熊應雄

《小兒推拿廣意》~ 卷中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中 (4)

1. 諸熱門

諸熱元初各有因。對時發者是潮名。乍來乍止為虛症。乍作無寒屬骨蒸。

夫胎熱者。兒生三朝。旬月之間。目閉而赤。眼胞浮腫。常作呻吟。或啼叫不已。時復驚煩。遍體壯熱。小便黃色。此因在胎之時。母受時氣熱毒。或誤服溫劑。過食五辛。致令熱蘊於內。熏蒸胎氣。生下因有此症。名曰胎熱。若經久不治。則成鵝口。重舌木舌。赤紫丹瘤等症。又不可以大寒之劑攻之。熱退則寒起。傳作他症。切宜慎之。

治法,推三關,退六腑,三焦,分陰陽,天河,揉外勞,運八卦(自坤至坎宜多二次),掏腎水,五總,十王穴,運𦙒肘,水裡撈明月,虎口曲池各用燈火一燋。

潮熱者。時熱時退。來日依時而發。如潮水之應不差。故曰潮熱。大抵氣血壅盛。五臟驚熱。熏發於外。或夾伏熱。或翬宿寒。伏熱者。大便黃而氣臭。宿寒者。大便白而酸臭是也。

治法,推三關,補心經,運八卦,分陰陽,瀉五經,掏十王,掏中指,六腑,撈明月,𦙒肘

驚熱者。或遇異物而觸目忤心。或金石之聲而駭聞悚懼。是以心既受驚。而氣則不順。身發微熱而夢寐虛驚。面光而汗。脈數煩躁。治當與急驚同法也。

治法,推三關,肺經,分陰陽,推扇門,清心經,天河,五經,掏總經,運𦙒肘,撈明月,飛經走氣

風熱者。身熱面青。口中亦熱。煩叫不時。宜疏風解熱。若熱甚而大便秘者。下之可也。

治法,推三關,瀉大腸,掏心經,瀉腎水,運八卦,掏總經,清天河,二龍戲珠,運𦙒肘

煩熱者。血氣兩盛。臟腑實熱。表裡俱熱。煩躁不安。皮膚壯熱是也。如手足心熱甚者。五心煩也。

治法,推三關,掏中指,瀉五經,掏十王,運八卦,揉外勞,分陰陽,退六腑,撈明月,打馬過天河,運𦙒肘

脾熱者。舌絡微縮。時時弄舌。因脾臟積熱。不可妄用涼劑。

治法,推三關,脾土,瀉心火,腎水,運八卦,分陰陽,掏總經,推上三關(二十四),退下六腑(八十),撈明月,運𦙒肘

虛熱者。因病後血氣未定。四體瘦弱。時多發熱。一日三五次者。此客熱乘虛而作。宜調氣補虛。其熱自退。

治法,推三關,補五經,捻五指,運八卦,撈明月,掏總經,推上三關(二十四),退下六腑(八十),分陰陽,飛經走氣,運𦙒肘

實熱者。頭昏頰赤,。口內熱。小便赤澀。大便秘結。肚腹結脹。此實熱之症也。宜下之。泄去臟腑之熱即安。

治法,推三關,瀉五經,推大腸,清腎水,運八卦,推膀胱,分陰陽,撈明月,退六腑,打馬過天河,飛經走氣,運𦙒肘

積熱者。眼胞浮腫。面黃足冷。發熱從頭至肚愈甚。或惡聞飲食之氣。嘔吐噁心。肚腹疼痛。

治法,三關,五經,脾土,大腸,心經,三焦,腎水,運八卦,掏總筋,分陰陽,撈明月,退六腑,飛經走氣,揉𦙒肘

疳熱者。皆因過餐飲食。積滯於中。郁過成熱。脾家一臟。有積不治。傳之別臟。而成五疳之疾。若脾家病去。則餘臟皆安矣。

治法,推三關,補脾土,推大小腸,三焦,運八卦,掏總筋,分陰陽,撈明月,推上三關(二十四),退下六腑(八十),飛經走氣,運𦙒肘

血熱者。每日辰巳時發。遇夜則涼。世人不知。多謂虛勞。或謂疳熱。殊不知此乃血熱症也。

治法,推三關,推上三關,退下六腑,分陰陽,運八卦,五經,掏十王,掏總筋,腎水,撈明月,揉𦙒肘,按弦搓摩,飛經走氣

骨蒸熱者。乃骨熱而蒸。有熱無寒。醒後盜汗方止。非皮膚之外燒也。皆因小兒食肉太早。或素喜炙煿麵食之類。或好食桃李楊梅瓜果之類。或至冬月衣綿太厚。致耗津液而成。或疳病之餘毒。傳作骨蒸。或腹內痞癖。有時作痛。

治法,三關,六腑,運五經,分陰陽,清天河,撈明月,腎水,掏總筋,大橫紋,打馬過天河

壯熱者。一向不止。皆因血氣壅實。五臟生熱。蒸熨於內。故身體壯熱。眠臥不安。精神恍惚。蒸發於外。則表裡俱熱。甚則發驚也。

治法,三關,六腑,肺經,分陰陽,推扇門,清心經,天河,五經,總經,運𦙒肘,撈明月,飛經走氣

溫壯熱。與壯熱相類。而有小異。但溫溫不甚盛。是溫壯也。由胃氣不和。氣滯壅塞。故蘊積體熱。名曰溫壯熱。大便黃臭。此腹內伏熱。糞白酸臭。則宿食停滯。宜微利之。

治法,三關,六腑,五經,大腸,腎水,運八卦,膀胱,分陰陽,撈明月,打馬過天河

變蒸熱者。陰陽水火。蒸於血氣。而使形體成就也。所以變者。變生五臟。蒸者蒸養六腑。小兒初生三十二日。為之一變。六十四日。為之一蒸。十變五蒸。計三百二十日。變蒸俱畢。兒乃成人也。嬰兒之有變蒸。譬如蠶之有眠。龍之脫骨。虎之轉爪。皆同類變生而長也。先看兒身熱如蒸。

上氣虛驚。耳冷微汗。上唇有白泡如珠。或微腫如臥蠶者。是其症也。重者身熱所亂。腹痛啼叫。不能吃乳。即少與乳食。切不可妄投藥餌。及推拿火灸。若誤治之。必致殺人。故不立治法。特書以告之。

白話文:

【各種發熱的情況】

各種發熱的根源最初都有其特定的原因。如果發熱會隨著時間節律性地出現,我們稱之為「潮熱」。如果發熱忽來忽去,這通常代表身體虛弱。若發熱忽然發生且無伴隨寒意,可能屬於「骨蒸熱」。

胎熱的問題,是指嬰兒出生三天到一個月間,眼睛閉著且泛紅,眼瞼浮腫,經常呻吟,或不停啼哭,偶爾顯得焦躁不安,全身高熱,尿液顏色黃。這是因為在母體中,母親受到季節熱毒的影響,或是誤食了溫補的食物,或是過量食用辛辣食物,導致熱氣在體內積聚,燻蒸胎兒,因而出生後出現這種症狀,被稱為胎熱。如果長期未能治療,可能會發展成鵝口瘡、舌頭腫脹、舌頭發紅,或是皮膚出現紅色或紫色的斑塊等情況。然而,不能使用極度寒性的藥物來治療,否則熱氣消退後,寒氣會產生,進而引發其他病症。

治療方法包括推拿三關、六腑、三焦,分陰陽,按摩天河,揉外勞宮,運八卦,掏腎水,捏五指,點按十王穴,運臑肘,水裡撈明月,以及在虎口和曲池處各使用一次燈火灸。

潮熱,即發熱和退熱交替出現,每天固定時間發作,如同潮汐般準確,因此稱為潮熱。這主要是因為體內氣血壅盛,五臟受到驚嚇而發熱,熱氣燻蒸體外,或是夾雜潛藏的熱氣,或是潛藏的寒氣。潛藏的熱氣,大便顏色黃且氣味臭;潛藏的寒氣,大便顏色白且帶有酸臭味。

治療方法包括推拿三關、補心經、運八卦、分陰陽、瀉五經、掏十王、掏中指、六腑、撈明月、臑肘。

驚熱,可能是遇到奇怪的東西而感到驚恐,或是被金屬或石頭的聲音嚇到。心臟受到驚嚇後,氣血運行不順,身體微熱,做夢時容易驚醒,臉色發亮且易出汗,脈搏頻率加快,情緒煩躁。治療方法與急驚風相同。

治療方法包括推拿三關、肺經、分陰陽、推扇門、清心經、天河、五經、掏總經、臑肘、撈明月、飛經走氣。

風熱,表現為身體發熱、面色蒼白、口裡也感到熱,煩躁不安。治療應該以疏散風邪、清熱解毒為主。如果熱度非常高,且大便乾燥祕結,可以考慮通便。

治療方法包括推拿三關、瀉大腸、掏心經、瀉腎水、運八卦、掏總經、清天河、二龍戲珠、臑肘。

煩熱,指的是血氣兩旺,臟腑實熱,表裡均熱,煩躁不安,皮膚壯熱。如果手掌腳掌特別熱,就是五心煩。

治療方法包括推拿三關、掏中指、瀉五經、掏十王、運八卦、揉外勞、分陰陽、退六腑、撈明月、打馬過天河、臑肘。

脾熱,舌絡稍微縮短,常常伸舌。這是因為脾臟積熱,不可隨意使用寒涼藥物。

治療方法包括推拿三關、脾土、瀉心火、腎水、運八卦、分陰陽、掏總經、推上三關(二十四次)、退下六腑(八十次)、撈明月、臑肘。

虛熱,疾病後期,血氣尚未恢復,四肢瘦弱,時常發熱,一天可能出現三到五次,這是因為病後虛弱,外來的熱邪趁虛而入。應該調理氣血,補充體力,熱度自然會消退。

治療方法包括推拿三關、補五經、捻五指、運八卦、撈明月、掏總經、推上三關(二十四次)、退下六腑(八十次)、分陰陽、飛經走氣、臑肘。

實熱,表現為頭暈、臉色赤紅、口裡熱,小便色赤且排尿困難,大便乾燥祕結,腹部脹滿。這是實熱的症狀,應當通過通便來清除臟腑中的熱氣。

治療方法包括推拿三關、瀉五經、推大腸、清腎水、運八卦、推膀胱、分陰陽、撈明月、退六腑、打馬過天河、飛經走氣、臑肘。

積熱,眼瞼浮腫,面色黃,腳冷,發熱從頭部到腹部逐漸加重,或是對飲食的味道敏感,噁心嘔吐,腹部疼痛。

治療方法包括推拿三關、五經、脾土、大腸、心經、三焦、腎水、運八卦、掏總筋、分陰陽、撈明月、退六腑、飛經走氣、臑肘。

疳熱,通常是因為過度飲食,食物在體內積累,久而久之形成熱氣。脾臟若積熱,不加以治療,熱氣會傳遞到其他臟器,形成五疳之病。只要脾臟的病根去除,其他臟器就會恢復健康。

治療方法包括推拿三關、補脾土、推大小腸、三焦、運八卦、掏總筋、分陰陽、撈明月、推上三關(二十四次)、退下六腑(八十次)、飛經走氣、臑肘。

血熱,每天辰巳時發作,到了晚上就會退熱。一般人往往誤以為是虛勞或疳熱,實際上是血熱。

治療方法包括推拿三關、推上三關、退下六腑、分陰陽、運八卦、五經、掏十王、掏總筋、腎水、撈明月、臑肘、按弦搓摩、飛經走氣。

骨蒸熱,指的是骨頭發熱,沒有寒意,只有在睡醒後才會停止盜汗,不是皮膚表面的熱感。這通常是因為兒童過早食用肉類,或是喜歡煎炸麵食,或是偏好桃子、李子、楊梅、瓜果等食物,或是冬天穿著過厚,導致體內津液消耗,形成骨蒸熱。或是疳病的殘餘毒性,轉化為骨蒸熱,或是腹部有硬塊,偶爾會感到疼痛。

治療方法包括推拿三關、六腑、運五經、分陰陽、清天河、撈明月、腎水、掏總筋、大橫紋、打馬過天河。

壯熱,持續不退,這是因為血氣壅塞,五臟生熱,在體內蒸騰,導致身體高熱,睡眠不安,精神恍惚,熱氣蒸騰體外,造成體內外均熱,甚至會引發驚厥。

治療方法包括推拿三關、六腑、肺經、分陰陽、推扇門、清心經、天河、五經、總經、臑肘、撈明月、飛經走氣。

溫壯熱,與壯熱相似,但程度較輕,只是溫熱,而不是非常嚴重的高熱。這是由於胃氣不和,氣滯壅塞,導致體內熱氣積聚,被稱為溫壯熱。如果大便顏色黃且氣味臭,這是體內潛藏的熱氣;如果大便顏色白且帶有酸臭味,則是食物積滯,應當適當通便。

治療方法包括推拿三關、六腑、五經、大腸、腎水、運八卦、膀胱、分陰陽、撈明月、打馬過天河。

變蒸熱,指的是陰陽水火在血氣中蒸騰,促進身體的成長發育。所謂的「變」,是指五臟的成長;所謂的「蒸」,是指六腑的養護。嬰兒出生後三十二天,為第一次「變」;六十四天,為第一次「蒸」。經過十次「變」和五次「蒸」,共計三百二十天,「變」和「蒸」的過程結束,孩子才能真正成長為成年人。嬰兒的「變」和「蒸」,就像是蠶的休眠、龍的換骨、虎的轉爪,都是同類生物在成長過程中經歷的變化。如果發現孩子的身體像被蒸騰一樣發熱,伴有上氣不足、驚訝、耳朵冰冷、輕微出汗、上脣有像珍珠一樣的白色泡沫,或是像臥蠶一樣微腫,這就是變蒸熱的症狀。嚴重的話,身體發熱混亂,腹部疼痛,啼哭不止,無法喝奶,此時應少量給予奶食,切勿隨意使用藥物,或是進行推拿和火灸,否則可能會造成更大的傷害。因此,這裡不提供具體的治療方法,僅以此提醒大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