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幼幼集成》~ 卷一 (53)
卷一 (53)
1. 入方
參蘇飲,方見卷三咳嗽門。
五皮湯,方見卷二傷濕門。
五苓散,方見卷二傷暑門。
胃苓丸,方見卷二傷濕門。
加味胃苓丸,即胃苓丸本方加後藥。
頭面腫初起,略加麻黃;作喘加桑白皮、杏仁;小便黃赤加木通;身腫加五加皮;腹脹加砂仁、白蔻、丁香、枳殼;腳冷不溫加附子、上青桂、防己。
平胃散,方見卷三瘧疾門。
加味四君子湯,治脾敗胃傷,陰寒作腫,多服自消。
官揀參(一錢),漂白朮(一錢),白雲苓(一錢五分),上青桂(八分),黑炮姜(一錢),西砂仁(一錢),白豆蔻(一錢),公丁香(三分),炙甘草(五分)
大棗三枚,水煎,半飢溫服,以愈為度。
白話文:
參蘇飲,配方在第三卷咳嗽篇。
五皮湯,配方在第二卷傷濕篇。
五苓散,配方在第二卷傷暑篇。
胃苓丸,配方在第二卷傷濕篇。
加味胃苓丸,就是胃苓丸原方加上後面的藥材。
頭面部腫脹剛開始時,稍微加麻黃;出現喘息加桑白皮、杏仁;小便黃赤加木通;身體腫脹加五加皮;腹部脹氣加砂仁、白蔻、丁香、枳殼;腳冰冷不溫加附子、上青桂、防己。
平胃散,配方在第三卷瘧疾篇。
加味四君子湯,用來治療脾胃虛弱,陰寒導致的腫脹,多服自然會消退。
選用官揀人參(一錢)、漂白朮(一錢)、白雲苓(一錢五分)、上青桂(八分)、黑炮姜(一錢)、西砂仁(一錢)、白豆蔻(一錢)、公丁香(三分)、炙甘草(五分)。
加入大棗三枚,用水煎煮,在半飢餓的狀態下溫服,以痊癒為止。
2. 水腫簡便方
凡小兒患腫,切須忌鹽,鹽助水邪,服之愈甚,必待腫消之後,以鹽煅過,少少用之。治水腫從腳起入腹則難治,用紅飯豆五升,水煮極熟,取湯四五升,溫浸兩膝之下,冷則重暖;若已入腹,以紅豆煮湯,日日服之亦消,蓋紅豆之功,專於行濕利小便故也。
治腳腫,掘杉木根切斷,而內色紅者為油杉,方可用,若切開白色者,不堪。以紅根切碎,煎濃湯,將腫腳先熏後洗,一二次自消。又方,以紅糟一大碗,加入生薑、生蔥,三味同煎湯,先熏後洗。
又治頭面手足俱腫,用苦葶藶一兩,隔紙炒熟,研細末,以大紅棗蒸過,去核取肉,和前末,杵勻為丸,如小豆大,每服七粒,白湯下,日三服,五七日則小便多,腫自消也。忌鹹酸生冷。
傷寒傷濕腫,以羌活切片,萊菔子二味等分,同炒香取起,揀去萊菔不用,只以羌活為末。每服一錢,初日一服,二日二服,三日三服,效。
腫證氣喘,男婦大小,腫因積得,既取積而腫再作,小便不利。若再用利藥,性寒而小便愈不通矣,醫者至此束手。蓋中下二焦氣不升降,為陰寒痞隔,水遂凝而不通。用熟附子三錢、生薑二錢、沉香三分,同煎濃湯,冷服;大人附子一兩、生薑六錢、沉香磨濃汁,以附薑湯對服。不拘服數,以愈為度。
身面浮腫,坐臥不得,取向東桑枝燒灰淋汁,煮紅豆數升,每飢即食之,不得別飲湯水。
水腫本於脾虛不能制水,水積妄行而為腫,當以參、術補脾為主,使脾氣實,則能健運而水自行,切不可下。
白話文:
小孩如果得了水腫,一定要禁吃鹽,因為鹽會幫助水邪為害,吃了會更嚴重,必須等到水腫消退後,才能用煅燒過的鹽,少量使用。水腫如果從腳開始,然後蔓延到腹部,就難以治療。可以用紅飯豆五升,加水煮到非常熟爛,取湯四五升,溫熱時用來浸泡兩膝以下部位,水冷了就再加熱,如果水腫已經進入腹部,用紅豆煮湯,每天喝也可以消腫,因為紅豆的功效,專門在於排除濕氣、利尿。
治療腳腫,挖出杉樹根,切開後內部呈現紅色的,稱為油杉,才可以使用。如果切開是白色的,就不能用。把紅色的杉根切碎,煎成濃湯,用來先熏後洗腫脹的腳,一兩次就會消腫。還有一個方法,用一大碗紅糟,加入生薑、生蔥,三種一起煎湯,也是先熏後洗。
治療頭、臉、手、腳都腫脹,用苦葶藶一兩,隔著紙炒熟,磨成細末,再把大紅棗蒸過,去核取肉,和之前的藥末一起搗勻做成丸子,像小豆子那麼大,每次服用七顆,用白開水送服,一天三次,五到七天就會小便增多,水腫自然消退。要忌吃鹹、酸、生冷的東西。
如果是感冒或濕氣引起的腫脹,用羌活切片、萊菔子兩種藥材等分,一起炒香後取出,挑去萊菔子不用,只把羌活磨成末。每次服用一錢,第一天吃一次,第二天吃兩次,第三天吃三次,就會有效。
水腫導致氣喘,無論男女老少,腫脹是因為積滯引起的。雖然消除了積滯,但水腫又再次發生,而且小便不順暢。如果再使用利尿藥,藥性寒涼,反而會讓小便更不通。醫生遇到這種情況也會束手無策。這是因為中下二焦的氣機升降失調,造成陰寒阻塞,水液因此凝結不通。可以用熟附子三錢、生薑二錢、沉香三分,一起煎成濃湯,放冷後服用。大人則用附子一兩、生薑六錢、沉香磨成濃汁,用附子生薑湯一起送服,不限制服用次數,直到痊癒為止。
全身浮腫,坐立難安,可以取向東生長的桑樹枝燒成灰,加水淋汁,用這個汁液煮紅豆數升,每次肚子餓就吃,不要喝其他湯水。
水腫的根本原因在於脾虛,無法控制水分,水液積聚而四處亂走,形成水腫。應該用人參、白朮等來補脾為主,使脾氣強盛,才能正常運化而使水自行消退,千萬不能使用利尿的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