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增訂醫方歌訣》~ 發汗之劑 (1)
發汗之劑 (1)
1. 發汗之劑
越脾湯越脾中氣,發汗生津涼散委,(越脾者,發脾之津氣而為汗,乃漸發汗於不發之中,是為涼散法也。)麻(黃)石(膏)甘草棗(大棗)生薑,《金匱》以之治風水,一身悉腫脈洪浮,浮為在表汗之美,按其證必渴而喘,不然麻(黃)石(膏)何堪師。(《金匱要略·水氣篇》云:「風水惡風,一身悉腫,脈浮不渴,續自汗出,無大熱,越脾湯主之。」按:此條原文,頗有舛錯,從來注者,多胡蘆提過。
風水者,風中肌膚,津氣不行,一身暴腫,有似於水,故曰「風水」,其實非因於水也。故又云:「風水脈浮,里水脈沉」,便可見矣。蓋風為陽邪,肺、脾、胃三經受風熱之陽邪,閉郁其汗液而為病,必兼煩渴無汗易喘見象,與此湯清火而發汗之旨合符。《金匱》風水一門,證多錯雜,讀者自會之可耳。
)又有越脾加朮湯,里水亡津渴者餌。(《金匱要略·水氣篇》云:「里水者,一身面目黃腫,其脈沉,小便不利,故令病水。假令小便自利,此亡津液,故令渴。越脾加朮湯主之。」按:風水脈浮當發汗,里水脈沉當分利,此正法也。而里水亦用發汗者,蓋小便自利,亡津口渴,里已無水,而水在皮中,既不能下利,惟有發汗一法,使從外解,故用此湯。但加白朮實脾勝水止渴,此權變之法也。
)溫邪挾飲填肺中,為脹為喘加半(夏)治。(名越脾加半夏湯,《金匱》治肺脹,咳而上氣,其人喘,目如脫狀,脈浮大者,即越脾湯原方加半夏也。)浮而且大大為陽,散邪蠲飲辛寒利。(越脾散邪之力多,蠲飲之力少,故用半夏,輔其未逮。不用小青龍湯者,以脈且大,病屬陽邪,利辛寒不利辛熱也。
)若夫桂枝(二)越脾(一湯)法,脈弱無陽勿輕試。(《傷寒論太陽篇》云:「太陽病,發熱惡寒,熱多寒少,脈微弱者,此無陽也,不可發汗,宜桂枝二越脾一湯。」柯韻伯《傷寒來蘇集》云:「仲景言不可發汗,則必不用麻黃;言無陽,是無胃脘之陽,亦不用石膏。古方多有名同而藥不同者,安可循名而不審其實也。
此等脈證最多,宜用柴胡桂枝湯為恰當。」)無陽是亡陽分津,喻王二子說亦是。(「無陽」二字,仲景言之不一,後人置為闕疑,嘉言謂即亡津之通稱。王晉三曰:「無陽乃陽分亡津之謂,故用桂枝湯二分行陽,一分行陰。」其說亦是。)然必煩渴脈不微,熱多寒少乃克恃。
(柯韻伯《傷寒來蘇集》云:「此湯可以治太陽陽明合病,熱多寒少而無汗者」,「然必兼見煩渴之證,脈雖不長大浮緩,而不微弱者宜之。」)甘草麻黃(湯)治里水,水從汗解斯方美,(《金匱要略·水氣病篇》云:「水病發其汗即已。」)麻(黃)得甘草入中焦,散水和脾厥有旨。
白話文:
[發汗的藥物]
-
越脾湯:這種藥物可以促進脾臟的運作,幫助身體發汗,產生津液,並有冷卻散熱的效果。越脾的意思是讓脾臟的津氣轉化為汗水,這是一種在不強烈發汗的情況下漸進式發汗的方法,也被稱為涼散法。麻黃、石膏、甘草、大棗和生薑是越脾湯的主要成分。《金匱》中記載此湯用於治療一種稱為「風水」的疾病,患者全身腫脹,脈搏呈現洪大且浮動的特徵。如果患者出現口渴和呼吸困難的症狀,才適合使用含麻黃和石膏的處方。
-
風水:這種疾病是因為風邪入侵肌膚,導致津氣無法正常運行,身體迅速腫脹,類似水腫,因此被稱為「風水」。但實際上,它並不是由水引起的。風邪是陽性病原,影響肺、脾、胃三條經絡,導致汗液堵塞,形成疾病。患者常伴有煩躁、口渴、無汗和容易喘息的症狀。越脾湯的目的是清熱和發汗。
-
越脾加朮湯:用於治療裏水,一種使全身、臉部和眼睛黃腫的病症,脈搏通常較沉,小便不順暢,造成水腫。如果小便順暢,表示體內的津液流失,導致口渴。這種情況下,越脾加朮湯可以作為治療選擇。
-
越脾加半夏湯:用於治療溫熱病邪夾雜痰飲堆積在肺部,導致腹部脹滿和喘息的症狀。半夏的加入有助於清熱和發汗。
-
桂枝二越脾一湯:適用於太陽病,患者發熱畏寒,熱多寒少,脈搏微弱,表示缺乏陽氣,不適合發汗。然而,如果患者出現煩渴且脈搏不微弱,熱多寒少的情況下,此湯方可使用。
-
甘草麻黃湯:用於治療裏水,通過發汗來消除水腫。麻黃和甘草的組合可以進入中焦,幫助散水和調和脾臟,利用食物中的津液製造汗水。
-
麻黃附子湯:適用於脈搏沉小的少陰病,需加入附子以溫暖和鞏固體內的陽氣。
-
三拗湯:由麻黃、甘草和杏仁組成,用於治療風寒引起的咳嗽和喘息。杏仁保留皮尖並搗碎,麻黃保留節點,甘草生用,這些都有助於發汗和調和。
-
倉廩散:用於治療噤口痢,一種下痢但不想吃東西的症狀,由胃中的濕熱引起。
-
人參敗毒散:添加陳米,用於提升脾胃功能,清除濕熱,適合治療噤口痢。
-
痢疾後的大渴可能表明脾氣虛弱,單獨煎煮陳米湯可以緩解這種情況。
以上各種藥方和治療方式均根據《金匱要略》、《傷寒論》和《證治準繩》等古籍中的描述進行了現代化的詮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