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小兒推拿廣意》~ 卷中 (14)
卷中 (14)
1. 嘔吐門
和中清熱飲,治熱吐。
黃連(姜炒一錢),半夏(薑製一錢),茯苓(一錢五分),陳皮,藿香,砂仁(各七分),水煎。徐徐服之。
溫中止吐湯,治寒吐。
白豆蔻,茯苓(各一錢),半夏(五分),生薑(三片),水煎。磨沉香四分。熱服。
香薷飲,治小兒感冒暑熱。乾嘔無物。
白扁豆(薑汁炒去皮二錢),厚朴(薑汁炒四錢),黃連(炒一錢五分),香薷(八錢)
上銼散水煎。不拘時候服。
丁香丸,治嘔吐不止。
丁香,半夏(生去皮各等分)
上用生薑汁浸一宿。曬乾為末。以生薑汁煮糊為丸。如黍米大。用薑棗湯下。
六君子湯,治虛吐不止。脈沉細有寒。
人參,白茯苓,陳皮,甘草,半夏(各一錢),白朮(一錢)
上銼二劑。生薑二片。紅棗一枚。同煎服。
定吐紫金核,治小兒胃寒。嘔吐不止。
沉香(一錢),人參,白朮,藿香葉,半夏,木香,丁香(各二錢五分)
共為末。煮麵糊為丸。如芡實大。硃砂為衣。陰乾。用時以大棗一枚去核。納藥一丸於內。濕紙包煨熟。嚼化服。用米飲壓之。
麥門冬散,治熱吐不止。心神煩熱。
麥門冬,淡竹茹(各五錢),甘草(炙),人參,茅根,陳皮(各一錢)
上為粗末。每服二錢。水一鍾。姜少許。煎五分。稍熱頻服。
消食丸,治小兒乳哺不調。飲食過度。冷氣積於脾胃。宿食不消。致令嘔也。
縮砂仁,橘紅,三稜(煨),莪朮(煨),神麯(炒),麥芽(炒各五錢),香附子(炒一兩)
上為末。麵糊丸綠豆大。食後紫蘇湯下二十丸。
泄瀉門
清熱止瀉湯,治熱瀉。
白茯苓,滑石(各一錢),白朮(六分),澤瀉(七分),川黃連(姜炒四分),加生薑二片。煎服。
溫脾止瀉湯,治寒瀉。
白朮(土炒),白茯苓(各一錢),肉果(麵裹煨五分),甘草(炙二分),肉桂(三分),加生薑二片。煎服。
安胃醒脾湯,治吐瀉兼作。脾胃俱受病。
白朮,白茯苓(各一錢),滑石(水飛),砂仁(炒各七分),木香(五分)
薑棗煎服。停食加枳實山楂神麯麥芽。夾驚加膽星天麻。風加防風乾葛。暑加香薷扁豆。虛加人參。內有熱加黃連。口渴加烏梅肉。吐不止加藿香。瀉不止加升麻。
香橘餅,止積瀉傷冷。
木香,青皮,陳皮(各二錢五分),厚朴(薑汁炒七錢),神麯(炒),麥芽(炒各五錢),三稜(炮三錢),香附,砂仁(各五錢),甘草(一錢)
上為末。煉蜜丸。薑湯下。
五苓散,治小兒大便泄瀉。小便不通。
白朮,茯苓,豬苓,澤瀉,肉桂(減半)
上銼劑。水煎服。
香砂平胃散,治感冒時氣。瘴癘不和。傷食停滯。泄瀉如水。心腹脹滿。或時作痛。小便不利。身熱口渴。
蒼朮,厚朴(薑汁炒各二兩),陳皮(二兩),甘草(一兩五錢),木香,砂仁(各一兩)
上為末。薑棗湯下。
藿香正氣散,治感冒寒暑。霍亂轉筋吐瀉。及傷寒頭痛。憎寒壯熱。
大腹皮(黑豆水洗淨),白茯苓,紫蘇,藿香,蒼朮,半夏(各三兩),白芷,厚朴,陳皮(各二兩),桔梗,甘草(各一兩)
上為粗末。每服二錢。加薑棗。水煎溫服。
六和湯,治冒暑霍亂吐瀉。
香薷,白扁豆(薑汁炒去皮各一錢五分),赤茯苓,藿香,川厚朴(薑汁炒),木瓜,砂仁(去殼研各七分),半夏(制),杏仁(各八分),人參(三分),甘草(五分),生薑為引。水煎服。
玉露丸,治夏月中暑熱瀉。
白石膏(煅通紅一斤),白龍骨(煅紅一兩),枯礬(一兩),澤瀉(一兩),甘草(五錢)
上為末。糯米糊為丸。每服一錢。燈心湯下。
益元散,治小兒伏熱泄瀉。小便短赤。煩躁啼哭。滿頭癤疿。赤遊丹毒等症。
滑石(水飛六兩),甘草末(一兩),硃砂(五錢)
上用燈心湯調服。三伏天水調服亦佳。如水瀉不止。每益元散二錢。加五倍子末七分。燈心湯下。如瀉而肚不痛。人事困倦。每益元散二錢。加白朮末山藥末各一錢。燈心湯下。中暑吐瀉。每益元散二錢。加藿香三分。丁香一分。淅米泔調下。
理中湯,治中寒吐痢。手足厥冷。
白朮,乾薑,人參,甘草(炙),加附子。名附子理中湯。
上用水煎熟。加煨薑汁服之。
四神丸,治脾胃虛弱。瀉利腹痛。飲食不思。每至五更連瀉數次。
補骨脂(四兩鹽水炒),肉豆蔻(麵裹煨去油),五味子(各三兩),吳茱萸(湯泡三次炒一兩)
上為末。用紅棗五六十枚。生薑六兩。用水煮熟。去姜用棗去皮核為丸。如桐子大。每服三五十丸。白湯送下。
人參理脾丸,治瀉痢日久。脾氣虛弱。食少倦怠。面色痿黃。四肢無力。元氣欲脫。
白朮(四兩),人參,山藥(炒),扁豆(薑汁炒),白茯苓,苡仁(炒),神麯(炒各二兩),陳皮,砂仁,甘草(炙各一兩),煉蜜為丸。薑棗湯下。
參苓白朮散,治小兒脾胃虛弱。元氣不足。嘔吐泄瀉。自汗盜汗。飲食少思。中滿痞噎。此藥中和不熱。久服養氣育神。醒脾悅也。
人參,白朮,茯苓,山藥,甘草(各二兩),白扁豆(薑汁炒),薏苡仁,蓮子,砂仁,桔梗(各一兩)
上為末。薑棗湯下。
久瀉不止。大法補虛消積。
鳳髓經云。脾中有積熱遲留。至使終年瀉不休。項軟見人多哽氣。更兼清水鼻中流。少間有似黃金色。若有垂腸更不收。形症又看胸膈上。胸前深赤汗如油。唇赤生瘡眼脈赤。若不調脾命即休。
七味千金散,治痢下日久不瘥。
宣黃連(八分),龍骨(煨),赤石脂(煅),厚朴(薑汁炒),烏梅肉(各二分),阿膠(炒三分),甘草(炙一分)
上為末。米湯下。
白話文:
[嘔吐門]
"和中清熱飲":用來治療因熱導致的嘔吐。使用經過薑炒的黃連、薑製的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、藿香、砂仁,將這些材料用水煎煮後慢慢服用。
"溫中止吐湯":用於治療因寒導致的嘔吐。使用白豆蔻、茯苓、半夏、生薑,煎煮後加入磨碎的沉香,趁熱服用。
"香薷飲":用來治療兒童因暑熱引起的感冒,導致乾嘔但吐不出東西。使用薑汁炒去皮的白扁豆、薑汁炒的厚朴、炒的黃連、香薷,煎煮後隨時服用。
"丁香丸":用來治療不停嘔吐。使用丁香、生的半夏,用薑汁浸泡一夜,曬乾後磨成粉,再用薑汁煮成糊狀,做成大小如黍米的丸子,用薑棗湯服用。
"六君子湯":用來治療因虛弱導致不停嘔吐,脈象沉細且有寒象。使用人參、白茯苓、陳皮、甘草、半夏、白朮,煎煮後服用。
"定吐紫金核":用來治療兒童因胃寒導致的不停嘔吐。使用沉香、人參、白朮、藿香葉、半夏、木香、丁香,磨成粉後,用煮麪糊做成丸子,外面裹上硃砂,陰乾後服用。
"麥門冬散":用來治療因熱導致不停嘔吐,心神煩熱。使用麥門冬、淡竹茹、甘草、人參、茅根、陳皮,煎煮後稍微熱的時候頻繁服用。
"消食丸":用來治療兒童因飲食過度導致的嘔吐。使用縮砂仁、橘紅、三稜、莪朮、神麯、麥芽、香附子,磨成粉後,用麵糊做成綠豆大的丸子,飯後用紫蘇湯服用。
[泄瀉門]
"清熱止瀉湯":用來治療熱瀉。使用白茯苓、滑石、白朮、澤瀉、川黃連,加生薑二片煎煮後服用。
"溫脾止瀉湯":用來治療寒瀉。使用土炒的白朮、白茯苓、肉果、炙甘草、肉桂,加生薑二片煎煮後服用。
"安胃醒脾湯":用來治療同時出現嘔吐和瀉肚子,脾胃都受到影響的情況。使用白朮、白茯苓、滑石、砂仁、木香,加薑棗煎煮後服用。
"香橘餅":用來治療因積食導致的瀉肚子。使用木香、青皮、陳皮、薑汁炒的厚朴、炒的神麯、炒的麥芽、炮的三稜、香附、砂仁、甘草,磨成粉後,用煉蜜做成丸子,用薑湯服用。
"五苓散":用來治療兒童大便瀉肚子,小便不通。使用白朮、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肉桂,煎煮後服用。
"香砂平胃散":用來治療感冒時氣、瘴癘不和、傷食停滯、瀉肚子如水、心腹脹滿、小便不利、身熱口渴。使用蒼朮、薑汁炒的厚朴、陳皮、甘草、木香、砂仁,磨成粉後,用薑棗湯服用。
"藿香正氣散":用來治療感冒寒暑、霍亂轉筋吐瀉、傷寒頭痛、憎寒壯熱。使用大腹皮、白茯苓、紫蘇、藿香、蒼朮、半夏、白芷、厚朴、陳皮、桔梗、甘草,磨成粗末後,每次服用二錢,加薑棗,煎煮溫服。
"六和湯":用來治療因暑熱導致的霍亂吐瀉。使用香薷、薑汁炒去皮的白扁豆、赤茯苓、藿香、薑汁炒的川厚朴、木瓜、砂仁、半夏、杏仁、人參、甘草、生薑,煎煮後服用。
"玉露丸":用來治療夏天中暑導致的熱瀉。使用煅通紅的白石膏、煅紅的白龍骨、枯礬、澤瀉、甘草,磨成粉後,用糯米糊做成丸子,每次服用一錢,用燈心湯服用。
"益元散":用來治療兒童因伏熱導致的瀉肚子、小便短赤、煩躁啼哭、滿頭癤疿、赤遊丹毒等症狀。使用滑石、甘草末、硃砂,用燈心湯調服。在三伏天用水調服也很好。如果水瀉不停,每次益元散二錢,加五倍子末七分,用燈心湯服用。如果瀉肚子但肚子不痛,人事睏倦,每次益元散二錢,加白朮末、山藥末各一錢,用燈心湯服用。如果中暑吐瀉,每次益元散二錢,加藿香三分、丁香一分,用淅米泔調下。
"理中湯":用來治療因中寒導致的吐痢、手足厥冷。使用白朮、乾薑、人參、炙甘草,加附子,名為附子理中湯。用水煎煮熟後,加煨薑汁服用。
"四神丸":用來治療脾胃虛弱、瀉肚子腹痛、不想吃飯,每次到五更時連瀉數次。使用鹽水炒的補骨脂、麵裹煨去油的肉豆蔻、五味子、湯泡三次炒的吳茱萸,磨成粉後,用紅棗、生薑煮熟,去薑用棗去皮核做成丸子,如桐子大小,每次服用三五十丸,用白湯送下。
"人參理脾丸":用來治療瀉痢時間長、脾氣虛弱、食慾差、倦怠、面色萎黃、四肢無力、元氣衰竭。使用白朮、人參、炒的山藥、薑汁炒的扁豆、白茯苓、炒的苡仁、炒的神麯、陳皮、砂仁、炙甘草,用煉蜜做成丸子,用薑棗湯服用。
"參苓白朮散":用來治療兒童脾胃虛弱、元氣不足、嘔吐瀉肚子、自汗盜汗、不想吃飯、中滿痞噎。這藥中和不熱,長期服用能養氣育神、醒脾悅心。使用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山藥、甘草、薑汁炒的白扁豆、薏苡仁、蓮子、砂仁、桔梗,磨成粉後,用薑棗湯服用。
對於長期瀉肚子不停的情況,主要方法是補虛消積。根據鳳髓經的說法,脾臟中有積熱停留,導致一年四季瀉肚子不停,脖子軟,見人容易打嗝,鼻涕流得像清水,偶爾會出現黃金色的大便,如果有垂腸的情況就更不會好,從胸部和膈肌上的症狀也能看出來,胸前深紅色,汗水像油一樣,嘴脣紅腫,眼睛充血,如果不調理脾臟,生命就會危險。
"七味千金散":用來治療痢疾時間長、病情不好轉。使用宣黃連、煨的龍骨、煅的赤石脂、薑汁炒的厚朴、烏梅肉、炒的阿膠、炙甘草,磨成粉後,用米湯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