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濟生集》~ 自序
自序
1. 自序
昔人云:欲救人而學醫則可,欲謀利而學醫則不可。此仁人之言,最為深切。誠能玩味斯言而推廣之,譬如我之父母,妻子有疾,望醫之相救者,何如。易地而觀則利心自淡,利心淡則良心自現,而人之痛癢相關矣。故聖訓以進德,修業二者不可偏廢也。若苟無良心,則終日矜名計利,奚暇精研此中義理哉。
第事之關緊最重者,莫如醫,而理之蘊奧難明者,亦莫如醫。是以軒岐之學,自《靈》、《素》、盧扁,以後如仲景,河間,東垣,丹溪,以及近代諸名家,其著述註疏非不詳盡。然非造詣深遂,心領神會者,不能運用得當,則淺學膚見者,又烏足以語醫哉。至若理不難明,而尤關生死急救者,則莫過於婦科,胎產,兒幼諸症。
胎產之變,如墜胎、血崩、血暈,橫逆為患,兒科之變,如悶臍、噤口、鎖肚、臍風等症,生死俱在呼吸,倘僻處山鄉,或貧窮無力不及延醫,每遭慘變,深可慨也。且其致病之由,皆緣平時不知調理,臨時茫無把握,遂至急切貽誤,若產症之變,多因脈未離經,努力太早,轉致逼成橫倒。而妄聽穩婆恐嚇,將兒任其生採活剝,誤遭凶殘之手,以致母子不保,慘不忍言。
更有輕視小產,失於調理,及至成病,尚不知救,因此病人膏肓,而傷生者多矣。若不明陳利害,流毒安有窮哉,余不揣鄙陋,悉心參觀諸先賢箋述論治經、胎、產、幼諸說,擇其至詳至妥歷驗方法,輯成六卷,題曰《濟生集》,呈政方家,復蒙指正。咸謂是編,不特窮僻無醫之鄉,得此簡明方法,便於對症用藥,即仕宦之家,亦足以暗示子女節欲廣嗣之確理,則是書誠有室家者,思患預防之寶鑑者也。
如能家置一編,平時互相講解,庶先時胸有成竹,即臨時易於檢閱,不致被惑受害,其保全豈有限量。蒙諸君子助資剞劂,以公同好,還望樂善君子,轉相勸勉,刷印施送,使天下後世產母,嬰兒同登壽域,其功德更無量矣。是為序。
光緒二十二年歲在丙申元月王上達春亭氏謹序
白話文:
古人說:「想著救人而學醫是好的,想著謀取利益而學醫就不可以。」這句話說得非常有道理。如果能夠好好體會這句話,並且推廣應用,想想如果自己的父母、妻子生病了,多麼希望醫生能夠出手相救。換個角度來看,就會自然淡薄追求利益的心,當利益之心淡了,良心自然就會出現,這樣就能真正體會到別人的痛苦。所以,聖人的教誨說,進德和修業兩者都不能偏廢。如果沒有良心,整天只想著追求名利,哪有時間去深入研究醫學的道理呢?
所有的事情當中,最重要的事情莫過於醫學,而醫學的道理又深奧難懂。因此,從軒轅黃帝、岐伯的學問,像是《黃帝內經》、《靈樞》、扁鵲,到後來的張仲景、劉完素、李東垣、朱丹溪,以及近代的許多名家,他們的著作和註解都非常詳盡。但是,如果不是學問精深,能夠領會其中精髓的人,就無法運用得當,那麼學識淺薄的人,又怎麼能談論醫學呢?至於那些道理不難理解,卻關係到生死存亡的急救方面,莫過於婦科、生產、以及嬰幼兒的疾病了。
生產時的變故,像是流產、血崩、血暈、胎位不正等等;嬰兒的疾病,像是臍帶悶住、口噤不能進食、腹部硬如鐵鎖、臍風等等,生死都只在一線之間。如果住在偏遠的山區,或是貧窮無力請醫生,往往會發生慘痛的變故,實在令人感嘆。而且這些疾病的發生,都是因為平時不懂得調養,臨時又不知所措,才會導致延誤治療。像是生產時的變故,大多是因為脈象還沒有離開正常的運行軌道,就過早用力,反而導致胎位不正。而那些聽信穩婆的恐嚇,讓他們隨意接生,甚至活生生把胎兒剖出來,遭受殘忍的對待,以致母子都保不住,實在是慘不忍睹。
更有一些人輕視小產,沒有好好調養,等到生病了,還不知道要醫治,以至於病情惡化到難以挽回,因此喪命的人很多。如果不明確說明這些利害關係,造成的禍害就沒有止境。我不顧自己的淺薄,仔細研究了許多前賢關於經脈、胎產、幼兒疾病的論述,選擇其中最詳細、最妥當,而且經過驗證的方法,編輯成六卷,命名為《濟生集》,呈給各位專家學者,希望能夠得到指正。大家都認為這本書,不僅能夠讓偏遠地區缺乏醫生的鄉村,有了這本簡明的醫藥方法,方便對症下藥,也能夠讓官宦人家,了解節制慾望、繁衍後代的正確道理,因此這本書對於有家庭的人來說,實在是預防疾病的寶典。
如果每個家庭都能夠備有一本,平時互相講解,就能夠事先做好準備,即使臨時發生狀況,也能夠方便查閱,不致被迷惑而受到傷害,這樣能夠保全的性命,真是難以估量。承蒙各位君子資助刻印,讓大家都能夠分享這本書,希望有善心的君子,也能夠互相勸勉,刷印發送,讓天下的母親和嬰兒都能夠健康長壽,這樣的功德真是無可限量。這就是我寫這篇序的原因。
光緒二十二年,歲次丙申年元月,王上達春亭謹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