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泰林

《增訂醫方歌訣》~ 發汗之劑 (2)

回本書目錄

發汗之劑 (2)

1. 發汗之劑

(麻黃得甘草,引經入中焦,能散水和脾,取水穀之津為汗,深得厥旨。)脈沉小者屬少陰,溫固必須加附子,(名麻黃附子湯。《金匱要略·水氣病篇》云:「水之為病,其脈沉小屬少陰,宜此湯。」)不使麻黃入腎經,汗不傷陰水自已。(熟附溫腎固液,不使麻黃深入腎經,劫液為汗,則水去而汗不傷陰。

)《水氣門》中三十五條,證多錯雜難摹揣。(《金匱·水氣門》中,共三十五條,有風水、皮水、里水、正水、黃汗,或有治法,或無治法,或言當下,或言當汗,錯雜難明。)揆其大旨兩言明,只在浮沉分表裡。足腫曰水面曰風,先後上下分彼此。(脈浮者風水,脈沉者里水;足先腫而後及於頭面者曰風水,頭面先腫而及於足者曰里水。

腫者因風傷於上,上行及而下;濕傷於下,下行及而上也。)惡風無汗汗之宜,小便不利利之是。(此要訣也)脈沉雖寒必溫經,(水氣脈沉,當利小便;若兼惡風無汗之表證,亦當發汗,然必佐以固里溫經之藥,如麻黃、附子是也。)脈浮而下須兼使。(水氣脈浮,在表,當發其汗,使水氣從毛竅而出;若兼小便不利,法當利小便,使水氣從上而下,然必兼解其表,五苓散之屬是也。

)三拗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中用法拗,杏仁不去皮尖搗,麻黃留節甘草生,(麻黃留節,發中有收。杏仁留尖,取其發;連皮取其澀。甘草生用,補中有發也。)風寒喘嗽服之好。(治感冒風邪,鼻塞咳嗽痰多,胸滿氣短。)倉廩散治噤口痢,(下痢不欲食,名曰「噤口」,此乃胃中濕熱蘊蒸清道所致。

)人參敗毒(散)加陳(倉)米。(人參敗毒散發濕熱之邪,升清化濁,加陳米充脾胃之氣。)或用人參與石蓮,煎湯灌呷亦能濟。(名人參石蓮湯)痢後大渴脾氣虛,單煎陳米湯(王肯堂《證治準繩》)可已。

白話文:

發汗之劑

麻黃配甘草,能引藥力進入中焦(脾胃),散布水濕,調和脾胃功能,藉此引出水穀精華之津液成汗,這正是發汗的精髓。脈象沉而微弱屬少陰經病症,需溫補脾腎,必須加入附子,這就是麻黃附子湯。(《金匱要略·水氣病篇》記載:「水病,脈沉微屬少陰,宜用此湯。」)使用麻黃時要注意避免入腎經,以免傷及陰液,汗出後陰液能自行恢復。(熟附子溫暖腎陽,固護陰液,避免麻黃深入腎經,過度耗損陰液而致汗出傷陰。)

《金匱要略·水氣門》記載了三十五種水病,症狀複雜多樣,難以概括。(《金匱·水氣門》中,共三十五種水病,包括風水、皮水、里水、正水、黃汗等,有的有明確的治療方法,有的沒有,有的要立即治療,有的要發汗,錯綜複雜,難以完全掌握。)但總體來說,治療重點在於辨別脈象的浮沉,以及病邪的表裡。(脈象浮者為風水,脈象沉者為里水;足部先腫後腫到頭面者為風水,頭面先腫後腫到足部者為里水。腫脹是因為風邪從上而下侵犯,或濕邪從下而上侵犯。)惡風無汗者應發汗,小便不利者應利尿。(這是重要的治療原則)脈象沉弱雖屬寒證,但仍需溫經。(水氣病脈象沉弱,應該利小便;如果同時伴有惡風無汗的表證,也應該發汗,但必須配合溫補脾腎的藥物,如麻黃、附子。)脈象浮而兼有下焦症狀,需兼顧利尿。(水氣病脈象浮,病邪在表,應該發汗,使水氣從毛孔排出;如果同時小便不利,則應該利尿,使水氣從上向下排出,但必須兼顧解表,如五苓散之類的藥物。)

三拗湯(出自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的用藥方法很有講究,杏仁要去皮尖端再搗碎,麻黃要留節,甘草要生用。(麻黃留節,發汗中有收斂作用。杏仁留尖,取其發散之性;連皮使用,取其收斂作用。甘草生用,在補益中兼具發散作用。)用於治療風寒咳嗽喘息效果良好。(治療感冒風寒,鼻塞咳嗽痰多,胸悶氣短。)倉廩散治療噤口痢,(下痢不欲飲食,稱為「噤口痢」,這是胃中濕熱蘊積阻礙腸道所致。)可用人參敗毒散加陳米。(人參敗毒散能發散濕熱邪氣,升清降濁,加陳米能益氣健脾。)或用人參與石蓮煎湯服用也能治療。(即人參石蓮湯)痢疾後口渴,脾胃虛弱,單用陳米湯(出自王肯堂《證治準繩》)即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