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復正

《幼幼集成》~ 卷四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)

1. 腫滿證治

經曰:膚脹者,寒氣客於皮膚之間,腹大,身盡腫,皮厚,按之窅而不起,腹色不變,此其候也。又曰: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。又曰:水病下為胕腫腹大,上為喘呼,不得臥者,標本俱病。夫腫滿之證,悉由脾胃之虛也。脾土喜燥而惡濕。因中氣素弱,脾虛無火,故水濕得以乘之,而脾愈不運,則乳食凝而不化,停積於中,而腫滿作焉。治腫者,當以脾胃為本,而以浮腫為標,斯庶幾矣。

白話文:

古籍記載:皮膚浮腫,是寒氣侵犯到皮膚之間而引起的,肚子變大,身體整體腫脹,皮膚增厚,按壓會覺得空空且不會彈起來,肚子顏色沒有發生變化,這都是浮腫的症狀。又說:各種濕腫滿脹的疾病,都跟脾臟有關。又說:水病下半身會出現小腿腫脹、肚子變大,上半身會喘氣、呼吸困難,無法躺下睡覺,這說明病症在根本和表面都已經出現了。所以腫脹滿脹的症狀,都是因為脾胃虛弱所引起的。脾臟屬土,喜歡乾燥而討厭濕氣,由於中氣原本就弱,脾臟虛弱而沒有生髮陽氣,導致水濕乘虛而入,脾臟的功能逐漸衰退,乳食凝結在體內無法消化,停留在體內而導致腫脹滿脹的情況發生。要治療腫脹,應該以脾胃為根本,以浮腫為表面,這樣纔有可能治好。

若以消伐克削為能事,未有不致危殆者。

治腫當分上下,經曰:面腫者風,足腫者濕。凡腫自下而起者,皆因於風,其治在肺,宜發散之,參蘇飲五皮湯。腫自下而起者,因於腎虛水泛,或因於脾氣受濕,宜滲利之。故仲景云:治濕不利小便,非其治也。宜五苓散防己檳榔

白話文:

治療腫脹時,必須先分辨是上半身腫還是下半身腫。經書上說:臉腫是風證,腳腫是濕證。所有由下往上腫脹的,都是因為風證,應該治療肺臟,並發散邪氣。可以用參蘇飲合五皮湯來治療。由下往上腫脹的,是因為腎虛水泛,或者脾氣受濕。應該滲濕利水,所以仲景說:治療濕證不順利小便,並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應該服用五苓散加防己、檳榔。

一身盡腫者,或胎稟不足,卒冒風寒,或因瘧痢脾虛,皆能作腫。輕者胃苓丸,重者加味胃苓丸,當與末條參考。

白話文:

如果全身都腫脹,可能是由於胎裡不足,突然遭遇風寒,或者由於患瘧疾、痢疾導致脾虛,這些都有可能引起腫脹。輕微的腫脹可以服用胃苓丸,嚴重的腫脹可以服用加味胃苓丸,服用時應參考末條。

凡小兒之腫在表者,頭痛身熱,此風寒在表。宜微汗之,五苓散少加麻黃葛根、蘇葉、杏仁以發之。若身無熱,五苓散加肉桂,膀胱氣化,小便利而腫消矣。

白話文:

對於小孩子的浮腫是發生在表面的,頭痛且身體發熱,這是風寒在表面的原因。適合微微發汗,五苓散加一點麻黃、葛根、蘇葉、杏仁來發汗出病邪。如果身體沒有發熱,五苓散加肉桂,膀胱功能正常,小便通暢,浮腫就會消除。

陽水腫,身熱,大便秘,小便赤澀,煩躁口渴,以五皮湯作煎,送沆瀣丹微下之;陰水腫,身不熱,口不渴,身冷怯寒,二便自調,平胃散加白茯苓草果木香藿香

白話文:

陽性水腫,身體發熱,大便便祕,小便赤熱,煩躁口渴,用五皮湯煎服,送服沆瀣丹使體內水濕排出;陰性水腫,身體不熱,不渴,畏寒、怕冷,小便、大便正常,用平胃散加白茯苓、草果、木香、藿香。

凡腫證先起於腹,而散於四肢者可治;先起於四肢,後歸於腹者不可治。

若小兒元氣本虛,復遇大病之後,而渾身浮腫,四肢冷,不渴,小便清長,大便滑泄,不思飲食。此陰寒之極,脾胃將絕,治腫之方俱不可用,惟以四君子湯加青化桂、炮薑、砂仁、白蔻,以救其脾胃,斯可矣。昧者但見其腫,不知元氣之竭絕,而猶消導利水,復以舟車、禹功暨大戟芫花甘遂劫奪之者。此殺人之事,慎之戒之!

白話文:

如果小兒原本元氣虛弱,而又遇到大病之後,出現全身水腫、四肢冰冷、不口渴、小便清澈而量多、大便滑泄、不想吃東西的症狀。這是陰寒之氣極盛,脾胃功能將要衰竭的表現,治療水腫的方法都不可使用,只能用四君子湯加青化桂、炮薑、砂仁、白蔻,來挽救脾胃的功能,這樣纔有可能治癒。那些不明事理的醫生只看到水腫的症狀,而不知道小兒元氣已經極度衰竭了,還用消導利水的藥物來治療,甚至使用舟車、禹功、大戟、芫花、甘遂等峻烈藥物來攻下。這種做法等於殺人了,一定要謹慎小心,不要犯這樣的錯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