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保嬰撮要》~
1. 卷一
2. 初誕法
小兒在胎,稟陰陽五行之氣,以生臟腑百骸,借胎液以滋養,受氣既足,自然生育。分娩之時,口含血塊,啼聲一出,隨即嚥下,而毒伏於命門,遇天行時氣久熱,或飲食停滯,或外感風寒,驚風發熱等因發為瘡疹。須急於未啼時,用軟帛裹指,挖去其血,用黃連、豆豉、朱、蜜、甘草解之,後雖出痘亦輕矣。有咽入即時腹脹、嘔吐、短氣、不乳者,用茯苓丸治之。
但黃連性寒,若稟母氣膏粱積熱者,宜服;若滋味淡薄,胎氣元弱者,又不宜用。其硃砂固能解毒,恐金石鎮墜,不若只以牛黃分許,蜜調與吮為佳。世多用犀角解毒丸,其胎氣虛寒虛弱者,反傷脾胃生氣,甚致不育。又有嬰兒因其難產,或冒風寒而垂危者,切不可便斷臍帶,急烘綿絮包抱懷中,急以胎衣置火中煨燒,更用大紙捻於臍帶上,往來燎之,使暖氣入腹,須臾氣復自蘇。尤戒沐浴,恐腠理不密,元氣發泄,而外邪乘之也。
黃連法,臨月用黃連細切為末,綿裹百沸,湯拭口。
甘草法,預以甘草細切少許,臨產時,以綿裹沸湯泡盞內覆溫,收生之際,以軟棉裹指,蘸甘草汁拭其口。次用黃連法、朱蜜法。
朱蜜法,用黃連細切,沸湯泡良久,濾淨拭兒口中,吐去惡汁;更與硃砂一大豆許,細研以蜜一蜆殼抹於兒口。服之非獨鎮心定魄安神解毒,更能益肝膽除煩熱辟邪氣也。
又牛黃法與朱蜜同,少加牛黃,能益肝膽,除熱定精神,止驚邪,辟邪氣,除小兒百病。
茯苓丸
赤茯苓,黃連(胎冷用芍藥),枳殼(炒。各等分)
上為末煉蜜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一丸,乳汁化下。
白話文:
嬰兒在母親體內時,吸收陰陽五行的氣,生成臟腑和骨骼,依靠羊水來滋養。當吸收的氣足夠時,就會自然出生。在分娩時,嬰兒口中會含著血塊,啼哭一聲後就會吞下去,這些毒素潛藏在命門處。當遇到天氣炎熱、飲食不消化、或者外感風寒等情況,就會引發驚風發熱,導致出現疹子。所以必須在嬰兒還沒啼哭時,就用軟布包著手指,挖出他口中的血塊,然後用黃連、豆豉、朱砂、蜂蜜和甘草來解毒,這樣之後即使出痘也會比較輕微。如果嬰兒吞下血塊後立即出現腹脹、嘔吐、呼吸急促、不肯喝奶等情況,可以用茯苓丸來治療。
但是黃連藥性寒涼,如果母親飲食肥膩導致嬰兒體內積熱,就適合使用;如果母親飲食清淡,導致嬰兒體質虛弱,就不適合使用。朱砂雖然能解毒,但屬於金石類藥物,有鎮靜沉降的效果,不如只用少許牛黃,用蜂蜜調勻給嬰兒吸吮更好。現在很多人使用犀角解毒丸,但對於體質虛寒虛弱的嬰兒來說,反而會傷害脾胃的生氣,甚至導致不育。此外,有些嬰兒因為難產或受風寒而情況危急,千萬不能立刻剪斷臍帶,要趕緊用烘熱的棉絮包裹抱在懷中,將胎衣放在火上烤熱,再用大紙捻點燃後在臍帶上來回烤,讓熱氣進入腹中,很快就能甦醒。尤其要注意不能馬上洗澡,以免皮膚毛孔鬆散,元氣外洩,外邪趁虛而入。
黃連法:在臨近生產時,將黃連切成細末,用棉布包好後在開水中浸泡,然後用溫水擦拭嬰兒的嘴巴。
甘草法:事先將甘草切成細末,在生產時,用棉布包好放入開水中浸泡,然後用溫水覆蓋在碗上保溫。在嬰兒出生時,用軟棉布包著手指,蘸取甘草汁擦拭嬰兒的嘴巴。然後再使用黃連法和朱蜜法。
朱蜜法:將黃連切成細末,用開水浸泡一會,濾淨後擦拭嬰兒口中,讓嬰兒吐出苦水。再取一粒大豆大小的朱砂,研磨成細末,用一小勺蜂蜜調勻,塗抹在嬰兒口中。這樣不僅能鎮靜心神、安神解毒,還能增強肝膽功能、消除煩躁、辟邪。
牛黃法:和朱蜜法相同,只是加入少許牛黃,能增強肝膽功能、消除熱氣、穩定精神、止驚辟邪,去除嬰兒的各種疾病。
茯苓丸:
赤茯苓、黃連(如果嬰兒體質虛寒,則用芍藥代替)、枳殼(炒過。各等量)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丸子,像桐子大小。每次服用一丸,用乳汁化開後餵服。
3. 護養法
巢氏云:小兒初生,肌膚未實,宜用舊絮護其背,不可太暖。更宜數見風日,則血氣剛強,肌肉緻密。若藏於重幃密室,或厚衣過暖,則筋骨軟脆,不任風寒,多易致病。衣服當隨寒熱加減,但令背暖為佳。亦勿令出汗,恐表虛風邪易傷;乳哺亦不宜過飽,若宿滯不化,用消乳丸治之。
陳氏所謂:忍三分寒,吃七分飽,頻揉肚,少洗澡,要肚暖頭涼心胸涼。皆至論也。須令乳母預慎七情六淫,厚味炙煿,則乳汁清寧,兒不致疾。否則陰陽偏勝,血氣沸騰,乳汁敗壞,必生諸症。若屢用藥餌,則臟腑陰損,多致敗症,可不慎歟!大抵保嬰之法,未病則調治乳母,既病則審治嬰兒,亦必兼治其母為善。
消乳丸
縮砂仁,陳皮,京三稜(煨),蓬朮(煨),神麯,麥芽(各半兩),香附子(炒,一兩)
以上為末,麵糊丸麻子大。每服二三丸,白湯下。
白話文:
巢氏說:嬰兒剛出生,皮膚肌肉還很脆弱,應該用舊棉絮保護他的背部,但不要太過保暖。更應該經常讓嬰兒接觸陽光和空氣,這樣他的氣血才會強健,肌肉才會緊密結實。如果把嬰兒藏在厚厚的簾帳和密閉的房間裡,或是穿太厚的衣服過度保暖,就會導致筋骨軟弱無力,無法抵禦風寒,容易生病。嬰兒的衣服應該隨著天氣冷熱增減,只要背部保暖就好。也要避免讓嬰兒出汗,以免皮膚表層的抵抗力變弱,容易被風邪侵襲。餵奶也不宜過飽,如果食物積滯在體內無法消化,可以用消乳丸來治療。
陳氏所說的「忍受三分寒冷,吃七分飽,經常按摩肚子,少洗澡,保持肚子溫暖、頭部涼爽、心胸涼爽」,這些都是至理名言。必須要求哺乳的母親預先謹慎注意情緒波動、外感六淫邪氣,以及避免吃油膩煎炸的食物,這樣乳汁才會清澈平和,嬰兒才不會生病。否則,如果陰陽失衡,氣血過於旺盛,乳汁就會敗壞,必定會產生各種疾病。如果頻繁用藥,就會損傷臟腑的陰氣,容易導致病情惡化,這點不可不謹慎啊!總之,保護嬰兒的方法,在還沒生病時就要調理母親的身體,如果已經生病,就要仔細診治嬰兒,而且最好也同時調理母親的身體。
消乳丸
縮砂仁、陳皮、煨過的京三稜、煨過的蓬朮、神麯、麥芽(各半兩)、炒過的香附子(一兩)。
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用麵糊做成如麻子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二三丸,用白開水送服。
4. 噤風撮口臍風
小兒初生噤風者,因胎中受熱,毒流心脾,生下復為風邪所搏,致眼閉口噤,啼聲不出,舌上如粟,口吐白沫。在百日內見撮口者,因胎熱兼風,自臍入於心脾,致面目黃赤,氣息喘急,啼聲不出,舌強唇青,聚口撮面,腹脹青筋,吊腸牽痛,吐白沫者不救,法當疏利。臍風者,因斷臍之後,為水濕風邪入於心脾,致腹脹臍腫,四肢柔直,啼不吮乳,甚者發搐,先用龍膽湯、天麻丸之類,以去痰涎;後用益脾散之類,補脾胃。若臍邊青黑,手拳口噤,是為內搐,不治。
受病之源,皆因乳母,七情氣鬱厚味積熱所致。若爪甲黑,伸引努力臍突者,用大連翹飲子之類。又斷臍不盈尺多患此者,以舊綿燒灰摻之,齒齦有泡如粟,以帛裹指蘸溫水擦破,口即開。不用藥,七日內患者,百無一生。古人治法,大率如此。又田氏治噤風,用天南星末一錢,片腦少許,以指蘸薑汁擦齦立開。
丹溪用赤足蜈蚣去足炙為末,以豬乳調五分,徐徐灌之;或用牛黃以竹瀝調服一字,隨以豬乳滴於口中。《聖惠方》用鬱金、藜蘆、瓜蒂為末,水調搐鼻中。錢氏云:撮口因浴後拭臍,風邪所入而作,用益黃散補之。無擇云:視其齒齦有泡,擦破口即開,用真白殭蠶為末,蜜調塗口內。
《保嬰集》云:小兒百日臍風馬牙,當作胎毒,瀉足陽明火,用針挑破,以桑樹白汁塗之。又云:初生小兒,時時宜敷桑汁,不然,多有舌硬撮口之症。竊謂:臍風果因浴拭外傷皮膚者,用綿灰或枯礬抹擦之即愈。若因乳母肝脾鬱怒,致兒為患,當治其母。若因剪臍短少,或因束縛不緊,或因牽動,風入臍中,或因鐵器斷臍,冷氣傳於脾絡,以致前症者,口內有水泡急掐破,去其毒水,以艾炙臍中亦有生者。
千金龍膽湯
治月內臍風撮口,四肢驚掣發熱吐乳,及變蒸客忤鬼氣驚癇,加人參、當歸。
龍膽草(炒黑),鉤藤鉤,柴胡,黃芩(炒),桔梗,芍藥(炒),茯苓,甘草(各二錢五分),蜣螂(二枚,去翅足),大黃(煨,二錢五分)
上為末,每服一二錢水煎,量兒加減。
天麻丸,治鉤腸鎖肚撮口。
天南星(炮,二錢),白附子,牙硝,天麻,五靈脂,全蠍(焙。各一錢),輕粉(五分),巴豆霜(一字)
上為末,每服一字,薄荷湯調下。
定命丹
治天釣撮口,通利痰熱。
全蠍(七枚),天麻,南星(炮),白附子(各二錢五分),硃砂,青黛(各一錢五分),輕粉,麝香(各五分)片腦(一字)
上為末,米糊丸,綠豆大。每服一丸,荊芥薄荷湯下,先研半丸,吹入鼻中。
銀硃丸,治胎風壯熱,痰盛翻眼口噤,或胎中蘊毒。
水銀(和棗肉研),全蠍,南星,硃砂(各一錢),白附子(一錢五分),蘆薈,牛黃(各三分),鉛霜(五分,和水銀研),片腦(一字),麝香(五分),真殭蠶(炒,七個)
上為末,米糊丸,芥子大。每服三丸,薄荷湯下。
紫霜丸,治變蒸發熱不解或食癇,先寒後熱,或乳哺失節,宿滯不化,腹痞嘔吐,或大便酸臭。
代赭石(煅用醋淬七次),赤石脂(各二兩),杏仁(五十個,麵炒),巴豆仁(三十枚,去膜油心)
上先將杏仁、巴豆研成膏,入代赭、石脂末研勻,湯浸蒸餅丸,粟米大。每服三五丸,米飲送下。
消食丸(方見黃疸。)
控痰散,治風噤,先用此藥吐風涎,次與益胃散和胃;又與辰砂膏。利驚握拳噤口者,不治。
蠍尾,銅青(各五分),硃砂(一錢),膩粉(一字),麝香(少許)
上為末,每服一字,茶清調下,輕者勿用,或以甘草湯吐之。
甘草湯,治撮口。
甘草(生,一錢)
上水煎,以綿球蘸吮令出痰涎,卻以豬乳點入口中即瘥。
益胃散
白茯苓,人參,甘草,木香(濕紙裹煨),草果(煨),陳皮,厚朴(薑製),紫蘇子(炒。各等分)
上為末,每服一錢,薑棗水煎。
辰砂膏,治眼閉口噤,啼聲不出,吮乳不得,口吐白沫。
辰砂(三錢),硼砂,馬牙硝(各一錢五分),玄明粉,全蠍,真珠(各一錢),麝香(一分)
上為末,每服一豆許,諸驚薄荷湯下;潮熱甘草湯下;月內用乳汁調塗乳頭令吮之。
蔥號散
治初生小兒,七日不小便。
蔥白(三寸),人乳
共同搗如泥敷兒口內,即與吮乳。
蠶號散,治初生兒,七日不乳,名撮口。
殭蠶(四個,去嘴略炒),茯苓(少許)
共為末,蜜調敷兒口內。
殭蠶膏,治撮口。用真殭蠶三枚,去嘴略炒為末,蜜調搽口中。
撮風散,治撮口。
鉤藤鉤,硃砂,赤腳蜈蚣(半條),真殭蠶(焙),蠍稍(各一錢),麝香(一字)
上為末,每服一字,竹瀝調下。
瓜蒂散,治臍風撮口。
瓜蒂(七個),赤小豆,秫米(各七粒)
上為末,用一豆許,吹兩鼻內令出黃水,更調服吐黃水即瘥。
大連翹湯,治胎熱臍風,小便不通,及諸般瘡毒。
連翹,瞿麥,荊芥,木通,赤芍藥,當歸,防風,柴胡,滑石,蟬殼,甘草(炒。各一錢),山梔子,黃芩(各五分)
上為末,每服二錢,加紫草水煎,熱甚加大黃,更詳症加減。
安臍散
羚羊角(一錢,略炒),亂髮(一團燒令存性),蜈蚣(一條,赤足者炙)
上為末,斷臍後即敷之,以絹帕緊束,恐犯風也。
白話文:
[噤風撮口臍風]
新生兒若出現噤風,多因為母體內熱,毒素影響心脾,出生後又被風邪侵襲,導致眼睛閉合、嘴巴緊閉、無法發出啼哭聲,舌頭上出現紅點,口吐白沫。如果在百日內看到撮口的情況,則是因為胎熱加上風邪,從肚臍進入影響心脾,造成臉色黃赤,呼吸急促,同樣的,舌頭僵硬、嘴脣發青,嘴巴縮小,面部肌肉緊繃,腹部脹大且有青筋浮現,腸道疼痛,若吐出白沫則情況危急,需進行疏利治療。臍風的情況,是因為剪斷臍帶後,水分、濕氣和風邪進入心脾,導致腹部脹大,肚臍腫脹,四肢僵直,啼哭但不吸奶,嚴重者會抽搐,首先使用龍膽湯、天麻丸這類藥物來去除痰涎;後期使用益脾散這類藥物,補充脾胃功能。若臍帶周圍出現青黑色,手拳緊握,嘴巴緊閉,這是內部抽搐的症狀,無法治療。
疾病的起源,大多因為母親的情緒、飲食過度熱氣所導致。如果指甲變黑,用力伸展且臍帶突出,可以使用大連翹飲子這類藥物。若剪斷臍帶未滿一尺長,多會發生此症狀,可以使用燒燼的舊棉絮擦拭。如果牙齦上有如粟粒大小的泡泡,可用布包裹手指沾溫水擦破,嘴巴即可張開。如果不使用藥物,在七日內患病的,一百個裡面可能沒有一個能存活。古人治療的方式,大致如此。田氏治療噤風,使用天南星粉末一錢,加入少許冰片,用手指蘸薑汁擦牙齦,立即可以張開嘴巴。
如果臍風是由於沐浴後擦拭肚臍,風邪入侵而引起的,可以使用益黃散來補充身體。若牙齦有泡泡,擦破後嘴巴就能打開,可使用真白殭蠶磨成粉末,蜂蜜調和塗抹在口內。
小兒百日臍風馬牙,應視為胎毒,需瀉掉足陽明火,用針挑破,以桑樹的白色樹汁塗抹。若臍風是由於外傷皮膚,使用綿灰或枯礬擦拭即能痊癒。若因為母親肝脾鬱怒導致小孩患病,應治療母親。若因剪臍帶太短,或綁得太鬆,或牽動了臍帶,風邪進入臍帶中,或因使用鐵器剪斷臍帶,冷氣傳至脾絡,導致上述症狀,口腔內有水泡要立即擠破,去除毒水,用艾灸肚臍也能有生存機會。
千金龍膽湯、天麻丸、定命丹、銀硃丸、紫霜丸、消食丸、控痰散、甘草湯、益胃散、辰砂膏、蔥號散、蠶號散、殭蠶膏、撮風散、瓜蒂散、大連翹湯、安臍散等藥方,針對不同的症狀和需求,有著各自的療效和使用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