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幼幼集成》~ 卷一 (54)
卷一 (54)
1. 入方
厚朴溫中湯,治胃寒心腹脹。
紫厚朴(一錢五分),真廣皮(一錢),黑薑炭(一錢),白雲苓(一錢),草蔻仁(五分),南木香(五分),炙甘草(五分)
虛兼寒者,加熟附子五分、青化桂五分。生薑三片。
塌氣丸,治寒氣鬱結,肚腹虛脹。
胡椒仁(一兩),全蠍尾(五錢,揀去鉤子,洗淨,炒乾)
上以胡椒略去皮,取淨一兩,炒過,和蠍尾研末,麵糊丸極小。每服一二錢,陳皮湯送下。
集成沆瀣丹,方見卷二胎疾門。
集成三仙丹,方見卷二類搐門。
異功散,方見卷二傷食門。
荊防敗毒散,治瘡疥毒氣內陷,肚腹作腫。
荊芥穗,北防風,淨連翹,陳枳殼,綠升麻,南薄荷,川羌活,川獨活,粉乾葛,川木通,金銀花,片黃芩,正川芎,黑梔仁,炙甘草(以上每味各一錢)
上身腫,加蔥三莖;下身腫,加燈芯十莖,水煎服。
白話文:
厚朴溫中湯,治療胃部寒冷引起的心口及腹部脹滿。
藥材: 紫厚朴(約5.6克),真廣皮(約3.7克),黑薑炭(約3.7克),白茯苓(約3.7克),草蔻仁(約1.9克),南木香(約1.9克),炙甘草(約1.9克)
如果體質虛弱又怕冷,可以加入熟附子約1.9克和青化桂約1.9克。再加三片生薑。
塌氣丸,治療寒氣鬱積,導致肚子脹滿。
藥材: 胡椒仁(約37.5克),全蠍尾(約18.7克,去除鉤子,洗淨,炒乾)
做法: 將胡椒略去外皮,取淨重約37.5克,炒過,和蠍尾一起磨成粉末,用麵糊做成極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約3.7克至7.5克,用陳皮湯送服。
集成沆瀣丹,藥方在第二卷胎疾門中。
集成三仙丹,藥方在第二卷類搐門中。
異功散,藥方在第二卷傷食門中。
荊防敗毒散,治療瘡疥毒氣侵入體內,導致肚子脹大腫脹。
藥材: 荊芥穗,北防風,淨連翹,陳枳殼,綠升麻,南薄荷,川羌活,川獨活,粉葛根,川木通,金銀花,片黃芩,正川芎,黑梔仁,炙甘草(以上每味各約3.7克)
用法: 如果是上半身腫脹,加入三根蔥;如果是下半身腫脹,加入十根燈心草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2. 腹脹簡便方
治氣脹、水脹,用羯雞糞乾者一升,炒焦黃色,出火毒,研細末,以百沸湯三升淋汁,每服一盞,調木香、檳榔末各五分。此中滿蠱毒脹有一無二之方也。
治食脹、氣脹,用蘿蔔子一兩,研細末,水調濾汁,用砂仁一兩,以蘿蔔子汁浸一宿,炒乾,又浸又炒,共七次,為末。每服一錢,米飲調下。
白話文:
腹脹簡易處理方法
治療因氣體或水分積聚引起的腹脹,使用曬乾的公雞糞便一升,用鍋炒至焦黃色,去除火毒,磨成細末。用三升沸水淋下,取汁液,每次服用一小碗,加入木香和檳榔粉末各五分一同服用。這個方子對於因體內積滯、毒素引起的腹脹,效果非常好,是獨一無二的良方。
治療因飲食或氣體停滯引起的腹脹,使用蘿蔔籽一兩,磨成細末,用水調勻後濾取汁液。再用砂仁一兩,用蘿蔔籽汁浸泡一夜,然後炒乾,重複浸泡和炒乾的步驟,共七次,最後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一錢,用米湯送服。
3. 黃疸證治
經曰:身痛而色微黃,齒垢黃,爪甲上黃,黃疸也。又曰:溺黃赤安臥者,黃疸。已食如飢者,胃疽。夫黃疸之證,古人多言為濕熱,及有五疸之分,皆未足以盡之。予謂黃之大要,亦惟有二:曰陽黃,曰陰黃。而寒熱虛實,總括二者之中,無餘義矣。
一、陽黃證,因濕多成熱,熱則生黃。此則所謂濕熱證也。其證必身熱煩渴,或躁擾不寧,或消穀善飢,或小便熱痛,或大便秘結,其脈實而有力。此證不拘外感風濕,內傷食飲,皆能致之。但察兒之元氣尚強,脾胃無損,而濕熱果盛者,直宜清火邪、利小便,茵陳五苓散最穩,胃苓湯加茵陳亦佳;若大便秘結熱甚者,集成沆瀣丹。
一、陰黃證,全非濕熱,而總由氣血之敗。蓋氣不生血,所以血敗,血不華色,所以色敗。凡病黃而絕無陽證陽脈者,便是陰黃,或因大病之後,或脾胃久虧,故脾土之色自現於外。其證喜靜惡動,喜暗畏明,神思困倦,言語輕微,畏寒少食,四肢無力,或大便不實,小水如膏。此皆陽虛之候,與濕熱發黃者反如冰炭,使非速救元氣,大補脾胃,終無復元之理。
且此證最多,而昧者不察,遂云黃疸同是濕熱,而用茵陳、梔子清火利水,則無有不隨藥而斃者。如四君子、五君煎、溫胃飲,是其宜也。
凡小兒脾胃素弱,常有積滯,面色多帶黃白,不可消積,惟以集成肥兒丸多服。使脾胃健,食自消,灌溉臟腑,流行榮衛,自然五色修明,何黃之有?
小兒黃病,昧者一概呼為濕熱,無非除濕利水,清熱退黃,除此之外,無別法矣。豈知濕熱發黃者少,脾虛發黃者多。蓋脾土強者,足以捍禦濕熱,必不生黃,惟其脾虛不運,所以濕熱乘之。治此者,無非暫去濕熱,茵陳五苓散亦佳;黃稍退,即速健脾,不得屢用消耗,而謂有是病用是藥也。
若面目俱黃而帶虛浮,唇白舌淡,口不渴,身不熱,夜無煩熱,小便不澀,不可認為濕熱而分利之,速救脾胃。四君子六君是其宜也。
凡服分利之藥,黃久不退,以致口淡心慌,四肢軟弱,憎寒發熱,小便帶濁,皆為虛甚。宜四君子煎送八味地黃丸,不可再行分利,以致脾敗腎絕而死矣。
白話文:
黃疸的病症與治療
醫書上說:「身體疼痛而膚色微黃,牙齒上有黃垢,指甲也變黃,這就是黃疸。」又說:「小便黃赤,喜歡安靜躺著的,是黃疸。已經吃過東西卻像沒吃飽一樣,這是胃部生瘡。」關於黃疸這種病症,古人多半認為是濕熱引起的,並將其分為五種不同的黃疸,但這些說法都不夠全面。我認為黃疸的主要原因只有兩種:陽黃和陰黃。而寒熱虛實的狀況,都包含在這兩種分類中,沒有其他的解釋。
一、陽黃
陽黃通常是因為體內濕氣過多轉化為熱,熱則導致皮膚發黃。這就是所謂的濕熱證。這種情況下,患者會出現發熱、口渴煩躁、坐立不安、容易感到飢餓、小便灼熱疼痛、大便乾燥等症狀,而且脈象強勁有力。這種病症不論是外感風濕,還是內傷飲食,都可能引起。但只要觀察到孩子的元氣還充足,脾胃功能沒有損傷,而且濕熱確實很盛,就應該直接用清熱、利小便的藥物來治療,茵陳五苓散效果最好,胃苓湯加茵陳也可以。如果大便乾燥嚴重,可以使用集成沆瀣丹。
二、陰黃
陰黃則完全不是因為濕熱,而是由於氣血衰敗導致的。因為氣不足以生血,所以血衰敗,血色無法滋潤皮膚,所以膚色變得不好。凡是黃疸患者沒有出現發熱等陽性症狀,脈象也沒有陽證特徵的,就是屬於陰黃。這種黃疸可能是大病之後,也可能是脾胃長期虛弱引起的,因此脾臟的顏色會直接顯現在皮膚上。陰黃患者喜歡安靜,不喜歡活動,喜歡黑暗,怕光,精神困倦,說話聲音微弱,怕冷、食慾不佳、四肢無力,或者大便不成形,小便像米湯一樣混濁。這些都是陽虛的表現,和濕熱引起的發黃完全相反。如果不趕快補元氣,大補脾胃,最終是無法恢復健康的。
而且陰黃的情況最為常見,但很多人不了解,認為黃疸都是濕熱引起的,於是就用茵陳、梔子等清熱利水的藥物來治療,結果往往會因為用藥不當而喪命。這種情況應該使用四君子湯、五君煎、溫胃飲等藥方。
如果小孩子的脾胃本來就虛弱,常常有積食,臉色多半會帶點黃白色,這時候不能用消積的藥,而是應該多服用集成肥兒丸。這樣可以使脾胃變得強健,食物自然可以消化,營養可以輸送到各個臟腑,身體自然健康,膚色也就會變得正常。
有些醫生對小兒黃疸不加區分,一律認為是濕熱引起的,只會使用除濕利水、清熱退黃的藥物。他們不知道,濕熱引起的黃疸其實很少,大部分都是脾虛引起的。脾胃強壯的人,足以抵抗濕熱,不會出現黃疸。只有脾虛、功能失調的時候,濕熱才會侵入體內。治療這種情況,可以暫時用藥祛除濕熱,茵陳五苓散也是個不錯的選擇。但黃疸稍退之後,就要趕快健脾,不能長期使用祛濕的藥,否則反而會損害身體。
如果患者面部和眼睛都發黃,而且帶有虛浮的感覺,嘴唇蒼白,舌苔淡白,不口渴,身體不發熱,晚上沒有煩躁發熱,小便也不澀痛,就絕對不能認為是濕熱引起的而使用利水的藥物,應該趕快補養脾胃。可以使用四君子湯或六君子湯。
如果服用利水藥物後,黃疸長期不退,甚至出現口淡、心慌、四肢無力、怕冷發熱、小便渾濁等症狀,說明身體已經非常虛弱了。這時候應該使用四君子煎送服八味地黃丸,絕對不能再使用利水的藥物,否則會導致脾腎衰竭而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