鄒存淦

《外治壽世方》~ 卷三 (2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23)

1. 一切腫毒

蓖麻仁搗敷。即止。又蔥汁敷之。日四五度。又醋調大黃末塗。又商陸根和鹽(少許)搗敷。日再易。又初起用芭蕉葉。熨斗內燒存性。入輕粉麻油調塗。一日三上。或消或破。皆無痕。又芭蕉研末。和生薑汁塗之。又萍草搗敷之。又獨頭蒜(一枚)津唾磨鞋底泥箍之。三五次即消。

白話文:

各種腫毒的治療方法:

可用蓖麻子搗碎敷在患處,腫痛即可止息。也可使用蔥汁塗敷,一天四到五次。亦可用醋調和研磨成粉的大黃塗抹。或者將商陸根和少許鹽搗碎後敷上,一天換藥兩次。初期腫毒可用芭蕉葉,以熨斗燒熱後,再與輕粉、麻油調和塗抹,一天三次,腫毒可消或可破,且均不留痕跡。此外,也可將芭蕉研磨成粉末,與生薑汁混合塗抹;或用萍草搗碎敷上;又或者用一枚獨頭蒜,用唾液磨碎後,和鞋底泥混合敷在患處,箍緊,三到五次即可消腫。

2. 多骨癰

紫玉簪根搗爛敷之。其骨自出。

白話文:

用紫玉簪的根搗爛後敷在患處,骨頭就會自己長出來。

3. 快馬癰

山藥磨沙糖水。搽圍即散。

白話文:

用山藥磨成泥,加糖拌成糊狀,塗抹在患處,腫痛就會消散。

4. 決膿妙法

治癰膿不出。用人乳汁和麵敷之。

白話文:

決膿妙法:治療腫瘍膿液無法排出,可用人奶和麵粉敷在患處。

5. 一切癰疽

初起用乾薑(一兩)炒紫研末。醋調敷四圍留頭。自愈。又赤小豆(四十九粒)為末。水調塗。無不愈者。但其性黏。干則難搗。入苧根末。則不黏。此法尤佳。(或用雞子清調敷)又瘡腫者。鹽白梅燒存性為末。入輕粉(少許),香油調塗四圍(已潰未潰均可用下方同)又黃連,檳榔(等分),為末。

雞子清調搽之。又癰疽不斂。瘡口太深。用絲瓜搗汁頻抹之。

白話文:

初期癰疽可用乾薑一兩,炒焦研磨成粉,用醋調和後敷在患處周圍,留下患處中心不要敷,就能自行痊癒。另外,赤小豆四十九粒研磨成粉,用水調和塗抹,沒有不好的,只是赤小豆粉性黏,乾了很難研磨,可以加入苧麻根末,就不會黏了,這個方法更好。(也可以用雞蛋清調和敷用)

對於腫脹的瘡瘍,將鹽漬白梅燒成灰研磨成粉,加入少許輕粉,用香油調和後塗抹在患處周圍。(無論是尚未潰破或已潰破的癰疽,都可用此法,以下方法也一樣)

另外,將黃連和檳榔等量研磨成粉,用雞蛋清調和塗抹患處。

如果癰疽不易癒合,瘡口又很深,可以用絲瓜搗汁,經常塗抹。

6. 瘭疽

熬蕪菁子熟搗。綿裹敷之。勿止。又酒和麵敷之。又以豬膽敷之。良。又鯽魚(三寸長者),亂髮(如雞子大),豬脂(一斤),煎成膏塗之。

白話文:

將蕪菁子煮熟後搗爛,用棉布包裹敷在患處,不要停止敷藥。也可以用酒和麵粉調成糊狀敷上,或是用豬膽敷在患處,都有效。另外,將三寸長的鯽魚、雞蛋大小的亂髮和一斤豬油一起煎成膏,塗抹在患處也很有效。

7. 骨疽

豬脂和楸葉搗封之。又搗白楊葉下篩敷之。

白話文:

用豬油和楸樹葉搗碎後敷在患處。也可以搗碎白楊樹葉,過篩後敷在患處。

8. 疽瘡骨出

黃連,牡蠣(各二分),熬為末。先以鹽湯洗。然後敷之。

白話文:

黃連和牡蠣各取少量,磨成粉末。治療前,先用鹽水清洗患處,再將藥粉敷上。

9. 疽潰後方

用鹽湯洗拭後。燒皂角灰粉之。良。又以牛耳中垢敷之。良。

白話文:

先用鹽水清洗患處,然後塗上燒過的皂角灰粉,效果很好。再用牛耳朵裡的耳垢敷在患處,效果也很好。

10. 治癤

燒葛蔓灰。封上自消。又牛糞封之。佳。又鼠黏根葉貼之。又水和雀糞敷之。

又生椒(末),釜下土(等分),醋和塗之。(一方有曲末)又已破用益母草搗敷。

白話文:

治療癤的方法:

  1. 燒焦葛藤的灰,敷在癤上,自然會消退。
  2. 用牛糞敷在癤上,效果很好。
  3. 用鼠黏根的葉子貼在癤上。
  4. 用水調和麻雀糞便敷在癤上。
  5. 將生胡椒粉末和釜底土(分量相等)用醋調和後塗抹在癤上。(另一方藥方中加入了曲末)
  6. 如果癤已經破潰,則用搗碎的益母草敷在患處。

11. 諸瘡

12. 楊梅瘡

雄黃(一錢五分),輕粉(一錢),杏仁(三十粒去皮),共為末。用雄豬膽汁調塗。

又兒茶,杏仁霜(各一錢),輕粉(五分),冰片(三分)用鵝膽調點一次。過夜即脫靨。(一方惟用杏仁霜輕粉二味鵝膽調點之)

白話文:

楊梅瘡治療方法:

方法一:將雄黃1.5克、輕粉1克、去皮杏仁30粒研磨成粉末,用雄豬膽汁調和後塗抹患處。

方法二:將兒茶1克、杏仁霜1克、輕粉0.5克、冰片0.3克,用鵝膽汁調和後點塗患處一次,隔夜即可脫痂。(另一種方法僅用杏仁霜和輕粉,用鵝膽汁調和後點塗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