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復正

《幼幼集成》~ 卷三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0)

1. 傷食證治

經曰: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。東垣云:飲者,無形之氣也;食者,有形之血也。由此推之,乳為血液,飲之類也;谷有糟粕,食之類也。乳之與食,原非同類,豈可不辨乎哉?

凡小兒飲食傷脾之證,非可一例而論。有寒傷、有熱傷;有暫病、有久病;有虛證、有實證。但熱者、暫者、實者,人皆易知;而寒者、久者、虛者,人多不識。如今之小兒,以生冷瓜果,致傷胃氣而為腹痛瀉利者,人猶以為火熱,而治以寒涼,是不識寒證也。有偶因停滯而為脹痛,人皆知其實也,然脾胃之素強者,即滯亦易化,惟其不能化者,則恆有脹滿之證。

又或有不食亦知飢,少食即作脹,或有無飢無飽,全不思食,或因病有傷胃氣,久不思食,本非有餘之證。時醫遇此,無論有餘不足,鮮有不用開胃消導之劑者,是不知虛證也。蓋脾胃原有運化之功用,今既不能化食,則運用之職已失其權,而尚可專意克削,以益其困乎!故凡欲治病,必先藉胃氣以為行藥之主。

若胃氣強者,攻之則去,而疾常易愈,此以胃氣強而藥力易行也;胃氣虛者,攻之亦不去,此非藥不去病,以胃氣本弱,攻之則益弱,而藥力愈不行,胃愈傷病亦愈甚矣。若乃體質貴賤,尤有不同。凡藜藿之兒,壯健之質,及新暴之病,自宜消伐,惟速去為善;如以弱質弱病,而不顧虛實,概施欲速攻治之法,則無有不危矣。

凡素喜冷食者,內必多熱;素喜熱食者,內必多寒。故內寒者,不喜寒;內熱者,不喜熱。然熱者嗜寒,多生中寒,寒者喜熱,多生內熱。《內經》所謂久而增氣,物化之常,氣增而久,夭之由也。凡治病者,又當於素稟中察其嗜好偏勝之弊。

凡飲食致病,傷於熱者多為火證,而停滯者少;傷於寒者多為停滯,而全非火證。大都飲食之傷,必因於寒物者居多,而溫平者次之。蓋熱則易於腐化流通,所以停滯者少。

馮楚瞻曰:凡小兒傷食,皆由胃氣怯弱。今時之醫,以平胃散為脾胃之準繩,孰知平胃者,胃中有高阜,則能使平之,使一平即止,不可過劑,過則平地反成坎矣。又不若枳實丸為勝,方為潔古老人所制,用枳實一兩、白朮二兩,補多於消,先補而後消也。但此丸原為傷食者設,今若專以為補脾藥,又誤矣。

夫枳實有推牆倒壁之功,用之不當,能無克削?即如山楂、神麯、麥芽,舉世所常用者,然山楂能化肉積,凡多年母豬肉之不爛,但入山楂一撮,登時皮肉即糜;又產婦兒枕痛,以山楂煎服,兒枕立化,可見其破滯之功,豈可輕用!曲、麥者,以米飯在瓷缸中,必藉曲以釀酒,必藉櫱以成糖。

脾胃在人身中非瓷缸比,原有化食之功,今食不化,因其所司者病也,只補其運用之能,而食自化,何必用此消克藥哉?

大凡小兒原氣完固,脾胃素強者,多食不傷,過時不飢。若兒先因本氣不足,脾胃素虧者,多食易傷,如攻伐一用,飲食雖消,而脾氣復經此一番消伐,愈虛其虛;後日食復不化,猶謂前藥已效,湯丸疊進,展轉相害,羸瘦日增,良可悲矣!故醫有貧賤之醫,有富貴之醫,膏粱子弟與藜藿不同,太平之民與瘡痍自別。

鄉村裡巷,頑夫壯士,暴有所傷,攻伐之劑,一投可愈;倘膏粱幼稚,稟受怯弱,嬌養柔脆,一例施之,貽害不小矣。

楚瞻曰:人之脾胃雖能化食,實由於水火二氣運用其間,非脾胃之所專能也。內火盛則脾胃燥,水盛則脾胃濕,皆不能健運,乃生諸病。如消渴證,火偏盛而水不能制;水腫證,水偏盛而火不能化。惟制其偏而使之平,則善矣。制者,非謂去水去火之意。人身水火,本自均平,偏者病也。

火偏多者,補水配火,不必去火;水偏多者,補火配水,不必去水。譬之天平,此重則彼輕,一邊重者,只補足輕之一邊,決不鑿去馬子,蓋馬子一定之數。今人見水利水,見火瀉火,是鑿馬子者也。

小兒之病,傷食最多,故乳食停滯,中焦不化而成病者,必發熱惡食,或噫氣作酸,或惡聞食氣,或欲吐不吐,或吐出酸水,或氣短痞悶,或腹痛啼叫。此皆傷食之候也,便宜損之。損之者,謂姑止之,勿與食也,使其自運。經謂傷之輕者,損谷則愈矣。損之不減,則用胃苓丸以調之;調之不減,則用保和丸以導之;導之不去,則攻下之。

輕則木香檳榔丸,重則消積丸。

傷食一證,最關利害。如遷延不治,則成積成癖;治之不當,則成疳成癆。故小兒之強壯者,脾胃素實,恃其能食,父母縱之,以致太過,停留不化。此食傷脾胃,真傷食也,可用前法治之。如小兒之怯弱者,脾胃素虛,所食原少,或因略加,即停滯而不化。此乃脾虛不能消穀,轉運遲耳,非真傷食,作傷食治則誤矣。惟宜六君子湯,助其健運,多服自愈。

凡小兒脾胃實者,倘縱其口腹,不知節制,則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,而實者必致為虛矣。其體之虛怯者,能節其飲食,則腸胃不傷,穀氣漸長,而虛者終變為實矣。

凡傷食吐瀉後,則其所傷之物俱去,只與和其胃氣,或異功散,或六神丸。

白話文:

標題翻譯爲:[飲食過量導致的病症治療]

內容翻譯爲:

古人云:“飲食過量,腸胃受傷。”東垣先生說:“飲料屬於無形的氣,食物則是有形的血。”以此推論,奶類如同血液,屬飲料一類;穀物有渣滓,歸於食物一類。奶與食物原非同類,怎能不加以區別呢?

小兒因飲食傷害脾胃的情況,並非能一概而論。有因寒而傷,有因熱而傷;有的是暫時疾病,有的是長期疾病;有虛證,也有實證。熱性、暫時性、實證,人們容易察覺;而寒性、長期性、虛證,多數人卻難以識別。現今的小孩,因爲食用過多生冷瓜果,導致胃氣受損,出現腹痛腹瀉,人們仍以爲是火熱,用寒涼藥物治療,這是不瞭解寒性病症。有的小孩偶爾因食物滯留引起脹痛,人們都知道是實證,然而,脾胃原本強健的,即使滯留也容易消化,只有那些無法消化的,纔會持續有脹滿的症狀。

有時小孩不進食也感到飢餓,少量進食就脹,或者無飢無飽,完全不想吃東西,或者因爲生病損傷了胃氣,長時間不想進食,這並非體內有餘的證據。時下的醫生遇到這種情況,無論是否過剩,很少有不用開胃消導藥的,這是不瞭解虛證。脾胃本有運化食物的功能,既然不能消化食物,其功能已經失衡,怎能一味削減,進一步加劇其困境呢!因此,要治病,必須先借助胃氣作爲藥物發揮作用的基礎。

如果胃氣強健,用藥後病情會消退,疾病通常容易治癒,這是因爲胃氣強健使得藥力易於發揮;胃氣虛弱,用藥後病情不會消退,這並非藥物無法去除疾病,而是因爲胃氣原本就弱,用藥後更顯虛弱,藥力更加無法發揮,胃氣愈傷,病情也愈嚴重。至於體質的強弱,更有明顯差異。對於生活貧苦的孩子,體質壯健,以及突然發生的疾病,自然適合使用消導藥物,快速去除病竈;如果是體質虛弱且病弱的,不顧虛實,一概採用快速攻治的方法,幾乎無一倖免於危險。

一般而言,偏好冷食的人,體內多半有熱;偏好熱食的人,體內多半有寒。因此,體內寒的人,不會偏好冷食;體內熱的人,不會偏好熱食。然而,熱性的人偏好冷食,容易引發體內的寒症;寒性的人偏好熱食,容易產生內熱。《內經》所說“久而增氣,物化之常,氣增而久,夭之由也”,意思是說,長久偏食會導致體內氣機異常,進而產生各種疾病。治療疾病時,應當從個人體質中觀察其偏好造成的偏頗。

飲食導致的疾病,因熱而傷的多表現爲火證,滯留的情況較少;因寒而傷的多表現爲滯留,而非火證。大多數飲食傷害,因寒性食物引起的更多,溫性和平性的食物其次。因爲熱性食物容易腐化流通,所以滯留的情況較少。

馮楚瞻說:小孩飲食過量,都是因爲胃氣怯弱。現在的醫生,將平胃散視爲調理脾胃的標準,誰知道平胃散,是在胃中有高凸時,能夠使其變得平坦,使用一次即可,不可過度使用,過度則會使原本平坦的地方反而成爲凹陷。不如使用枳實丸更佳,這是潔古老人所創制的,使用一兩的枳實、二兩的白朮,補養多於消導,先補後消。但這藥丸原是爲了飲食過量者設計的,現在如果專門當作補脾藥,就是錯誤的。

枳實有推牆倒壁的功效,使用不當,怎能沒有削損作用?就像山楂、神曲、麥芽,這些都是世人常用的,然而,山楂能化解肉類積滯,多年不爛的老豬肉,只要加入少許山楂,立刻就能使肉質糜爛;又如產婦的兒枕痛,服用山楂煎劑,兒枕立即化解,可見其破滯的能力,豈可輕易使用!曲、麥,是因爲米飯在瓷缸中,必須藉助曲來釀酒,必須藉助麥芽來製糖。

脾胃在人體中並不像瓷缸,原本就有消化食物的能力,現在食物無法消化,是因爲負責消化的機能出了問題。只需補充其消化能力,食物自然會被消化,何必使用這些消導藥物呢?

一般而言,小孩的元氣完整堅固,脾胃原本強壯的,多食不會受傷,過了時間也不會感到飢餓。如果小孩原本元氣不足,脾胃一直虧損的,多食容易受傷,一旦使用消導藥物,雖然食物被消化,但脾胃再次遭受這種消導,只會更虛弱;未來再進食,依舊無法消化,還以爲之前的藥物有效,連續服用,相互傷害,日漸消瘦,真是令人悲嘆!因此,醫生有針對貧賤者的,也有針對富貴者的,富貴人家的孩子與貧賤者不同,太平盛世的民衆與戰亂中的民衆自然有別。

鄉村裏巷,頑劣壯士,突然受到傷害,使用消導藥物,一次就能治癒;然而,富貴人家的孩子,體質怯弱,嬌生慣養,一旦同樣對待,危害不小。

楚瞻說:人的脾胃雖能消化食物,實際上是由於水火二氣在其間運作,而非脾胃獨自所能。內火旺盛則脾胃乾燥,水溼過盛則脾胃溼潤,都無法健康運轉,從而產生各種疾病。例如消渴證,是火氣過盛而水無法制約;水腫證,是水溼過盛而火無法化解。唯有調整過盛的一方,使之平衡,纔是上策。所謂的調整,並非指去除水或火。人體內的水火,原本均衡,過盛才成病。

火氣過多,補水與火配合,無需去除火;水溼過多,補火與水配合,無需去除水。猶如天平,一邊重則另一邊輕,重的一邊只需補充輕的一邊,決不會鑿掉砝碼,因爲砝碼的數量是固定的。現在的人看到水就排水,看到火就清火,就像是鑿掉砝碼一樣。

小孩的疾病,飲食過量最爲常見,因此,奶類食物滯留,中焦無法消化而形成疾病的,必然發熱、厭食,或噯氣酸臭,或厭惡食物氣味,或想吐卻吐不出來,或吐出酸水,或氣短悶塞,或腹痛哭鬧。這些都是飲食過量的徵兆,應當減少食物攝入。減少食物,指的是暫時停止進食,讓身體自行調節。古人說,輕微的飲食傷害,減少飲食就會痊癒。減少飲食無效,則使用胃苓丸來調和;調和無效,則使用保和丸來引導;引導無效,則進行攻下。

輕微的使用木香檳榔丸,嚴重的使用消積丸。

飲食過量這一病症,關係重大。如果不及時治療,會發展成積聚或癖好;治療不當,會演變成疳疾或癆病。因此,身體強壯的小孩,脾胃原本充實,憑藉其食量大,父母放縱,導致過量食用,滯留不消化。這是真正的飲食傷害脾胃,可用上述方法治療。而對於體質怯弱的小孩,脾胃原本虛弱,所食本來就不多,稍有增加,即滯留不消化。這是脾虛無法消化食物,只是消化遲緩,並非真正的飲食傷害,若按飲食傷害治療就是錯誤的。應該使用六君子湯,幫助其消化,多服用自然會痊癒。

小孩脾胃強健的,如果放縱其食慾,不知節制,就會飲食過量,腸胃受傷,原本強健的也會變爲虛弱。而體質虛弱的,如果能節制飲食,腸胃就不會受傷,谷氣逐漸增長,原本虛弱的最終會變得強健。

飲食過量導致嘔吐腹瀉之後,所傷害的食物都被排出,只需和胃氣,可以使用異功散,或者六神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