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增訂醫方歌訣》~ 發汗之劑 (1)
發汗之劑 (1)
1. 發汗之劑
越脾湯越脾中氣,發汗生津涼散委,(越脾者,發脾之津氣而為汗,乃漸發汗於不發之中,是為涼散法也。)麻(黃)石(膏)甘草棗(大棗)生薑,《金匱》以之治風水,一身悉腫脈洪浮,浮為在表汗之美,按其證必渴而喘,不然麻(黃)石(膏)何堪師。(《金匱要略·水氣篇》云:「風水惡風,一身悉腫,脈浮不渴,續自汗出,無大熱,越脾湯主之。」按:此條原文,頗有舛錯,從來注者,多胡蘆提過。
白話文:
越脾湯能增強脾胃之氣,促進發汗、生津、清熱解表。麻黃、石膏、甘草、大棗、生薑,是金匱要略中用來治療風水病的藥方,適用於全身浮腫、脈洪浮、渴而喘的患者,因為浮脈代表表證,患者必定口渴、呼吸困難,否則麻黃、石膏就無法發揮作用。
風水者,風中肌膚,津氣不行,一身暴腫,有似於水,故曰「風水」,其實非因於水也。故又云:「風水脈浮,里水脈沉」,便可見矣。蓋風為陽邪,肺、脾、胃三經受風熱之陽邪,閉郁其汗液而為病,必兼煩渴無汗易喘見象,與此湯清火而發汗之旨合符。《金匱》風水一門,證多錯雜,讀者自會之可耳。
白話文:
所謂的「風水」是指皮膚受到風寒之邪,津液運行不暢,全身浮腫如同水中,因此稱之為「風水」,但實際上並不是因為水引起的。因此,《金匱要略》中又說:「風水病脈浮,裡水病脈沉」,就可以清楚地理解了。風為陽邪,肺、脾、胃三經受風熱之陽邪,閉塞汗液,而引起疾病,必定會伴有煩渴、無汗、易喘等症狀,與此湯清熱發汗的治療原則相符。《金匱要略》中關於風水的論述,證候錯綜複雜,讀者自行理解即可。
)又有越脾加朮湯,里水亡津渴者餌。(《金匱要略·水氣篇》云:「里水者,一身面目黃腫,其脈沉,小便不利,故令病水。假令小便自利,此亡津液,故令渴。越脾加朮湯主之。」按:風水脈浮當發汗,里水脈沉當分利,此正法也。而里水亦用發汗者,蓋小便自利,亡津口渴,里已無水,而水在皮中,既不能下利,惟有發汗一法,使從外解,故用此湯。但加白朮實脾勝水止渴,此權變之法也。
白話文:
又有越脾加朮湯,適合因水氣停積,口渴的人服用。(《金匱要略·水氣篇》中說:「水氣停積,全身面目黃腫,脈搏沉遲,小便不利,故稱水病。如果小便自利,則津液不足,才會口渴。此時可以使用越脾加朮湯治療。」註解:風水脈搏浮起時,應發汗治療;水氣停積脈搏沉斂時,應分別利小便和水,這是正統療法。而水氣停積也採用發汗治療法,是因為小便自利,津液不足而口渴,水氣在皮下,無法從小便排出,只能發汗治療,使水氣從體外排出,因此使用此湯。但加上白朮,可以補益脾氣,抑制水氣,止渴。這是一種權宜變通的方法。
)溫邪挾飲填肺中,為脹為喘加半(夏)治。(名越脾加半夏湯,《金匱》治肺脹,咳而上氣,其人喘,目如脫狀,脈浮大者,即越脾湯原方加半夏也。)浮而且大大為陽,散邪蠲飲辛寒利。(越脾散邪之力多,蠲飲之力少,故用半夏,輔其未逮。不用小青龍湯者,以脈且大,病屬陽邪,利辛寒不利辛熱也。
白話文:
濕熱之邪與水飲一起停留在肺臟中,引起胸悶、呼吸困難,此時需要用半夏治療。
越脾湯中加入半夏,可以治療肺脹、咳嗽、氣喘和眼睛發直的症狀,這是《金匱要略》中記載的。越脾湯的原方是治療肺熱的,如果患者的脈象浮大,代表陽邪,則需要加入半夏來輔助治療。
浮脈而且脈象大,代表陽邪,需要用辛寒利散的藥物來治療。越脾湯散邪的力量很強,祛除水飲的力量較弱,因此需要加入半夏來補強其不足之處。不用小青龍湯,是因為患者的脈象大,代表病屬陽邪,辛寒利散的藥物更適合治療,而辛熱的藥物並不適合。
)若夫桂枝(二)越脾(一湯)法,脈弱無陽勿輕試。(《傷寒論太陽篇》云:「太陽病,發熱惡寒,熱多寒少,脈微弱者,此無陽也,不可發汗,宜桂枝二越脾一湯。」柯韻伯《傷寒來蘇集》云:「仲景言不可發汗,則必不用麻黃;言無陽,是無胃脘之陽,亦不用石膏。古方多有名同而藥不同者,安可循名而不審其實也。
白話文:
如果採用桂枝 (二) 越脾 (一) 湯的方法,如果患者脈搏虛弱,沒有陽氣,則不要輕易嘗試。傷寒論太陽篇中提到:「太陽病,發熱惡寒,熱多寒少,脈微弱者,此無陽也,不可發汗,宜桂枝二越脾一湯。」柯韻伯在傷寒來蘇集中說:「仲景說不可發汗,則一定不用麻黃;說無陽,是指胃脘部的陽氣不足,所以也不要用石膏。古方中有很多名稱相同但藥物不同的情況,不能只看名稱就辨別藥材,一定要仔細考察其實際情況。
此等脈證最多,宜用柴胡桂枝湯為恰當。」)無陽是亡陽分津,喻王二子說亦是。(「無陽」二字,仲景言之不一,後人置為闕疑,嘉言謂即亡津之通稱。王晉三曰:「無陽乃陽分亡津之謂,故用桂枝二分行陽,一分行陰。」其說亦是。)然必煩渴脈不微,熱多寒少乃克恃。
白話文:
此類脈象症狀居多,宜選用柴胡桂枝湯作爲恰當的治療方案。」“無陽”是亡陽分津,王叔和、王叔鹹二人所說也是這個意思。(關於“無陽”二字,仲景所言前後不一,後人對此多有疑問,嘉言認爲就是亡津的通稱。王晉三說:“無陽就是陽分亡津的意思,因此使用二分桂枝行陽氣,一分行陰血。”)但必須是煩躁口渴,脈象不微弱,熱象多而寒象少,纔能夠使用。
(柯韻伯《傷寒來蘇集》云:「此湯可以治太陽陽明合病,熱多寒少而無汗者」,「然必兼見煩渴之證,脈雖不長大浮緩,而不微弱者宜之。」)甘草麻黃(湯)治里水,水從汗解斯方美,(《金匱要略·水氣病篇》云:「水病發其汗即已。」)麻(黃)得甘草入中焦,散水和脾厥有旨。
白話文:
柯韻伯在《傷寒來蘇集》中說:「這個湯可以治療太陽陽明合病,這種病症通常以發熱為主,畏寒的症狀較輕,而且沒有出汗」,「但是一定要兼有煩渴的症狀,即使脈象沒有表現出又長又大、浮而緩慢,但是也不虛弱的人適合用這個方子。」甘草麻黃(湯)治療裡水,水從汗中排出,這個方子纔算是好,(《金匱要略·水氣病篇》中說:「水病發汗即已。」)麻(黃)配伍甘草後能到達中焦,既能散水、調理脾臟,還能起到溫煦的作用。
(麻黃得甘草,引經入中焦,能散水和脾,取水穀之津為汗,深得厥旨。)脈沉小者屬少陰,溫固必須加附子,(名麻黃附子湯。《金匱要略·水氣病篇》云:「水之為病,其脈沉小屬少陰,宜此湯。」)不使麻黃入腎經,汗不傷陰水自已。(熟附溫腎固液,不使麻黃深入腎經,劫液為汗,則水去而汗不傷陰。
白話文:
麻黃在甘草的引導下,可以直達中焦,它能夠發散水氣,健運脾胃,把水穀之氣轉化為汗液,這就深得用藥的精髓。脈搏沉細的人,屬於少陰證型,治療時需要溫補命火,因此要加入附子,(叫做麻黃附子湯。《金匱要略·水氣病篇》雲:「水之為病,其脈沉小屬少陰,宜此湯。」)這樣可以防止麻黃進入腎經,汗出也不會傷及陰水,水氣自然痊癒。(熟附能夠溫腎固液,防止麻黃深入腎經,劫奪液體化為汗液,水氣從而消除,汗出也不會傷及陰液。)
)《水氣門》中三十五條,證多錯雜難摹揣。(《金匱·水氣門》中,共三十五條,有風水、皮水、里水、正水、黃汗,或有治法,或無治法,或言當下,或言當汗,錯雜難明。)揆其大旨兩言明,只在浮沉分表裡。足腫曰水面曰風,先後上下分彼此。(脈浮者風水,脈沉者里水;足先腫而後及於頭面者曰風水,頭面先腫而及於足者曰里水。
白話文:
《水氣門》中的三十五條內容包含了錯綜複雜、難以捉摸的證狀。(《金匱·水氣門》共有三十五條,其中有風水、皮水、裏水、正水、黃汗等病證,有些有治療方法,有些沒有治療方法,有些說要在當下治療,有些說要等出汗後才能治療,非常錯綜複雜,難以理解。)
如果要理解《水氣門》的大意,可以用兩句話概括,那就是在浮脈和沉脈的分佈上。足部腫脹且頭面腫脹的稱為水面,是風水;病勢由後到前、由下到上的發展,可以區分出是風水還是裏水。(脈浮者是風水,脈沉者是裏水;足部先腫脹然後蔓延到頭面者稱為風水,頭面先腫脹然後蔓延到足部者稱為裏水。)
腫者因風傷於上,上行及而下;濕傷於下,下行及而上也。)惡風無汗汗之宜,小便不利利之是。(此要訣也)脈沉雖寒必溫經,(水氣脈沉,當利小便;若兼惡風無汗之表證,亦當發汗,然必佐以固里溫經之藥,如麻黃、附子是也。)脈浮而下須兼使。(水氣脈浮,在表,當發其汗,使水氣從毛竅而出;若兼小便不利,法當利小便,使水氣從上而下,然必兼解其表,五苓散之屬是也。
白話文:
水腫是由於風邪侵犯上部,上行並累及下部;濕邪侵犯下部,下行並累及上部。)怕風卻不流汗,這時應該發汗治療,小便不利,宜利尿治療。(這是治療水腫的要訣。)脈象沉細,即使是感受了寒邪,也應該溫暖經脈,(水氣導致脈象沉細,宜利小便;若同時有怕風無汗的外證,也應發汗。但必須輔以固護脾胃溫暖經脈的藥物,如麻黃、附子等。)脈象浮大,並兼有小便不利的情況,宜兼用發汗和利尿的方法。(水氣導致脈象浮大,在表,宜發汗,使水氣從毛孔排出;若同時有小便不利,宜利尿,使水氣從上而下排出,但必須同時解表,五苓散等藥方合適。)
)三拗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中用法拗,杏仁不去皮尖搗,麻黃留節甘草生,(麻黃留節,發中有收。杏仁留尖,取其發;連皮取其澀。甘草生用,補中有發也。)風寒喘嗽服之好。(治感冒風邪,鼻塞咳嗽痰多,胸滿氣短。)倉廩散治噤口痢,(下痢不欲食,名曰「噤口」,此乃胃中濕熱蘊蒸清道所致。
白話文:
《三拗湯》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方中用藥法,杏仁不去皮、尖端打碎,麻黃保留梗節,甘草生用,麻黃保留梗節是為了增強發散作用,杏仁連皮搗碎是為了取其發散疏利、連皮則是取其收斂固澀作用,甘草生用是取其發散又有補益作用。此方可用於治療風寒引起的喘嗽。(用於治療感冒風邪,鼻塞、咳嗽、痰多、胸悶、氣短。)倉廩散能治療噤口痢疾,這類痢疾表現為腹瀉、不思飲食,稱為「噤口」,這是因為胃中濕熱鬱積,導致清陽之氣不能升騰所致。
)人參敗毒(散)加陳(倉)米。(人參敗毒散發濕熱之邪,升清化濁,加陳米充脾胃之氣。)或用人參與石蓮,煎湯灌呷亦能濟。(名人參石蓮湯)痢後大渴脾氣虛,單煎陳米湯(王肯堂《證治準繩》)可已。
白話文:
人參敗毒散加上陳米,可以用來發散濕熱之邪,升清化濁,而陳米可以充實脾胃之氣。或者用人參和石蓮煎湯服用,也能夠起到治療作用(著名的參石蓮湯)。痢疾之後大口喝水,脾氣虛弱,單獨煎服陳米湯(王肯堂的《證治準繩》。)就可以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