劑用於治療心經有熱,水不能剋制火所導致的疾病,因此稱為二陰。凡是出現驚嚇失常、多言多笑,或瘡疹發熱、失血等症狀,都適合使用這個方劑治療。
生地(二、三錢),麥冬(二、三錢),棗仁(二錢),生甘草(一錢),玄參(一錢半),黃連(或一、二錢),茯苓(一錢半),木通(一錢半)
白話文:
生地黃(2-3錢),麥冬(2-3錢),酸棗仁(2錢),生甘草(1錢),玄參(1.5錢),黃連(或1-2錢),茯苓(1.5錢),木通(1.5錢)
水二鍾,加燈草二十根,或竹葉亦可,煎七分,食遠服。如痰勝熱甚者,加九制膽星一錢,或天花粉一錢五分。
三陰煎(見上段)
白話文:
加入兩碗水和二十根燈草(或竹葉也可以),煎煮七分(約剩三分之一),趁熱服用。如果痰多發熱嚴重,可以添加九制膽星一錢,或天花粉一錢五分。
四陰煎(見《新方八陣·補陣》)此保肺清金之劑,故曰四陰,治陰虛勞損,相火熾盛,津枯
煩渴,咳嗽吐衄多熱等證。
白話文:
四陰煎(出自《新方八陣·補陣》)
這是一帖養肺清熱的方劑,所以稱為四陰。用於治療陰虛耗損、腎陽過盛、津液枯竭。
生地(二、三錢),麥冬(二錢),白芍藥(二錢),百合(二錢),沙參(二錢),生甘草(一錢),茯苓(一錢半)
白話文:
生地(6-9克),麥冬(6克),白芍藥(6克),百合(6克),沙參(6克),生甘草(3克),茯苓(4.5克)
水二鍾,煎七分,食遠服。如夜熱盜汗,加地骨皮一二錢;如痰多氣盛,加貝母二三錢,阿膠一二錢,天花粉亦可。如金水不能相滋而乾燥喘嗽者,加熟地三五錢。如多汗不眠,神魂不寧,加棗仁二錢;如多汗兼渴,加北五味十四粒。如熱甚者,加黃柏一二錢,鹽水炒用,或玄參亦可,但分上下用之。
白話文:
取兩碗水,煎煮至剩下七分之一,遠離爐火服用。如果夜間發熱盜汗,加入一至二錢地骨皮;如果痰多氣盛,加入二至三錢貝母、一至二錢阿膠,也可以加天花粉。如果金水不能相滋潤,導致口乾舌燥、氣喘咳嗽,加入三至五錢熟地黃。如果盜汗不止,會導致失眠、精神不安,加入二錢棗仁;如果盜汗伴有口渴,加入十四粒北五味子。如果熱症嚴重,加入一至二錢黃柏,用鹽水炒製後使用,也可以加玄參,但是要分開早晚服用。
如血燥經遲,枯澀不至者,加牛膝二錢。如血熱吐衄,加茜根二錢。如多火便燥或肺乾咳咯者,加天門冬二錢,或加童便亦可。如火載血上者,去甘草加炒梔子一二錢。
白話文:
如果經血因燥熱而來遲,枯澀不通,可以加入兩錢牛膝。如果經血因熱而吐血或衄血,可以加入兩錢茜根。如果因為火氣過大導致大便乾燥或肺部乾咳咯血,可以加入兩錢天門冬,或也可以加入童便。如果火氣帶動經血上行,則去掉甘草,加入一到兩錢炒梔子。
五陰煎(見《新方八陣·補陣》)凡真陰虧損,脾虛失血等證,或見溏泄未甚者,所重在脾,故曰五陰。忌用潤滑,宜此主之。
白話文:
五陰煎(出自《新方八陣·補陣》)
對於真陰不足、脾虛失血等症狀,或者有輕微腹瀉的患者,重點在於脾胃,因此稱之為「五陰」。忌用潤滑之藥,宜用此方為主。
熟地(五、七錢或一兩),山藥(炒二錢),扁豆(炒二三錢),炙甘草(一、二錢),茯苓(一錢半),芍藥(炒黃二錢),五味子(廿粒),人參(隨宜用),白朮(炒一、二錢)
水二鍾,加蓮肉去心二十粒,煎服。
白話文:
熟地黃(5-7錢或1兩),山藥(炒後2錢),扁豆(炒後2-3錢),炙甘草(1-2錢),茯苓(1.5錢),炒黃芍藥(2錢),五味子(20粒),人參(依需要使用),炒白朮(1-2錢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