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痧疹輯要》~ 卷四 (15)
卷四 (15)
1. 選案
又云:曹序林先生次孫三歲,出痧,體素弱,三朝熱未退,兩頰未透,唇口乾燥,精神困倦,咳無力,大便日五六次。正氣已虧,難循常法,方用人參、麥冬、桔梗、防風、炒梔子、茯苓、甘草。二劑而泄止疹透,精神漸轉。惟咳嗽未平,人參易沙參,再加牛蒡、北杏仁,二劑痰嗽漸減。
猶有餘熱,再加丹皮、料豆,二劑而痊。痧證用人參,昔曾治胡旭如子痢後出痧,升麻葛根湯中加用取效,今已三十年始得再用。痧疹固宜清與散,有正氣虛不能任藥者,亦宜活法,故記之。
又云:孫兒炎壽出痧已過七朝,四五朝少服疏表一劑,痧沒後熱未退,人事不爽,知其肺家餘毒未清。至九朝午後熱甚,口舌生瘡,有時痰嗽氣促。熱退時脈平,小熱來時脈數。大熱服清熱保肺之劑,安臥能乳,人事理宜清爽,而大勢沉困,呻吟不定,故復論之。大熱七日多汗,表氣與陰液皆虛也。
小便清利,裡熱亦降也。大便泄且多次黃黑色,雖為夾熱下痢,腸胃亦虛也。唇舌瘡是心脾二家蘊熱所發,餂乳無所苦,亦無大害,且既發為口瘡,其無內陷可知也。食乳飲藥之後,不移時便泄,不能停蓄,腸胃愈虛也。痰嗽喘促無已時者,為實為閉。有時而止,安臥而定,非實閉也,是肺金受火邪之克,正氣虛,痰不運行也。
合而論之,雖曰餘熱尚存,當以正氣為主,酌以補而不滯之劑治之,人參三分,麥冬六分,橘紅三分,茯苓六分,料豆一錢,地骨皮五分,炒梔子五分,桔梗五分,甘草三分。卯時服藥,辰巳二時相安,午後復發熱,呻吟,唇紅面赤,脈來滑數。肺熱猶甚,人參易沙參,再加枯芩三分。
服藥後熱又漸平。十朝心脾二經熱平,故午前退。肺熱仍在,故午後猶熱,熱來時呻吟脈大,唇紅頰赤,眼角生脂。書云:臟腑之傷,肺則尤甚。是以昨加黃芩得效。因思病重藥輕,雖效而熱難盡除,前方用沙參,再守一劑。十一朝午前安靜,午後猶熱,熱則痰嗽氣促。欲除痰當清熱,欲平熱當養陰,痧後養陰退陽,千古大法,生地、麥冬、丹皮、料豆、炒梔子、叭膽杏仁、橘紅、茯苓、牛蒡子、桔梗、甘草。十二朝午熱減半,精神漸轉,前方再守一劑。
十三朝停藥。十四朝右腮發紅,午後又熱,口瘡又發,舌尖下一大瘡,金黃色,復與清心之劑,連翹、山梔、桔梗、甘草、牛蒡子、貝母、麥冬、料豆、枳殼、木通,二劑平矣。痘證多心脾熱,故多用黃連;痧疹多肺熱,故宜黃芩、山梔。黃芩有二種,一種色黃而中空者,一種色綠而中實者。
中空者名枯芩,肺欲空,故宜之。中實者名條芩,又名子芩,腸欲實,故宜之。痧疹用枯芩,不必酒炒。止痢安胎,皆用條芩。
白話文:
曹序林先生的三歲孫子出痧,因為體質虛弱,發燒三天都沒退,兩頰痧點沒透出來,嘴唇乾燥,精神困倦,咳嗽無力,大便一天五六次。這是正氣已經虧虛,不能用一般的治療方法。所以開藥方用人參、麥冬、桔梗、防風、炒梔子、茯苓、甘草。吃了兩劑藥,腹瀉停止,疹子透發出來,精神也漸漸好轉。只是咳嗽還沒好,把人參換成沙參,再加牛蒡、北杏仁,吃了兩劑,痰和咳嗽就逐漸減少。
還有餘熱,再加丹皮、料豆,吃了兩劑就痊癒了。痧病用人參,以前曾經治療胡旭如的兒子在痢疾後出痧,在升麻葛根湯中加入人參就見效。現在已經過了三十年才再次使用。痧疹病雖然應該用清熱和疏散的方法,但是如果正氣虛弱不能承受藥力,也要靈活應變。所以記錄下來。
另外一個例子是,孫子炎壽出痧已經超過七天,四五天的時候吃了一劑疏散表邪的藥,痧消退後發熱沒有退,精神也不好。知道是肺部的餘毒沒有清除。到第九天下午發燒更嚴重,嘴巴和舌頭都長了瘡,有時咳嗽有痰,呼吸急促。發燒退的時候脈象正常,發小燒時脈搏很快。發高燒時吃清熱保肺的藥,睡覺時能喝奶,精神應該清爽,但是整個人還是很沉重困倦,不停呻吟,所以再分析一下病情。發高燒七天多汗,表示表氣和陰液都虛了。
小便清澈通暢,表示裡熱也降下來了。大便稀而且多次,呈黃黑色,雖然是夾雜熱邪的腹瀉,但腸胃也很虛弱。嘴唇和舌頭長瘡是心脾二經蘊積熱邪所導致,喝奶的時候沒有什麼痛苦,也沒有大礙,而且既然發了口瘡,表示病邪沒有往內陷。吃奶喝藥後,很快就拉肚子,不能停留在腸胃裡,表示腸胃更加虛弱。痰多、咳嗽、喘息不止,是實邪閉塞。如果時好時壞,安靜時就能平靜下來,就不是實邪閉塞,而是肺金受到火邪的克制,正氣虛弱,痰無法運行。
綜合來看,雖然說還有餘熱,但應以扶正氣為主,酌情使用補而不滯的藥物治療。用人參三分、麥冬六分、橘紅三分、茯苓六分、料豆一錢、地骨皮五分、炒梔子五分、桔梗五分、甘草三分。卯時服藥,辰時、巳時病情穩定,但到了午後又發燒,呻吟,臉色潮紅,脈象滑數。這是肺熱還很嚴重,把人參換成沙參,再加黃芩三分。
服藥後發燒又逐漸平穩。到了第十天,心脾二經的熱都平息了,所以上午就退燒。但是肺熱還在,所以下午仍然發燒,發燒時呻吟、脈搏很大,嘴唇紅潤,臉頰潮紅,眼角生出油脂。書上說:臟腑受損,肺部尤其嚴重。因此昨天加黃芩有效。考慮到病情嚴重,藥力輕微,雖然有效但難以完全退燒,所以前方用沙參,再服用一劑。第十一天上午安靜,下午仍然發燒,發燒時痰多、咳嗽、呼吸急促。要化痰就要清熱,要退熱就要滋陰,痧疹後要滋陰退陽,是千古不變的法則。用生地、麥冬、丹皮、料豆、炒梔子、叭旦杏仁、橘紅、茯苓、牛蒡子、桔梗、甘草。第十二天下午發燒減退一半,精神也逐漸好轉,前方再服用一劑。
第十三天停藥。第十四天右邊腮部發紅,下午又發燒,口瘡又發作,舌尖下面長了一個很大的瘡,呈金黃色,再給予清心之藥:連翹、山梔、桔梗、甘草、牛蒡子、貝母、麥冬、料豆、枳殼、木通。吃了兩劑就好了。痘瘡多為心脾熱,所以多用黃連;痧疹多為肺熱,所以宜用黃芩、山梔。黃芩有兩種,一種顏色黃而中間空心,一種顏色綠而中間實心。
中間空心的叫枯芩,肺部喜歡空,所以適合用這種。中間實心的叫條芩,也叫子芩,腸胃喜歡實,所以適合用這種。痧疹用枯芩,不需要用酒炒過。止痢安胎都用條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