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神農本草經百種錄》~ 上品 (2)
上品 (2)
1. 礬石
味酸寒。礬石味澀而云酸者,蓋五味中無澀,澀即酸之變味,澀味收斂亦與酸同,如五色中之紫,即紅之變色也。主寒熱,寒熱為肝經之疾,酸能收斂肝氣。泄痢白沃,亦收澀之功。陰蝕惡瘡,味烈性寒,故能殺濕熱之蟲,除濕熱之毒。目痛,制火清金。堅骨齒。斂氣固精。煉餌服之,輕身不老增年。
此以味為治,礬石之味最烈,而獨成一味,故其功皆在於味。
白話文:
礬石的味道是酸寒的。說礬石味道澀卻又說是酸的,是因為五味之中沒有澀味,澀味其實是酸味的一種變化,澀味和酸味一樣都有收斂的作用,就像五色中的紫色是紅色變化而來一樣。礬石主要治療寒熱病症,寒熱病症是肝經的疾病,酸味能夠收斂肝氣。對於泄痢、白帶等症狀,也有收澀的功效。陰部潰爛、惡瘡等,礬石的氣味猛烈,藥性寒涼,所以能夠殺死濕熱引起的蟲子,消除濕熱的毒素。對於眼睛疼痛,可以抑制火氣、清瀉金氣。它還能堅固骨骼牙齒,收斂氣息、固守精氣。如果將礬石煉製成藥丸服用,可以使身體輕盈、不衰老、增長壽命。
這裡是以味道來論述其治療功效,礬石的味道最為強烈,而且獨具一種味道,因此它的功效都體現在味道上。
2. 朴硝
味苦寒。朴硝味鹹而云苦者,或古時所產之地與今不同,故味異耶,抑或以咸極而生苦耶。主百病,除寒熱邪氣,邪氣凝結則生寒熱,硝味鹹苦能軟堅,而解散之。逐六腑積聚結固留癖,硝質重性輕而能透發鬱結,置金石器中尚能滲出,故遇積聚等邪,無不消解也。能化七十二種石。
此軟堅之甚者。煉餌服之,輕身神仙。消盡人身之滓穢,以存其精華,故有此效。
硝者,消也。朴硝乃至陰之精,而乘陽以出,其本水也,其標火也。遇濕則化為水,遇火則升為火,體最清而用最變,故丹家重之。石屬金,硝遇火則亦變火。蓋無火之性,而得火之精氣者也。火鑠金,故能化石。
白話文:
朴硝味道苦而性寒。說朴硝味道是鹹的,卻又說是苦的,或許是古代出產的地方和現在不同,所以味道不同吧,又或許是因為鹹味到了極致就會產生苦味吧。它主要治療各種疾病,能去除寒熱等邪氣。邪氣凝結就會產生寒熱,朴硝味鹹而苦,能軟化堅硬的物質,並將之化解散開。它可以驅逐六腑中積聚、結塊、固結的病症,朴硝質地重但藥性輕,能穿透發散鬱結的病症。將朴硝放置在金屬或石頭製成的器皿中,它還能滲透出來,所以遇到積聚等邪氣,沒有不能被它消解的。它還可以化解七十二種石頭。
這是軟化堅硬的藥物中效果非常好的。如果將它煉製成丹藥服用,可以使身體輕盈,像神仙一樣。它能消除人體內所有的雜質汙穢,保留精華,所以有這樣的功效。
硝的本意是消除。朴硝是極陰之精華,藉助陽氣而顯現出來。它的本質是水,而表象是火。遇到濕氣就會化為水,遇到火就會升騰為火。它的本體最為清澈,而作用卻變化多端,所以煉丹的人非常重視它。石頭屬於金,硝遇到火也會變成火。大概是它本身沒有火的性質,卻得到了火的精氣。火可以熔化金屬,所以能化解石頭。
3. 滑石
味甘寒。主身熱,寒能除熱。泄澼,滑石,能滑利大小腸,分清水穀。谷水分,則泄澼愈矣。女子乳難,乳亦水類,滑石利水且能潤竅,故有通乳之功。癃閉,利小便,滑利小腸。蕩胃中積聚寒熱,滑利大腸,凡積聚寒熱由蓄飲垢膩成者,皆能除之。益精氣。邪去則津液自生。久服輕身,耐飢長年。通利之藥,皆益胃氣。胃氣利,則其效如此。
此以質為治,凡石性多燥,而滑石體最滑潤,得石中陰和之性以成,故通利腸胃,去積除水,解熱降氣。石藥中之最和平者也。
白話文:
滑石,味道甘甜、性寒涼。主要能治療身體發熱,寒涼的特性可以消除熱症。能治療腹瀉,因為滑石能夠滑利大小腸,使水分和食物殘渣分開。當水分和食物殘渣分離後,腹瀉自然會好轉。對於婦女產後乳汁難以下來的情況,乳汁也屬於液體的一種,滑石能夠利水並且潤滑孔竅,所以有通乳的功效。也能治療小便不暢,因為它能滑利小腸,幫助排尿。還可以清除胃中積聚的寒熱,滑利大腸,凡是由於飲食積滯或水液停滯所引起的寒熱,都能夠消除。另外,滑石還可以增益精氣,當邪氣去除後,津液自然就會產生。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,耐餓並且延年益壽。通常來說,通利的藥物都能夠增益胃氣,當胃氣順暢時,藥效就會如此顯著。
這段文字是根據滑石的特性來解釋其療效,一般的石頭類藥物性質多為乾燥,而滑石的質地最為滑潤,它是石頭中陰性平和的代表,因此可以通利腸胃,去除積滯、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,並且能退熱降氣。滑石是石頭類藥物中最為平和的一種。
4. 禹餘糧
味甘寒。主咳逆,補中降氣,不使上逆。寒熱,除脾胃氣虛,及有濕滯之寒熱。煩滿,補脾之功。下赤白,質燥性寒,故能除濕熱之疾。血閉癥瘕,消濕熱所滯之瘀積。大熱。熱在陽明者必甚,此能除之。煉餌服之,不飢,其質類穀粉而補脾土,所以謂之糧而能充飢也。輕身延年。補養後天之效。
禹餘糧,色黃、質膩、味甘,乃得土氣之精以生者也。故補益脾胃,除熱燥濕之功為多。凡一病各有所因,治病者必審其因而治之,所謂求其本也。如同一寒熱也,有外感之寒熱,有內傷之寒熱,有雜病之寒熱,若禹餘糧之所治,乃脾胃濕滯之寒熱也。後人見本草有治寒熱之語,遂以治凡病之寒熱,則非惟不效,而且有害。
自宋以來,往往蹈此病,皆本草不講之故耳。
白話文:
禹餘糧,味道甘甜,性質寒涼。主要可以治療咳嗽氣逆,補養中焦、使氣往下行,不讓氣往上衝。對於寒熱症狀,可以去除脾胃氣虛,以及濕氣停滯所造成的寒熱。對於胸悶煩躁,有補養脾胃的功效。對於排泄赤白痢疾,因為它質地乾燥、性質寒涼,所以能去除濕熱引起的疾病。對於婦女經血閉止、腹部腫塊,可以消除濕熱停滯造成的瘀積。對於大熱症狀,尤其熱在陽明經的會更加嚴重,這個藥可以去除這種熱。將禹餘糧煉製成藥丸服用,可以不感到飢餓,它的質地像穀物磨成的粉,可以補養脾土,所以被稱為「糧」並且可以充飢。能夠使身體輕健、延年益壽,具有補養後天的功效。
禹餘糧,顏色黃色、質地黏膩、味道甘甜,是吸收土的精華而生成的。所以,它補養脾胃、去除熱邪、乾燥濕氣的功效比較多。所有疾病各有其原因,治療疾病的人必須仔細審察原因來治療,這就是所謂的探求根本。例如同樣是寒熱症狀,有外感引起的寒熱、有內傷引起的寒熱、有其他雜病引起的寒熱,而禹餘糧所治療的,是脾胃濕氣停滯造成的寒熱。後人看到本草綱目記載它能治療寒熱,就用它來治療各種疾病的寒熱,這樣不僅沒有效果,而且有害。
從宋朝以來,往往都犯這種錯誤,都是因為本草綱目沒有詳細說明緣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