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痧疹輯要》~ 卷一 (2)
卷一 (2)
1. 述原
故三番斑始顯之證,皆足太陽壬膀胱克丙小腸,其始出皆見於面,終歸於陽明肉理,熱化為膿者也。二火熾甚,反勝寒水,遍身俱出,此皆出從足太陽傳變中來也。當外發寒邪,使令消散;內瀉二火,不令交攻其中;令濕氣上歸,復其本位。可一二服立已,仍令小兒以後再無二番斑出之患。
此《內經》之法,覽者詳之。
孫東宿曰:麻疹,浙之呼為瘄子,又曰痧子;吳地呼為疹子;新安呼為麻。總為有生初之淫火,伏於命門之間。命門具太極之理,而陰陽五行系焉,臟腑之所由也。蓋五行一陰陽,陰陽一太極也。天之與人,咸相感通。由其通,故天寒而人身寒,天熱而人身熱也。天之癘氣,一動則所稟之毒隨感而發,陽感之則疹出焉,陰感之則痘出焉。
陽浮而淺,故疹易出易斂;陰凝而深,故痘難出難痂。陰陽二劫之毒盡出,則向安矣。余故曰:人之出疹出痘,猶蠶之一眠二眠三眠也。痘雖出於陰,而實成於陽,以氣為之固也;疹雖出於陰,而實借於陰,以血為之資也。何見之?痘非氣行則血不附,安得結痂;疹非血濟則氣失依,焉能收斂?斯陰陽升降之理,一開必一闔。血之附氣,氣之依血;陰根於陽,陽根於陰,陰陽互為其根也。
前人謂痘出於臟,不知指何臟;疹出於腑,不知指何腑而云之也。又謂疹出心肺,故鼻涕而咳嗽。余謂此皆臆度套詞,而非有真知一定之見也。既曰疹出於腑,心肺獨非臟乎?按《內經》鼻為肺之門戶,通天氣。陽毒上發,熱毒熏蒸。蓋心肺位尊膈上,又肺主毛竅,毒從竅出,是干於肺而非出於肺也。
要知痘之與疹,皆出於命門之陰陽也。
霖按:痧疹,古經方不載。宋元以來,諸賢著述率多拉雜。前明羅田萬密齋,始將治法闡明。其論胎毒,在腑在臟,仍屬依樣葫蘆。惟孫文垣命門之論,允為精當。然痧疹之根原雖明,有非關命門伏氣,其形證似是而非者。風隱斑疹之外,又有爛喉丹痧一證,均當詳考,謹列於下,庶免混淆。
風疹初起煩癢,搔之隨手壟起,成片成塊,愈搔愈甚,由脾虛血熱,感風邪而作。治宜調中疏風,不可專用風藥。
隱疹始候,如蚊蚤螫齧,煩癢無頭粒,搔之似腫非腫,隱隱然不發,胖甚則發熱腹痛。此脾有蓄熱,更為風濕所中。治宜消風清熱。較痧疹險證中之皮里隱不同,不可牽混。
按以上二證,即《巢源》所謂邪折於肌,與內熱相搏則為軫;《外臺》所謂赤軫如蚊螫煩癢,搔之重沓壟起。斯即赤白二種之風矢隱軫也。
斑有色點而無顆粒,其狀或如錦文,或如雲霞,撫不澀指,按之暈淺。證有陰陽之別:陽斑色紫點小者,心胞熱也;色紫點大者,胃中熱也。或由溫病,或由傷寒,或是汗後,或是血熱,各有其因。陰斑色淡紅,口不渴,脈不洪。乃伏寒在下,迫其無根失守之火,聚於胸中,上蒸所致。宜各從本病,以決死生。
白話文:
所謂三次發疹的症狀,都是因為足太陽膀胱經的壬水,剋制丙火小腸經所引起的。剛開始發病時都會出現在臉上,最後會蔓延到陽明經的肌肉紋理之間,是因為熱邪化成了膿。如果體內火氣過盛,反而壓制了寒水,就會全身都長疹子,這些都是從足太陽經傳變而來的。這個時候,應該將體外的寒邪驅散,讓它消退;同時瀉去體內的火氣,避免火氣互相攻擊;並讓體內的濕氣上升回到原位。這樣治療,服用一兩劑藥就會馬上痊癒,還可以讓小孩以後不再有發疹的困擾。
這是《黃帝內經》的方法,希望讀者仔細研究。
孫東宿說:麻疹,在浙江被稱為瘄子,又叫做痧子;在吳地被稱為疹子;在新安被稱為麻。總而言之,都是因為剛出生時體內過旺的火氣,潛伏在命門之間。命門具有太極的道理,陰陽五行都繫於此,也是臟腑的來源。因為五行是一陰一陽,而陰陽是一太極。天和人是互相感應的,所以天氣冷,人體就會覺得冷;天氣熱,人體就會覺得熱。當天上的戾氣一動,人體內稟賦的毒素就會隨著感應而發作,陽氣感應就會出現疹子,陰氣感應就會出現痘瘡。
因為陽氣浮淺,所以疹子容易發出來,也容易消退;陰氣凝結深沉,所以痘瘡難以發出來,也難以結痂。當陰陽兩方面的毒素都完全發出來,身體就會平安無事。所以我說,人出疹子或出痘瘡,就像蠶要經過一眠、二眠、三眠一樣。痘瘡雖然屬於陰,但實際上是陽氣促成的,因為陽氣能夠將它固結;疹子雖然屬於陰,但實際上是藉助陰血來滋養的。怎麼知道呢?因為痘瘡如果沒有陽氣運行,陰血就不能附著,怎麼能結痂?疹子如果沒有陰血滋養,陽氣就會失去依靠,怎麼能消退呢?這就是陰陽升降的道理,一開必有一闔。陰血依附陽氣,陽氣依賴陰血;陰根源於陽,陽根源於陰,陰陽互為根本。
前人說痘瘡從臟腑發出,卻不知道是指哪個臟腑;說疹子從腑發出,卻也不知道是指哪個腑。又有人說疹子是從心肺發出的,所以會流鼻涕和咳嗽。我認為這些都是隨意臆測,並沒有真正的了解。既然說疹子是從腑發出的,難道心肺就不是臟嗎?按照《黃帝內經》所說,鼻子是肺的門戶,與天氣相通。陽毒往上發作,熱毒就會向上熏蒸。心肺的位置較高,在膈膜之上,而且肺又主導毛孔,所以毒從毛孔發出來,是侵犯到肺,而不是從肺發出來的。
總之要知道,痘瘡和疹子,都是從命門的陰陽發出來的。
我認為:痧疹,古代的經典方劑中沒有記載。宋元以來,很多醫學家的著作都非常雜亂。明朝的羅田萬密齋,才開始將治療方法闡述清楚。他所說的胎毒,在腑在臟的說法,仍然是人云亦云。只有孫文垣關於命門的說法,才是精闢恰當的。然而,雖然痧疹的根源是明白了,但還是有一些情況,並不是因為命門的伏氣所引起的,它們的症狀看起來像,但又不是。在風疹之外,還有爛喉丹痧這種疾病,這些都應該仔細研究,我把它們列在下面,以免混淆。
風疹剛開始發病時會覺得搔癢,用手去抓就會隨手隆起,成片成塊,越抓越嚴重,這是因為脾虛血熱,感受風邪引起的。治療應該調和脾胃、疏散風邪,不能只用治療風邪的藥物。
隱疹剛開始發病時,就像蚊子或跳蚤叮咬一樣,會覺得煩躁搔癢,但是沒有明顯的顆粒,抓了之後會覺得好像腫了又好像沒有腫,隱隱約約不顯現出來,如果體質比較虛胖就會發熱腹痛。這是因為脾有積熱,又感受了風濕之邪引起的。治療應該消除風邪、清瀉熱邪。這種隱疹和痧疹中潛伏在皮膚裡面的危險情況不同,不能混為一談。
以上這兩種疾病,就是《巢氏病源》所說的,邪氣在肌肉中,與體內熱邪相搏鬥而形成的;《外臺秘要》所說的,紅色隱疹就像蚊蟲叮咬一樣煩躁搔癢,抓了就會重複隆起。這就是赤白兩種風邪引起的隱疹。
斑疹有顏色的小點,但沒有顆粒,它的形狀有的像錦緞花紋,有的像雲霞,摸起來不會有粗糙感,按下去顏色會變淡。斑疹的證狀有陰陽之別:陽斑是紫色的小點,這是因為心包有熱;紫色的大點,這是因為胃中有熱。有的是因為溫病引起的,有的是因為傷寒引起的,有的是汗後引起的,有的是因為血熱引起的,各有其原因。陰斑是淡紅色,患者不會口渴,脈搏也不會洪大。這是因為寒邪潛伏在下,迫使沒有根基、失去保護的火氣,聚集在胸中,向上蒸騰所導致的。應該根據各自的病因,來判斷病情的輕重和生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