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大椿

《神農本草經百種錄》~ 下品 (1)

回本書目錄

下品 (1)

1. 附子

味辛溫。主風寒咳逆邪氣,寒邪逆在上焦。溫中,除中焦之寒。金瘡,血肉得暖而合。

白話文:

味道辛辣而溫暖的藥物,主要用於治療風寒引起的咳嗽和逆氣。當寒邪逆行至上焦時,這種藥物有助於溫暖中焦,排除中焦的寒氣。此外,對於金瘡(外傷),它可以促進血肉的溫暖和愈合。

破症堅積聚,血瘕,寒氣凝結,血滯於中,得熱乃行也。寒濕踒躄,拘攣,膝痛不能行步。此寒邪之在下焦筋骨間者。

白話文:

治療頑固積聚症狀、血塊凝聚、寒氣凝結、血氣滯留在體內,遇到溫熱後才能散去。寒濕之氣造成抽搐,四肢彎曲攣縮、膝蓋疼痛,無法行走。這是寒邪之氣存在於下焦筋骨之間的緣故。

凡有毒之藥,性寒者少,性熱者多。寒性和緩,熱性峻速,入於血氣之中,暴烈性發,體益不支,臟腑嬌柔之物,豈能無害,故須審慎用之。但熱之有毒者,速而易見;而寒之有毒者,緩而難察,尤所當慎也。

白話文:

凡是含有毒性的藥物,性情較為寒涼的較少,性情較為溫熱的較多。寒涼的藥性緩和,溫熱的藥性迅速激烈,如果進入人體的氣血中,會迅速發揮作用,使身體無法承受,內臟器官嬌弱脆弱,怎麼能承受得住?所以使用時必須謹慎。不過,溫熱有毒的藥物,毒性發作得快、容易察覺;而寒涼有毒的藥物,毒性發作得慢、不易察覺,更需要小心謹慎。

2. 半夏

味辛平。主傷寒寒熱,寒熱之在肺胃間者。心下堅,下氣,辛能開肺降逆。咽喉腫痛,頭眩,開降上焦之火。胸脹,咳逆,腸鳴,氣降則通和,故能愈諸疾。止汗。澀斂肺氣。半夏色白而味辛,故能為肺經燥濕之藥。肺屬金,喜斂而不喜散,蓋斂則肺葉垂而氣順,散則肺葉張而氣逆。

白話文:

中藥半夏,味道辛辣,性情平和。主要用於治療傷寒感冒,寒熱之氣積聚在肺胃之間引起的疾病。它可以堅固心臟以下的部位,下行通行之氣,辛辣藥性能夠舒張肺氣,降下逆氣。用於治療咽喉腫痛,頭暈,舒張並降低上焦之火。用於治療胸脹,咳嗽,逆氣,腸鳴,氣往下行,則氣血運行通暢和諧,所以能治癒諸多疾病。用於治療盜汗。收斂肺氣。半夏是白色的,味道辛辣,因此能成為肺經燥濕藥。肺屬金,喜歡收斂而不喜歡擴散,因為收斂時肺葉垂下,氣息順暢,擴散時肺葉張開,氣息逆流。

半夏之辛,與薑桂之辛迥別,入喉則閉不能言,塗金瘡則血不復出,辛中帶澀,故能疏而又能斂也。又辛之斂,與酸之斂不同,酸則一主於斂,辛則斂之中有發散之意,尤與肺投合也。

白話文:

半夏的辛辣和薑桂的辛辣完全不同,吞下去後會閉住喉嚨說不出話來,塗抹在金瘡上則血不再流出,辛辣中帶澀,所以既能疏散又能收斂。另外辛辣的收斂和酸味的收斂不同,酸味只會收斂,辛辣在收斂的同時又有發散的意思,尤其與肺相合。

3. 大黃

味苦寒。主下瘀血,血閉除血中熱結之滯。寒熱,血中積滯之寒熱。破癥瘕積聚,凡腹中邪氣之積,無不除之。留飲宿食,盪滌腸胃,推陳致新,凡腹中飲食之積,無不除之。通利水穀,調中化食,助腸胃運化之力。安和五臟。邪積既去,則正氣自和。

白話文:

味苦,性寒。主治瘀血,血閉,去除血液中的熱結滯留。寒熱,指血液中的積滯寒熱。破除癥瘕積聚,凡是腹中的邪氣積聚,沒有不能去除的。去除停留在體內的飲品和食物,蕩滌腸胃,推動陳舊物質排出,使之更新,凡是腹中的飲食積聚,沒有不能去除的。暢通水穀,調和中氣,化解食物,幫助腸胃運化的力量。安和五臟。邪積去除後,正氣自然和順。

大黃色正黃而氣香,得土之正氣正色,故專主脾胃之疾。凡香者,無不燥而上升。大黃極滋潤達下,故能入腸胃之中,攻滌其凝結之邪,而使之下降,乃驅逐停滯之良藥也。

白話文:

大黃呈現純正的黃色,清香四溢,它獲取了土的精華而呈現純正的顏色,因此,大黃專攻脾胃方面的疾病。一切具有香氣的東西,都是具有乾燥性質而且能向上升發。大黃極其滋潤但同時又能通向下焦,所以,它能夠進入腸胃,滌除積滯的邪氣,讓邪氣向下排出。因此,大黃是驅除積滯的良藥。

4. 葶藶

味辛寒。主癥瘕,積聚結氣,水飲所結之疾。飲食寒熱,破堅逐邪,亦皆水氣之疾。通利水道。肺氣降則水道自通。

白話文:

藥物味道辛辣、性寒涼。主治癥結、積聚、結氣、水飲所導致的疾病。飲食寒熱引起的疾病,以及破除堅硬的腫塊、驅逐邪氣,也都是水氣引起的疾病。通利水道。肺氣下降,水道自然暢通。

葶藶滑潤而香,專瀉肺氣,肺為水源,故能瀉肺,即能瀉水。凡積聚寒熱從水氣來者,此藥主之。大黃之瀉從中焦始,葶藶之瀉從上焦始。故《傷寒論》中承氣湯用大黃,而陷胸湯用葶藶也。

白話文:

葶藶性滑潤而有香氣,專門瀉肺氣,肺是水源,所以葶藶能瀉肺,也就有瀉水作用。凡是體內積聚寒熱從水氣而來的,用此藥都可以治療。大黃的瀉法從中焦開始,葶藶的瀉法從上焦開始。所以《傷寒論》裏的承氣湯用大黃,而陷胸湯則用葶藶。

5. 旋覆花

味鹹溫。主結氣脅下滿,驚悸,除中上二焦結閉之疾。除水,咸能潤下。去五臟間寒熱,五臟留結不通所生之寒熱。補中下氣,開氣下達,皆咸降之功。

白話文:

味道鹹熱。主治脅下有硬結,驚悸,解除中上二焦的結閉之疾。去除水腫,鹹能滋潤而下降。去掉五臟之間的寒熱,五臟留結不通所產生的寒熱。補中下之氣,使氣往下通達,都是鹹的降下功效。

此以味為治,凡草木之味,咸者絕少。咸皆治下,咸而能治上焦者尤少。惟此味鹹而治上,為上中二焦之藥。咸能軟堅,故凡上中二焦凝滯堅結之疾,皆能除之。凡體輕氣芳之藥,往往能消之,疾無不因郁遏而成。《內經》云:火鬱則發之。輕芬之體能發散,故寒熱除也。

白話文:

中醫認為,味道是治療疾病的重要因素。在草木的各種味道中,鹹味最少。鹹味藥物大多治療下焦疾病,而能治療上焦疾病的鹹味藥物就更少了。只有海藻具有鹹味,卻能治療上焦疾病,因此它是一種治療上中二焦疾病的上品藥物。鹹味藥物能軟化堅硬的物質,因此凡是上中二焦凝滯堅結的疾病,都能用鹹味藥物來治療。凡是體輕氣香的藥物,往往都能起到消散的作用。疾病無不因鬱遏而成。《內經》說:火鬱則發之。體輕氣香的藥物能發散,所以能消除寒熱病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