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保嬰撮要》~ 卷一 (4)
卷一 (4)
1. 心臟
錢仲陽云:心主驚,實則叫哭發熱飲水而搐,虛則困臥驚悸不安。又云:熱則睡中口氣溫及上竄咬牙,而合面臥有就冷之意,皆心熱也,導赤散主之。若抑面臥者,乃心氣實,氣不得上下流通也,瀉心散主之。心病冬見,火勝水也,當補腎治心,輕者病自愈,下竄不語者,腎虛怯也。
又張潔古云:心主熱,若肺乘心為微邪,肝乘心為虛邪,脾乘心為實邪,腎乘心為賊邪。凡心臟得病,必先調其肝腎,肝氣通則心氣和,肝氣滯則心氣乏,此心病先求其肝,清其源也。五臟受病必傳其所勝,腎之邪必傳於心,故先治其腎逐其邪也。若肝腎脈俱和,然後察其心家虛實治之。
竊謂仰面臥者,因其心胸實熱,故喜仰面而向虛也。合面臥者,因心胸虛熱,故喜合臥而就實也。實則調治心肝,虛則調補脾肺,二者別之,盡其狀矣。其咬牙等症,多有雷同,不必拘泥。如用瀉心、導赤等劑,邪氣雖去而病仍作,當調補元氣,或反甚,急溫補元氣。其心氣冬見,或亥子時病益甚,或下竄不語者,乃腎水虛而心火甚也,用地黃丸。
其乳下嬰兒,須母服之。
錢氏瀉心散,治心經實熱。
黃連
上為末,每服五分,臨臥溫水化下。
愚按:前症若叫哭發熱,作渴飲水,抽搐有力,仰面而睡者,屬心經實熱,宜用瀉心散或導赤散。若發熱飲湯,抽搐乏力,驚竄咬牙,合面而睡者,屬心經虛熱,用補心散。若喘嗽面赤,壯熱飲水,肺乘心也,用瀉白散。若搖頭目札,身熱抽搐,肝乘心也,用柴胡清肝散。若合目昏睡,泄瀉身熱,脾乘心也,用瀉黃散。
若竄視驚悸,咬牙足熱,腎乘心也,用安神丸。若因乳母致症,亦用前藥,以治其母。
導赤散,治小腸實熱,小便秘赤。
生地黃,木通,甘草(等分)
上為末,每服一錢,入淡竹葉水煎。
愚按:瀉心散、導赤散,瀉心、小腸實火之劑。蓋心為脾母,脾為心子,然心既病則脾土益虛矣。用者審之!
錢氏生犀散,治心經虛熱。
地骨皮,赤芍藥,柴胡,乾葛(各一兩),甘草(五錢),犀角(二錢,鎊)
上為末,每服一二錢,水煎。(新增)
愚按:前方云,治心經虛熱,其所用藥多屬瀉心、瀉肝經之劑,虛熱二字,恐魯魚也。如心經自病而血虛熱者,用秘旨安神丸。脾虛奪心之氣而熱者,用秘旨補脾湯,肝木不能生心火,而虛熱者用地黃丸。
秘旨安神丸,治心血虛而睡中驚悸,或受驚嚇而作。
人參,半夏(湯泡),酸棗仁(炒),茯神(各一錢),當歸(酒洗),橘紅,赤芍(炒。各七分),五味子(五粒,杵),甘草(炙,三分)
上為末,薑汁糊丸芡實大。每服一丸,生薑湯下。
地黃丸(方見腎症)
補心散(方見驚啼)
瀉白散(方見肺臟)
柴胡清肝散(方見熱症)
瀉黃散(方見脾臟)
秘旨補脾湯(方見驚啼)
白話文:
錢仲陽說:心臟主要掌管驚恐。心臟實證時,會哭鬧、發燒、口渴喝水,甚至抽搐;虛證時,則會疲憊想睡、容易驚嚇、心神不安。他又說,如果身體發熱,睡覺時口氣熱、熱氣往上竄,磨牙,喜歡臉朝下趴著睡並尋求涼快,這些都是心熱的表現,可以用導赤散治療。如果喜歡臉朝下趴著睡,是因為心氣過於旺盛,氣無法上下流通,可以用瀉心散治療。心臟疾病在冬天容易出現,這是因為火氣旺盛壓制了水氣,應該補腎來治療心臟,輕微的病可以自己痊癒。如果病況嚴重到往下竄、無法說話,那是腎氣虛弱的表現。
張潔古說:心臟主熱。如果肺影響心臟,是輕微的邪氣;肝影響心臟,是虛弱的邪氣;脾影響心臟,是實在的邪氣;腎影響心臟,是強大的邪氣。凡是心臟生病,一定要先調理肝腎,肝氣通暢心氣就會平和,肝氣鬱滯心氣就會衰弱,所以治療心臟疾病要先從肝臟著手,清除病源。五臟生病一定會傳給它所能克制的臟腑,腎的邪氣一定會傳給心,所以要先治療腎,驅除邪氣。如果肝腎的脈象都平和,再觀察心臟的虛實來治療。
我認為,喜歡仰睡的人,是因為心胸有實熱,所以喜歡仰面來散熱;喜歡趴睡的人,是因為心胸虛熱,所以喜歡趴著來尋求溫暖。實證就調理心肝,虛證就調理脾肺,區分這兩種情況,就能掌握病情了。磨牙等症狀,很多情況都類似,不必過於拘泥。如果用了瀉心、導赤等藥方,邪氣雖然去除,但病症仍然發生,應該調理並補充元氣,否則病情可能會更嚴重,必須趕快用溫補的方式來補充元氣。如果心氣的疾病在冬天容易出現,或是在亥時、子時病情加重,或是出現往下竄、無法說話的狀況,是腎水虛弱而心火旺盛的表現,可以用地黃丸治療。
對於哺乳的嬰兒,需要母親服用藥物。
錢氏瀉心散,治療心經實熱。
黃連
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五分,睡前用溫水沖服。
我認為,前面提到的症狀,如果出現哭鬧發燒、口渴喝水、抽搐有力、喜歡仰睡,屬於心經實熱,應該用瀉心散或導赤散。如果出現發燒口渴喝水、抽搐無力、驚嚇亂竄、磨牙、喜歡趴睡,屬於心經虛熱,應該用補心散。如果出現氣喘咳嗽、臉色潮紅、高燒口渴,是肺影響心臟,應該用瀉白散。如果出現搖頭、眼皮跳動、身體發熱抽搐,是肝影響心臟,應該用柴胡清肝散。如果出現閉眼昏睡、腹瀉發熱,是脾影響心臟,應該用瀉黃散。
如果出現眼神亂飄、驚恐心悸、磨牙、腳底發熱,是腎影響心臟,應該用安神丸。如果是因為母親的乳汁造成的疾病,也用前面的藥方來治療母親。
導赤散,治療小腸實熱,小便不暢通且顏色赤紅。
生地黃、木通、甘草(等量)
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錢,加入淡竹葉煮水煎服。
我認為,瀉心散、導赤散是瀉心、小腸實火的藥方。心是脾的母親,脾是心的孩子,然而心生病,脾土就會更加虛弱。用藥的人要謹慎考慮!
錢氏生犀散,治療心經虛熱。
地骨皮、赤芍藥、柴胡、葛根(各一兩)、甘草(五錢)、犀角(二錢,磨成粉)
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到二錢,用水煎服。(新增)
我認為,前面的藥方說治療心經虛熱,但是所用的藥材多屬瀉心、瀉肝經的藥,這虛熱二字,可能是文字上的錯誤。如果心臟本身生病,是因為血虛造成的發熱,應該用秘旨安神丸。如果是脾虛奪取心氣而發熱,應該用秘旨補脾湯。如果是肝木無法生心火而發熱,應該用地黃丸。
秘旨安神丸,治療心血虛弱而睡覺時容易驚嚇,或受到驚嚇而發作。
人參、半夏(用湯浸泡)、酸棗仁(炒過)、茯神(各一錢)、當歸(用酒洗過)、橘紅、赤芍(炒過,各七分)、五味子(五粒,搗碎)、甘草(炙過,三分)
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用薑汁做成芡實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一丸,用生薑湯送服。
地黃丸(藥方在腎病部分)
補心散(藥方在驚啼部分)
瀉白散(藥方在肺臟部分)
柴胡清肝散(藥方在熱病部分)
瀉黃散(藥方在脾臟部分)
秘旨補脾湯(藥方在驚啼部分)
2. 脾臟
錢仲陽云:脾主困,實則困睡,身熱飲水,或不飲水,虛則吐瀉生風,脾胃虛寒,則面㿠白,目無精光,口鼻氣冷,肌體瘦弱,吐水腹痛,不思乳食,用益黃散;下利用調中丸。傷風手足冷者,脾臟怯也,先用益黃散補脾;後用大青膏發散脾病,見四季皆仿此。順者易治,逆者難治。
脾怯當面赤黃,若兼五臟相勝,隨症治之。又張潔古云:脾主濕,自病則泄瀉多睡,體重昏倦。若肝乘脾為賊邪,心乘脾為虛邪,肺乘脾為實邪,腎乘脾為微邪。凡脾之得病,必先察其肝心二臟。蓋肝是脾之鬼,心是脾之母,肝氣盛則鬼邪有餘,心氣虧則生氣不足,當用平肝氣益心氣。
若診其脈,肝心俱和,則脾家自病,察其虛實而治之。竊謂:前症實者病氣實而形氣虛也,若面色㿠白,吐瀉腹痛,口鼻氣冷,屬寒水侮土,宜用益黃散。若面青唇黯吐瀉,手足並冷,此脾土虛寒,用乾薑理中湯。若面色痿黃,手足不冷,此脾土虛弱,用人參理中湯。若傷風手足並冷,吐痰咳嗽,吐瀉腹脹,此脾肺氣虛,用五味異功散實脾氣,加防風、升麻散外邪。若發於寅卯之時,用六君、柴胡、升麻,補脾土平肝木。
然面黃者脾之本色也,面赤者火生土為順,面青者木剋土為逆,當平其所勝,以補元氣為善。
大青膏(方見肝臟)
調中丸(方見脾胃虛寒)
人參安胃散,治脾胃虛弱,傷熱乳食,嘔吐瀉痢。
人參(一錢),黃耆(二錢),生甘草,炙甘草(各五分),白芍藥(酒炒,七分),白茯苓(四分),陳皮(三分),黃連(炒,二分)
上為末,每服二錢,水煎。
愚按:東垣云:益黃散內有丁香、青皮之辛熱,蓋為寒水侮土而設也。若因熱藥巴豆之類,損其脾胃,或因暑熱傷乳食而成吐瀉,口鼻氣熱而致慢驚者,宜用前散。
益黃散,治脾虛吐瀉不食,米穀不化,困倦力少,滑腸夜起,並疳虛盜汗,涎流口角。
陳皮(一兩),丁香(二錢),訶子(炮,去皮),青皮(去白),甘草(炙。各半兩)
上為末,每服一錢,水煎服。
愚按:前症若脾土虛寒,或寒水侮土而嘔吐泄瀉,手足並冷,或痰涎上壅,睡而露睛,不思乳食,宜用此方。若因脾土虛弱吐瀉者,用六君子湯加柴胡。如不應,或手足俱冷,屬虛寒也,更加木香、炮姜。若因乳母脾虛肝侮,必治以前藥。若乳母鬱怒,致兒患前症,母服加味歸脾湯。
錢氏瀉黃散(一名瀉脾散),治脾熱吐舌。
藿香葉,甘草(各七錢五分),山梔仁(一兩),石膏(五錢),防風(二兩)
上用蜜酒微炒為末,每服一二錢,水煎。
愚按:前症若作渴飲冷,臥不露睛,手足熱甚,或遍身發黃,屬胃經實熱,宜用瀉黃散。若作渴飲湯,臥而露睛,手足並冷,屬胃經虛熱,宜用異功散。若面青搐搦,乳食少思,肝乘脾也,用秘旨補脾湯。若面赤驚悸,身熱昏睡,心乘脾也,用秘旨安神丸。若面白喘嗽,肢體倦怠,肺乘脾也,用補中益氣湯。
若唇黑泄瀉,手足指冷,腎乘脾也,用益黃散。病後津液不足,口乾作渴,宜用七味白朮散。若乳母膏粱厚味,七情鬱火所致,當審其因而治其母。
人參理中湯(方見傷寒表裡)
五味異功散
六君子湯(二方見天釣、內釣)
白話文:
脾臟
錢仲陽說:脾主宰身體的困倦感,如果脾的功能過於強盛,就會導致嗜睡、身體發熱、想喝水或不想喝水;如果脾的功能虛弱,則會出現嘔吐、腹瀉、產生風邪等症狀。脾胃虛寒的人,臉色會發白,眼神無光,口鼻呼吸冰冷,身體瘦弱,會吐水、腹痛、不喜歡吃奶或食物,這時可以服用益黃散來治療;如果需要通便,則可以用調中丸。如果因為受風寒而導致手腳冰冷,這是脾臟虛弱的表現,應先用益黃散來補脾,之後再用大青膏來發散脾臟的病邪,四季都可仿照這種方法治療。情況順利的容易治好,情況不順的就難治。
脾虛弱時,臉色應呈現赤黃色。如果同時有其他臟器的問題,就要根據具體情況來治療。張潔古說:脾主管身體的濕氣,脾自己生病時,會出現腹瀉、多睡、身體沉重、精神昏沉的症狀。如果肝侵犯脾臟,是屬於「賊邪」;心侵犯脾臟,是屬於「虛邪」;肺侵犯脾臟,是屬於「實邪」;腎侵犯脾臟,是屬於「微邪」。凡是脾臟生病,一定要先觀察肝臟和心臟的情況。因為肝是脾的「鬼」,心是脾的「母」,如果肝氣過盛,則「鬼邪」有餘;如果心氣虧虛,則「生氣」不足,應當平肝氣、益心氣。
如果診斷時發現肝和心的功能都正常,那麼就是脾臟自身的問題,要根據脾臟的虛實情況來治療。我認為,前面提到的症狀,如果是實證,就是指病邪強盛而身體的氣血虛弱。如果臉色發白、嘔吐腹瀉、腹痛、口鼻呼吸冰冷,這屬於寒水侵犯脾土,應該用益黃散。如果臉色發青、嘴唇發暗、嘔吐腹瀉、手腳冰冷,這是脾土虛寒,要用乾薑理中湯。如果臉色萎黃、手腳不冷,這是脾土虛弱,要用人參理中湯。如果受風寒導致手腳冰冷、咳嗽吐痰、嘔吐腹瀉、腹脹,這是脾肺氣虛,要用五味異功散來強健脾氣,並加入防風、升麻來發散體表風邪。如果病情在寅時(凌晨3-5點)或卯時(早晨5-7點)發作,要用六君子湯、柴胡、升麻,來補脾土、平肝木。
臉色黃是脾的本色,臉色紅是火生土的順象,臉色青是木克土的逆象。應當平息過強的臟腑,以補益元氣為好。
(大青膏的藥方在肝臟篇)
(調中丸的藥方在脾胃虛寒篇)
人參安胃散,用來治療脾胃虛弱,因吃熱性食物或奶食導致的嘔吐腹瀉。 藥方:人參(一錢)、黃耆(二錢)、生甘草、炙甘草(各五分)、白芍藥(酒炒,七分)、白茯苓(四分)、陳皮(三分)、黃連(炒,二分)。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水煎服。
我認為:東垣說,益黃散中有丁香、青皮等辛熱的藥材,是為了治療寒水侵犯脾土的症狀。如果因為吃了巴豆等熱性藥物損傷脾胃,或是因為暑熱而導致吃奶或食物後嘔吐腹瀉,口鼻呼吸發熱,進而引起慢驚風,應該用益黃散。
益黃散,用來治療脾虛引起的嘔吐腹瀉、不思飲食、消化不良、困倦乏力、大便滑泄、夜間容易醒來,以及小兒疳積虛弱、盜汗、流口水等症狀。 藥方:陳皮(一兩)、丁香(二錢)、訶子(炮,去皮)、青皮(去白)、甘草(炙。各半兩)。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錢,用水煎服。
我認為:上述症狀,如果屬於脾土虛寒,或是寒水侵犯脾土導致的嘔吐腹瀉,手腳冰冷,或是有痰涎堵塞呼吸道,睡覺時眼睛半睜,不想吃奶或食物,應該用這個藥方。如果因為脾土虛弱導致的嘔吐腹瀉,要用六君子湯加柴胡。如果沒有效果,或是手腳冰冷,則屬於虛寒,要加入木香、炮薑。如果是因為母親脾虛、肝氣過盛影響到嬰兒,必須先治療母親,再治療嬰兒。如果母親因為情緒抑鬱導致嬰兒出現上述症狀,母親要服用加味歸脾湯。
錢氏瀉黃散(又名瀉脾散),用來治療脾熱導致的吐舌。 藥方:藿香葉、甘草(各七錢五分)、山梔仁(一兩)、石膏(五錢)、防風(二兩)。 將以上藥材用蜜酒稍微炒過後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到二錢,用水煎服。
我認為:上述症狀,如果出現口渴想喝冷飲、睡覺時眼睛閉合、手腳發熱嚴重、或是全身發黃,屬於胃經實熱,應該用瀉黃散。如果出現口渴想喝熱湯、睡覺時眼睛半睜、手腳冰冷,屬於胃經虛熱,應該用異功散。如果臉色發青、抽搐、不想吃奶或食物,是肝侵犯脾,要用秘旨補脾湯。如果臉色發紅、心悸、身體發熱、昏睡,是心侵犯脾,要用秘旨安神丸。如果臉色蒼白、喘息、身體疲倦,是肺侵犯脾,要用補中益氣湯。
如果嘴唇發黑、腹瀉、手腳指尖冰冷,是腎侵犯脾,要用益黃散。病後如果津液不足、口乾舌燥,要用七味白朮散。如果是因為母親吃了太多油膩食物,或是情緒不佳導致的內火,應當找出病因,治療母親。
(人參理中湯的藥方在傷寒表裡篇)
(五味異功散)
(六君子湯,這兩方的藥方在天釣篇、內釣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