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復正

《幼幼集成》~

回本書目錄

1. 卷四

2. 腫滿證治

經曰:膚脹者,寒氣客於皮膚之間,腹大,身盡腫,皮厚,按之窅而不起,腹色不變,此其候也。又曰: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。又曰:水病下為胕腫腹大,上為喘呼,不得臥者,標本俱病。夫腫滿之證,悉由脾胃之虛也。脾土喜燥而惡濕。因中氣素弱,脾虛無火,故水濕得以乘之,而脾愈不運,則乳食凝而不化,停積於中,而腫滿作焉。治腫者,當以脾胃為本,而以浮腫為標,斯庶幾矣。

若以消伐克削為能事,未有不致危殆者。

治腫當分上下,經曰:面腫者風,足腫者濕。凡腫自下而起者,皆因於風,其治在肺,宜發散之,參蘇飲合五皮湯。腫自下而起者,因於腎虛水泛,或因於脾氣受濕,宜滲利之。故仲景云:治濕不利小便,非其治也。宜五苓散加防己、檳榔。

一身盡腫者,或胎稟不足,卒冒風寒,或因瘧痢脾虛,皆能作腫。輕者胃苓丸,重者加味胃苓丸,當與末條參考。

凡小兒之腫在表者,頭痛身熱,此風寒在表。宜微汗之,五苓散少加麻黃、葛根、蘇葉、杏仁以發之。若身無熱,五苓散加肉桂,膀胱氣化,小便利而腫消矣。

陽水腫,身熱,大便秘,小便赤澀,煩躁口渴,以五皮湯作煎,送沆瀣丹微下之;陰水腫,身不熱,口不渴,身冷怯寒,二便自調,平胃散加白茯苓、草果、木香、藿香。

凡腫證先起於腹,而散於四肢者可治;先起於四肢,後歸於腹者不可治。

若小兒元氣本虛,復遇大病之後,而渾身浮腫,四肢冷,不渴,小便清長,大便滑泄,不思飲食。此陰寒之極,脾胃將絕,治腫之方俱不可用,惟以四君子湯加青化桂、炮薑、砂仁、白蔻,以救其脾胃,斯可矣。昧者但見其腫,不知元氣之竭絕,而猶消導利水,復以舟車、禹功暨大戟、芫花、甘遂劫奪之者。此殺人之事,慎之戒之!

白話文:

腫脹病症的治療

醫書上說:「皮膚腫脹,是因為寒氣侵入皮膚的間隙,會導致肚子脹大,全身都腫,皮膚變厚,按下去會凹陷且難以彈回,腹部顏色沒有改變,這是這種情況的症狀。」又說:「各種因濕氣引起的腫脹,都與脾有關。」還說:「因水濕引起的疾病,向下會導致腳腫和肚子脹大,向上會引起喘氣、呼吸困難、無法躺臥,這是標本都生病的狀況。」

腫脹的病症,大多是由於脾胃虛弱引起的。脾土喜歡乾燥而厭惡潮濕。因為身體中氣本來就虛弱,脾虛而沒有火力,所以水濕之氣得以侵入,導致脾氣更加無法運轉,使得吃進的食物無法消化,停留在體內,因而產生腫脹。治療腫脹,應以脾胃為根本,而將浮腫視為表象,這樣才可能有效。如果只一味地消散、攻伐、削弱,沒有不導致危險的。

治療腫脹要區分上半身和下半身,醫書上說:「臉部腫脹是因風引起,腳部腫脹是因濕引起。」凡是腫脹從下往上發展的,都是因為風邪,治療應從肺部著手,採用發散的方法,可以使用參蘇飲合五皮湯。腫脹從下而起的,是因為腎虛導致水液泛濫,或者因脾氣受濕,應該使用滲利的方法。所以醫書上說:「治療濕病不通利小便,就不是正確的方法。」可以使用五苓散加防己、檳榔。

全身腫脹的,有的是因為先天體質不足,突然遭受風寒,或是因為瘧疾、痢疾導致脾虛,都可能引起腫脹。輕微的可以使用胃苓丸,嚴重的可以使用加味胃苓丸,應參考最後一條的說明。

凡是小孩的腫脹在體表,伴隨頭痛、發熱,這是風寒侵襲體表。應該稍微發汗,可以使用五苓散少加麻黃、葛根、蘇葉、杏仁來發汗。如果身體沒有發熱,可以使用五苓散加肉桂,幫助膀胱氣化,小便順暢了腫脹自然會消退。

陽水腫,會發熱,大便秘結,小便赤澀,煩躁口渴,可以用五皮湯煎服,搭配沆瀣丹稍微服用;陰水腫,身體不發熱,不口渴,身體怕冷,二便正常,可以使用平胃散加白茯苓、草果、木香、藿香。

凡是腫脹先從腹部開始,然後擴散到四肢的可以治療;如果先從四肢開始,最後腫到腹部的就難以治療。

如果小孩的元氣本來就虛弱,又經歷一場大病,導致全身浮腫,四肢冰冷,不口渴,小便清長,大便滑瀉,沒有食慾。這是陰寒達到極點,脾胃功能快要衰竭,所有治療腫脹的藥方都不能用,只能使用四君子湯加青化桂、炮薑、砂仁、白蔻,來挽救脾胃,這樣才能有效。那些不了解情況的人,只看到腫脹,卻不知道是元氣已經衰竭,還用消導利水的藥物,甚至用峻猛的藥物來攻伐,這是會害死人的,務必謹慎戒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