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傅青主男科》~ 初病治法門

回本書目錄

初病治法門

1. 傷寒

傷寒初起,鼻塞目痛,項強頭痛,切其脈必浮緊。此傷寒也,方用:

桂枝(一錢) 甘草(一錢) 陳皮(一錢) 乾葛(一錢)

水煎服,一劑而愈。

白話文:

當傷寒剛開始發病時,會出現鼻子不通、眼睛疼痛、脖子僵硬及頭痛的症狀。如果你摸他的脈,一定會發現脈象浮緊。這就是典型的傷寒病症,治療可用以下藥方:

桂枝(約三克)、甘草(約三克)、陳皮(約三克)、乾葛(約三克)

將這些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,通常喝一次藥後就能康復。

2. 扶正散邪

此專治正氣虛,而邪氣入之者,如頭痛發熱、凡脈右寸口大於左寸口者,急以此方投之,無不痊愈。方用扶正散邪湯:

人參(一錢) 柴胡(三錢) 半夏(一錢) 甘草(一錢) 茯苓(三錢) 白朮(三錢)

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這是專門用來治療因身體正氣虛弱,導致邪氣侵入的情況,像是出現頭痛和發燒的症狀,尤其是當右手腕脈搏比左手腕脈搏強勁時,應立即使用此處方,服用後通常都能康復。所使用的藥方名為扶正散邪湯:

所需藥材有:人參(1錢)、柴胡(3錢)、半夏(1錢)、甘草(1錢)、茯苓(3錢)、白朮(3錢)。

這些藥材需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3. 外感

人病外感發熱,必先散其邪氣,邪退而後補正,則正氣、不為邪所傷,方用外感發熱方:

柴胡(一錢) 荊芥(一錢) 半夏(一錢) 黃芩(一錢) 甘草(一錢)

水煎服,則邪散而身涼。蓋四時不正之氣,來犯人身,必然由皮毛而入營衛,故用柴胡、荊芥先散皮毛之邪,邪既先散,安得入內?又有半夏以祛痰,使邪不得挾痰以作祟;又有黃苓以清火,使邪不得挾火以作殃;又有甘草調和諸藥,是以邪散而無傷於正氣也。若內傷之發熱,則不可用此方。

白話文:

當人因外在環境因素導致發燒時,我們首先必須去除體內的異常病氣。等到異常病氣被清除後,再進行補養身體,這樣正氣纔不會受到病氣的侵害。以下是治療外感發燒的處方:

柴胡(一錢)、荊芥(一錢)、半夏(一錢)、黃芩(一錢)、甘草(一錢)。

將這些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,便能驅除異常病氣,讓人體溫下降。一年四季中,不正常的氣候會對人體造成影響,通常是從皮膚表面進入體內,因此使用柴胡和荊芥先去除皮膚表面的異常病氣,異常病氣一旦被清除,就不會進一步侵入體內。另外,半夏可以化痰,防止異常病氣與痰結合製造更多問題;黃芩可以清熱,避免異常病氣結合體內的熱氣造成更大傷害;甘草則能調和各種藥物,所以能有效去除異常病氣而不傷及身體的正氣。但如果是因為體內原因導致的發燒,就不能使用這個處方。

4. 初病治法門

(初治者,首先宜以此治之也。初病傷風,即以傷風治之;初病傷寒,即以傷寒治之;初病傷食,即以傷食治之也。)凡病初起之時,用藥原易奏功。無如世人看不清症,用藥錯亂,往往變症蜂起。苟看病清,用藥當,何變症之有?

白話文:

【初發疾病治療法則】

(對於初發病症的治療,應首要採用對應的療法。若是因風邪而病,就該針對風邪來治療;若是由寒邪引發,便應以對抗寒邪的方式來治療;假如是因為飲食不當導致生病,就應該針對飲食問題來進行治療。

一般而言,在疾病剛開始的時候,用藥往往能較容易地見效。然而,現實中很多人無法準確判斷病因,用藥混亂,這常導致各種併發症接踵而至。如果能夠明確診斷病因,正確用藥,又怎麼會出現併發症呢?)

5. 發汗

邪居腠理之間,必須用汗藥以泄之,方用:

荊芥(一錢) 防風(一錢) 甘草(一錢) 桔梗(一錢) 蘇葉(一錢) 白朮(五錢) 茯苓(三錢) 陳皮(五錢)

水煎服。此方妙在以白朮為君。蓋人之脾胃健,而後皮毛、腠理,始得開闔自如。白朮健脾去濕,而邪已難存,況有荊、防、蘇、桔以表散之乎?

白話文:

當邪氣停留在皮膚和肌肉的間隙時,我們必須使用能促進發汗的藥物來將它排出,使用的藥方如下:

荊芥(一錢) 防風(一錢) 甘草(一錢) 桔梗(一錢) 蘇葉(一錢) 白朮(五錢) 茯苓(三錢) 陳皮(五錢)

用水煎煮後服用。這個藥方的精妙之處在於以白朮作為主要成分。因為人的脾胃健康,皮膚和肌肉的間隙纔能夠正常開合。白朮可以強健脾胃,去除濕氣,使邪氣難以存在,再加上荊芥、防風、蘇葉、桔梗這些能從體表散出邪氣的藥物,效果更佳。

6. 傷風

傷風之症,必然頭痛身疼,咳嗽痰多,鼻流清水,切其脈必浮,方用:

柴胡(一錢) 荊芥(一錢) 防風(一錢) 黃芩(一錢) 半夏(一錢) 甘草(一錢)

水煎服,一劑即止,不必再劑也。

白話文:

關於感冒的症狀,一定會有頭痛、身體痠痛、咳嗽且痰多,鼻子會流清涕,診脈時會發現脈象浮動。所使用的藥方為:

柴胡(一錢) 荊芥(一錢) 防風(一錢) 黃芩(一錢) 半夏(一錢) 甘草(一錢)

將這些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,通常喝一次藥劑症狀就會得到緩解,不需要再連續服用多次。

7. 傷食

如傷食,必心中飽悶,見食必惡,食之轉痛也。方用:

白朮(一錢) 茯苓(一錢) 枳殼(一錢) 山楂(二十粒) 穀芽(二錢) 麥芽(二錢) 神麯(五錢) 半夏(一錢) 砂仁(三粒) 甘草(五分)

水煎服,一劑快,二劑愈。

白話文:

如果因為吃太多或食物不易消化導致不舒服,一定會覺得胸口悶悶的,看到食物會沒有胃口甚至噁心,吃了東西後胃部的不適感還會更嚴重。這時可以使用以下的藥方:

白朮一錢、茯苓一錢、枳殼一錢、山楂二十粒、穀芽二錢、麥芽二錢、神麯五錢、半夏一錢、砂仁三粒、甘草五分,

用水煎煮後服用,喝一次就能感到舒緩,喝兩次應該就可以痊癒了。

8. 傷暑

如傷暑,必然頭暈、口渴、惡熱,甚者痰多、身熱、氣喘,方用:

青蒿(一兩) 香薷(三錢) 白朮(五錢) 陳皮(一錢) 茯苓(三錢) 甘草(一錢)

水煎服。有人參加一錢,無亦可,一劑愈。

白話文:

如果受到暑氣侵襲,會出現頭暈、口渴、怕熱的症狀,嚴重的話還會有痰多、身體發熱、呼吸急促的情況。治療的藥方如下:

青蒿(約30公克) 香薷(約9公克) 白朮(約15公克) 陳皮(約3公克) 茯苓(約9公克) 甘草(約3公克)

用水煎煮後服用。若能加入人參(約3公克)更好,但沒有也無妨,通常服用一次就能見效。

9. 燥症

燥病初起,咽乾口燥,不吐痰,乾咳嗽不已,面目紅色,不畏風吹是也。方用:

麥冬(五錢) 元參(五錢) 桔梗(三錢) 甘草(一錢) 花粉(一錢) 百部(八分)

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當燥症剛開始時,會感到喉嚨乾澀,口乾舌燥,不會有痰,持續乾咳,臉部和眼睛可能泛紅,而且不怕風吹的症狀。處方如下:

麥冬(五錢) 元參(五錢) 桔梗(三錢) 甘草(一錢) 花粉(一錢) 百部(八分)

用水煎煮後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