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包氏喉證家寶》~ 咽喉七十二證考 (4)
咽喉七十二證考 (4)
1. 咽喉七十二證考
五十三、螓舌。因酒毒勞心鬱氣,舌有四眼,眼中流血者,全證也,或二三眼,生舌中,或生兩旁,生七八眼者,難治。年老者不治。若有黑心者,大者用藥爛去,小者用刀針挑去,先用藥水洗淨,然後吹藥,內服三黃涼膈散,舌不柔軟,瘡不合口者,皆死。
五十四、脬舌。痰火犯心經,舌忽脹滿,軟如豬尿脬,不痛,流涎,妨言語。看舌下,如有青瘡,如蟹眼,須挑破。出痰若雞蛋清,用溫湯漱淨,再吹冰、硼、玄明粉,內服二陳。
五十五、重顎。舌上生瘡如楊梅,作事心煩。服甘桔湯、黃連解毒湯,有痰結成硬核者,吹冰硼散,內服加味二陳湯。
五十六、雀舌。心膈蘊熱,生於舌畔,割去,吹生肌散,內服三黃涼膈散。
五十七、咂舌癰。牙齦盡處,兩邊生癰,口臭,吐涎,舌尖短大。未破者,針去血,吹藥。已成,內托。
五十八、捲舌癰。屬心經風熱,生舌下,或左,或右,或中,狀如圓眼,或似棗核,腫痛,害言語,舌卷紫硬。刀點去血,吹藥,內服黃連瀉心湯。
五十九、死舌癰。熱毒,舌如白苔死色,如木舌,但木舌小硬,此腫而白,刀刮去白皮,追風散加冰、麝、青皮、乾薑末,滿口擦之。腫甚,刺金玉出血,如五七日有膿,上下針出膿,方愈。如放膿見黑血,刺治不轉色者,死。
六十、血衄。舌上如針孔,流血不止,屬心火。
六十一、舌上龜紋。由思慮煩甚、少睡所致。舌痛若無皮,淡白斑細點,甚者陷路龜紋,脈虛,不渴,四物湯加知、柏、丹皮、肉桂。舌硬,柏一兩,青黛三錢,桂一錢,冰二分吹。
六十二、牙癰。脾胃火大發,於牙齦生毒,如豆大,或如指大,紫腫硬痛,頭項強痛,惡寒發熱。將針柄捺患處,軟者,是頭,下刀出膿血,吹藥。
六十三、牙疔。食毒穢物,毒犯陽明,生牙縫中,牙齦上高腫突起,大痛連腮,破則流血,去血後,吹藥,服三黃涼膈,或千金內托。酌用。
六十四、牙宣。牙縫出血不止,上脾下胃,吐血痰至升斗者,難救。
六十五、兜腮癰。屬風熱溫毒,生腮下兩邊,或一邊,如口內腫,下刀去血,日久去膿。初起時,頭痛寒熱,服荊防敗毒散。
六十六、面腮腫黑證。面黑向下腫,兩邊腮腫,喉中氣閉。用滾過熱水一盆,洗手足,見喉中出氣,針少商穴,有血,可治,吹追風散於頰內,並牙盡處。
六十七、出汗生癰,同治。
六十八、傷寒八九日後喉中腫閉,熱入心脾。
六十九、陰瘡。生咽旁左右,風濕鬱結而成,煎炒炙煿所致。用滾過熱水。不時洗手足,內服二陳。
七十、喉腫。脾經大毒,因酒後行房,酒氣不流,聚結喉根,不速治,毒閉即死。先去痰涎吹藥。
七十一、鎖喉癰。心與小腸之火,發於聽會之端,注於懸膺之側,初如癧,不能飲食,閉塞難通,紅腫發熱,漸次潰膿。軟而脹痛者針之。初起外用蜒蚰、麝、冰杵敷,內服當歸連翹散,內閉牛黃清心丸,日久千金內托散。
白話文:
五十三、螓舌:因長期飲酒、勞心、鬱氣導致舌頭上出現四個類似眼睛的潰瘍,並伴隨出血,這是全症狀。如果只有二三個,或長在舌頭中間或兩側,甚至長七八個,則難以治療,老年人更難治癒。若潰瘍中心發黑,大的可用藥物腐蝕去除,小的可用刀針挑除,先用藥水清洗,再吹藥粉,內服三黃涼膈散。若舌頭不柔軟,潰瘍無法癒合,則會死亡。
五十四、脬舌:痰火犯心經,舌頭突然腫脹,柔軟如豬膀胱,不痛,流口水,影響說話。觀察舌下,如有青色潰瘍,像蟹眼一樣,需挑破。排出像雞蛋清一樣的痰液後,用溫水漱口,再吹冰硼玄明粉,內服二陳湯。
五十五、重顎:舌頭上長出像楊梅一樣的瘡,做事心煩。服用甘桔湯、黃連解毒湯,若有痰凝聚成硬塊,則吹冰硼散,內服加味二陳湯。
五十六、雀舌:心膈蘊熱,在舌頭邊緣生瘡,割除後,吹生肌散,內服三黃涼膈散。
五十七、咂舌癰:牙齦邊緣兩側生癰,口臭,流口水,舌尖短而大。未破潰的,用針放血,吹藥;已破潰的,則用藥物內托。
五十八、捲舌癰:屬心經風熱,長在舌下,或左側,或右側,或中間,形狀像圓眼或棗核,腫痛,影響說話,舌頭捲曲發紫變硬。用刀點刺放血,吹藥,內服黃連瀉心湯。
五十九、死舌癰:熱毒導致舌頭像覆蓋白苔一樣呈現死白色,像木頭一樣的舌頭,但木舌較小且硬,而此症狀則腫脹且發白。用刀刮除白皮,再用追風散加入冰片、麝香、青皮、乾薑末,塗滿口腔。腫脹嚴重時,用針刺出血,如果五到七天內有膿液排出,上下針排出膿液後即可痊癒。若放膿後見到黑血,且刺針治療後顏色不變,則會死亡。
六十、血衄:舌頭上像針孔一樣出血不止,屬心火。
六十一、舌上龜紋:因思慮過度、睡眠不足引起。舌頭疼痛,好像沒有皮膚,出現淡白色細小斑點,嚴重者則出現像龜紋一樣的凹陷紋路,脈象虛弱,不渴,服用四物湯加知母、柏子仁、丹皮、肉桂。舌頭硬的,可用柏子仁一兩、青黛三錢、肉桂一錢、冰片二分吹敷。
六十二、牙癰:脾胃火旺盛,在牙齦上生毒,像豆子大小,或像手指大小,紫腫硬痛,頭項僵硬疼痛,惡寒發熱。用針柄按壓患處,柔軟處是膿頭,用刀切開排出膿血,吹藥。
六十三、牙疔:食用不潔食物,毒邪犯陽明經,長在牙縫中,牙齦上高腫突出,劇痛並連累腮部,破潰則出血,放血後吹藥,服用三黃涼膈散,或千金內托散,酌情使用。
六十四、牙宣:牙縫出血不止,屬脾胃病變,吐血痰量很多,難以救治。
六十五、兜腮癰:屬風熱溫毒,長在腮下兩側或一側,如同口腔內腫脹,用刀切開放血,久則排出膿液。初期頭痛發熱,服用荊防敗毒散。
六十六、面腮腫黑證:臉色發黑,向下腫脹,兩側腮部腫脹,喉嚨氣息閉塞。用滾燙的熱水一盆,洗手足,見喉嚨排出氣體,針刺少商穴,出血即可治療,在頰內和牙齦邊緣吹敷追風散。
六十七、出汗生癰:同治(與其他癰證的治療方法相同)。
六十八、傷寒八九日後喉嚨腫脹閉塞:熱邪侵入心脾。
六十九、陰瘡:長在咽喉兩側,因風濕鬱結或煎炒炙烤引起。用滾燙的熱水洗手足,內服二陳湯。
七十、喉腫:脾經毒邪嚴重,因飲酒後房事,酒氣不流通,積聚在喉嚨根部,不及時治療,毒邪閉塞則會死亡。先清除痰涎,再吹藥。
七十一、鎖喉癰:心和小腸的火邪,發生在聽會穴附近,波及懸膺穴旁,初期像小疙瘩,不能飲食,阻塞難以通暢,紅腫發熱,逐漸潰爛化膿。腫脹柔軟疼痛的則用針刺。初期外用蜒蚰、麝香、冰片搗碎敷貼,內服當歸連翹散,內服牛黃清心丸,久則服用千金內托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