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傅青主男科》~ 明生員傅先生山傳 (1)
明生員傅先生山傳 (1)
1. 鐵城寄傅青主
(附禮二首 附錄《霜紅龕集》)
獨子同憂患,於今乃別離,乾坤留古道,生死見心知。貫械還余草,傳燈不以詩,悠悠千載業,努力慰相思。
江州求死不得,至今只得為其從容者。聞黃冠入山養母,甚善,甚善!此時不可一步出山也。有詩一冊付曲沃錫珽,屬致門下藏之山中矣。可到未?(乙酉冬季)
前詩到未?若未到門下,不可往取,可屬西河曹孝廉碩公緩頰取之,必藏之門下。所目今著《經觀》、《史觀》二書,《經觀》薄就矣,《史觀》尚未竟,不知能終竟此業否?晉士惟門下知我甚深,不遠蓋棺,斷不敢負門下之知,使異日羞稱袁繼咸為友生也。
丙寅初秋宜春袁繼咸袁山
白話文:
【鐵城寄傅青主】
(附禮二首 附錄《霜紅龕集》)
唯一個兒子與我共度患難,如今卻要與他分離,天地間仍留下古老的正道,生死之間方顯真摯情誼。即使身陷囹圄,仍以草稿來抒發情感,傳遞知識的火光不需詩歌。這綿延千年的事業,我們必須努力,以慰藉彼此的思念。
在江州,我尋死不得,至今只能盡力而為。聽聞你已入山養母,這真是太好了!此刻,你不該踏出山林一步。有一冊詩集,我交給了曲沃錫珽,囑咐他送到你的山居收藏起來。不知道他是否已經送達?(乙酉冬季)
之前的詩集收到了嗎?如果還沒送到你手上,千萬不要自己去取,可以請西河的曹孝廉碩公幫忙取回,務必確保詩集收藏在你那裡。現在我正在寫作《經觀》和《史觀》兩本書,《經觀》已經接近完成,《史觀》則尚未完工,不知道是否能夠順利完成這份事業。山西的學者中,只有你最瞭解我,眼看自己年事已高,絕對不敢辜負你對我的理解,以免將來讓人羞於提及我和袁繼鹹曾是朋友。
丙寅初秋在宜春的袁繼鹹,筆名袁山。
2. 明生員傅先生山傳
傅先生名山,字青主,一字公他,陽曲人。祖霖,官山東、遼海參議。父之謨,明經授徒,號離垢先生。山生而穎異,讀書十行並下,過目輒能成誦。年十四,督學文太清拔入庠。繼文者,袁臨候先生繼咸也,一見深器之,准食餼。檄取讀書三立書院時,時以道學相期許,山益發憤下帷。袁每云:「山,文誠佳,恨未脫山林氣耳。」崇禎丙子,繼咸為直指張孫振誣詆下獄。山徒步走千里外,伏闕訟冤。孫振怒,大索山,山敝衣襤褸,轉徙自匿,百折不回,繼咸冤得白。當是時,山義聲聞天下。後繼咸官南方,數召山,山終不往。
國朝定鼎,自九江執繼咸北上,山乃潛入都,密候繼咸起居。繼咸見殺,山收其遺藁而歸。山性至孝,父之謨病篤,朝夕稽顙於神,願以身代。旬日父愈,人謂孝通神明不異。黔婁云:執親喪,哀毀特甚,苫塊水飲,不茹疏果。友愛諸季,先人遺產,弟蕩費強半,終身無怨色。弟歿,撫遺孤過於己子。失偶時年二十七,子眉甫五齡,旁無妾媵,」誓不復娶。於裡黨姻戚,竭力賙其緩急,為人分別有讓,恭儉下人。與人言:依於忠孝,謀事要於誠實。蓋其敦厚彝倫,根本自然,非有強也。自李自成犯京師,明莊烈皇帝殉國,山遂絕意進取,棄青衿為黃冠,號石道人。蘀衣草履,時遨遊於平定、祁汾間,所至有墨痕筆跡。工詩賦,善古文詞,臨池得二王神理,該博古今典籍,百家諸子,靡不淹貫。大叩大鳴,小叩小鳴,復自托繪事寫意,曲盡其妙。精岐黃術,邃於脈理,而時通以儒義,不拘拘於叔和、丹溪之言。踵門求醫者戶常滿,貴賤一視之。家故饒,至是漸益窶,安貧樂道泊如也。屋舍田園,多為細人竊據,概置不問。康熙戊午,詔舉博學宏詞,廷臣交章薦山,山堅以老病辭。當事者立迫就道,道稱股病不能行,肩輿舁入都,臥旅邸不赴試。滿漢王公九卿、賢士大夫,下逮馬醫夏畦、市井細民,莫不重山行義,就見者羅溢其門,子眉送迎常不及。山但欹倚榻上言:「衰老不可為禮」。諸貴人益以此重山,弗之怪也。明年三月,吏部驗病入告,奉旨,傅山文學素著,念其年邁,特授內閣中書,著地方官存問,遂得放歸。歸愈澹泊,自甘僻居遠村,不入城府。然欽其名者益眾,率紆道往見,冀得一面為榮。又六年卒,遠近會葬者,數千百人。山所著有《性史》、《十三經字區》、《周易偶釋》、《周禮音辨條》、《春秋人名韻、地名韻》、《兩漢人名韻》等書。
嵇禮齋曰:昔者嘗怪先生值堯舜之世,篤志高尚,懇辭徵闢,何其果也。及讀漢史,見周黨、王霸之為人,初不辱於新莽,建武復辟,連徵不起,乃知士各有志。先生蓋有道而隱者也,彼誠見夫有明末季,上下交徵利,卒滅亡於寇盜之手,固己心寄夫長林豐草矣,寧復以青紫為榮耶?至若義白知己之冤,其賢於世之平居師友相親慕,臨難揹負,不一引手救,漠然若不相識者,亦遠矣。古云:民生於三,事之如一,惟其所在則致死焉。先生真無愧哉!
白話文:
傅山先生,名字為山,表字青主,另有字公他,是陽曲縣的人。他的祖父傅霖,曾經擔任山東、遼海參議的官職。父親傅之謨,精通儒家經典並教授學生,被人尊稱為離垢先生。傅山從小聰穎異常,閱讀能力極強,能同時閱讀十行文字,看過的文字往往能立即背誦。他在十四歲那年,被督學文太清選拔進入學校。接替文太清的是袁臨候先生袁繼鹹,他對傅山的才能深感賞識,批准他享有學糧供應。當時,袁繼鹹召請傅山到三立書院讀書,經常以道學的標準來期待他,這使傅山更加努力學習。袁繼鹹曾說:「傅山的才華固然出色,可惜還帶著些許山野之氣。」
崇禎年間,袁繼鹹被直指張孫振誣陷入獄。傅山徒步走了千里路去為他申訴,他的行動激怒了張孫振,張孫振下令全城搜捕傅山。傅山穿著破舊的衣服躲藏起來,無論遭遇多少困難,他都堅持不懈,最終使得袁繼鹹的冤情得以昭雪。那時候,傅山的義行聞名天下。後來,袁繼鹹在南方做官,多次召喚傅山前往,但傅山始終沒有過去。
清朝建立後,袁繼鹹從九江被帶到北方,傅山於是祕密進入京城,暗中關心袁繼鹹的生活情況。當袁繼鹹被殺害後,傅山收集了他的遺作,然後回家。傅山非常孝順,當他的父親傅之謨病重時,他早晚向神靈祈禱,願用自己的生命換取父親的康復。十天後,父親的病情果然好轉,人們認為這是他的孝心感動了神明。在父親去世後,他哀傷到極點,住在草棚中,只喝清水,不吃蔬果。他非常愛護自己的弟弟們,即使他們揮霍了家產的一大部分,他也從未露出怨恨的表情。弟弟去世後,他對待弟弟的遺孤比對待自己的兒子還要好。他失去配偶時只有二十七歲,兒子傅眉才五歲,他身邊沒有侍妾,誓言不再娶妻。他對親朋好友竭盡全力幫助,待人處事有禮有節,生活節儉,尊重他人。他與人交談,總是基於忠孝的原則,做事務實誠實。他的敦厚善良,源自內心,並非刻意表現。
自從李自成攻入北京,明朝莊烈皇帝為國捐軀後,傅山決心不再追求功名,他放棄了秀才的身份,成為道士,自稱石道人。他穿著粗布衣服和草鞋,常常在平定、祁汾等地遊歷,所到之處留下許多墨寶和筆跡。他擅長詩賦,精通古文詞,他的書法深得二王(王羲之、王獻之)的精髓,通曉古今典籍,對百家諸子都有深入的理解。他能夠根據問題的大小來調整回答的深度,同時,他通過繪畫來抒發情感,技巧精湛。他精通醫術,尤其擅長脈診,並能將儒學理念融入其中,不拘泥於傳統醫學的理論。每天,他的門前都排滿了尋求醫治的人,他對待病人不分貴賤。他的家庭原本富裕,但隨著時間的推移,財產逐漸減少,他安於貧窮,享受淡泊的生活。他的房子和田園大多被小人佔據,但他毫不在意。康熙十八年,朝廷下詔舉行博學宏詞科考試,朝廷大臣紛紛推薦傅山參加,但他堅決以年老體弱為由拒絕。當局者立即催促他前往,他稱腿疾無法行走,於是被抬入京城,在旅館中臥牀不起,拒絕參加考試。滿族和漢族的王公九卿、賢士大夫,以及平民百姓,無不敬重傅山的行為和道德,來拜訪他的人絡繹不絕,甚至連他的兒子傅眉都忙不過來。傅山只是斜靠在牀上說:「我年紀太大,無法行禮。」這些貴人們因此更加敬重他,並不以為怪。
第二年三月,吏部驗證了他的病情,向朝廷報告。根據皇帝的旨意,傅山因為文學成就卓著,考慮到他年事已高,特授予他內閣中書的職位,並要求地方官員定期探望。於是,他得以返回家鄉。回到家中,他更加淡泊名利,選擇居住在偏遠的村落,不再踏入城市或官府。然而,仰慕他名聲的人越來越多,他們繞道前往見他,希望能有幸見到他一面,以此為榮。六年後,他去世了,來自遠近各地的人們參加了他的葬禮,人數達到數千。
傅山一生著述豐富,包括《性史》、《十三經字區》、《周易偶釋》、《周禮音辨條》、《春秋人名韻、地名韻》、《兩漢人名韻》等書。
嵇禮齋評論道:我曾經對先生在太平盛世中,依然堅定地保持高尚的品格,堅決辭謝徵召感到驚訝。直到我讀到漢朝的歷史,看到周黨、王霸等人,他們在新莽時代並未受到侮辱,建武帝再次徵召他們,他們仍然不願出仕,這才明白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。先生是一位有道之士,選擇隱居。他看到明朝末年,社會上下都在追求私利,最終國家被盜匪摧毀,他已經將心寄託在廣袤的森林和茂盛的草原之中,怎麼可能再把官職視為榮耀呢?至於他為了洗清知己的冤屈,他的品德遠遠超越了那些平日裡親密無間,但在危難時刻卻背棄朋友,袖手旁觀,裝作彼此不認識的人。古人說:人生下來受到天地和父母的恩惠,對待他們應該一樣恭敬,只要在自己能力範圍內,就應該全力以赴。先生的行為,確實無愧於此! 讚曰:先生啊,你擁有聖人的清高;為知己申冤,即使面臨危險也不驚慌。你拒絕榮華,辭謝徵召,成為人民的楷模,你的貢獻在於維護名教,百世後仍被世人景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