葉霖

《痧疹輯要》~ 卷一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2)

1. 引種

《泰西方鑑》云:種疹法:先於患者發疹最多處部,以鈹針微刺之,急將綿一片,浸取其血。爾後就種者臑上徐徐刺之,令血流漓,凡一刻頃,乃取彼浸血綿貼其疵上,直緊綁之,放置三日許,而後撤去。但要其針疵不深不淺,一適其宜;貼綿間不長不短,惟中其時。

白話文:

《泰西方鑑》中記載種疹法的步驟如下:

  1. 首先在患者發疹最密集的部位,用鈹針輕輕刺破皮膚。
  2. 然後迅速用一片棉花浸泡患者的血液。
  3. 接著在要種疹的人的肩膀上慢慢刺破皮膚,讓血液流出。
  4. 大約一刻鐘後,將浸泡有患者血液的棉花貼在種疹人的傷口上,並緊緊包紮。
  5. 等待三天左右,然後取下棉花。

需要注意的是,針刺的深度和持續時間都要適中,棉花的浸泡時間也要適當。只要掌握好這些細節,種疹法就能成功。

霖按:此即泰西牛痘法也,由清冷淵、消濼等穴引出命門伏毒。痧疹與痘證,雖有氣血之殊,然其理則一。可以擇天時,察人事,較疫癘感召,內外之因齊發者不同。今牛痘業已盛行,未見流弊,醫家病家,可勿疑貳。

白話文:

霖按:這其實就是西方的牛痘法,通過清冷淵、消濼等穴位引出命門伏毒。痧疹和痘證,雖然氣血不同,但其道理是一樣的。可以選擇適當的天時,觀察人事,比較疫癘感召,內外原因共同發作的情況。現在牛痘已經盛行,沒有看到流弊,醫家和病家,可以不必懷疑。

又法:取浸血綿一片,插入鼻中,亦能傳染。

霖按:此即中土種痘法也,由此引命門伏毒,由臟腑而肌肉。雖可擇天時,察人事,究未若由經絡引出者為穩。

又法:取患者眼淚,若鼻涕,蘸綿以插入種者鼻內,或貼之皮膚,亦能傳染。

又法:將患者之親近衣,遍摩種者之身體,或著之臑腳,是亦一良法也。

霖按:此兩節閤中西種痘法脫化出者,用涕淚較刺血為尤便。但從經絡引出者為善,由臟腑引出者究未妥當。

白話文:

又有一種方法:取一片浸有患者血液的棉花,塞入鼻孔中,這樣也能傳染。

霖按:這就是中國傳統的種痘方法,通過這種方法可以讓潛伏在命門的病毒從內臟傳到肌肉。雖然可以選擇合適的天時和觀察人的情況,但終究不如通過經絡引導出來的穩妥。

還有一種方法:取患者的淚水或鼻涕,蘸在棉簽上然後插入接種者的鼻子里,或者貼在皮膚上,這樣也能傳染。

再有一種方法:將患者的貼身衣物拿來摩擦接種者的全身,或者穿在接種者的手臂或腳上,這也是一種不錯的方法。

霖按:這兩種方法是結合了中西方種痘法演變而來的,使用淚涕比刺血更加方便。但是通過經絡引導出來的方法比較好,由內臟引導出來的方法終究不太妥當。

凡種疹者,有八益焉。不至陷不治,一也;無其毒侵肺以發咳嗽,二也;雖有餘毒,無侵入眼耳及他要具,三也;比較於天行,則質善而證順,四也;縱發焮腫、大熱、煩悶等,其證大率輕易,五也;天行之疹者,間易至勞狀,至於種者,則決無有其患,六也;病中或發嚏,或多淚,然至疹痂乾燥乃即止,七也;於種痘法則疵瘡膿潰動經久,於此法則其疵速愈,八也。

白話文:

  1. 接種種痘的人,有八個好處:
  2. 不會導致嚴重的感染或死亡。
  3. 沒有毒素侵犯肺部而導致咳嗽。
  4. 即使有殘餘毒素,也不會侵入眼睛、耳朵和其他器官。
  5. 與天花相比,種痘後的反應更溫和,症狀更輕微。
  6. 即使出現發燒、腫脹、煩躁等症狀,通常也比較輕微。
  7. 天花患者很容易出現虛弱和疲勞,而種痘者則不會出現這種情況。
  8. 在種痘過程中,可能會出現打噴嚏或流淚等症狀,但在痘痂乾燥後就會消失。
  9. 種痘會留下疤痕,而天花則可能留下更嚴重的疤痕。

霖按:手少陽三焦經正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,上出次指間,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間,上貫肘,循臑外上肩,交出足少陽之後,入缺盆,布膻中,散絡心包,下膈,循屬三焦。其清冷淵、消濼二穴,在肘上臑外,正三焦經脈處也。痧痘為命門伏藏胎毒,考命門背𦛗七節間之穴,為相火之宅,心包為相火之臟,三焦則相火之腑也,由三焦經脈處引達命門伏毒,所謂同氣相求,其理顯然,又何瞻顧疑懼之有?

白話文:

霖按:手少陽三焦經正脈起於小指次指的指端,向上經過次指中間,沿著手背到手腕,出現在手臂的外側兩骨之間,向上貫穿肘部,沿著上臂的外側到肩膀,交叉經過足少陽經之後,進入缺盆,佈滿膻中,分支聯絡心包,向下到膈肌,沿著三焦。在肘部上臂外側的清冷淵、消濼兩個穴位,就在三焦經脈的位置上。痧痘是由命門伏藏的胎毒引起的,考證命門背部第七節之間的穴位,是相火的居所,心包是相火的臟器,三焦是相火的腑臟,通過三焦經脈的位置引導命門伏毒,所謂同氣相求,這個道理很明顯,又何必瞻前顧後、疑慮重重呢?

人為三才之一,本與天地相肖。督脈統一身之陽,任脈統一身之陰,此即人身之乾坤,亦即九一二數之相表裡也。肺與大腸屬兌金,胃與脾屬艮土,亦即四六二數之相表裡也。心與小腸屬離火,膀胱與腎屬坎水,亦即三七二數之相表裡也。心包絡、三焦屬震,震陽木,即為相火,膽與肝屬巽木,亦即八二二數之相表裡也。

白話文:

人作為三才之一,本質上與天地相互呼應。督脈統一人體的陽氣,任脈統一人體的陰氣,這就是人體的乾坤,也是九、二、一三個數字相互表裡的關係。肺和大腸屬於兌金,胃和脾屬於艮土,這就是四、六、二三個數字相互表裡的關係。心和小腸屬於離火,膀胱和腎屬於坎水,這就是三、七、二三個數字相互表裡的關係。心包絡和三焦屬於震,震陽木,就是相火,膽和肝屬於巽木,這就是八、二、二三個數字相互表裡的關係。

震是陽木,何以為相火?火無體,以木為體。說卦傳謂震為雷,為龍雷之火,豈不象人身之相火乎。不但包絡、三焦是震卦,即右尺命門亦是震卦,人自不察耳。此乾坤六子以配人身之定體。命門為水中真火,先天胎毒伏藏。命門如雷火潛於水底,遇時則發,發即燎原,豈若取同氣之三焦,由經絡外達,不傷臟腑之為善乎。

白話文:

震卦代表陽木,為什麼是相火?火是沒有形體的,所以以木為形體。說卦傳說,震卦是代表雷,是龍雷之火,這不就是像人體的相火嗎?不光是包絡、三焦是震卦,就是右尺命門也是震卦,人自己不觀察罷了。這是乾坤六子用來比配人體的定體。命門是水中的真火,先天胎毒的巢穴。命門就像雷火潛伏於水底,遇到時機就會爆發,一爆發就會像燎原的野火一樣,哪能像三焦取相同的氣,由經絡外達,而不傷及臟腑來得好呢?

或問:命門之所以屬震卦,亦有說乎?命門者,背𦛗七節間之穴也。背𦛗二十一節,三七二十一,命門當其七節之間,正猶震卦一陽在二陰之下,其象最肖。此乾坤始交,一陽初動,為生育之根也。前對臍,穴名神闕,猶北極之對南極也。位居水中,其氣則真陽之氣,為水中之火,故為三焦、包絡相火之原。

白話文:

有人問:命門之所以歸屬於震卦,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?命門,是指背部第二十一節椎骨之間的穴位。背部總共有二十一節椎骨,三七二十一,命門正好位於中間的第七節,就像震卦中的一個陽爻位於兩個陰爻的正下方,其卦象最為相似。所以命門與震卦相通。這個穴位是乾坤交合的開始,一個陽爻開始運行,是生育的根本。命門在人體的正面相對應的穴位是臍,穴名神闕,就像南北極相對應一樣。命門位於水中,其氣是真陽之氣,是水中之火,所以是三焦、包絡相火的來源。

三焦、包絡經脈之流行,皆相火之流行也。命門猶宮舍,經脈猶道路,皆統之於相火,皆可屬之於右尺。而七節間之一陽,其為震卦,不甚顯然哉。痘疹為命門伏毒,由三焦經脈引而外達,其理甚明。恐株守成法者固執不通其變,故不憚反復,再申其義,惟閱者諒之。

白話文:

三焦經、包絡經脈的運行,都是相火的運行。命門就像宮殿,經脈就像道路,都由相火統一管理,都可以歸屬於右尺脈。而七節間的一陽,是震卦,不是非常明顯嗎?痘疹是命門伏藏的毒素,通過三焦經脈引發而外達,這個道理非常清楚。擔心固守成法的人固執不通變化,所以不厭其煩,再申述其義,希望讀者體諒。

昔賢論三焦一府,紛紛聚訟,莫衷一是。或謂無形,或謂有形;或言是一,或言是二。甚則云為腎旁之脂者。雖明如張隱菴,遊移其詞,亦不能指為何物。考臟腑之學,西士言之最詳。觀《全體通考》,三焦即所謂腹包膜也。其膜包繞全腹,上通巔頂,下行膀胱,中有脂膜橫於肝胃之間。

惟遮陰道,護子宮,則男女稍異耳。《內經》謂上焦如霧,中焦如漚,下焦如瀆,豈虛語哉。

白話文:

過去的醫家討論三焦這個器官,眾說紛紜,沒有統一的意見。有的說它沒有形狀,有的說它有形狀;有的說它是一個整體,有的說它是兩個部分。甚至有人說它是腎臟旁邊的脂肪。即使像張隱菴這樣聰明的人,在談到三焦時也是含糊其辭,無法明確指出它是什麼。研究臟腑的學問,西方的醫生說得最詳細。看《全體通考》,三焦就是腹膜。這層膜包繞著整個腹部,上面通到頭頂,下面通到膀胱,中間有脂肪膜橫在肝臟和胃之間。

或問:腹包膜即三焦,亦有證據否?曰:觀其包二腸、遮兩腎,正當七節之間命門部位,既藏水中真火,即為相火之宅。居其位,行其權,此膜即為相火之腑。考心肺之下,肝胃之上,有膈膜一層。其形薄如細網,上與心包絡之下面相連,下與此膜之上層黏續,氣脈通貫,則包絡即為相火之臟。由膈膜上通腦筋,即經所云上焦如霧是也。

白話文:

有人問:腹包膜就是三焦,有什麼證據嗎?

我回答說:觀察腹包膜包裹大腸、小腸,遮擋左右兩腎,正好位於七節之間的命門部位,既藏著水中真火,又是相火的住所。它佔據了這個位置,行使了這個權力,所以這個腹包膜就是相火的腑。

考察心肺之下,肝胃之上,有一層膈膜。它的形狀薄如細網,上端與心包絡的下面相連,下端與腹包膜的上層黏連在一起,氣血脈絡貫通,所以心包絡就是相火的臟。

從膈膜上通到腦筋,這就正是經書中所說的「上焦如霧」的意思。

中有薄膜兩層,包肝裹胃,即經所云中焦如漚是也。繞膀胱,遮陰道,以行其氣化,即經所云下焦如瀆是也。以此證之,腹包膜即三焦,夫復何疑?若求此膜功用,全文自有《通考》在,篇幅有限,故不縷述。

白話文:

在人體中部,肝臟和胃部被兩層薄膜包覆,這就像經典中所說的「中焦如漚」。這層薄膜環繞著膀胱,覆蓋著陰道,用以行氣化,就像經典中所說的「下焦如瀆」。以此為證,腹部的包膜就是三焦,這還有什麼可懷疑的呢?至於求證這層包膜的功能,全文都有《通考》作為依據,但篇幅有限,就不再詳細論述了。

泰西引種痘疹,其法稍有不同。種痘用鈹針挑刺臑外皮及次皮,不令傷肌出血,以痘膿留著皮間。種疹刺令見血,俟血流盡,始將疹血綿貼其疵上。此中有陰陽互根之至理存焉。近人種牛痘,不獨三焦經穴不明,而血附氣、氣依血之義茫然不解,無怪乎每多流弊也。

白話文:

西方引進接種天花疫苗,接種痘苗的方法稍有不同。接種天花疫苗使用鈹針挑刺上臂表皮及真皮,使之不傷及肌肉出血,使天花膿液儲存在皮膚之間。接種牛痘,則刺入皮層見血,等到血液流盡,才將牛痘血和棉花貼在傷口上。這其中蘊含著陰陽相互依存的深層道理。現代人接種牛痘,不僅不明三焦經穴的穴位,而且對血液依附氣、氣依附血液的道理也一知半解,難怪經常會出現很多弊端。

引種諸書,僉云刺臑外皮,而不言清冷淵、消濼二穴者,蓋嬰兒由肩至肘,長僅四五寸,每種三五粒,則二穴亦在其中,況臑外皆三焦經脈所過之地。然究不若點此二穴引種為善。是經穴之不可不考也。《甲乙》、《銅人明堂》諸經,載清冷淵穴在肘上二寸,伸肘舉臂取之;消濼穴在肩下臂外,開腋斜肘分下胻取之。觀此二穴皆在臑外之證也。

白話文:

翻閱種痘的書,都說要刺在臑外皮的部位,卻沒有提到清冷淵和消濼這兩個穴位。這是因為嬰兒從肩到肘,長度僅有四五寸,如果每種(痘苗)三五粒,這兩個穴位也就在其中了,更何況臑外都是三焦經脈經過的地方。但如果與在清冷淵和消濼這兩個穴位點種相比,終究是沒有那麼好。因此穴位不可不考證。《甲乙經》、《銅人明堂》等書中記載清冷淵穴在肘上二寸,伸直手肘舉起手臂取穴;消濼穴在肩下臂外,打開腋窩並斜置手肘,在分叉的部位往下取穴。根據觀察,這兩個穴位都在臑外的證據。

考取腧穴,是針灸家要事。而漢唐以降,針灸失傳,為不明同身取寸之義,僅以患人之中指中節取寸,便為獨得心傳。殊不知瘦人指長而身小,則背腹之橫寸豈不太闊;肥人指短而身長,則背腹之橫寸豈不太狹?有身長指長而頭小者,則頭間之寸豈不嫌長;有身短指短而頭大者,則頭間之寸豈不嫌短?似此肥瘦長短之差訛,安能準的?所謂同身取寸者,必同其身體而取之也。縱觀諸家,惟東醫山崎子政骨度折量一法,深得先聖奧旨。

白話文:

尋找穴位,是針灸師的重要工作。自漢唐以來,針灸已失傳,由於人們不明確瞭解「同身取寸」的意義,僅以患者的中指中節來取寸,便誤以為自己獨得針灸真傳。殊不知,瘦人的手指長而身體小,那麼背腹的橫寸豈不太寬?肥胖的人手指短而身體長,那麼背腹的橫寸豈不太窄?有人身體長手指長而頭小,那麼頭部的寸豈不嫌長?有人身體短手指短而頭大,那麼頭部的寸豈不嫌短?像這樣肥瘦長短的差異,怎麼能取的準確呢?所謂「同身取寸」,必須量其身體而取寸。綜觀各家學說,只有日本醫學家山崎子政提出的「骨度折量法」,最能深得先賢的奧祕。

其法以《靈樞·骨度》篇尺寸為主,再量人身尺寸,隨取而折之,自無長短肥瘦之差訛。假如《靈樞·骨度》篇雲肩至肘長一尺七寸,而患人由肩至肘量五寸一分,以三摺合之,所云某穴至某穴一寸者,僅得三分。識此同身取寸之義,明而針灸之,法不致失傳矣。

白話文:

衡量人體穴位的尺寸,主要是以《靈樞·骨度》篇中的尺寸為依據,之後測量患者的尺寸,隨即將尺寸摺合之,這樣就可以避免任何長短、胖瘦的差異誤差。比如,《靈樞·骨度》篇記載肩至肘長一尺七寸,如果病人的肩至肘長度量出來是五寸一分,就以三摺合之,那麼書中所說的從某穴到某穴一寸的距離,就只有三分。瞭解了這種同身取寸的道理,在運用針灸時,就能更準確地掌握穴位的位置,不會失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