鄒存淦

《外治壽世方》~ 卷一 (2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27)

1. 久病呃逆

薑汁白蜜和勻。擦背。

白話文:

長期呃逆可用薑汁和白蜜調勻後,塗擦背部。

2. 偶然呃逆

紙捻通鼻。取嚏即止。

白話文:

偶然打嗝,用紙捻塞住鼻子,打個噴嚏就好了。

3. 瀉痢

4. 治寒泄

胡椒末和飯作餅。敷貼臍上。又熱柴灰布包敷。又炒鹽敷。又糯米酒糟和鹽炒敷。又酒炒艾絨作餅敷。又胡椒大蒜作餅敷。又艾葉,灶心土,門斗灰,吳茱萸,共為末。醋炒敷。均效。(以上各方均敷貼臍上),又車前子,肉桂(各等分),研末納臍。

白話文:

治療寒瀉的方法:

可用胡椒粉和飯做成餅,貼在肚臍上。也可以用熱的柴灰用布包好敷肚臍。 用炒熱的鹽敷肚臍也有效。 將糯米酒糟和鹽炒熱後敷肚臍亦可。 將艾絨用酒炒熱後做成餅敷肚臍。 用胡椒和大蒜做成餅敷肚臍。 艾葉、灶心土、門檻灰、吳茱萸研磨成粉末,用醋炒熱後敷肚臍。以上方法都有效,都敷貼在肚臍上。此外,車前子和肉桂等量研磨成粉末,放入肚臍中也能治療。

5. 治熱泄

車前子搗汁。調甘草(末),滑石(末各等分),敷臍。

白話文:

將車前子搗成汁,與等量的甘草粉和滑石粉混合,敷在肚臍上。

6. 氣虛暴泄

硫黃,枯礬,硃砂(各等分),研細末。丸納臍。瀉不止。用艾一斤坐身下。以火烘腳。

白話文:

氣虛暴瀉,可用硫磺、枯礬、硃砂等量研磨成細粉,製成丸藥塞入肚臍。如果瀉痢不止,則可用一斤艾草坐在患者身下,用火烘烤其雙腳。

7. 久泄不止

大蒜搗貼足心。或貼臍中。又大蒜須加銀硃搗融。敷臍眼內。立止如神。又土木鱉(半個),母丁香(四粒),麝香(一分),共為細末。口水調為丸。如黃豆大。納臍中。外用不拘。小膏藥貼之立止。(並治痢疾)

小兒水瀉。不能服藥。巴豆(三粒),黃蠟(三錢)共搗爛成膏貼臍上。用絹帕縛住。半日即愈。如噤口不食者。加麝香(三釐)同貼。(並治痢疾),又香白芷,乾薑(各一錢)共研細末。以蜜為膏。先用酒洗臍溫。微熱後貼膏。用鞋底烘熱。熨膏上。氣通即愈。

白話文:

久泄不止

用大蒜搗碎後貼在腳心,或貼在肚臍中央。也可以把大蒜和硃砂一起搗碎混合,敷在肚臍眼裡,療效迅速神奇。另外,將半個土木鱉、四粒母丁香、一分麝香研磨成細粉,用唾液調成黃豆大小的丸藥,塞入肚臍,外面再貼上膏藥,即可止瀉。(以上方法也適用於治療痢疾)

小兒腹瀉,無法服用藥物時,可取三粒巴豆、三錢黃蠟搗碎成膏,貼在肚臍上,用絹布綁住,半天就能痊癒。如果孩子緊閉嘴巴不吃東西,可以再加入三釐麝香一起貼。(以上方法也適用於治療痢疾)另外,將等量白芷、乾薑研磨成細粉,用蜂蜜調成膏狀,先用酒溫熱肚臍,微熱後再貼上藥膏,用鞋底烘熱熨貼藥膏,氣血通暢後即可痊癒。

8. 寧和堂暖臍膏

治水瀉白痢神效。孕婦忌貼。香油(一斤一方用麻油),生薑(切片一斤),黃丹(飛過八兩),熬膏攤布。再加紅藥丸貼臍上。紅藥丸方。硫黃(三錢),母丁香(一錢),麝香(三分),加獨蒜(數枚一方不用)搗如泥。入前三味。研勻為丸。如桐子大。飛過硃砂為衣。

白話文:

寧和堂暖臍膏能有效治療水瀉和痢疾。孕婦禁止使用。製作方法:用一斤香油(或麻油)一斤切片生薑,八兩經過提煉的黃丹,熬製成膏狀,再攤在布上。然後,在肚臍上貼上紅藥丸。紅藥丸的製作方法:取硫黃三錢,母丁香一錢,麝香三分,再加入幾枚獨蒜(此方不用獨蒜)搗成泥狀,再加入前三味藥材,研磨均勻製成如桐子般大小的藥丸,最後再以提煉過的硃砂作為藥丸外衣。

9. 四時暴患瀉痢

(四肢臍腹俱冷者),

煎百沸湯。令患者坐深湯中。浸至膝上為度。生陽之藥。

無速於此。(按百沸初出恐不能即坐或者先熏俟其稍涼方坐浸耳)

白話文:

四肢和腹部都冰冷的人,可以煎煮沸騰的热水,让患者坐在热水中浸泡到膝盖以上,这是快速温阳的办法。(注:刚煮沸的热水太烫,可能无法立刻入坐,可以先用热气熏一熏,待水温稍凉后再坐进去浸泡。)