熊應雄

《小兒推拿廣意》~ 卷中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中 (7)

1. 瘧疾門

夏傷於暑秋成瘧。間日連朝不少差。解表去邪須次第。再宜養胃固脾家。

夏傷於暑。秋必病瘧。謂腠理開而汗出遇風。或得於澡浴水氣含於皮膚。因衛氣不守。邪氣並居。其疾始作。伸欠寒慄。腰背俱痛。骨節煩疼。寒去則內外皆熱。頭疼而渴。乃陰陽二氣交爭。虛實更作而然。陰氣獨勝則陽虛。故先寒戰慄。陽氣獨勝則陰虛。故先熱。陰盛陽虛。

則內外皆寒。陽盛陰虛。則內外俱熱。陰陽各衰。衛氣與病氣相離則病愈。陰陽相搏。衛氣與病氣再集則病復。各隨其衛氣之所在。與所中邪氣相合而然也。

瘧疾兼嘔吐肚疼者。

治法,推三關,脾土,分陰陽,揉臍,運八卦

痰瘧一日一發者。

治法,推三關,肺經,分陰陽,八卦,按弦搓摩

久瘧不退。而脾氣虛弱者。

治宜補脾土(二百),分陰陽(一百),運八卦(二百)

邪瘧至晚發者。

治宜推三關(五十),脾土(一百),分陰陽(三百),八卦,六腑(二百),天門入虎口

癉瘧。但熱無寒者。

治宜推三關,脾土,分陰陽,八卦,肺經,六腑,間使內關(各一截),天門入虎口,𦙒肘

白話文:

夏天因為暑氣而受傷,到了秋天就會形成瘧疾。這種病症會間隔一天發作,或是連續每天早上發作,而且病情沒有明顯好轉。治療上要先用解表的方式驅除邪氣,必須按部就班,再用調理脾胃的方式來鞏固身體的根本。

夏天因為暑氣而受傷,秋天就一定會得瘧疾。這是因為毛孔張開而流汗的時候吹到風,或是洗澡後水氣停留在皮膚裡面,導致身體的防禦機能無法正常運作,邪氣就趁機侵入。這種病剛開始發作時,會出現打哈欠、發冷顫抖、腰背痠痛、關節疼痛等症狀。等寒冷感過去後,身體內外都會感到發熱,同時頭痛口渴。這是因為體內陰陽二氣在互相爭鬥,虛實的狀況不斷變化所導致的。陰氣勝過陽氣,就會出現陽虛的現象,所以會先感到寒冷戰慄。陽氣勝過陰氣,就會出現陰虛的現象,所以會先感到發熱。陰氣強盛陽氣虛弱,就會從裡到外都感到寒冷。陽氣強盛陰氣虛弱,就會從裡到外都感到發熱。如果陰陽二氣都衰弱,身體的防禦機能與病邪之氣彼此分離,病就會好轉。如果陰陽二氣互相搏鬥,身體的防禦機能與病邪之氣再次聚集,病就會復發。疾病發作的狀況,會隨著身體防禦機能的位置,以及所感染的邪氣種類而有所不同。

瘧疾同時伴隨嘔吐、肚子痛的狀況:

治療方法:推三關穴、揉脾土穴、分陰陽穴、揉臍、運八卦穴。

痰瘧,每天發作一次的狀況:

治療方法:推三關穴、揉肺經穴、分陰陽穴、運八卦穴、按弦搓摩。

瘧疾久久不退,而且脾氣虛弱的狀況:

治療方法:應該要補脾土穴(推200次)、分陰陽穴(推100次)、運八卦穴(推200次)。

邪瘧,到了晚上才發作的狀況:

治療方法:應該要推三關穴(推50次)、揉脾土穴(推100次)、分陰陽穴(推300次)、運八卦穴、揉六腑穴(推200次)、將天門穴推入虎口。

癉瘧,只有發熱沒有寒冷的狀況:

治療方法:應該要推三關穴、揉脾土穴、分陰陽穴、運八卦穴、揉肺經穴、揉六腑穴、按揉間使穴與內關穴(各一段距離)、將天門穴推入虎口、搓揉手肘。

2. 疳疾門

五疳五臟五般看。治法詳推事不難。若見面黃肌肉瘦。齒焦發豎即為疳。

大抵疳之為病。皆因過餐飲食。於脾家一臟。有積不治。傳之餘臟而成五疳之疾。若脾家病去。則餘臟皆安。苟失其治。日久必有傳變。而成無辜之疾。多致不救。可不慎哉。

治宜推三關,六腑,脾土,運八卦,大腸,五經,心經,清天河水,𦙀門,運水入土

白話文:

疳疾的病症有五種,對應五臟,仔細觀察就能判斷,治療方法並不難。如果看到臉色蠟黃、肌肉消瘦、牙齒乾枯、頭髮豎立,那就是疳疾。

疳疾這種病,大多是因為飲食過量,導致脾胃功能失調,食物積滯不消化,如果不及時治療,就會傳染到其他臟腑,形成五種不同的疳疾。如果能治好脾胃的問題,其他臟腑也會跟著好轉。但如果錯失治療時機,時間久了病情一定會轉變,變成無法挽救的重病,務必要小心謹慎。

治療疳疾,應該要推拿三關、六腑,調理脾胃,運用八卦的推拿手法,疏通大腸,推拿五經、心經,並以清天河水的手法,推拿𦙀門,使水氣向下流,滋養脾土。

3. 積症門

頭疼身熱腹微脹。足冷神昏只愛眠。因食所傷脾氣弱。下宜遲緩表宜先。

夫兒所患積症。皆因乳哺不節。過餐生冷堅硬之物。脾胃不能克化。積滯中脘。外為風寒所襲。或因夜臥失蓋。致頭疼面黃身熱。眼胞微腫。肚腹膨脹。足冷肚熱。喜睡神昏。飲食不思。或嘔或噦。口噫酸氣。大便酸臭。此為陳積所傷。先宜發表。後宜攻積。

治宜推三關,六腑,多補脾土,掏四橫紋,補腎水,分陰陽,掏大腸,揉𦙀門,小橫紋,運八卦(退艮重),三扇門,天門入虎口,發熱腹痛。加水裡撈明月,大便秘結。多推六腑,小橫紋,揉掏腎水,腹痛泄瀉。掏一窩風,揉臍及龜尾

白話文:

頭痛、身體發熱、肚子微微脹氣,腳冰冷、精神昏沉只想睡覺,這是因為飲食不當傷了脾胃,導致脾氣虛弱。治療上應該先緩解外在症狀,再處理內在積滯。

小孩子患上的積症,大多是因為餵奶或飲食不節制,吃了過多生冷堅硬的食物,脾胃無法消化,導致食物積滯在中焦。如果又受到風寒侵襲,或因為晚上睡覺沒蓋好被子,就會引起頭痛、臉色發黃、身體發熱、眼皮微腫、肚子脹氣、腳冷肚子熱、嗜睡、精神昏沉、食慾不振,可能會有嘔吐或打嗝,口中呼出酸氣,大便酸臭,這都是因為陳年積滯造成的傷害。治療上應該先發散表邪,再攻下積滯。

治療方法宜推拿三關、六腑,多補益脾土,按揉四橫紋,補腎水,分陰陽,按揉大腸、𦙀門、小橫紋,運八卦(退艮手法要加重),三扇門,天門推入虎口,可以治療發熱腹痛;如果大便秘結,要加上推拿「水裡撈明月」;腹瀉的話,要多推六腑、小橫紋,按揉補腎水;腹痛洩瀉,要按揉一窩風、肚臍和龜尾。

4. 痞症門

本因積久成頑結。男左女右居腹脅。俗云龜癆不須聽。化癖調脾自安貼。

夫痞與否同。不通一也。小兒乳哺不節。久停於脾。不能克化。結成痞癖。突於脅下。或左或右。俗云龜癆。其疾皆因積滯蘊作。致有寒熱肚腹疼痛。晝涼夜熱。氣實者先攻其痞。後投補益。氣虛者先與調固脾胃。神色稍正。飲食進多。再宜攻之。若面黃唇白。發豎肌瘦。乃為虛極不可輕下。但徐徐調理為上。

治宜推三關,脾土,大腸,肺經,四橫紋,𦙀門,精寧,二扇門,清腎水,運五經,小橫紋,運八卦,小天心,黃蜂入洞,赤鳳搖頭,久揉脾土

白話文:

痞症的形成,多是因為積滯太久變成頑固的結塊。男性多在左腹脅,女性則多在右腹脅。民間說的「龜癆」不用理會,只要化解積滯、調理脾胃自然會好。

痞和否兩種病症,都有阻塞不通的共通點。小孩子因為餵養不當,食物長期積在脾胃,無法消化,就結成痞塊,突出在脅下,有的在左邊,有的在右邊。民間說的「龜癆」,其實都是因為積滯蘊結而發病。症狀會有發冷發熱、肚子疼痛、白天涼爽晚上發熱等。如果體內氣實,應先攻破痞塊,再用補藥調養;如果體內氣虛,則應先調理脾胃,等到精神好轉、食慾增加,再行攻痞。如果臉色蠟黃、嘴唇蒼白、頭髮豎起、肌肉消瘦,表示身體非常虛弱,不宜輕易使用攻下藥,只能慢慢調理為上策。

治療方法應推拿三關、脾土、大腸、肺經、四橫紋、𦙀門、精寧、二扇門,清腎水,運五經,小橫紋,運八卦,小天心,黃蜂入洞,赤鳳搖頭,並長期揉捏脾土穴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