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小兒推拿廣意》~ 卷上 (7)
卷上 (7)
1. 陽掌十八穴療病訣
脾土,補之省人事。清之進飲食。
肝木,推側虎口。止赤白痢水泄。退肝膽之火。
心火,推之退熱發汗。掏之通利小便。
肺金,推之止咳化痰。性主溫和。
腎水,推之退臟腑之熱。清小便之赤。如小便短。又宜補之。
運五經,運動五臟之氣。開咽喉。治肚響氣吼。泄瀉之症。
運八卦,開胸化痰除氣悶。吐乳食。有九重三輕之法。詳見區內。
四橫紋,掏之退臟腑之熱。止肚痛。退口眼歪斜。
小橫紋,掏之退熱除煩。治口唇破爛。
運水入土,身弱肚起青筋。為水盛土枯。推以潤之。
運土入水,丹田作脹眼睜。為土盛水枯。推以滋之。
內勞宮,屬火。揉之發汗。
小天心,揉之清腎水。
𦙀門,揉之除氣吼肚脹。
天門入虎口,推之和氣。生血生氣。
指上三關,推之通血氣發汗。
中指節,推內則熱。推外則瀉。
十王穴,掏之則能退熱。
白話文:
脾胃的穴位,如果虛弱就用補的手法,可以讓人省力氣、精神好;如果消化不好,就用清的手法,可以增進食慾。
肝臟的穴位,推按虎口側面,可以止住紅痢、白痢等腹瀉,退肝膽的火氣。
心臟的穴位,推按可以退燒發汗,掏按可以通利小便。
肺部的穴位,推按可以止咳化痰,這個穴位性質溫和。
腎臟的穴位,推按可以退掉內臟的熱,讓小便不再赤黃。如果小便量少,就要用補的手法。
運五經的手法,可以調動五臟的氣,打開咽喉,治療肚子咕嚕叫、打嗝,以及腹瀉等症狀。
運八卦的手法,可以打開胸腔,化解痰液,消除胸悶,治療吐奶或食物不消化,這裡有九重和三輕的手法,詳細的請參考其他資料。
四橫紋的穴位,掏按可以退掉內臟的熱,止住肚子痛,改善口眼歪斜。
小橫紋的穴位,掏按可以退燒除煩,治療嘴唇破裂。
運水入土的手法,如果身體虛弱,肚子上出現青筋,這是因為體內水多而脾胃虛弱,需要用推的手法來滋潤脾胃。
運土入水的手法,如果丹田脹痛,眼睛睜大,這是因為脾胃強盛而腎水不足,需要用推的手法來滋養腎水。
內勞宮穴位,屬於火性,揉按可以發汗。
小天心穴位,揉按可以清腎水。
𦙀門穴位,揉按可以消除打嗝肚子脹。
天門推入虎口的手法,可以調和氣血,生血生氣。
手指上的三關穴位,推按可以通血氣,發汗。
中指的指節,向內推按會感到熱,向外推按則可以瀉火。
十王穴位,掏按可以退燒。
2. 陰掌九穴療病訣
五指節,掏之去風化痰。甦醒人事。通關膈閉塞。
一窩風,掏之止肚疼。發汗去風熱。
威寧,掏之能救急驚卒死。揉之即能甦醒。
三扇門,掏之屬火。發臟腑之熱。能出汗。
外勞宮,揉之和五臟潮熱。左清涼。右轉溫熱。
二人上馬,掏之蘇胃氣。起沉疴。左轉生涼。右轉生熱。
外八卦,性涼。除臟腑秘結。通血脈。
甘載,掏之能拯危症。能祛鬼祟。
精寧,掏之能治風哮。消痰食痞積。
白話文:
陰掌九穴療病訣
五個手指的關節,按揉可以去除風邪、化解痰液,使人恢復意識,暢通身體的關節阻礙。
手掌的「一窩風」穴位,按揉可以止腹痛,發汗去除風熱。
手掌的「威寧」穴位,按揉能急救驚嚇猝死,揉按後就能甦醒。
手掌的「三扇門」穴位,按揉屬性為火,能使臟腑發熱,可以出汗。
手掌的「外勞宮」穴位,揉按可以調和五臟的潮熱,左手揉按產生清涼感,右手揉按產生溫熱感。
手掌的「二人上馬」穴位,按揉能使胃氣恢復,治癒久病,左手揉按產生涼感,右手揉按產生熱感。
手掌的「外八卦」穴位,屬性為涼,可以排除臟腑的便秘,疏通血脈。
手掌的「甘載」穴位,按揉能拯救危急重症,去除鬼祟邪氣。
手掌的「精寧」穴位,按揉能治療風喘哮症,消除痰食積滯。
3. 附臂上五穴療病訣
大陵,掏之主吐。
陽池,掏之主瀉。
分陰陽,除寒熱泄瀉。
天河水,推之清心經煩熱。如吐宜多運。
三關,男左三關推發汗。退下六腑謂之涼。女右六腑推上涼。退下三關謂之熱。
白話文:
大陵穴,按揉它主要能治療嘔吐。
陽池穴,按揉它主要能治療腹瀉。
分陰陽(這個穴位可能指的不是單一穴位,而是一種手法或概念),能去除寒症、熱症和腹瀉。
天河水(這個穴位或手法,指從手腕推向肘彎的路線),推拿它能清除心經的煩躁熱感。如果是嘔吐,應該多加推運。
三關(這個穴位或手法,指從手腕推向肘彎的路線的某個部位),男子在左手臂的三關處推拿,可以發汗;向手肘方向推可以使六腑降溫,叫做涼;女子在右手臂的六腑處向上推,可以使身體降溫;向手腕方向推三關則會產生熱感。
4. 足部十三穴療病訣
臍上,運之治肚脹氣響。如症重則周圍用燈火四燋。
龜尾,揉之止赤白痢泄瀉之症。
三里,揉之治麻木頑痹。○行澗穴同功。
委中,掏之治往前跌撲昏悶。
內庭,掏之治往後跌撲昏悶。
大沖,掏之治危急之症。舌吐者不治。
大敦,掏之爪。驚不止。將大指屈而掏之。
湧泉,揉之左轉止吐。右轉止瀉。
崑崙,灸之治急慢驚風危急等症。咬之叫則治。不叫不治。
前承山,掏之治驚來急速者。○子母穴同功。
後承山,揉之治氣吼發汗。
白話文:
肚臍以上的部位,按摩可以治療肚子脹氣、腸鳴。如果症狀嚴重,就用燈火在肚臍周圍四個點燒灼。
尾椎骨(龜尾),揉搓可以止住拉肚子、痢疾等症狀。
足三里,揉搓可以治療麻木、頑固的痺症。與行澗穴功效相同。
委中穴,按壓可以治療往前跌倒、昏迷的狀況。
內庭穴,按壓可以治療往後跌倒、昏迷的狀況。
太衝穴,按壓可以治療危急的症狀,如果已經舌頭伸出來,就無法醫治了。
大敦穴,按壓指甲,如果驚嚇不止,就把大拇指彎曲後按壓指甲。
湧泉穴,揉搓時向左轉可以止住嘔吐,向右轉可以止住腹瀉。
崑崙穴,用艾灸可以治療急、慢性的驚風等危急症狀。如果燒灼時會發出叫聲就可治療,沒有叫聲就無法醫治。
前承山穴,按壓可以治療驚嚇來得急促的狀況,與子母穴功效相同。
後承山穴,揉搓可以治療氣喘吼叫、發汗。
5. 推法
一、推坎宮。自眉心分過兩旁。 二、推攢竹。自眉心交互直上。 三、運太陽。往耳轉為瀉。往眼轉為補。 四、運耳背高骨。推後掏之。大指並掏。 一聽會。二風門。三太陽。四在額。五以一指獨掏天心下。而後高骨耳珠人中承漿。俱不必太重。此面部常用不易者。舉諸般驚症傷寒瘧痢。
俱不可少。如過久病瘦弱。多汗痢疾。推而不掏為是。由是推手必先從三關。悉從指尖上起也。而亦重虎口併合谷。而不知補脾胃培一身之根本。分陰陽分一身之寒熱。亦不可緩焉。運八卦。涼則多補。熱則多瀉。分陰陽。陽則宜重。陰則宜輕。若夫五臟六腑如咳嗽推肺。煩躁推心之類。
豈可一概而混施哉。總在人心因病舉指。用舍變通耳。由是推腳宜運崑崙。以四指圍而掏之。倘熱急吼喘。即諸穴未推之先。在承山推下數遍為妙。其餘亦在人審症。不悉。
白話文:
推拿手法:
一、推坎宮:從眉心向兩邊推開。 二、推攢竹:從眉心處交替向上推。 三、運太陽:向耳朵方向轉動為瀉法,向眼睛方向轉動為補法。 四、運耳背高骨:向後掏按,用大拇指並著掏按,依序按壓:一、聽會穴,二、風門穴,三、太陽穴,四、在額頭,五、用一指單獨掏按天心穴下方。之後,高骨、耳珠、人中、承漿這些穴位,都不必太用力按壓。這些是臉部常用的,而且不容易遺漏的穴位,可用於各種驚嚇、傷寒、瘧疾等症狀,都是不可缺少的。
如果遇到久病、瘦弱、多汗、痢疾等情況,推拿時不要掏按,只推就好。因此,推拿時一定要先從三關開始,而且要從指尖開始。也要重視虎口和合谷穴,卻忽略了補脾胃來培養身體的根本,以及分辨陰陽和身體的寒熱,這些都是不可輕忽的。
運八卦時,如果身體偏涼要多用補法,偏熱則多用瀉法;分辨陰陽時,陽性的部分要用力一些,陰性的部分要輕一些。至於五臟六腑,例如咳嗽要推肺,煩躁要推心等,怎能一概而論呢?總之,推拿要根據病情來施以適當的手法,要懂得變通運用。
因此,推拿腳部要運崑崙穴,用四指圍繞著掏按。如果遇到發熱、急促喘息等情況,即使其他穴位還沒推拿,也要先在承山穴向下推幾遍,效果很好。其他的還是要根據個人症狀判斷,無法一一說明。
6. 拿法
太陽二穴屬陽明。起手拿之定醒神。 耳背穴原從腎管。驚風痰吐一齊行。 肩井肺經能發汗。脫肛痔漏總能遵。 及至奶旁尤屬胃。去風止吐力非輕。 曲池脾經能定搐。有風有積也相應。 肚痛太陰脾胃絡。肚疼泄瀉任拿停。 下部四肢百蟲穴。調積手足止諸驚。 肩上琵琶肝臟絡。本宮壯熱又清神。
合谷穴原連虎口。通關開竅解昏沉。 魚肚腳脛抽骨處。醒神止瀉少陽經。 莫道膀胱無大助。兩般閉結要他清。 十二三陰交穴盡。疏通血脈自均勻。 記得急驚從上起。慢驚從下上而行。 此是神仙真妙訣。須教配合要知音。 天吊眼唇都向上。琵琶穴上配三陰。 先走百蟲穴走馬。通關之後降痰行。
角弓反張人驚怕。十二驚中急早針。 肩井頰車施莫奪。荊湯調水服千金。 此後男人從左刺。女人反此右邊針。 生死入門何處斷。指頭中甲掏知音。 此是小兒真妙訣。更於三部看何驚。
白話文:
太陽穴是屬於陽明經的穴道,用拿法按揉可以使人清醒。耳背的穴道原本是腎經所管,對於驚風、痰多嘔吐等症狀都有作用。肩井穴屬於肺經,可以幫助發汗,脫肛、痔瘡等問題也可以用這個穴道來處理。按揉乳房旁邊的穴道(奶旁穴)是屬於胃經,對於去除風邪、止吐的效果很好。曲池穴屬於脾經,可以平定抽搐,對於風邪和積食也有幫助。肚痛是太陰經(脾經)和胃經相互影響造成的,腹痛、腹瀉等問題可以用拿法按揉來停止。下肢的百蟲穴可以調整積食、平息手足驚厥等症狀。肩膀上的琵琶穴是肝經所絡,可以清熱、使人清醒。
合谷穴是連接虎口處的穴道,可以通關開竅、解除昏迷。腳脛的魚肚處,按揉可以醒神止瀉,這是屬於少陽經的穴道。不要認為膀胱經沒有大作用,它對於小便不通、大便不通等問題都有很好的效果。十二陰經的交會處,也就是三陰交穴,可以疏通血脈,使氣血均勻。記住,急性驚風通常是從上方開始發作,慢性驚風則是由下方往上發展。這都是非常重要的秘訣,必須搭配應用才能發揮作用。如果小孩眼睛向上吊、嘴唇向上翻,可以在琵琶穴上搭配三陰交穴一起按揉。先按揉百蟲穴,再按揉通關穴,接著可以降痰。
若是角弓反張(身體向後彎曲)令人害怕,這是十二驚中的急症,要趕快針灸。按揉肩井穴、頰車穴,配合荊芥湯來調和服用。之後,若是男童,從左邊刺穴;若是女童,則從右邊刺穴。生死關頭在哪裡判斷呢?可以在指頭的中甲(指甲中間)按揉以探知狀況。這是小兒科的真正訣竅,還需要根據三部的脈象來判斷屬於哪種驚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